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R2 b, T# X, R' o
4 z9 d! c% \, i1 t. `●[其它法师]《心经》释义(云香)
$ e5 F0 D- W0 @4 c; P4 v0 ]《心经》释义 " \) d+ _' I# ^( }: w7 T# v! v
云香
& f: ~; _* Z4 ^前?言
+ ~9 u0 G- H) O# W 《心经》,全称应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经古时前后有多次翻译,现存六译(全部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据说此经从三国到近代以来,有21种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收录了18种译本,在汉传佛教里以唐?玄奘三藏的译本流传最广,几乎所有学佛的弟子都会背诵。这是大乘佛教中很特别的一部经典,最短小、最精深。比对各家译文,正文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唯独早出的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都没有开头(序分)与结尾(流通分),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此,有人怀疑《心经》是从《大般若经》中抄录出来的一段最精要的文字,因为《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与《心经》几乎一样的文句,但是,这是佛陀亲自对舍利弗说的。
- R" c9 \4 E2 j$ ~. i 《心经》的玄奘三藏译本,只有260个字,可是这短短260个字的一部《心经》却正是“大般若”的最精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般若哲学,最究极的哲学中心、重心,就是探讨“空”与“有”的关系(也就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这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这个存在(有)与非存在(无)的“最根本观念”(这种观念不一定是所有的哲学家都能自觉地正确地认识到)一旦有所偏颇,哲学上对一切事物所作出的诠释马上就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偏向“有”(存在)的,会向重视物质的、分散的、所谓的“唯物”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形而下学”;偏向“无”(非存在)的,就会向重视思想的、综合的、所谓“唯心”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形而上学”。当然“唯心”与“唯物”都不是绝对的“唯”,但是各有所偏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3 ?# i0 K2 |: \5 s1 M* ~" o O
佛教里的“般若”,被看成是最高的智慧,最圆满的智慧,所要表达的就是真确地、如实地把握住人生世界的“空”与“有”的关系的大智慧。所谓的“佛”,就是将空有的关系得到了最如实,最圆满的认识与处理的“大觉者”(大哲)。《心经》就是佛教里传达怎样的去认识与把握并处理好“空与有”的一部“伟大的经典”。可惜的是,绝大多的佛教徒虽然都会背诵这部经典,但是真正理解了这部经典深义的可说是非常稀有难得。 : W5 k- s5 p0 i& U
; b- o+ i$ H$ v; Q1 J# K; ~4 a
L8 I$ x- |2 Y7 d& F4 B! k- O) M
下面是我个人对《心经》的一点粗浅理解,不敢说绝对正确,但是却是尽量的用般若空观的正义去勉强的解释一番,希望能对本经的理解有所帮助吧。; x! @, l" a7 t0 B3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 C' q' `4 V8 h3 L- m$ O
: M4 m! \1 ]8 n$ n: G
“般若”,就是佛教里所谓的“人类最高的智慧”(思辨的极限),“最圆满无缺的智慧”(不偏向两边),“最究极真实的智慧”(佛智)。! K( W7 y6 q, }) {# U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运用这种“般若智慧”到达彼岸。佛教以我们现在的世俗世界为痛苦,不圆满;以超越这种痛苦与不圆满为到
- O- D. _6 `$ Z9 F “彼岸”。$ i; Z9 |( m7 C) V/ ]- f
“心”,就是心要、最重要。也就是说,这部经典是最中心、最重要的经典。
8 i) a. b- I1 |) s, E! V3 @ “经”,就是“经典”,也就是值得一读,值得珍藏的书的意思。" D. |) r9 w, h; J) ~
整部《心经》的经名全意就是:运用大智慧就能到达圆满彼岸的经典。
' R C, W( y1 ]; c0 F观自在菩萨
) E% M# a8 p7 M2 [" b' s
; R7 X$ K- h/ R4 J& [( |( w* J( b “观自在菩萨”,有两种解释。一说就是观世音菩萨;一说是运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审视世界),得到解脱的菩萨,就是观自在菩萨。
( R2 c1 k! h& _$ B6 E5 j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R, n4 C: `! w6 B" e$ q. n- d2 s! d' Y) [+ D H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位菩萨在深刻的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审视世界)的时候。
" U5 d" N) o8 n照见五蕴皆空. N% b) R6 T% G/ \# d V ~* T8 {, g
. }4 v, O" z: }% R O& }' M
“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观照,用般若的智慧深刻的观察自己,结果怎样呢?“见五蕴皆空”。, o7 e! n% B: O+ H! `) B
佛教以我们“人为五蕴和合”的个体,其中“色蕴”代表物质的,有形状颜色体积的;“受、想、行、识”四蕴代表思想意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又这四蕴也被佛教统称为“名”,只有名称,没有什么具体形象表现。“名色五蕴”组成我们所谓的“个体生命现象”(人),由此知道佛教既不是偏于“唯物”,也不会特别偏于“唯心”,佛教的立场应该说是“心物缘起论”者。
6 e& R# I# c5 E# ^( ^ “五蕴皆空”,“空”,这可是般若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空”,在普通人的常识中就是没有,什么都不存在就是空。佛教的“空”的意思可不是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空”,佛教的“空”是说什么都有,但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有,不是不变的有,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也就是“无自性”或“自性空”的有。看似一独立存在的事物,其实同时要许多其他的事物来促成(不独成);看似一不变的事物呈现在面前,其实该事物是一刻也不停留的前后相续的存在着(不恒定);因为需要其他的条件来促成,又加上自身的不确定性,所以,一切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色”,还是思想的“名”)都是无自性的,不实在的,有变化的,也就是佛教所谓的“空”(无自性的)。
" l; [; |- E) V' ~7 { o7 G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菩萨用般若的真智慧,深刻而彻底的发现:所谓的“人”(自我)只是一个由五蕴名色所组成的,不确定的,时刻变化的,而前后相续的和合“空”(假),不实在的幻相而已。所谓真实不变的有自性的“人”,真实不变的有自性的“五蕴”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
5 p8 j3 v' h( }度一切苦厄! d6 S$ d8 h1 `4 B# w; A" {: I
) G2 S; X) n+ z( ~5 j
“度一切苦厄”,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从生死苦恼的此岸解脱,得到圆满自在的彼岸,也就是佛教常说的“得到涅磐”。3 E k+ T9 t, w) y" c4 ^
佛教以为这个人生是不圆满的,是痛苦的,是不自在的。所以,佛法的修学过程,也就是为了我们从不圆满、痛苦、不自在的人生,最终得到圆满、无苦,得大自在的人生的过程。人生的痛苦,我想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着多多少少的体会吧!苦,佛法中常将之归纳为“八苦”。
% ^6 K" l' m# J1 F1 l$ `3 B3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