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历代名人与佛教的故事》
4 ^& w _. O8 G) r' v; r. c0 z: ]+ d( Y( K: p* M+ _
我国著论弘化第一人' y* h$ D) |7 I+ u! u$ h0 u
——牟融
9 ` ?2 _- B: i2 m
0 Y) x& [, S, P& J8 Z, ?9 n3 y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作为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与本土中国文化是完全异质的两种文化形态。因此,在其初传之时,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在当时人看来,佛教与中国本有的黄老之术相似。比如汉昭帝在给楚王刘英的诏书中称说:“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浮屠与黄老相提并论,当时的一些佛教徒也称其教为佛道、道术。而在此时,作为士大夫的牟融竭力维护佛教立场写了《理惑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佛教的论著。1 m: @9 E4 {6 Y2 |
牟融。东汉苍梧(今广西苍州)人,或云融,或云子融,史书上称牟子。少时博学多闻,首孝悌,乡里闻名,乡人聘为教授,讲习《大夏侯尚书》,生活在灵帝、献帝之际,朝政腐败,政权倾覆,战乱纷飞,为避战乱,便奉母于交趾。到二十六岁,战乱稍息,又奉母返归故里。太守知牟融之能,欲聘为府吏,因喘息未定,辞而不就。后母殡天,出任丰县令。永平五年(公元62年)经司徒范迁推荐,任司隶校尉。八年代包咸为大鸿胪,后历任大司农、大司寇,灵帝即位,代赵熹为太尉与之同参尚书令决政之事。) |, R* J7 l# E4 j% v
牟融不仅对各家学派有造诣,而且对佛教尤有研究。居苍梧、交趾之时,著有《理惑论》,提出“神不灭论”,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他在论中写道:“魂神固不灭矣,但自身朽烂耳。”又进一步地讲“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其有终亡,得到身灭耳”。尽管有些理论与佛教教义不相吻合,但在佛教初传时,能有这番见解,在那认识纷乱之中,却起到纠弊的作用,故佛典讲:“约当灵献之季,著有《理惑论》,以正世人邪弊。为我国著论弘化第一人。”: n% R, z+ O r% M
K" z! t& s6 e0 q$ }3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