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45|回复: 2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4 14: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s5 W. Z! }- s0 I3 m& S2 ?1 [" l* m& f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参禅与念佛(理净)
6 Q$ v  P1 N/ p/ S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参禅与念佛* K0 A( {- S5 |- N8 B
理净
! {, a, J  J% D# e7 T3 J内容提要:“禅净双修”是近代中国佛教发展的特色,将参禅与念佛有力的结合起来,使得禅宗和净土宗共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禅宗与净土宗在教理上和修行方法上都不相同,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净土宗主张念佛往西方净土。自宋明以后禅净两家逐渐相融,实行参禅念佛相结合的“禅净双修”。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著名高僧虚云老和尚的“禅净双修”思想,虚云老和尚是禅门巨匠,禀承了禅宗五家的法脉,成为近代禅宗中兴祖师。其禅学思想主张参禅与念佛不二,推行“禅净双修”的思想。
) K6 P4 ?: f8 }! C* P) f序言
; ~6 N( O3 G, ]2 ]( @2 W禅宗与净土宗是近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两大体系,在修行的方法上主要是禅宗与净土宗,“禅净双修”是近代中国佛教发展的特色,将参禅与念佛有力的结合起来,促使中国近代佛教的共同发展。禅宗与净土宗在中国早期唐宋时期是互不相关,无论是从教理上讲或者在修行方法而言,都相互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和相互抵触的思想。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思想;而净土宗则主张“念佛名号,承佛接引,往生净土,花开见佛”的主张。在修行的方法上禅宗主张“断诸妄念,直参话头”,而净土宗则主张“念佛名号,往生净土”。到宋明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转型,禅宗与净土宗也开始从互不相融而相互融合,在教理和修行方法上都互取互补而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禅净双修”的佛教格局,承载了今天中国佛教发展的局面。
& M1 @9 i1 t3 B五代永明延寿大师,明代莲池大师、藕益大师皆是禅门巨匠,后转修净土念佛法门,后人推举为净土宗祖师,由此扭转了禅净不融的对立局面,开创了“禅净双修”的新格局。到近代中国佛教史上有著名禅门巨匠虚云老和尚常常在禅堂开示学人时,提出“念佛不碍参禅,参禅念佛不二”的禅学思想主张。使得近代的中国佛教基本上打破了过去禅与净格格不入的思想体系,形成了“禅净双修”的新的佛教格局,建立起了近现代“人间佛教”思想的中国佛教发展方向。今本文从近代高僧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关于如何将“参禅与念佛”结合起来,从而阐述虚云老和尚“参禅不碍念佛”的禅学思想。对我们今修学“禅净”和研究“禅净”者,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价值。
/ K. x) T7 @8 B一、虚云老和尚事迹略述
& l6 M2 T8 Y- k% {$ `& c依据《虚云和尚自述年普》记载:“予俗姓萧,系出兰陵,梁武帝之后。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母颜氏。清道光初年,父宦游闽。戊戌已亥间,左治永春州幕。父母年逾四十,忧无后,母赴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发愿兴建。翌年,父移佐泉州府幕。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七月二十九日寅时诞生于泉州府幕。”[1]于咸丰八年(1858)礼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长老剃度出家,时年十九岁,赐法名演彻,法号古岩,字德清,后自号虚云。第二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时年二十岁。受戒后隐居于鼓山后山华严洞礼万佛忏三年,后又修苦行三年。于同治九年(1870)离开鼓山始游学参访,先到天台山龙泉庵亲近融镜长老,见虚云衣衫破烂、长发垢面,随问曰:“你是僧也?道也?俗也?”虚云答言:“僧,已受具足戒。”于是融镜长老批评曰:“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所作,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岩栖谷饮,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种仙之一,去道尚远。即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2]在融镜长老的启发下,往国清寺参学“禅制”,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
  T9 t) f4 d# ^) {4 P. b于光绪八年(1882)为报父母养育之恩,朝拜普陀山观音道场,并发愿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场。于当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直至五台山为止。于光绪十年(1884)五月底至五台山显通寺,前后长达近三年时间,途经浙江、江苏、河南、山西等省,杭州、苏州、南京、郑州、洛阳、太原等重要城市,跨跃长江、黄河,步行一千多公里,经历了日晒雨淋、冰冻寒冷、露宿野外和病苦饥饿等重重苦难,最终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在此途中虽然经历了很多艰难,但也感动了文殊菩萨化现相救,并帮虚云背行李送到五台山的奇遇。《虚云和尚传》记载:“光绪八年壬午,自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一路上饥寒雪掩,痢疾腹泻,口流鲜血,三次大病,奄奄待死,感文殊菩萨化身文吉俗人两次相救,备尝艰辛,历时三载,始抵五台山显通寺。”[3]. }& F  o7 H1 R) N9 g. P
于光绪十年(1884)七月初十拜谢文殊菩萨下山,途经陕西、甘肃、四川进入西藏,到达拉萨朝拜了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等西藏佛教圣地。于光绪十五年(1889)由西藏前往印度朝拜佛陀圣地,经不丹国,越葱岭、翻雪山进入印度。时虚云赋诗一首:“何物横天,晴空入望中;这般银世界,无异玉璁珑。已拂尘氛远,仍疑碧落通;清凉无热恼,应胜水晶宫。”[4]在印度朝拜了佛陀圣迹后,经孟加拉、缅甸进入中国云南,朝拜迦叶尊者道场鸡足山。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朝拜九华山地藏菩萨月身宝塔,与扬州高旻寺主持月朗相遇,得知高旻寺连续打十二个禅期,随下山前往扬州高旻寺禅堂。进入禅堂打期至腊月初八,七期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于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仍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曰:“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5]自此“明心见性,豁然顿悟”,成就了一代禅门大师。
. b6 A8 [- ]  r# a/ G  H, c6 o# R虚云老和尚一生建禅堂不记其数,法子遍布海内外,接续禅宗五家法脉,成为中国近代禅宗史上的中兴祖师。但由于宿业所感,晚年解放初期“五反”运动时受到非人的推残。于1951年三月初三日,“有十人逼师交出黄金等物,师言无有,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继用铁棍,打至头面流血,肋骨折断。”[6]从此老和尚身体严重伤残,晚年移居云居山真如禅寺。于1959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下午一时四十五分安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借一百零一岁。4 B7 M( o" J. `) C! f, v, [, {
二、参禅与念佛的关系/ e2 y+ J2 l+ v" H-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4: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参禅与念佛(理净)》! p" J' k' p. E' [" _& S6 n
/ T/ h$ t$ J. K- Y6 t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2 y& c  i, j. `9 M参禅与念佛是我们修行佛法的两种主要方法,并且将参禅与念佛已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但也有不少人将参禅与念佛对立起来,认为参禅主要是以“参话头”修习禅法,而念佛是以念佛名号借佛力接引往生净土,二者之间完全是不同的两种修行方法和理论概念。虚云老和尚认为修行之人不应当将参禅与念佛对立起来,而应当将参禅与念佛相结合起来,以参禅补念佛之不足,以念佛补参禅之不足,这样才有利于大众修学佛法。虚云老和尚在《老实念佛》开示中说:“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坚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7]所以念佛与参禅只是学人在不同阶段所运用的两种不同修学方法,本无好坏、对错、前后之分,全看修学者的机缘而定。) Q% i: L. X: H6 T; N6 W# U
虚云老和尚认为参禅与念佛如果要说不同,那就是在用功人根性的利钝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尤其对初学者钝根人来说更加适合;而“参禅”需要上根之人才能很好运用,下根之人往往不仅不能参透生死,反而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对于上根之人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都能运用自如。虚云老和尚在《念佛将终开示》中说:“若是上根利智之师,便能直下承当。倘或钝根渐次之人,必须先要念佛,待念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再向无念之中起一参究,且看这个念佛是谁。要看‘谁’字话头者,先当以念佛为缘起,后以参禅为究竟,缘念佛而参禅,是故名曰禅净并修。”[8]因此,虚云老和尚认为参禅与念佛对于初学钝根者来说,是有前后次第而用功,先念佛后参禅为次第;对于上根利智者来说,参禅时即能念佛,念佛时也是参禅,二者平等无有先后次第之分。
4 _8 E$ I7 e/ ~0 O6 e" p三、念佛即是参禅
7 X) m5 Z0 \: e; T& l) X1、念佛不碍参禅
1 D  e, j; P& q& r' A6 F “参禅”是禅宗门人修禅悟道的手段,通过禅定参悟“人生无常”和“诸法无我”,使人们得到一种究竟的解脱,舍离生死轮回而证得无上涅槃;“念佛”是净土宗所主张的修行方法,通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来熄灭人们的贪嗔痴,清净身口意三业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早期禅宗和净土宗形成的初期,两家的思想主张和修行方法有严格的区别,在修行的依规和形式上也完全不同。禅宗寺院的禅堂不能念佛,净土宗的念佛堂不能参禅,二者之间完全是对立起来的,有“禅堂念一句佛号,打水洗禅堂三天”之说。认为在禅堂“念佛”是污染禅堂,是打妄想分别、是执著于有佛,禅宗主张“去年贫有立锥之地,今年贫无立锥之地”,禅宗祖师可以“呵佛骂祖”;而净土宗主张念佛名号,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认为有实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与禅宗正好完全相反,形成了历史上禅净不相容的格局。后来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努力,使得禅净两家相融合,相互兼容形成了今天“禅净双修”的新的佛教格局。虚云老和尚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著名高僧,也积极倡导“禅净双修”思想,主张将“参禅”与“念佛”相结合的修行理念,批评将“参禅”与“念佛”严格对立起来的不正确思想。如在他的开示《参禅与念佛》一文中说:“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9]认为禅与净都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应当是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而不应当是相互仇视相互攻击的对象。如果能相互结合互补互助,则佛教得以发展普及社会利益有情;如果相互毁谤和攻击,则是佛教最大的悲剧。+ p- m: h$ q# q* `. m
2、参禅念佛不二
1 e9 D+ M  q& m5 g2 Z6 e虚云老和尚认为“参禅”与“念佛”本来都是佛祖释迦牟尼所说,道本无二,只不过是因为众生的因缘和根性不同,为了能应病施药对机说法,佛说了种种不同的修学法门。后来诸师起教分宗,建立了各种宗派,其目的也是为了接引学人悟佛知见,能对机教化众生而已。因此,学佛之人不应当将禅与净完全对立起来,这样不仅对修学佛法不利,同时也对佛教的宣扬和传播造成了很大伤害,使外人认为佛教不和自相矛盾,如何令他人能相信佛法!对佛陀的教法应当看作是圆融无碍,平等无高下之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而精进修学。如虚云老和尚在《参禅与念佛》的开示中说:“如果就其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10]并且虚云老和尚认为“禅”与“净”是相互相融互为一体,禅中有净、净中有禅,禅净本是一体,相融不二。如在《参禅与念佛》开示中说:“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两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11]- H* R/ _' g; A, [0 e$ P5 ~/ \
四、禅宗与净土的关系
* N" _) ?+ G2 q" H2 {0 L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两大主要宗派,是汉地佛教徒的主要修行法门,禅宗主张以“参禅”为修行方法,净土宗以“念佛”为修行方式。两者之间在修行方法和思想主张上应当有很大不同,但自宋明以后两家开始相结合,形成了“禅净双修”的格局,将参禅与念佛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永明延寿禅师有《禅净四料简》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猶如戴角虎;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12]由此开启了禅净两家之争,认为永明延寿赞扬净土而贬低禅宗。虚云老和尚则认为后人不解永明意而误解“四料简”。在《答禅宗与净土》中说:“近人修净土,多数固执四料简,极少虚心研究圆通偈,而对四料简多以误解。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累永明禅师,终于对权实法门,不能融会贯通,视禅净之法,如水火冰炭。”[13]
3 A! e; p9 E- Y#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4: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

续-《●[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参禅与念佛(理净)》
' l# c+ Z& A; g. n+ @3 L6 K3 h4 K1 L) a" `$ e2 {/ F! G! p$ V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 x, W) d% k9 d, q在虚云老和尚看来禅宗与净土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是后人不明祖师本意而误解,使修净土者认为禅宗是“难行法门”,而修禅者则认为净土是方便对初学之人。使得“禅堂”内不得念佛,而“念佛”者不修禅法,二者水火不容。如果能将禅净结合起来,更加适合我们今天的人们修学佛法。通过“念佛”来避狂禅,运用“禅定”来对治散乱,禅净的结合正是永明延寿所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在《答禅宗与净土》开示中说:“永明是从宗门悟入,何以又弘扬净土?因为大悟之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们劳动掘地也是道。他为挽救末法根劣之人,故弘净土。”[14]虚云老和尚认为永明禅师并没有批评禅宗之意,而是作为一代高僧,能对众生之根性说法,对浅根初学者来说,从净土入手更为容易。对于利根大智而言,法法皆是相同,参禅念佛皆是佛道。引用《楞严经》中所说:“归元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15]; I& b/ N) K9 ^: B! H9 C9 m+ _
结  论
5 j7 V$ q: E3 x  e虚云老和尚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是中国禅宗五家[16]的中兴祖师,不仅传承了临济、曹洞两家法脉,而且还自续了云门、法眼、沩仰三家法脉,可以说是中国禅宗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虚云老和尚不仅一生致力于弘扬禅宗法脉,同时也对禅宗与净土的调和做出了毕生精力。虽然自宋明以后有禅宗禅师投奔净土门下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禅宗与净土相对立。虚云老和尚作为禅宗的泰斗在很多场合为信众开示时,将参禅与念佛相结合,鼓励学人能够“禅净双修”。念佛者不要抵毁参禅,参禅者也不要看不起念佛,二者应当结合起来才能利于自身修行。在很大程度上,从而将禅宗与净土的矛盾进行了调解,使得修学之人正确认识到了禅宗与净土都是佛说的修行法门,不应当是矛盾不相容,是我们学人不达佛本意而错解祖师意。如虚云老和尚说:“我一生没有劝过一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所指‘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17]因此,通过虚云老和尚的这种“禅净双修”的禅学思想,能促进和调适我们今天的学教之人,对“禅净”的相互歧视和对立,使得广大佛教徒不仅在形式“禅净双修”,而且在思想理论和观心用功上也能很好将“禅宗与净土”结合起来。, d. r( T8 m: l7 S, w
作者为中国佛学院副教授
, C; x& N) O% O- g! G% S2 e! P: H# ~& X. n0 @% J: v3 L3 V

$ Q: ]& W' P* e( c. J6 d# H, A3 S7 S4 L' k/ u- N8 O! L

; K8 O, [( d1 V6 \( F: B) ][1] 《虚云和尚自述年普》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 k+ I% e( o% b4 V1 c; l% H: ?
[2]  同上(1)。
+ g' B/ P. `& _$ R[3] 《虚云和尚传》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3 b# `7 \; u- n0 q# n3 `0 L# A6 c, Q[4] 《虚云和尚诗偈》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 y. X1 D( M* K7 n[5] 《虚云和尚自述年普》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 Q8 D  G! J% @4 p, t8 E
[6] 《虚云老和尚年普》岑学吕编,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另《云居山新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 V, A' {- f) ^$ V5 f4 H- g
[7] 《老实念佛》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 H' G7 S! O# k3 |0 Z, s3 G[8] 《念佛将终开示》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9 N. R2 R9 M* X( [6 K' o" K2 a[9] 《念佛与参禅》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r! J6 Y- f- Y: S4 R8 M$ L[10] 同上(9)。   x5 i( l2 a9 d$ }2 Y0 i- k2 Q
[11] 同上(9)。 3 \6 c- Y6 t6 B5 z1 ]3 M0 A
[12] 《答禅宗与净土》见虚云和尚全集》净慧法师主编,河北禅学研究所出版,2008年10月出版(内部发行)。 ; H, v2 R$ `$ w& Y! [* [2 p; I
[13] 同上(12)。 , X: [, E9 \1 }0 A' O  J, a; o4 k
[14] 同上(12)。
; d7 I! V5 k2 s+ f5 Z[15]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6;《大正藏》19册, p0130a。
# v) S/ a, R$ t3 k[16] 禅宗五家: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虚云老和尚为临济第四十三世,法号虚云性彻;曹洞第四十七世,法号虚云古岩;云门第十二世,法号虚云演彻;法眼第八世,法号古岩虚云;沩仰第八世,法号虚云德清。 4 k4 a$ X8 Z/ Z  O2 O' s- B6 V
[17] 同上(12)。
- l6 K* o, d9 C3 C! ~
! T+ B6 D) r! w5 Z% l; v- x: `. G( g5 m( C

+ H- i+ u4 O) T6 Z  N/ N* I. Q0 q+ ?7 |1 N- z5 }$ Y: x) y7 `(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4 20:39 , Processed in 0.0684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