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2 N- c( L2 I6 x' P' v4 s- f1 J: x
# t* n! S! I% S& K' O0 O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V/ U/ u& B2 i8 a# y你若是修禅定、得三昧乐,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求这个三昧乐也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求得了以后,你若谨慎一点也不会失掉,会很安乐、很自在,有广大的神通作用。这个情形也不同,和一般的欲乐不同,一般的欲乐烦烦恼恼的,很多的问题。怎么知道有很多问题呢?因为有很多律师;有很多律师,就知道人世间的纠纷很多;有警察,就知道这个地方有问题,治安有问题;还有核子弹,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可以长安住的,不可以长期在这儿住,这个地方不是一个久居之地。若是你能够修止观、得到三昧乐,这些问题都没有,和任何人没有纠纷,和任何人不起纠纷。我们人世间所争的这些事情,得禅定的人他没有看上眼,他不注意这些事情,他都放弃了,所以没有纠纷,他的安乐是一直地可以相续下去。所以在我们现实上人生的苦恼来说,为了得三昧乐,我要修止观,也是可以,我认为也很好,也是可以。
* P+ v; m0 A& I- t . n, a2 a' D' ~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理由,其他的理由我们不说了。为什么要修止观,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就开始说怎么样修止观。 ) b s3 @, z# \1 P
7 i: ^. P- H5 D: d3 H1 s2 r& ^
修止观当然要有一个准备,准备什么呢?第一个,你对于止观的这个法门,你要完全通达。怎么样止、怎么样观,你要完全通达;你还不大懂,怎么可以修止观?这个事不能。先要把止观的法门学习,这是一个条件。
( W8 U X6 V- b1 q( V4 U
. ]( z, d5 m! Z, K4 L. X第二,应该是在寂静的地方住,在吵闹的地方不太合适,要寂静的地方才可以,当然我们现在在这里我也感觉到很静,这也是可以,这也就是寂静的地方,也就是可以。要空气好的地方,当然在山野里面是最好,山野里边空气好,也比较寂静。空气好也能帮助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也能帮助你修止观。若说是虽然这个地方静,空气不好,这个地方潮湿得很厉害,你也不应该在那里住。所以这里面也有些应该注意的事情--在寂静的地方住,不要吵闹的地方。
, g: ?2 X2 B3 d- f: R2 D1 I
4 |; G% }2 C) D" Q+ [3 y/ i( j再就是欲的问题。我们人都有欲,而欲和止观是不能并存的,我们读孔明的《出师表》,「汉贼不两立!」这个欲和止观这种法门也是不能两立,你若有欲就不能去修禅,你若想修禅就不可以有欲。但是有欲,你轻一点也可以,你虽不能够断这个欲,) t! \! {$ ~, I+ T. X
t+ M# D/ h0 S1 y: ~
但是轻,也没有大的妨碍;若是重的话,止观是修不来的,你修不来。修不来的话,就白辛苦了。所以,若愿意修止观,而又不能断欲的话,欲要减少;欲若减少,还可以,还可以修。这是一样。
' U' T) P2 L* ^0 B# Q( Y 0 W6 Q9 K. F& H/ S) @1 ?
其次,应该有共同意愿的人,大家在一起修,也是比较好。说是只是我一个人修,当然也可以,如果你的意志特别强,那也不需要一定要有一个伴。可是,多数人不见得那么强。我坐那一会儿,腿子痛了,我就放,我就不坐了;我若疲倦了,我就去睡觉了,我不修了。若是旁边有几个人共同修,你可能不会这样,可能勉强一点,我不去睡觉,一定把这一小时坐下来,不然的话我不去。那么,无形中你能够精进,彼此互相能够帮助,精进、不懈怠,那么你就容易成功一点,也有这种事情。所以,有一个伴也是好。 ; Z9 e* q& N* ?* y, q
* m& D; L8 I; H9 s另外,若是有一个教授的善知识也是好,有什么难题、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去请教。因为修行这件事,我们是很平常的凡夫,若修行进步了,就从凡夫的境界向上进步了,向上进步的那个不是凡夫境界,不是一般的境界,是你从来没有经验过的事情,所以你若没有人教授,那也是一件事。若自己多读经论,多读《高僧传》,多读古人关于静坐的书,多读,也是有帮助。所以我们知道,从这些修行上的事情可以知道,我们不是出现在佛在世,没有遇见佛,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你拜一个大阿罗汉作师父,就没这个问题,拜个圣人作师父、或拜佛作师父,就是没这个问题。但是今天的佛教不是,不是那样子。所以,末法时代的苦恼,就是这个,这是其中的一样,其中的缺点之一。说现在是正法时代,这句话说的容易,你真实去做的时候,不是那么回事儿。「我用功修行就是正法!」不能和正法相比,正法时代有很多的圣人,我们现在没有圣人,所以这是困难的事情。
% [$ C( v3 n1 L, |8 @4 ?
" E1 a! g; X2 q0 [) T6 q这是想要修止观,预先应该准备的事情。这要看天台智者大师的二十五方便,《摩诃止观》里也有,《释禅波罗蜜》也有、《小止观》也是有。当然,「你说这么多的事情太麻烦了,我不修了!」这个事情是那样,你想得个博士学位,要学多少年?你要学多少年,然后才能得博士学位?现在要办生死大事、要转凡成圣,你想做圣人,这件事是个小事情啊?当然,你若怕麻烦,这件事只好不做了。那么,这一段我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就开始讲修止观,看怎么样修止观。
3 ~7 n1 Q) ?- P8 K& ^: y8 o# L! c ; b( N2 w9 I5 i0 i, X
「止」这个字,就是停止,或者是息止,主要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停下来,不要虚妄分别,这是一个意思。我再重说一遍,要把自己的虚妄分别都停下来,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把这个心安住在真理上,这是第二个意思。我看这两个意思,要很久才能办好、才能做好,这是两个意思。 3 e0 s0 ^. Y4 l+ s+ g, B
. j- b8 P% u5 w8 F5 K
怎么样才能把我们内心的妄想停下来?我们先讲这一点,怎么样才能停下来?我们从久远以来,我们的习惯,心里活动的习惯,就是非常自由的,我愿意想东就想东,愿意想西就想西,是没有限制的;现在忽然间叫它不要动,这是很难的事情,是很不容易。 6 ^, J4 P+ T( h* b3 P, ?* B
3 J, y# ^8 J8 _9 C% ^+ g3 }《大智度论》上有一句话,说这个「蛇行常曲」,蛇走路的时候是弯弯曲曲地向前走;「入竹筒中则直」,蛇若入在竹筒它就直了、它就不弯曲了。这是在《大智度论》上说这么一个譬喻;说我们这个心,从久远以来的活动就像蛇似的,老是弯弯曲曲的、东想西想的,现在若修止,叫它定下来,它就直了。
* A6 v6 ~6 S5 R, `; o0 y
6 R: P; O& j$ a! _6 ~/ ~* H0 D- ]- K佛陀慈悲的智慧告诉我们怎么样做呢?怎么样做,它才能够没有妄想呢?佛陀告诉我们方法,要有一个所缘境。明白一点说,就是选一个注意的地方。很多的地方都可以注意,但是现在从其中选择一个,你心就住在那里不要动。
$ P0 R2 ]- R+ X5 \# x# p 4 J! Y/ |# q/ i! O: }0 `
说是有的人静坐,他完全不管这个事,他也可能没学过,他没有所缘境,说心就能够静下来;这句话,我相信几分,不完全相信这句话。那么,现在佛告诉我们,叫这个心不要东想西想,安住在一个地方,在这里住下来。这个地方是那里呢?佛陀说也有很多的所缘境,最通常、最普遍、大家都可能容易这样做的所缘境,就是息。
3 N8 w% S# [: k* L9 n b9 i 7 g1 q% F) c. w5 z/ M- E0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