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1|回复: 4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8 2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n4 h& e0 l2 n5 W, v& V$ F9 Y9 {+ N' J8 h4 e. ~' G) W" ]" @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 Q0 [* r  @9 j, |9 X! T) ]; U9 W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Q" p% x9 A& l; M$ [
一、前言
2 F7 L1 k6 o: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章〈付嘱念佛章〉的诠释是:「当知随他之前,虽暂开定散门,随自之后,还闭定散门。一开之后永不闭者,唯是(称名)念佛一门。」也就是说,「十三观」的定心观佛、「三福九品」的修福回向,都是「暂开还闭」的法门,往生的唯一行业,只有称名一门而已;此一观点,拙著〈新眼光读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已辨其非。( P: E, F" l7 a0 |, o- Z9 q1 ]
既辨其非,应当重新阅读《观无量寿经》,以经显经,畅明其旨。
5 K3 X' H" C5 C2 q' r8 ^7 L) D二、《观经》大要+ G+ c& `+ S) a$ X+ {" M5 _
《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以韦提希夫人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而请释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释尊即为宣说。关于这一次说法的内容,释尊自己的命名是:「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3 r8 v+ s8 O, x& g: ]4 G$ y
从韦提希夫人的提问,到释尊的回答,可以看出此经的主题是「观察思惟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其目的是为了「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H; z6 m7 T1 A; z4 U8 {" J
韦提希夫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随即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因为依当时的宗教常识,往生清净善处的方法,「思惟、正受」就是其中最核心的部份。
- p& G: g7 }9 f8 X「人天善果」,在后代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含有贬意,似乎不屑为之。但是佛教的正义,这是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基础,是一般佛教徒应当首先具足的。从原始佛教开始,佛陀的教化,首先开示的就是这个。如《中阿含.教化病经》说:「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能够接受这个的(闻者欢悦),才为他进一步说趣入涅槃之道。从大乘净土教的意旨来说,虽然极乐净土超出三界,即是无为涅槃界,但是初闻者往往类同之,因此,韦提希夫人有如是之问。7 X9 N7 w& R9 K
所谓「生天法」,就是往生天界的方法。《分别功德论》说:「布施也、功德也、思惟也,此三行,世俗生天法。」换言之,要积集福德,才能往生善处,而持戒与布施,都属于广义的「戒」;思惟则属于「定」。戒与定,一方面是「三无漏学」的前二支,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认为的「世俗善业」的主要内容。而修定思惟须以持戒、布施为基础,才容易得力,因此,修定思惟是更为殊胜的善业。正是在这一常识的基础下,韦提希夫人在愿生极乐净土之后,接着了提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请求,而释尊所回答的内容,也正是「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使她「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 J" I; E# v8 F2 H& [' e; D
三、净业正因:三福
9 ~- Y: j$ r- M9 P* y  ~4 R! X. B在此经中,释尊在具体说明如何思惟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前,首先提出的,则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也就是「三福」。经说:4 L$ L% s0 I% D! P2 @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 l* V4 Q% w% Y# x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8 d+ i+ H+ b# K2 G, ?; `' Z接着,释尊才开始叙述思惟观察极乐净土的方法。
, G* [. _" x' X" I三福的内容,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指的是实践世间的善行。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指的是实践声闻佛教的戒行。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指的是实践大乘菩萨道的戒行。教导行人在定心思惟之前,要先具足戒行,这样的教导也是佛教的常轨,因此经中才会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8 z2 E2 _+ e0 K1 U% `1 ]
四、思惟:「观极乐国土依正庄严」与「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的一体两面* ]( P- y+ w' \. x4 m
接下来,释尊开始叙述思惟观察极乐净土的方法,也就是十三观。十三观依序为: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佛像观、佛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十三观的次第,是从单纯的日想观,逐渐复杂,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再到观阿弥陀佛与二大菩萨的身相庄严,然后观想行人自己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G& z/ c# h" y# `* [& z
在此段经文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重点。. j( e$ _( o4 A+ ]
一是释尊在向韦提希夫人解说的同时,还三次付嘱阿难要将所说的内容受持流通。如在说第一「日想观」之前说:「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在说明第三观「地想观」之后,释尊又对阿难说:「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在说明第七「华座观」之前,释尊又对阿难及韦提希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0 Y! |0 Y; Y+ }1 T. ?* E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释尊在教韦提希夫人思惟观察极乐世界的时候,也有意在此同时教导未来世一切众生,因此才会殷殷付嘱阿难,三致其意。这与法然上人所理解的,指称思惟观察极乐庄严的内容,是「暂开还闭」,也就是不要流通,是不相符合的!
: W/ a# a+ c; w8 H第二、如前所引的那段经文:「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释尊在此清楚地指出:思惟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是如来教示的;而众生之所以能见彼清净国土,是「以佛力故」。教众生观察净土的是佛,使众生以依此方法而得见净土的,也是依恃佛力之故。由此可见,修观净土并非众生自力可成;但是依恃佛力,众生可以修习观察。因此,「修观」与「自力」并不能划上等号。「依他力」与「不要修观」也不能划上等号。
2 w9 f) c+ C  H: [7 `. A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2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t2 S: {' R6 t0 Y: R/ `5 |

% |! o1 l, Q0 `1 S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R6 U# U0 l% g3 F7 C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在说明「日想观」时指出,修观而有障碍的,乃是由于众生的业障「障蔽净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行者见此,应当严饰道场,在佛前忏悔无始劫以来所造罪业。礼忏到三障尽除,就能够「所观净境,朗然明净」。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行人心境的明净与否,与其业障是否净除息息相关。而众生能否净除业障,从佛教的教义来说,除了般若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佛力了。因此,不能把「修观净土」视为「自力」,相反的,它是行人依凭佛力,净除业障的自然显现。
9 w- ]$ p6 N  ]0 m8 z第三、释尊虽然在此教导了十三观,但是,在第三「地想观」时,佛就说:「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也就是说,修到初级阶段,就已经必定往生了。接下来,第六「宝楼观」,佛说:「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第七「华座观」:「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第八「佛像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第九「真身观」:「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第十、十一观音、势至观,则有「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第十二观:「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2 n7 Z+ M3 a9 m( [1 o! `( b- V8 W依此,也可以看见,修观净土庄严的程度,与其人净除业障的程度为一体的两面。须知,思惟观察净土依正庄严,其背后的动力,就是行人「一心皈命弥陀、愿生净土」之心。这样的心能使佛力有所施为,为其净除业障。业障越是被净除,则显现为修观越是进步。依经中所示的程度,若以来世往生净土为目的,第三观成,就必定得生;第八观成,就能够在今身,得念佛三昧,常得见佛。第十二观成,如同今身即在极乐净土无异。
. a7 j3 H) @) a" E五、往生之相状:上品上生总摄十三观之人5 l1 _  \5 r. C+ G2 }
释尊在教示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十三观之后,又重新开始了另一段教导,就是叙述往生净土的九品众生。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说它是「散善」,以别于前面说的十三观为「定善」。但笔者认为,将叙述九品往生的这一段经文界定为「散善」是不精确的。因为上品上生的人「修习六念」,其实就是定心思惟,因此也包含了「定善」在其中。而下品往生则都是恶人,不能称之为「善」,因此把九品总称为「散善」并不适当。$ U  c$ y" Z6 W( r
显然,释尊是用「上品上生」来统摄前面所说修习十三观的人,并对这些人来世往生的情况作了描述。因为在叙述十三观时,释尊已经明示,第三观成的人来世必生净土;乃至第十二观成的人,此身即同在净土。但是这些人无论如何,都必定会有寿终之时,因此,释尊在此说明他们往生的相状。7 a1 g6 R3 q( }. u# Q2 W. N0 ]
为说明这些人的状态,释尊首先的提示是,众生之所以会往生极乐,是因为他们真诚、深刻地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释尊的这一说明是总纲性的。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无不如此。
% A* p" P. S: t1 B- R# [4 ?9 n接下来,释尊又列举说明,在「具三心而往生净土」的众生当中,有种种差别。首先就是上品上生。这种人的特色是:「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k* e4 c4 S0 ~
这样的人,正是前面十三观所说的:在具备戒行、认同大乘菩萨道的前提下,又修习「念佛」等六念法门。前面叙述十三观时,谈到净除业障已达极好的状态,此身已如同在极乐净土的行人,乃至第三观成,必定会往生极乐的众生,都可统摄于上品上生人中。0 {" f; H- d9 ^4 P4 Z
但是释尊在此所说的上品上生人,显然还要比十三观中所说的更为宽泛。也就是即使没有修习到第三观成,只要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的,即得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7 r+ `% J+ a' V2 L
释尊叙述其人往生的相状:「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8 ]- c& X& Y1 {3 |
闻者或者会怪异于,为什么上品上生者的条件如此宽泛,而往生的所得竟然又如此庄严?但这此正显示净土信仰的特色,以及阿弥陀佛的本愿之所在。
/ o  n/ h; r( Q9 C1 ?六、总论往生之相状- D" m( j( W5 }5 q/ R; u9 G; L) L
九品往生段的总纲是:「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无不如此。! x; h1 ^! h5 [( o' x6 f' O
上品上生段总摄十三观之人,且扩大其范围,只要是具足戒行、读诵大乘、并且修习念佛等六念,而将其功德回向愿生净土的,下至一日乃至七日,阿弥陀佛就无限扩大他的功德,而满足其修行的愿求。上品中生以下的各种往生人的相状,也都是如此。! T5 h6 Z0 j; O2 q3 e& ^) Z
释尊在上品上生总摄修十三观的人,随后又叙述其他种类的往生人,其意至明,就是:不必修习十三观,也能够往生极乐。以下开始列举其类别。
/ i! B6 p6 T' d' f3 s0 K1 E* r上品中生,其状态是:「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里描述的是属于大乘智证门的修行人,如修《般若》的,或者像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天台、华严、密宗的修行人,皆可摄归此类。而其往生为:「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下略)
* j* b/ s+ T' p' a$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20: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续-《●[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L# i- t6 ^- O3 u8 ?

% h# ?$ F1 q8 ?; d$ \1 _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3 y3 m) {9 Q* u" c2 L1 F% {
而上品下生,则是更广义的大乘佛教徒,甚至只是初阶的大乘信徒而已。其状态为:「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而其人将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下略)
% ]& h0 W6 @3 O, C4 B; K而中品上生与中品中生,都是受持基本的声闻戒律,甚至只是初级的声闻佛教信徒而已,这样的人若将功德回向愿生净土的,临命终时,佛都来迎。
6 X8 r: t1 q# Y  c中品下生则连佛教徒都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受持声闻皈戒,而且显然也未曾听闻大小乘佛法,而是一般的世间善人:「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这样的人,只是在临终时,遇到了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 \7 m8 q# ^$ k' u8 q3 K& W1 R而下品的上中下生,和中品下生一样,同样也都是临命终时,才听闻阿弥陀佛的救度事,而这些人连世俗善业都没有。下品三位都是恶人,下品中生是佛教徒中的恶人,他们毁犯戒律、偷盗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等于是佛教的败类;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恶,是极恶之人,但是只要回心念佛,愿生极乐,佛也来迎。由此可见,从九品往生这一段经文来看,闻知阿弥陀佛净土,而心生向往,无论此人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以及表达愿生心的形式如何,当他临命终时,佛都会来迎接他到极乐净土。这就是九品往生段要述明的。/ `5 r9 h! b: P% q4 u
七、总结:回观全经要旨. U& k, g4 w! n8 F  e% |
既然「九品往生段」不应称为「散善」,那么,相对的,说明「十三观」的经文,也不应称为「定善」。因为「定善」、「散善」是相对而成立的,一既不立,另一个也不能独存。那么,应当怎样界定这两段经文的意旨呢?笔者认为,既然此经的要旨是「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应可以依此二义来判别。  E8 Q6 U* ^  B& w& B" a6 h
依「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看,修十三观的人,依佛力、依思惟观察、依净除业障,而能对极乐世界的观察,渐次从粗观到细观,从依报到正报,乃至达到就如同现身即处于极乐净土一般;而对九品往生人来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临命终时,佛力护佑,一时现前的。从「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来看,修十三观时,净除业障的果效具体表现在禅心的清净;而对九品往生人来说,则显现为往生净土之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且道果的必定圆满成就。
% S3 M. }* c, e依此二义来看,「十三观段」讲的是行者命终前的今身之事,「九品往生段」讲的是信者临命终时与往生后的来生之事。应依此分判前后二段的差别。% I7 f9 ]& F1 Z9 |" V
因此,在此经的最后,〈得益分〉中,叙述了闻法的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都见到了极乐世界广长之相,与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并因此得无生忍,发无上道心,释尊授记她们都当往生彼国。这是叙述来生的利益。接着,释尊又勉励说:「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这一段主要讲的是现今之身净除业障、生诸佛家的利益。
" w; {$ v0 S6 U+ @6 m" H" }' ?对于净土信仰者来说,欲得来世之利益,涓滴之善,回愿必生。甚至究极而言,往生之业,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救度,而不是靠自己的善业。这是《观无量寿经》说得再明白不过的。净土信者应于此得大安心,全部交给弥陀就好。也就是说,不必为了疑虑自己能不能往生,而一直为此作种种的努力。相反的,「应当」或者「可以」努力的,是在必得往生的大安心中,自勉具备三福,并在此基础下,依佛力,具足惭愧,常行忏悔,摄心自净,常行念佛,而在业障净除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成为超乎常伦的「人中芬陀利花」,乃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 c9 @* [+ c8 K+ {8 ^7 B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的大意与要旨。* U1 c& Y1 \$ Z1 k7 o& {  N
二○○八年三月十日写于台北象山
2 A) ~- h+ I8 x* O1 a+ \- S5 n+ o2 \  A( ]  j3 n: D' b. c' f+ Q2 A
0 j5 f9 M; H# Z7 N( d
) y" B; {/ T; ^$ p3 b

5 n' W3 D( Y: _# r& {: d% K&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2: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4: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4 23:39 , Processed in 0.0904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