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 @7 ^4 C5 `, a6 _4 p
5 m+ v# V2 a! I* v- t" l中边分别论卷下 $ M F1 s' T6 W
对治修住品第四 8 W2 S8 ^5 r+ o& _3 D5 K5 w
修习对治者。三十七道品修习今当说。此论中初说(心者我执种类又云根尘识也) ! q- S1 ]' d9 R2 J4 T
粗行贪因故 种故不迷故
( o- U: I/ H% s# k 为入四谛故 修四念处观
) L; x- K" `; ~: R 由身故粗行得显现。思择粗行故得入苦谛。此身者粗大诸行为相故。粗大者名行苦。因此行苦一切有漏诸法。于中圣人观苦谛。受者贪爱依处。思择诸受故得入集谛。心者我执依处。为思择此心得入灭谛。离我断怖畏故。法者不净净二品。为思择此法离不净净品无明故得入道谛。是故初行为令入四谛中。修习四念处所安立。次修习正勤。 ; s/ e2 O/ L# ^# I9 |
已知非助道 一切种对治 / H9 A7 X; {% F+ N) T- W1 U, g% P
为上二种故 修习四正勤
" z5 f( t' y1 ~: r 为修习四念处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品白法。一切种已明了所见故。为灭离非助道法。为生起助道法。四种正勤得起。第一为灭已生非善恶法。如经中广说(为灭为塞为生为长) & Z9 e' \( X! P! Y
随事住于彼 为成就所须
& [8 R+ X g" {6 S. M 舍离五失故 修习八资粮
9 S2 X7 d) n2 w+ U 为离为得黑白二种法。修习正勤已。心者无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随教得成就。随教得成就者。说名四如意足。一切所求义成就因缘故。此中住者。心住名三摩提应知。是故四正勤后次第说四如意足。随事随教住者。为灭五种过失。为修习八种资粮故应知。何者名失耶。 ! q3 \1 w' Q O. l3 Q$ s! k/ K
懈怠忘尊教 及下劣掉起 ; {/ i* o% Z) T7 }0 [; U2 ?. f
不作意作意 此五失应知
- E+ a: J' ?! _ ?) n$ k3 N 懈怠者。没懒恶处。忘尊教者。如师所立法名句味等。不忆不持故。下劣掉起者。两障合为一忧喜为体故。沉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时。不作意是第四过失。若无此二而作意。是第五过失。为灭此五失安立八种禅定资粮。为灭懈怠。何者为四。一欲二正勤三信四猗。复有四法次第应知。 @. \# Q+ |. O; @1 H" R6 L0 V
依处及能依 此因缘及果 , r1 @4 i$ Z' ~- [7 |# s* Q
欲者正勤依处。能依者正勤。此依处名欲。有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禅定故。余四种资粮。一念二智三作竟四舍灭。余四种失如次第对治。此念等四法次第应知。 : k) z! G9 w2 j
缘境界不迷 高下能觉知
* M5 v% d. L- F2 P 灭彼心功用 寂静时放舍 $ I; x" R7 h2 W# i; Q9 e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时。觉知沉浮两事。觉知已为灭此作功用意。是名作意。此沉浮二法寂灭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续名舍灭。四如意足后次第说修习五根。此五根云何得立。 3 H3 s, c7 x9 N& n, H+ Y
已下解脱种 欲事增上故
; g$ T# ?4 O" s7 Q7 _8 g! j% r 境界不迷没 不散及思择
! m1 ^8 E) u0 [, J" o+ C 此中增上次第五处流为修四勤故。心已随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脱分善根种子。一欲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故。四不散动增上故。五思择法增上故。如次第信等五根应知。 4 q8 z+ R6 S7 K; f: F5 ~
说力损惑故 前因后是果 7 |. H5 x& |- r4 T0 e. w4 y* I
信等五法如前所说。为有胜力故说名力。胜力者何义。能损离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诸对治惑不相障故。故说根力有次第。云何信等五法前后次第说。五种法如前后为因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为求得此果故决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种住未说)。若心得定观知如实境因此义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已下种解脱分善根已。说五根是其位。若人已下通达分善根者。为在五根位中。为当在方位中。 - C# L4 T; C) r( u6 u* s0 N6 h
二二通达分 五根及五力 7 q; x2 ?7 G5 h" T! P
暖位及顶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若人下解脱善根种。此二二位决定通达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说觉分。此云何安立。
0 R& G" M' `, h2 r' R 依分自体分 第三出离分 O- v8 ?- ?5 o9 d; |5 O
第四功德分 三种灭惑分
; Z0 x A. Y$ \5 J1 b 见道位中显立觉分。觉者何义。无分别如如智是名觉。分者何义。同事法朋是名分义。此七法中觉依止分者是名念觉。自性分者是名择法觉。出离分者名正勤觉。功德分者名喜觉。无染无障分。三法谓猗定舍。云何说三法为无染障分。 9 y5 B' h# b: T; l/ @3 U9 a1 M% w
因缘依处故 自性故言说
- P3 a. ~2 @, M l- N 无障无染因者。猗惑障。为重行作因故。此猗与粗重因对治故。依止者是禅定。自性者不舍觉分。次说道分。此法云何安立。
7 n2 l, p/ L% n; J: |( m 分决及令至 令他信三种 / j+ y; _- W: z& R
对治不助法 说道有八分 - {1 f# u! D6 g4 ~) {
修习道位中显立道分。见道分决分是正见。此见世间正见。出世正见后得。因此智自所得道及果决定分别。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正言。因有发起语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分者有三种。正言正业正命。此三法次第。 ' j. {# [- | ?, ]% c6 s- A
见戒及知足 应知令他信 f1 R* g7 V- h& Q% M( A# J1 ^
令他信分者。三处依正言说言语。共相难正义共思择义时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信。智依正业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依正命者他得信。轻财知足如法如量行。见衣服等四命缘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轻财知足。烦恼对治分者三种。正勤正念正定。此三法如次第。 " O$ Z) c6 q: {, k
大惑及小惑 自在障对治
4 h, \; P& C* y" E# V* X 非助道烦恼有三。一修习道所断烦恼。是名大惑。二心沉没掉起烦恼。是名小惑。三自在障者。能障碍显出胜品功德。第一烦恼者正勤是其对治。云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若道得成思惟烦恼灭。第二烦恼者正念是其对治。寂静相处。若正念正寂静相处。沉没及掉起灭故。第三烦恼者正定是其对治。依止禅定故。能显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习对治。若略说有三种应知。
\6 j' s! j7 n 随不倒有倒 随颠倒不倒 : V+ V# [4 V) D& A) L% x, U5 Z$ L
无倒无随倒 修对治三种 ( [/ g2 s" W" R2 ~5 x# T1 g
修习对治有三。何者三。一者随应无倒法与倒相杂。二者颠倒所随逐无见倒。三者无颠倒无倒法随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学圣位中。无学圣位中。菩萨修对治者有别异。何者别。 . x6 M& s- ?! P
境界及思惟 至得有差别 - I, V4 J2 E* r5 \* T, k
声闻及辟支自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若菩萨自他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声闻及辟支由无常等诸相。思惟身等诸法。若诸菩萨无生得道理故思惟观察。若声闻及缘觉修习四念处等诸法。为灭离身等诸法。若菩萨修习此等法。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非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但为至得无住处涅槃。修习对治已说。修住者何者。
9 o4 w( q/ A Q3 Z. v修住品第五 ' I, ? o# d7 ~+ y2 e" o
修住有四种 因入行至得 , K7 A6 ?; u2 K" K
有作不作意 有上亦无上 6 f' N& L: {1 ]# o6 f/ Y
愿乐位入位 出位受记位
7 `( L# Z% _1 E/ R7 s7 h 说者位灌位 至位功德位
9 o* i: ]5 P4 b) @" a' w/ E+ E' O 作事位已说
/ v$ ?# i0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