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0 20: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续-《●[惟觉法师]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 m5 k0 @# t. d* z v
, F7 S2 h' X% ]! J: ?' M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3 @3 M2 A1 ]; H: x% k2 P, n2 D有了「始觉」,要继续保持,如果一曝十寒,没有发长远心,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要继续不断觉悟、觉察、觉照、反省,以漏尽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转化心中这些障碍。如神秀大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把心当中的灰尘擦掉。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就达到「正觉」的境界。
7 W( X( x C% m. h; L( q烦恼有深有浅,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这三种烦恼,就得到究竟解脱。所以,无论参禅、打坐、持咒、诵经、念佛……,一切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转凡成圣、转识成智,最后得以成就佛果。
$ R4 w: p* [& D: n" l1 G" a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三)9 D4 N0 c+ I, G
于自由时报91.05.11(六)刊载4 k, U$ v7 s3 @) B
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断除「见思惑」,就证到罗汉果,或者证到缘觉果,这就是「正觉」。但是,不可以得少为足,还要进一步回小乘向大乘,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带果行因,修六波罗蜜,行菩萨道,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豁然明心见性,契悟本具的菩提心。7 P( ^/ H% \, {% U
如龙树菩萨,契入了中道实相,就证到初地菩萨,如此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满心,就称为「分证觉」,乃至于达到「等觉」。最后入金刚定,破无始无明,也就是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Z% E( f! J1 m: z) b* b. o+ e6 }总之,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我们这一念觉性、佛性、灵性,也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如果这念心造作恶业,就变成兽性;反迷觉悟了,又变成觉性。觉悟以后,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有了智慧、感应,心慢慢宁静,就成为灵性,这都是我们这念心本具的作用。不执着一切法,继续用功,就能圆成佛性了。
2 c6 E+ K* _* L*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四). r' N8 u" G- `4 ]" F) E
于自由时报91.05.14(二)刊载. i% M( R' E/ x+ y2 q
菩提心的修证历程有层次之不同。第一、「发心菩提」,也就是发广大道心,立下志愿,希望证到菩提心,成就佛果,普度众生,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时时刻刻朝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渐修、顿悟,或动、静、闲、忙,都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以地藏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落实在日常生活,这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1 @# y1 q1 V# n1 P0 T第二阶段「伏心菩提」,因为发心用功,时时检讨、反省身心,有惭愧之心,慢慢地就将妄想、烦恼降伏下去。譬如觉察到自己起了瞋心,就能立刻忍下来,不去造作恶业;又如动了贪念,也能觉察并止住;或者起了男女之欲爱、色爱,刚刚一动念,马上就把这念心降伏下去,这就是伏心菩提。7 _! x* K: _ ?& f0 r4 Q$ S
第三阶段「明心菩提」,由于「伏心菩提」加行用功得力,最后就能达到明心菩提。「明心」就是明心见性,见到本来面目,契悟本具不生不灭的心性。, A! L# `. M3 B
禅宗祖师言:「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只要悟了现前这念心,始终安住在正念上,过去所有的黑暗、业障,全部可以一扫而光。譬如一间千年黑暗的房子,忽然把灯一开,豁然满室光明。但是,如果失去正念,就如同把灯熄灭,又会呈现一片黑暗。因此,悟了以后,还要时时刻刻安住正念、安住觉性上,念念分明,处处作主。: S+ n. Z, ]" _+ t. L# ?+ i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五)
1 G: ^; V: k: L, c# d于自由时报91.05.16(四)刊载
' Y N( J' _: F: S& s& t禅宗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又说:「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要知而不着,坚住正念。譬如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不胡思乱想,能明辨酸甜苦辣的「知」始终存在,好的东西不多吃,吃了不好的食物,也不会怨天尤人。对任何好坏的境界,都能知而不着,不起贪心、不起瞋心,这就是真正安住正念。3 \, c* b6 t% q
修行就是要得到正念,正念就是清净心、正念就是解脱、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道场、正念就是净土,所以「挑柴运米都是道」。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当中,始终保持正念,这念「知」要存在,如此安身立命就是修道。
& ~: \, h/ q7 V! P) D3 ]. P第四阶段「分证菩提」,已经契悟心在那里了,还必须要悟后起修,继续坚住正念、保任觉性,分分破除无明,分分显露菩提法身,这个过程称为「分证菩提」。直至破除最后一分无明,漏尽烦恼惑业,就达到「究竟菩提」。所谓自利利他、觉行圆满,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是究竟。0 B% i* J) u2 H/ x5 h6 s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六)
- U" ?6 ~" J4 r2 y! W于自由时报91.05.18(六)刊载
. L" F$ N" g1 r7 t所谓「一法界显,九法界隐。」一法界即指一真法界,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悟了这个法界,就是入佛法界。" _- x- Y) j0 s5 ? L$ Y
我们这念心具足十法界:如果能受持五戒,下辈子必定保有人身,故五戒感得人道法界;若能更行十善戒法,心中善念光明,则提升至天道法界,将来感得升天的果报;起贪、瞋、痴,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法界;修四谛,是声闻法界;思惟十二因缘观,是缘觉法界。若发大慈悲心与利他弘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六波罗蜜,当下就入菩萨法界。进而修无修修、念而无念,还归原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契入不可思议法界,所以这念心当中圆具一切。
3 K- M9 @* l; j/ i「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个人心中,无始劫以来攀缘、颠倒,充满了愚痴、邪见。现在能够听闻正法,是过去的善根、福报现前,所以要爱惜。佛法中有事有理,在事上要脚踏实地用功修行,持戒清净;在理上就要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只是持戒清净,将来升到天上去,也不至于堕入恶道。若能持戒清净,又能发菩提心,理事兼备,这就是大菩萨行,将来一定会圆满菩提,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s4 t2 }' | c7 b3 K
' j E& m# [ t' t- K' o" h5 c
; }7 R, j8 d0 U" a; f
' n) v0 ?2 G2 r* H. V1 g6 \5 R( u( s( \5 B4 Q$ u, T% {
& n* L0 c! T+ @- ~; v6 `: D#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