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仙逝后推出的第一部巨著《孟子与尽心篇》
/ U* ]: Q1 Z8 ~* ?9 j◎全球首發行,南懷瑾老師最新談《孟子》重要著作。
3 l8 s% a1 s! z0 P◎講述旁徵博引,為南懷瑾老師集儒、道、釋思想大成的重要著作。 4 p' b8 g5 {# G3 U I- b0 j
◎從「盡心知性談起」,進而論及領導、全民福利、教育、戰爭,乃至民本制度……等在現代社會之重要議題,重新審思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 x. o/ k% N$ w' g
〈盡心篇〉是《孟子》七篇中最後一篇,也是孟子思想的精髓。其中闡述了不少孟子學說的要義。以仁道論說,孟子認為仁道即是人道,人道則以心為中心,故盡其心即是整個仁道的本質;談到性與命,則說命功是由修養可得,性功需要識見透澈,將性命雙修的道理解釋地十分具體;同時更強調了內聖外王的儒者思想。 9 {/ W( x7 d6 E4 o2 b# x+ V
南懷瑾老師以他道貫古今的淵博學識,詮釋孟子學說,從基本的「動心忍性」,到「盡心知性」談起,進而論及現代社會十分重視的議題,如:管理問題、全民福利、教育、戰爭,乃至民本制度……等,更啟發人們重新省思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 F+ D! G2 y- l. s+ K; K! ]8 {6 M. K6 R3 M: m
二、【作者简介】 5 W F `& \" A+ _. q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植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 n: k- J- D( x% ?- f1 J6 ]先生二O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三、【劉雨虹序】 《孟子》的〈盡心〉篇,是全書的最後一篇,也是全部《孟子》的結論,更是《孟子》的重要中心思想。: Q% L- C+ N. A5 l
孟子認為,仁道就是人道,而人道是以心為中心的,所以盡其心就是這個道。
; M( k5 z, v6 w# g孟子講到性與命的問題,命功是由修養可得;而性功則要識見透澈,屬於智慧方面的成就。! e# R3 w6 ] L |( d! w6 J
孟子將性與命雙修的道理,解釋得十分具體,十分透澈;更將內聖外王之學,表達得充分無遺。
* n. `/ F1 g( _: {- X% E: \在這一篇中,孟子更說到民主的問題,所謂的「民為貴」,並不是民為主;孟子的思想,是以民主為基礎,而以君主制度,實施民主精神的管理。 v* i( F8 x: f- z& \% ~
孟子這種想法,似乎是以民為本的,可以稱為民本制度。
& e+ M+ N. X; R7 o孟子也感嘆專才多,通才少的問題,專才與專才之間,溝通不易,管理需要的不是專才,而是善於溝通意見,協調各方的通才。7 X2 E g+ E$ V$ s5 e! M
二○一一年的春季,在《孟子》的七篇之中,有尚未出版的三篇(〈滕文公〉〈告子〉〈盡心〉),已全部整理完畢,等待南師懷瑾先生的審閱。但那時先生已眼力欠佳,閱讀不太可能,無奈之下,即由宏忍師於每日中午時分,給先生唸〈盡心〉篇整理文稿數頁,先生則隨時訂正,連續兩月始告完畢。
4 j, \6 G; q* ?+ I" w& \ ^7 M$ j) I; }之後,先生稍有空閒,再由牟煉代唸〈告子〉篇的整理文稿,本擬仍按《孟子》原書次序〈滕文公〉〈告子〉〈盡心〉,陸續出版。無奈先生忽於二○一二年九月辭世,環境人事接連大變,只能望洋興嘆。
3 U4 ?, Q" ^+ W- W; z3 J- C! h& i現先生辭世已過一年,此篇先行面世,其餘兩篇,亦將接續印行出版,以圓滿先生講解《孟子》之深意。
) p/ m# k) O& E劉雨虹 記. T4 L. _! k! }
二0一四年三月廟港
' t6 Y. \; E' y- k( J( f1 q0 U) g
如需批发或团购优惠请直接联系善护念: 15659786588 一、【本書特色】 四、【本書目录】 出版說明
! B* H9 k- m ` I十六字心傳
" x6 s( L, L) ?" V2 w$ q! X盡心 動心 知性 忍性
# d- Y/ b* ^0 a佛法儒化 儒學佛化; `5 h6 o8 Q0 [* y7 H
孟子教修身
% |! W, R/ T+ K+ d什麼是正命
1 n H. t2 w+ T你想得樂嗎
6 B+ A3 b3 v; O誰有慚愧心
- m8 a% f. t; O: `0 f& H賢君賢士最平凡. h8 G+ \2 R a' ?9 P: G
先窮後達的那個人$ _9 Q6 n, ~% ?$ F" q
有我 無我9 C4 F. n" S0 k2 ?) v; _: z' T9 }3 ` d
凡民與豪傑的區別! Y) X$ `. Z' H0 j
誰是好領導3 `5 F \9 `$ E1 C
人性的良知良能
: V1 @5 r0 c/ r8 P. T U) _人的等別
& y0 B/ m1 W; \君子有三樂
. i" Q3 |3 [; y9 r( v' F養老與全民福利) p8 m v% `: r* l) d5 N! H
傳統農業稅的問題9 ~7 x! Q- R5 E& g0 D; z' v& |
孔子登山 孟子觀水
" E. v% w: E) S9 o, K王與賊 自利與利他+ Z4 y$ z5 `/ _1 o2 |: n
關於子莫執中
0 Z- s7 J! a$ P/ o( P! n成功與成名不同
/ d* @1 s9 ]. Q( Y王道與霸道
- ]. B+ h/ J \8 X) U% L4 d! m歷史記錄的果報
4 O+ M! l" S" ]7 h/ [$ p$ h尸位素餐
3 ?3 h r* w. ~5 u0 K, g; i居仁由義之道
: A8 f2 n1 G1 r環境的影響 君子的愛心6 T8 d; V. K1 J! R; o
兩個故事 三個論點7 q [5 V1 z% j
孟子的教學方法! ^" `0 V- _' n" J k c0 f
何謂尊師重道; C O+ g5 s F
進步快 退步更快
5 J0 o' f' r, ], z: H- Y; C) N$ [關於服喪* B7 {" o1 p, j; f
聖賢事業
( T1 v( J" a8 [8 {7 R# X4 v歷史難讀
- ^7 o0 ?# D' Y: U且看剃頭者 人亦剃其頭
; ^! X+ c( }) B' L; V1 _: Q民為貴的真義
5 q8 ?! C- d$ y: a7 C, ~% Z三個觀念 三個層次6 @0 C( z5 c6 T7 c, C' }& r
百世之師——聖人( s& d6 ?5 G: h* l. T
誰人背後無人說, ~( M Y9 `* b
路是走出來的
: r7 A5 E( i8 @* J: I1 o馮婦的遭遇
6 r* E8 _$ d4 [$ j8 E. x& K!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1 c6 }& _# v4 V/ J, M% K巧妙的教育方法9 Y* u! R2 Q' m4 w2 a
財聚人散. R! y8 N& R% A& R) {, j$ I4 \3 h
小有才的危險" p/ }9 @! d) Q* u# q- A# _3 i
穿窬之心 偷巧偷心, r! P+ B+ d6 R8 e
君子行法以俟命
- P7 `6 Q6 J* S- G0 `) o3 E說大人則藐之 U, ~1 J2 i( l+ W8 Z
狂獧的表現
3 `+ {: l. E- }) G. G1 B e鄉原的表現; J, J7 y; R7 M9 ^/ d
孟子的感慨
+ p: Y5 j2 k. s$ W& Z9 j5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