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u3 s0 k: j3 T; t
?/ I, R! f8 v6 [; y" o$ F5 K7 O# k
●[佛书解题]无量寿经优婆提舍 解题
8 ^% z8 M' m0 }% ^0 W( h论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1 K9 Z; W# h% ~: ]3 d: \
著译者:世亲造;北魏.菩提流支译
; k: x: t: ?; [ P3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5 B" p z: V9 C) b2 {" m4 S解题:
5 a- S$ L. Z! j ?( a: ]" c. c" Y《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梵文Sukhāvatīvyūhopade?a,全称《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又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经论》、《无量寿经论》、《往生净土论》、《往生论》、《愿生偈》,世亲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共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由九十六句的偈颂与长行所构成共三一一○字,為印度佛教唯一系统性论述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本论有一说是註释《无量寿经》,但另有一说是依中国的净土宗的「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作愿生偈而加以解释的论典。本论除了讚叹极乐净土之庄严,并阐说五念门等修行法门,故是以修行為主之论。在中国、日本的净土祖师多曾引用本论的文句加以詮释,因此本论对於后世弥陀净土法门的发展,著实具有著独特的重要性。
! E, ?' t6 D+ s2 x9 w) `/ L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4 u5 F5 m$ k- f一、為印度佛教唯一系统性论述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论典。
, ~; Q) X# b3 c二、反映西元五世纪,中期大乘佛教思想家对於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詮释。2 A( P, a6 c7 l0 ?( e- w
三、本论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三经一论」,為净土法门主要依据的经论。
* e/ ?8 i) B, v# f% u! T) e: ?四、本论译出不久,随即有北魏.曇鸞作《往生论註》,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净土信仰的专门论著。# O4 `3 _7 c) L
五、曇鸞因本论註对净土信仰的詮释,对於日本的净土信仰有著深远的影响。
6 n3 ]4 p7 M) m1 ^0 d) C# {* h本论的大意:+ z5 @ h6 T- v" r( S
本论分两部份,第一部份由二十四偈组成的,说明愿生净土之宗旨及极乐世界之殊胜,第二部份是以长行说明愿生净土的方法。
1 B5 R U+ D) q0 T一、愿生偈+ o/ g# @0 t% G+ `2 x
一、愿生净土之旨
' B) M w$ j0 E5 j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6 F6 _9 f: x4 Y0 ?7 f2 }
二、造论之意1 \, f$ ]$ t K, _/ l: M1 Q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E' P! B* w! E# b% K/ ^
三、说明极乐世界的庄严
: C* c9 \7 ]: u# }, I T.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燄炽,明净曜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如来净华眾,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眾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眾,清净智海生,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眾,恭敬绕瞻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9 ?1 g. R2 c8 ^5 o
四、总结偈
% S; i) h5 U( O6 u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眾生,往生安乐国。
6 _0 K& v d# B1 d" _, h; k) g; {贰、长行释往生净土的方法
- N% x. O' h/ k- \开宗明义说此愿偈為了现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而修礼拜、讚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五念门又可分為身口意三部份,身:礼拜;口:讚叹;意:作愿、观察、回向。最后另补充五门渐次成就。
" ?& M+ P% R( k v4 ^一、身业
8 d1 t6 G; j$ g" J1 ^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5 }0 j2 A3 I' _! r- G二、口业
4 O( a; E Q( p! j c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 r0 I4 C% m5 J; P
三、意业:分作愿、观察、回向三门,先总明三门,接者细述观察门,再回向门。
0 | H7 I0 u' O2 }; j(一)总明三门
, V/ L; d$ Q% z" S1 M: _1. 作愿门
+ A) ~, x- Z( b3 A" s' T' |6 \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
' H# b0 G% Z) k9 y! V2 l2. 观察门
& n+ C" {, s/ y4 g9 @; Z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庄严功德、诸菩萨庄严功德三种。
0 l T5 p, I: i- k h. Q3. 回向门* j( q- J7 ^4 F* k
不捨一切苦恼眾生,心常作愿,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
8 O/ E/ f& O$ s( @2 `(二)细述观察门:观察佛国土功德庄严十七种、阿弥陀佛功德庄严八种、菩萨功德庄严四种,合计共二十九种功德庄严。
& ~" Z. _: `: q8 j# x2 ~" ?1.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 i; e% ~ ]+ c1 C) u' P有十七种庄严,一者清净、二者量、三者性、四者形相、五者种种事、六者妙色、七者触、八者三种、九者雨、十者光明、十一者妙声、十二者主、十三者眷属、十四者受用、十五者无诸难、十六者大义门、十七者切所求满足等功德成就。! ~) W5 m4 p! l
2. 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W* [' z1 ~& h- L& X5 ?
有八种庄严,一者座,二者身业,三者口业,四者心业,五者大眾,六者上首,七者主,八者不虚作住持等功德成就。 G5 q0 t! h8 _6 F9 a/ |
3. 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
- q \4 p, d- ~有四种庄严,一者彼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眾生苦故。三者彼一切世界无量,照诸佛会大眾无量,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嘆诸佛四者彼照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
: m0 |7 W* v4 {" }5 v+ l& g. `4 B4. 功德庄严结说. e5 t* j7 u6 E) W0 S! D6 B
以上所说的三种成就摄归清净,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间清净。% u- I# ?% `+ W. ?9 A
(三)广明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g4 I; s) _# ?
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 M& `/ n8 X1 m, ?) {
(四)五门结说
* n! C( c; _0 P8 s0 m菩萨远离一者依智慧门、二者依慈悲门、三者依方便门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一者无染清净心、二者安清净心、三者乐清净心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依智慧方便远离三种障菩提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成就妙乐胜真心。菩萨具足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
" t" z3 N9 r" H$ D% _4 X% F四:五门渐次成就:可分出入二功德,近门、大会眾门、宅门、屋门、為入功德,园林游戏地门為出功德。# K8 t9 i7 ^5 G! ?/ X
(一)出功德:一者近门、二者大会眾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為自利成就
7 }) I9 O R& _- r7 f. n5 K, X& r, m1. 近门
$ a0 ?0 S6 a6 H7 G5 ~以礼拜阿弥陀佛,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
* \4 e% G- ^( o2. 大会眾门7 [( ]7 _1 w" I: M) S7 R+ Z
以赞嘆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眾数。
! |, w8 D9 t4 h1 i3. 宅门
! U8 h Y- p% `/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