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4|回复: 2

[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4: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L' A8 J/ W0 ^+ {* ]1 ?- L

1 H+ L* d: g5 j●[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J( J( d8 ^) m, f' J. s6 t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 L3 ~4 `! z2 O& V4 o. F
弟子王智溪敬录
7 S7 `# w. r" Z" l6 h6 p9 E7 R佛法虽分三乘,其实祇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设的,唯有大乘才是真实,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设化城引入宝所。因为众生根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祗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0 P/ y! `9 D* y, c* Q* p
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用手段来引诱。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来引他们,到了香港再对他说,这也不是广州,还是再前进,于是就到广州了。二乘也是佛用来引诱根机下劣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广州譬如大乘。我们坐船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3 J- |* B- r3 _
众生又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大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须知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此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4 x5 D  w# j* v, a, T) D! c( o: }
先讲小乘修的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苦」是受报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灭」是断招果的因,「道」是寂灭乐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M) M5 F1 t9 y% E% j4 P「苦」是果,就是我们招受的苦果,最普遍的就是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五阴炽盛苦。苦处的地方太多,不能尽说,各人的苦各人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F5 `6 M* N; ]1 _5 o7 t
% A& E# J, p9 E
我们的苦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的,为之「染缘」,「苦」果是从因得来的。6 @" U5 N- y: Q* o
( ?' e( L0 F4 i1 a
「集」是因,因就是六根招集来的,就是我们眼看见的,耳听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意思所思想的,所招集的是因,感受的是苦果。我们想断苦果,不能从苦果上断,必定要从集因上断。' A) X/ S: I) L% _5 H

" T8 \& N. j. ^* D. P1 _「灭」是断集因。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感触,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是寂静的快乐,就甚么苦处都没有。
; h/ A. e% K9 X5 {  U
3 V$ \  {0 C1 f/ _% `8 J「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静快乐的道果,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清静无为」的净缘境界。
  q8 [# J7 f! A' v/ @( o/ e% r- U+ M# n5 i- `
以上所讲,无论在甚么地方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手放腿上两眼半合,眼耳鼻舌身意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到这个境界,什么的苦,甚么的烦恼、是非一概都没有。到了这个地步小乘是不对的,要修中乘法门。因小乘有清清静静这一念在,还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因一念断,苦就灭;一念起,苦又来,是轮转的,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就未有轮转,就要修中乘法门。
: c1 \2 @3 g3 a
; ]( V2 N, H$ W) v; S5 ?1 J. y# z* }! n: m  A1 A
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那一点清清静静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中乘所证的境界。
8 Q7 x& w8 d* f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感召果报的为因,缘是牵连的意思。这十二件事,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的因果。
7 f7 A# G2 p; M$ }; N  L: @「无明」就是刚才所讲的一念无明,又叫一念妄动性。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说不觉的念头,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因此造出种种的孽就叫做「行」。这两件是前世所作的因。
6 s) J+ G3 w  B# C4 Y8 W, V! ^4 l6 A$ A( E& d' |: w2 @8 s
「识」是孽识,就是中阴身,被孽牵动来投胎。' g" G- L% N2 _0 x* S

0 `( j0 [) T' c: _0 l0 m* l「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 s7 ?  \& `+ y6 O3 |! J9 P
  S4 a7 ~; Z" k8 A「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K" {& X% I  A4 E" t) s

0 q4 B  S& a: D/ M, m2 T「触」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 ?4 s  g( a+ D. F; E: o6 v. l" k7 S9 ]" |
「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
3 w, v; Y+ s- r7 t6 g2 X. l) U: [- Y8 \( k; r" K4 V
「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 k& }0 o# ~5 U
5 l4 M, I; D$ r0 W9 ?「取」是取着喜欢的事情。
4 P7 s8 j: i8 A3 F% D, F+ I* }' N* f, T1 x0 V, H
「有」字是孽字的意思,今生造了孽,就会有将来的报应,这三件是今世所作的因。9 m$ s! Y# M, {
  a: Z% _- U9 O2 E7 d
「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十二因缘大略的解释就是这样,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7 g/ p6 M# R3 w7 q9 D3 L, z父母未会生我的时候,是中阴身(即灵性)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够自己作得主,这时就以业为主。所造的业,播下的种子,那样先成熟,就投那样的胎。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i3 V% ~' x" N

3 g! b! ^; q5 J3 D  S投胎的情形,中阴身起一念,叫做「无明」,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见男女交媾,起心动念,进行参加,就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这个即是过去的烦恼业行集谛。) B2 S. F, ^' A$ H  w& L

! Q. j1 l8 V+ R$ {8 d「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投胎。  b# d1 r( u- q8 ?8 r6 Y1 W! W
% h# \4 j4 r6 `4 O* k% v  S- Q
「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4 \; B+ ^/ k( w8 k

  D' C: Q* Y, _4 x  x  Y: A「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L, ?/ i! x5 n/ q( c% W3 {

1 f# u5 D3 g: @& v( y8 \9 ~「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_. J9 _/ B& G) }+ ^5 d

) ~. e1 ^( C& a. M「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现在苦患的果苦谛。
0 U! b# Y5 T! m' G4 t: @7 b3 P) c4 t  j4 z2 g! T
「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 J! e) @7 r) g# f8 z+ U% q4 V
. O, o' l) e6 x, N& |「取」是取着欢喜的事情。) D. Z' s) f! D) V( Y1 |- y
/ k( u' y' t% S6 J) N
「有」字是业字的意思。这三件是现在造的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就是烦恼业行的因集谛。
: j, j4 B' k- G" Y9 y
' j! v9 U2 ~. a5 T* g# ~「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1 T# K- E9 R" m5 r! B8 k: n4 H+ p) Q
2 O* }% E) E7 o
「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就是未来的苦患的果苦谛。1 j8 `2 P/ A2 {* N- K. G; u

  u/ J6 V' w0 _( C; m# H  y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因为一念无明,受轮回生死。假如我们将此一念无明灭了,过去、现在、未来生死一概都没有。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P$ Z: G1 |. W3 B- M/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4: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3 M& m* R, f$ t; i3 s# T+ o: @7 |$ _8 D/ q9 q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2 C% E# y# [! _2 ^& w! g0 n. Q
用功的方法- D5 a( D$ |/ A

' A  i& C5 C- V# \' X, i% S' E无论在甚么地方,端身跏趺正坐两目半合,两手放腿上。将小乘证得的清净,快乐的一念都灭了。清净快乐是一念无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无知觉,无始无明境界。修小乘法门的人分为两种:定性、不定性。不定性的继续修中乘,定性声闻,生缠空种。
9 x+ f$ T* A( ?* H4 R, ~2 @, s( Y+ t3 t% N- ^+ S, N+ d$ w8 w

6 H* y  V* b0 c# c4 Y! N大乘修六波罗密,波罗密名为「到彼岸」。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修大乘的人叫「菩提萨埵」。菩提者,觉也;萨埵者,有情也,简称「菩萨」,是普济之谓。又上求佛道为「菩」,下化众生为「萨」。又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称为大乘。' h! U( P- \$ m+ ]% m/ U5 _
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别
9 [9 D) b/ Z5 y) L$ E. D; e
# `" V1 q# @6 H2 K7 ~7 R8 f小乘断六根,中乘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工夫,大乘在因上做工夫。须知果从因来,枝折根在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澈底。「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到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因无始无明而来。无始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
2 o4 ]/ ]$ g1 l4 I" g+ Z# H' ]+ \! y- i: I! i
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因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之以破无明。
8 O  P! N6 _5 w+ X9 |
4 ~- a; b& [9 Y6 ^$ N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无始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 u: P8 k3 P$ Q

- S/ }* C. R3 @; c7 j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时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对。9 x. b, }! I* z* p
3 {$ {( e$ J6 p- e: P7 ?% ?
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设化城引入宝所。
- S: h* t$ t9 [# k* H. V2 w" e( o" R

2 L& |9 J9 e% r( k大乘用功最紧要明白歧途。误入的歧途,有四种病。大乘用功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种:9 C2 r' e$ u) g
5 \! l1 P( k4 Q
一是「止病」:就是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
# M; j0 A" C7 ?6 d9 p1 v9 q, f$ q; }5 c
二是「作病」:就是起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 S- I( ]* s9 `

8 ~5 q& d/ f' m- y三是「灭病」:就是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6 d( n  ^  G" o: H1 g; F" u. Q
" [5 p. _* U! X$ c
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可。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岂知止作灭任,都是灵性见闻觉知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法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觉合尘;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背尘合觉。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板,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的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知而已混入外道。
4 ?0 G: F" W0 O, _7 f  o+ x" u6 c
5 U6 O$ h& v1 e8 \' t以上错处,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见解的缘故。外道虽自成一家之说,但其极点均约相同,究其内容,都是强牵迁就的。须知佛法的明心见性,不是从装作得来的。止、灭二病,是导源于二乘断思想;婆罗门的断爱念;老子的清净无为。& ~! D! A8 }( _& ]

/ [6 N5 }* _" u二乘的过,上边已经讲了。婆罗门将本心来比明镜,爱欲来比灰尘,但是灰尘除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法尔如是。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饿,饿时思食,亦是爱欲。如要断绝,除非死了才只以。4 U- p4 I4 e( f$ Z' p3 G
, N7 A$ t* B3 C- T3 |6 j
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无为,又有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色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二者同为色,本无净染之别,同为太阳或他光线及物体的因缘所生故。
8 s; R6 P. U8 z- X
. W1 x& V+ S! q) K$ n* e8 m王阳明主张「一念不起,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念起,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如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此说近于暧昧,恩想起,知善如恶。那善恶到底是从内有而起?抑由外人而来?若说内有,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3 @& r$ J8 Y2 i/ C6 E
8 r4 {4 s  ]6 u6 N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韩愈说「人性有善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者;书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论心术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2 i! y" B* J- |2 X) ~
: n, r! _0 Y0 L4 B" h! ?
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并庄子的「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就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从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外道叫做大慧,他和佛来辩论。他的宗旨,立四句为宗。心中不执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佛告诉他,是灵性──见闻觉知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与四句了不相干。大慧得闻佛说知四句是不对的,即从佛修大乘法门,后来得明心见性。: [  }# o8 i/ _4 i6 Y: ?: J
! z: v; t2 z' d; s# i
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二乘不知我义堕处,惟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
, _% ]* V! P  K; n6 U
$ o; F6 |9 E1 T7 X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0 20: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 |  I# l% I2 g5 Q, ?( N/ ?% ~( x5 U2 Y5 K/ R  }' j4 a7 ?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4 U! o; j! U! v6 Y! b% v0 F
地藏孝亲网  http://www.dizang.org/
& M4 `& ~& i8 R* U; w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10:03 , Processed in 0.0639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