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97|回复: 8

[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3 1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R2 b, T# X, R' o

4 z9 d! c% \, i1 t. `●[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 e5 F0 D- W0 @4 c; P4 v0 ]《心经》释义 " \) d+ _' I# ^( }: w7 T# v! v
云香
& f: ~; _* Z4 ^前?言
+ ~9 u0 G- H) O# W  《心经》,全称应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经古时前后有多次翻译,现存六译(全部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据说此经从三国到近代以来,有21种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收录了18种译本,在汉传佛教里以唐?玄奘三藏的译本流传最广,几乎所有学佛的弟子都会背诵。这是大乘佛教中很特别的一部经典,最短小、最精深。比对各家译文,正文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唯独早出的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都没有开头(序分)与结尾(流通分),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此,有人怀疑《心经》是从《大般若经》中抄录出来的一段最精要的文字,因为《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与《心经》几乎一样的文句,但是,这是佛陀亲自对舍利弗说的。
- R" c9 \4 E2 j$ ~. i   《心经》的玄奘三藏译本,只有260个字,可是这短短260个字的一部《心经》却正是“大般若”的最精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般若哲学,最究极的哲学中心、重心,就是探讨“空”与“有”的关系(也就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这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这个存在(有)与非存在(无)的“最根本观念”(这种观念不一定是所有的哲学家都能自觉地正确地认识到)一旦有所偏颇,哲学上对一切事物所作出的诠释马上就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偏向“有”(存在)的,会向重视物质的、分散的、所谓的“唯物”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形而下学”;偏向“无”(非存在)的,就会向重视思想的、综合的、所谓“唯心”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形而上学”。当然“唯心”与“唯物”都不是绝对的“唯”,但是各有所偏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3 ?# i0 K2 |: \5 s1 M* ~" o  O
   佛教里的“般若”,被看成是最高的智慧,最圆满的智慧,所要表达的就是真确地、如实地把握住人生世界的“空”与“有”的关系的大智慧。所谓的“佛”,就是将空有的关系得到了最如实,最圆满的认识与处理的“大觉者”(大哲)。《心经》就是佛教里传达怎样的去认识与把握并处理好“空与有”的一部“伟大的经典”。可惜的是,绝大多的佛教徒虽然都会背诵这部经典,但是真正理解了这部经典深义的可说是非常稀有难得。 : W5 k- s5 p0 i& U
; b- o+ i$ H$ v; Q1 J# K; ~4 a
  L8 I$ x- |2 Y7 d& F4 B! k- O) M
   下面是我个人对《心经》的一点粗浅理解,不敢说绝对正确,但是却是尽量的用般若空观的正义去勉强的解释一番,希望能对本经的理解有所帮助吧。; x! @, l" a7 t0 B3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 C' q' `4 V8 h3 L- m$ O
: M4 m! \1 ]8 n$ n: G
   “般若”,就是佛教里所谓的“人类最高的智慧”(思辨的极限),“最圆满无缺的智慧”(不偏向两边),“最究极真实的智慧”(佛智)。! K( W7 y6 q, }) {# U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运用这种“般若智慧”到达彼岸。佛教以我们现在的世俗世界为痛苦,不圆满;以超越这种痛苦与不圆满为到
- O- D. _6 `$ Z9 F   “彼岸”。$ i; Z9 |( m7 C) V/ ]- f
   “心”,就是心要、最重要。也就是说,这部经典是最中心、最重要的经典。
8 i) a. b- I1 |) s, E! V3 @   “经”,就是“经典”,也就是值得一读,值得珍藏的书的意思。" D. |) r9 w, h; J) ~
   整部《心经》的经名全意就是:运用大智慧就能到达圆满彼岸的经典。
' R  C, W( y1 ]; c0 F观自在菩萨
) E% M# a8 p7 M2 [" b' s
; R7 X$ K- h/ R4 J& [( |( w* J( b   “观自在菩萨”,有两种解释。一说就是观世音菩萨;一说是运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审视世界),得到解脱的菩萨,就是观自在菩萨。
( R2 c1 k! h& _$ B6 E5 j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R, n4 C: `! w6 B" e$ q. n- d2 s! d' Y) [+ D  H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位菩萨在深刻的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审视世界)的时候。
" U5 d" N) o8 n照见五蕴皆空. N% b) R6 T% G/ \# d  V  ~* T8 {, g
. }4 v, O" z: }% R  O& }' M
   “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观照,用般若的智慧深刻的观察自己,结果怎样呢?“见五蕴皆空”。, o7 e! n% B: O+ H! `) B
   佛教以我们“人为五蕴和合”的个体,其中“色蕴”代表物质的,有形状颜色体积的;“受、想、行、识”四蕴代表思想意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又这四蕴也被佛教统称为“名”,只有名称,没有什么具体形象表现。“名色五蕴”组成我们所谓的“个体生命现象”(人),由此知道佛教既不是偏于“唯物”,也不会特别偏于“唯心”,佛教的立场应该说是“心物缘起论”者。
6 e& R# I# c5 E# ^( ^   “五蕴皆空”,“空”,这可是般若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空”,在普通人的常识中就是没有,什么都不存在就是空。佛教的“空”的意思可不是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空”,佛教的“空”是说什么都有,但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有,不是不变的有,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也就是“无自性”或“自性空”的有。看似一独立存在的事物,其实同时要许多其他的事物来促成(不独成);看似一不变的事物呈现在面前,其实该事物是一刻也不停留的前后相续的存在着(不恒定);因为需要其他的条件来促成,又加上自身的不确定性,所以,一切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色”,还是思想的“名”)都是无自性的,不实在的,有变化的,也就是佛教所谓的“空”(无自性的)。
" l; [; |- E) V' ~7 {  o7 G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菩萨用般若的真智慧,深刻而彻底的发现:所谓的“人”(自我)只是一个由五蕴名色所组成的,不确定的,时刻变化的,而前后相续的和合“空”(假),不实在的幻相而已。所谓真实不变的有自性的“人”,真实不变的有自性的“五蕴”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
5 p8 j3 v' h( }度一切苦厄! d6 S$ d8 h1 `4 B# w; A" {: I
) G2 S; X) n+ z( ~5 j
   “度一切苦厄”,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从生死苦恼的此岸解脱,得到圆满自在的彼岸,也就是佛教常说的“得到涅磐”。3 E  k+ T9 t, w) y" c4 ^
   佛教以为这个人生是不圆满的,是痛苦的,是不自在的。所以,佛法的修学过程,也就是为了我们从不圆满、痛苦、不自在的人生,最终得到圆满、无苦,得大自在的人生的过程。人生的痛苦,我想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着多多少少的体会吧!苦,佛法中常将之归纳为“八苦”。
% ^6 K" l' m# J1 F1 l$ `3 B3 V,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L: q4 d( I1 T  ?
/ M0 I: g9 g  C$ o9 {; U4 G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t" s3 x; j% g   生、老、病、死,这四苦是人生生理上的必然,无一幸免。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三种却是身心的真实感受。什么是“求不得苦”呢?生理上的需求,心理上的要求,想要的得不到满足,由此引起的种种身心的烦躁痛苦,这就是所求不能得的痛苦。什么是“爱别离苦”呢?我们恩爱喜欢的爱人,亲人,朋友……与我们分离,甚至是生死两茫茫的永别,这在一般的人的内心引起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喜爱的,曾经拥有的物质的东西,如金钱、宝物、房子、汽车、工作等等,不得已而即将失去,这又会引起我们内心世界怎样的痛苦与波动,也是可想而知的。什么又是“怨憎会苦”呢?我们不喜欢的讨厌的人或事物,却偏偏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想躲躲不过,想避避不开,想排除排除不了,心理总是这样那样的别扭与难受,这就是怨的憎的却总是聚会所引起的痛苦。最后就是“五蕴炽盛苦”,由生理的各种感官接触外境,总是会引起生理与心理这样那样的痛苦,身心如同一团炽热的火一样燃烧着、炙烤着自己,这就是五蕴炽盛的人生最根本的苦恼——“生”之苦。. I3 W9 U2 Z* z3 i9 z' ~$ R4 W
   人生在世,为什么一切只是一团大苦的集结呢?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过执着了,把一切的事物都当成了有自性的存在,不明真相,而又莫名其妙的执着。要“度一切苦厄”,就必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无自性)。
: F5 b+ Q  a7 a5 u3 L2 {, a) [舍利子9 s! l8 t/ c. ~* c

; L; A6 G* J. P) Y   舍利子,这是人名。为佛陀的上首大弟子之一,在佛的所有弟子中被当时公认为是“智慧第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经是怎样的重视智慧了。2 w5 y6 E$ |% d5 ^; |7 a: ?&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 U: Q1 R% [2 X% w6 q- p* L
9 F  a: P& Y! k   “色”,就是指物质性的所有东西。所有物质性的东西(色)为什么会是“空”(自性)呢?这是因为所有物质性的东西都是“缘起”(由缘而起)的缘故。由缘而起的东西是无“自性”的,即一切由众多条件所构成的事物,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不是实在的存在),它同时受到众多条件的制约(不能自己主宰自己),这种不具有自己绝对自在独存的物之性,佛法就名其为“空”,或“性空”,或“自性空”。; P- p5 r) C; J: V+ s
   “空即是色”,就是说“空”(自性)才“即是色”(物质)的本来性质。
/ ^9 R$ ?2 C2 U  \+ @* M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一般人在常识上对“色与空”的认识每每发生不自觉地错误,我们常识中总以为“色”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空”就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无)。对于所有事物的实在感(佛法中叫做“自性见”)是这样的困扰着我们!其实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实在的,随时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动,如果色是实有自性的有,空是实有自性的无,那即会:有的不可使无;无的不可令有,诸法如果陷入绝对有其自性,即永不变动,这样的认识是“有与无”相对立的认识。有与无,其实是并不对立的,有是缘起的有,由众多的条件促成了的有;无是缘起的无,由众多的条件促成了的无。这有如一根棍子(棍子比喻缘起),从中间向两头看(中间同是一缘起性),一头是有,一头是无;我们一般人,总是从这一头看向那一头(两头都有自性)。从缘起的角度看,“有”的条件变了,就有可能使“无”;“无”的条件变了,就有可能使“有”,所以佛法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1 K9 F5 l* d3 |; G& F"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有一重意思。即,事物的空性,不是离开了事物的本身而单独存在的,即事物(色)的本身真相就是事物的真性(空)。空性不是离开了一切事物的,这一认识非常重要,这避免了形而上学的玄想。! D# B& C9 h+ Z# K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K0 P1 R; A8 M/ ~# j
4 @0 o# Y% o: ~1 j8 n   “受、想、行、识”,前面提到过,这是属于思想意识的“名”的东西。“受”,就是感受;“想”,分析的,概念性的认识;“行”,是造做的意思,实即是对事物分析认识后所引起的一种内心的行动欲;“识”,为了别意,其实是指一切行动(行为)过后,在思想上留下的影响(倾向性)。
, e$ l" v5 n3 s: `   上面说过物质(色)是无自性的,(自性)空的存在;下面经文接着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明确的告诉我们“思想性”的东西,也还是“不异空;即是空”的。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这些器官都是物质性的存在)与外界各种物质的色、声、香、味等接触,才能引发我们的各种感受,由此看来,各种感受都是由种种条件制约的,缘起的,无自性的,自性“空”的存在,“独自存在”的一种感受是不可想象的!接下来的“想、行、识”亦不是能单独的自存的。我们总是为自性见所惑,认识事物总是带着实在、不变、独存、静止的一种错觉。***械式的唯物论,我想就是这种见解下的产物吧!' U/ g8 G5 H" w
舍利子
4 j6 U. e* v3 w& A8 q4 z( H9 U" q& {* g  n, P1 x2 b( W
   经文再一次呼舍利弗的名字。( @; ?# v0 i* S% r) l) O. d* N9 i. s7 i
是诸法空相
8 s: i" N( P: F0 F
. o+ g  X* J/ C# s: _) [, e2 h1 I   “诸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物的意思,这包括了物质性的“色”法,思想意识性的“心”法。所有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都没有实体性的独存不变性,其实都只是瞬间就消逝的幻影(缘起空相),在时间上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一刹那的停留,我们所谓存在中的所有事物,顷刻之间就已经成为过去,留给我们意识中的一切事物,其实都只是诸法向过去运动时的一种幻影,其中丝毫不会有一法停留下来,成为我们所谓的真实的存在着的东西(有其自性)。如果有一法停留下来不变,而不成为过去(就是实有),那这一法就永远不会再起变化而成为瞬间的永恒,但事实是没有任何一法会不变的停留下来。这就是“诸法空相”,也才是诸法的实相、真相。
2 ~' Z6 {0 ]! }; _; s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1 q9 M! w$ S- ], t4 \4 W* f9 D9 ]8 l
   诸法是“不生不灭”的。所有的事物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有生有灭”,其实这只是我们自性见的错觉,我们总是将所有的事物一段一段的截取出来加以观察和认识,这一段时间中它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中它又是那样的,如此才能形成所谓的“对比差别”,所谓的“有生有灭”。其实诸法总是在缘起的,总是在永不停留的成为过去的,再往更远的过去看,诸法是一直毫不停息的流动而来;往未来看,诸法还将会不停留的流动而去。一切诸法,从过去找不到开头,从未来也不会有结尾,现在也没有停留(没有现在时,说现在已是过去了),一切都只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流动。
1 N2 O, `3 D# Y/ T/ r; G  B"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续-《●[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1 V. @. p. C* l( S) S  C! [( D2 m4 Y, G. `2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1 S! ], a- X' ]5 k" D6 X3 _   诸法是“不垢不净”的。“垢”是污染、肮脏;“净”是清洁、干净。这比如一件衣服,过去是干净的,后来慢慢的被污染了,变脏了。如果这件衣服是有自性的,有绝对的干净相,那这件衣服就无法被污染,无法被改变,而事实上是变了,是被污染了;如果这件衣服有绝对的脏的自性,那就不可能被清洗干净,有绝对自性的东西是不会变化的。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这就是说:一切都不是绝对的(自性的)“垢”(自性的);一切也都不是绝对的(自性的)“净”。一切都是“不垢不净”的,至于会成为“垢”或“净”,这要看影响事物的各方面条件如何发展,垢或净并不是自性决定的,佛法中也就说“不垢不净”了。* I& I& i4 l% P3 s9 U) r! _) z1 i( O
   诸法是“不增不减”的。“增与减”是就事物的大小多少的形状和质量来说的。我们常觉得某一物由小变大,或由少变多就是“增”,反之就是“减”。大小多少的增减概念总是这样的真实而又困扰着我们!其实大小多少的所谓增减,并不能自己规定是大小多少,是增是减,这个也是缘起的。所谓大小要相互对比才能各自成立,即大不离小,因小故知大;小不离大,因大故知小;不能自己决定它是大是小的,即大小都没有自性。还有,大若是自性有的大,即是自大,自大的东西即不以增加了什么而使它变大;小若是自性有的小,即是自小,自小的东西即不以减少了而小。若大小各住自性,即会变成大的不可使小,小的不能使大,可见世人眼见事物有增加与减少,有大小与多少,就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缘故啊!- |- g- `4 c: R2 T; ^- Q; ?. h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知道事物无自性(空)的真意义了,现在我们来疏通一下经典的原文。这十二个字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乍读之下还是不好理解的,其实我们只要在原文中加上一个字,经文的意思就会马上变得明晰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来读这段经文:“(这就是诸法的空相),不(自)生不(自)灭,不(自)垢不(自)净,不(自)增不(自)减。”这样在这段经文中加入一个“自”字,也许对于经文的意义理解会有些帮助吧!
1 g1 E/ K8 S7 U' @1 n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J6 Y2 J) c4 T7 Q8 I! y
" h+ k0 s4 e; [' ~; q; p6 h" a
   色、受、想、行、识,我们已经知道了是组成人的五蕴。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人的六种感觉器官,佛教称之为“六根”或者“六入处”。为什么叫“六入处”呢?这是因为六尘境总是从这里进入,才引生六界的缘故。六根相对应于“六尘境”——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就会有“六(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的出现。“界”是类别的意思,归类成一类一类的“境界”,这就是界的意思。这里前五根、前五境,都是由物质性的根尘相互为缘而引生了前五识界的;后一意根,对应于法尘境,就有意识界的产生,这是展现在我们心里的种种活动。“法尘”是意识中,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未来的遐想,以及对不曾见识过的东西的想象等。所以法尘是意识里的东西,意根是常缘法尘而活动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识界。
/ k' l' o: e2 d# s; U1 j% f) h! ^   五蕴,六根,六尘,六界,其实这也就是所有人的全部的人生世界。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缘起,就是我们自己的整个世界——有眼的作用才能有色像的世界;有耳的作用才能有声音的世界;有鼻的作用才能有气味的世界;有舌的作用才能有香味的世界;有身的作用才能有触觉的世界;有意的作用才能有法(遐思,冥想)的世界。如果我们缺损了六根的其中任何一根,我们的世界即不再完整。世界是什么?世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五蕴,六根对应六尘,出现的六种境界的总和,可以说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我们自己的世界。所以佛在《阿含经》中,处处说到世界,总是说六根等。' h5 e( h$ {: F4 Y6 I& j" y) v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s1 }. J7 _+ B9 z8 `* B6 M- c
% u' ^- y6 A+ V; Y3 a; \   这是十二缘起法的流转与还灭。佛法中的十二缘起观,透彻的揭示出了生命现象的发生与消失的规律,也就是怎样有流转生死,又怎样来了却生死的规律。这是佛法中最最珍贵的教法之一。十二缘起我们有必要好好的理解透彻,要透彻的理解,就要用十二缘起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观察。5 s  @( Y- d* J4 b
   我们为什么会有“老死”呢?这是因为我们有了(出)“生”的缘故。
7 `$ m8 e7 w7 ^! x   为什么我们会出生呢?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种“有”的缘故。
" O! @$ K6 S6 K   “有”是什么呢?“有”是精神层面的活动引起的,普通人以为,我们的出生是由男女的精卵结合发育成长而成为我们的个体生命,佛法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佛法说我们的个体生命的形成,除了精卵的物质性东西结合作为条件外,还有一精神意识的东西作用在其中,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与生俱来的“自我”生存与保护意识,希望自己活(延续)下去,这种自己要存在下去的意识是非常强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了希望,希望我要延续下去,并且要我所有的一切都要越来越好,这也是一切众生希望向美好处发展的原动力。但是,这种向上发展的原动力是以“自私”的“自我存在”意识为引导的,这种“自我”意识如果不加以反省与自制,就展开而成为本能的“自我行为”。人类,尤其是具备高等智识的人类,为什么能够解脱生死修行成佛,就是因为人类的智识具备了反省与自制的力量,这也是人类高明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色。虽然我们具备反省与自制,但是这根本的“自我感”(存在)并没有完全的断除,所以我们的一切行为还是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意识引发的一切(身、口、意)行动,这些行动过后,又会在意识上产生一种倾向性的力量,这就是佛教常常说到的“业力”。这种倾向性的“业力”,因“自我意识”而存在,并且会强烈的作用于“自我意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就又牵引我们的“自我存续意识”(有),以不可思议的因缘缘起下一个新的生命个体,如此不断的轮转生死。
3 D+ P. o2 t5 V/ t/ A7 v   为什么我们有“有”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取”的缘故。
7 a0 q# N1 j8 C( n/ R# v* [   “取”,就是(我)想要,而采取的行动啊!; o" _% K+ C: l! d* g4 G8 F
   为什么我们有“取”呢?这是因为我们有“爱”的缘故。  H$ M% f5 n/ p9 d- U3 v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2: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续-《●[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3 _' H9 m8 l2 E2 L1 u3 [* O) n  B& D, |6 k5 b8 d!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M# b& |0 F  t   “爱”,这是一重要的概念。“爱”就是我们觉得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益的,能让自己快乐的,对这些产生依恋,这就是“爱”的表现。在这里再说说“恨”,“恨”我们总以为这是“爱的相反”,其实“恨只是爱的另一种表现”罢了。为什么会恨?(我)想要的却不能得到,就产生恨,这不是爱的另一表现吗?觉得(我)不喜欢,对我无益,不能让我快乐,就加以拒绝,拒绝不了,摆脱不开的,就开始“讨厌”,开始恨,这还不是爱的另一表现形式吗?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爱”,其实只是更“爱自己”,满足“自我的爱心”而已。这样看来,唯有佛法中的“无我爱”与“慈悲”才是“真爱”。
& A4 [2 e' `! _   为什么我们有“(我)爱”呢?这是因为我们有“(感)受”的缘故。
/ X. y8 M! w. w! ?* A) n/ P   为什么我们有“受”呢?这是因为我们有“(接)触(外境)”的缘故。0 I7 Y$ \0 G* l6 I7 L: E; m" c$ v
   为什么我们有“触”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六入处”(六根器官)的缘故。+ M3 `2 `% Y8 }6 w$ n. V
   为什么我们有“六入处”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名色”(五蕴身心的生命现象)的缘故。
# N: w; g+ J1 Z   为什么我们有“名色”呢?这是因为我们有“(业)识”的缘故。
( I, X1 S9 U/ T7 f& \6 f& Q. _   为什么我们有“识”呢?这是因为我们有“行”(身口意的行动)的缘故。
  s' I9 `- c0 ]! I$ m   为什么我们有“行”呢?这是因为我们有“无明”的缘故。! P* ]! d4 Z3 D" U$ T/ J( L. R* \+ o
   “无明”这也是十二缘起中的重要概念。“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自我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所谓生命存在的真相,由上面的十二个环节深刻地观察到无明,我们有没有发现,一切的身心现象都只是一连串的缘起现象,其中没有任何主宰者,也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都是相互为缘的生起,又相互为缘的还灭,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现象。唯一处处牵扯到的就是根本的“自我感觉”,但是找遍十二个环节,也没有这个“我”的存在啊!这是个大问题,值得所有佛弟子好好的研究研究。十二缘起的重要环节,几乎都牵涉到了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而引生的,却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就是这个“自我”,但在我们每一位的意识里、感觉中,“自我感”却是这样的真实与明显。“自我”究竟在哪里?是什么?最终我们会明白,所谓“自我”只是我们自己的制造物,我们意识里觉得有个“自我”,我们就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其实哪里存在这个“自我”呢?这只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产物,我们就是因为不明白这“自我存在”的真相,为自己所欺瞒,所有的身心奔驰,都为这不曾存在过的“自我”而忙碌。这就是“无明”,不清楚“自己的真相”,为自己所欺瞒,这不是“无明”是什么?
6 X) j& C  Z) G$ U7 I$ f5 E   本段经文是省略了的文句,补全文句应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处亦无六入处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取亦无取尽,无爱亦无爱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9 w; P0 ^  \9 N# x: a% Q0 e   这段经文的意思要完全明晰,我们还是给经文中加上一个“自”字,变成这样:无(自)无明亦无(自)无明尽……什么意思呢?无明也是无自性的啊!因为不明真相才有无明,明白了真相,无明就消除了,这就是说:无明也是无自性(空),也是不实在的。其余的十一个缘起的环节,也无不是这样,无不是无自性(空)。4 f1 R( D, @% l9 A9 E& r
无苦、集、灭、道* Z5 \  }# o: `$ u* ^! X, x

% }; a9 T4 v# h! ~# u) W, a   “苦、集、灭、道”,这是佛法中的“四谛”。什么是四谛呢?就是四种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
# x# [8 X; o# W. h: f. g   “苦”,我们上面已经说到过,佛教一般分为“八苦”来观察人生苦的实际情况。“苦谛”的意思是:这一切确实是苦。! O7 u; @( M6 x* |' p( N" p7 e
   “集”,是苦的汇集,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诸苦的汇集呢?这是因为我们有“无明”的缘故啊!因为不明白身心的缘起,看不到“自我存在真相”,以为有个真实的自我存在着,因这一与生俱来的幻觉,制造出无穷无尽的葛藤。“集谛”的意思是:知道苦是因什么而引起,那就要去断除什么。
2 `- G, P3 w1 e8 b, E   “灭”,就是苦的消除。苦为什么能够消除呢?这是因为我们有了“明”的缘故啊!“明”,就是“自我实在感的消失”。这种“自我实在感”的消失,犹如雨过天晴后的世界,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我”还是原来的“我”),但是一切经过了“雨(明)”的洗礼,别有一番天地。“灭谛”的意思是:只有深刻的领悟“无我”,才是所有痛苦的最终灭除。% V+ @3 w" q3 s
   “道”,就是灭苦的道路,也即是灭苦的方法。这条“灭苦之道”,佛陀在《阿含经》中是处处开显为“八支圣(正)道”的:
( z' N: G- l3 x3 D$ N7 T8 e8 Z8 D   正见,人生世界正确的见解。主要是“身心(世界)缘起”的见解。; q+ o3 z) Y+ ?' E- o( c6 g7 @
   正思,又称为“正志”,即思想意识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5 n+ k: F# v3 k& u- D
   正语,即一个想要灭苦的人,就要学会说话,好好的说话。人生世间多少的是非恩怨,不是因为我们不善说话,不会说话而引起的吗?人类,能以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这张口就能说话的福气。尽量的避免说谎话,避免说会引起人际关系纠纷的话,避免说尖酸刻薄恶毒的话,避免说闲言碎语毫无实意的话。
5 d' y# z! n, R! B6 K6 o   正业,即选择正当的职业,而避免造作未来的痛苦恶业。
0 g- x6 E4 t  }1 A! {9 I6 T   正命,即正确的活命手段。& L7 H+ p+ p1 j
   正精进,即向着正确方面的不断努力。
! ~# X) M6 g7 F5 P+ i3 W) N% n   正念,即保持自己正确的心理状态。, P3 ?* D: H  D5 @  _3 Y
   正定,即自己的心念不再摇摆不定。
, x0 Y$ E6 ^, Q. z% |, {8 k) r( i   八支圣道的修习,其实不外乎建立缘起的人生正见后,时时的对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加以自我的反省与克制,避免再造作恶业,从而顺利地达到苦的灭除。: P8 E0 V: [0 T( [( q- q. k! z9 Q  X
   “道谛”的意思也就是,深刻的明白只有这样做才能走上真正的灭苦之道,从而愿意全身心的投入来实践完成它。
* g( z8 V: M; U8 v% b' f!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2 2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0 12: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2: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12: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15: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02-037-0079 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云:人生在这个世间,你这一生能得什么?什么都得不到。古人有两句话说,这佛门讲的,「万般将不去」,将就是带,这个世间所有东西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走,连身体都带不走,都要丢掉,何况身外之物?「唯有业随身」,你带去是你这一生造的业,你造的善业能带去,来生有福享,造的恶业你能带去,来生有罪受,三途就是受罪的地方,这个能带去。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放下,放下,自性智慧就透露,就透到前面出来。不了解事实真相,自性智慧就变成烦恼,它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它会变成贪瞋痴慢疑,会变成怨恨恼怒烦,变成这个东西,智慧变的。所以,明白之后不能不放下,放下是真自在!2 F8 n4 E- y& a. E
" Z  `6 [  F! {/ S: D4 i* _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 ^* h. n2 a' {% l% z) }0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  http://read.goodweb.cn/index.asp
5 N" F( u; v3 P4 k  U) c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09:56 , Processed in 0.1171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