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19 22: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续-《●[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 i6 q% @9 R/ T8 k F
3 U! }# n& S# P2 a1 F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d" m) D. t' n) S& j由于补特伽罗的心续之中,皆具有证得佛自性法身的种子,「宝性论」中记载:佛陀恒常安住于自性法身之中,佛陀的利生事业遍及一切处所,所有的有情众生皆与佛有缘,故所有的有情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佛、菩萨、众生虽果报有所差别,然而,若就心的清净光明本质而言,皆悉相同无异。3 h/ D! T H5 _4 F. G
众生的心续中,虽然皆具有证得佛陀自性法身的种子(如来藏),但由于受到烦恼、业障的附着与蔽障,使心清净光明的本质,无法彰显,佛经中,常将此种情形比喻为略显枯萎的莲花中,藏有具足三十二种妙相、八十种随好的佛陀;外型丑陋、令人畏惧的蜂窝之中,藏有甘美的蜂蜜;破旧的衣服中,藏着一尊佛;稻穗的糟糠之中,藏有能滋养吾人生命的白米;藏于垃圾堆中的黄金、珠宝;藏于大地之中的宝藏。以种种的譬喻说明,行者只要能将覆蔽如来藏的烦恼与业障去除,即能渐次将如来藏开发与彰显出来,终能成就佛的法身。 5 T% c/ F: ^; o, q, P: e# I% ^6 S" r/ o
二、「随增性」种性:由于众生心续中,与生俱来皆具有如来藏,因此,每一位众生皆能经由听闻、思惟、修持,而于心续中,逐次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终能证得佛的色身。行者唯有了知众生皆具有如来藏,皆是佛种性,皆有成佛的可能,如此,对于菩提心的修持,方不至于认为自己无法成就如此殊胜与伟大的佛果,而感到气馁,甚至退转。此外,由于行者了知所有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因此,当行者遇见极为愚痴、粗暴的众生时,亦不应心生轻视与弃舍,而应执持菩提心,为其指引成佛的菩提大道,或许当因缘成熟时,目前看似毫无成佛可能的众生,能于瞬间转变心念,趣入修持菩提道,成佛在行者之先,亦未可知!
/ p: i/ \7 o9 s4 ~心的本质是清净与光明,烦恼与业障并非心的本质,而是暂时存在于心续之中,犹如乌云遮蔽天空一般,可完全予以净除,行者对此无须心生怀疑。若仍感到困惑,即与孩童眼见历经数日,天空皆乌云密布,因而不肯相信有云开天清的一刻,甚是幼稚!既然烦恼、业障是暂时、突然的涌现于心中,能否完全予以净除?能否自轮回中解脱?其关键掌握在自己手中。
% l+ v5 T# D3 w% L3 d佛陀曾开示:佛不能以水洗涤净除众生的业障;佛不能如拔除肉中刺一般,将众生的痛苦拔除;佛不能将证量移转至众生的心中。佛陀不能代替众生作积资净罪的修持,佛陀开示了殊胜、珍贵的教法,引导有情众生趣入解脱与安乐,然而,众生仍须倚仗自己的力量,精进修持,方能达成自轮回中解脱,乃至证得圆满佛果之目标。此为「别解脱戒」名称的由来,此戒之意义,乃在于行者须以个别的努力修持,获致个人的解脱与安乐。
3 ~" j+ T3 @1 |' l' t9 R+ P! F8 k: U烦恼与业障产生的根源,即为贪爱自身利益的「爱我执」,若「爱我执」能去除,则烦恼与业障亦能净除。然而,「爱我执」能否去除?人们对此不免心生疑问,认为人们若不为自身的利益设想,如何能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资具呢?. p0 g" {% w5 D9 v
但事实并非如此,导师释迦牟尼佛即为完全舍弃「爱我执」,将「爱我执」转化为「爱他执」的典范,佛陀所思所行皆以众生的利益为考虑,丝毫不为自己设想,佛陀以如此伟大的精神,行持广大圆满的利生事业,证得殊胜圆满的佛果,人们受到佛陀精神的感召,而发心追随佛陀,依循佛陀所开示的教法修持,获致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其影响延续至今。因此,「爱我执」不但能去除,且行者若能将「爱我执」转为「爱他执」,更能利益自他一切有情,此亦为修心的要诀。 2 ] l& s Z- X$ D" W( E3 i
行者或许心中仍有疑惑:既然有情众生的心续中,皆具有如来藏(佛性),为何时至今日,仍有无数的有情众生于轮回苦海中漂流,无法获得解脱呢?佛经中曾说明其原因有下列几项:一、众生受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所覆蔽。二、受不信因果(邪见)、未能导引自己趣入善道的恶友影响。三、缺乏修持正法的善缘。四、受政治力(王权)的干扰(如制定恶法、排斥佛教等),而不能自在趣入正法。" ]0 s& I8 k" \* d8 B% R% I" ?
能趣入修持大乘教法的行者(大乘种性)必须对于有情众生具有强烈的悲愍心;对于菩萨所需行持各种艰苦难行的菩萨行,能具有坚忍心;对于一切善行,能具有坚定的意念与信心。虽说行者心续中的小乘种性若能觉醒,佛种性亦随之觉醒,然而,行者若能具足上述三种条件,方为心续中的大乘种性觉醒的征兆,容易趣入修持大乘教法。然而,欲具足此三项条件,殊非易事,若行者一经听闻佛陀的功德或大乘教法即能生起强烈的欢喜与意乐,渴望亲近与修持,如此,亦可视之为大乘种性。 " [# R7 k, [3 c6 ^/ q
行者若能将佛种性的有情众生导引趣入大乘教法而作修持,即是唤醒其心续中的大乘种性;反之,若将佛种性的有情众生导引趣入小乘教法,对小乘涅槃解脱的果位产生信解或认同,即是唤醒其心续中的小乘种性。
( e; `' [6 x; J/ j: n9 J) w般若(空性智慧)与菩提心犹如佛陀的双足,般若为声闻、缘觉、菩萨与佛的共因,可称其为佛母;而菩提心则是菩萨与佛的不共因,可称其为佛父。若行者仅具足出离心与空性智慧,尚无法入于大乘之门,唯有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方能成就菩萨与佛的果位。
. M! d3 i# o0 d( u* m犹如子女的姓氏与国籍,皆依父亲的姓氏与国籍而定。是故,行者唯有生起菩提心,方能成为大乘种性的一员。初发心修持的有情,虽未能立即具备对众生强烈的悲愍心,对难行菩萨行的坚忍心,对一切善行的坚定意念与信心,但仍须以此为目标,时时惕励自己,能具足此三种成为大乘种性的必要条件。( a* |* {* k* N
期望诸位于听闻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之后,能立志努力修持菩提心,并以菩提心作为自己修持的重点,时常忆念与思惟,如此,听闻教法方具有意义,以此与诸位共勉之。& b# ^& t) [ P: [4 e, Z" W
, A4 V* U5 o2 t+ ?% q5 E! ]+ n2 P: `9 @/ ?7 f( w, W
% w0 j/ O7 T+ R8 L: w, U4 U) ~
- i. y1 l. U5 m0 H5 v) E. j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