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云:“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世人迷净性,故有淫欲,除卸淫欲,即见净性。清净之性,是我们不迷的本来面目,因此,淫性是可以除,普门品云:“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6 c! L4 @ H6 E, Q 极乐世界无男女,无欲,阿閦佛国有男女相而无欲,娑婆世界有男女,有欲,而可以离,离欲便超欲界,而生色界,色界四禅天梵行清净,在娑婆世界修行,离欲、离色、离无色,便出三界,色无色界尚可以离,何况欲。
, }1 }2 c4 q) M 四十二章经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欲无自性,因意而生,意亦无性,从思想生,思想因意,意因思想,互相凭借,犹如交芦,离想无思,离思无想,相待假有,想灭思忘,思灭想空,故云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则淫欲之念如梦不可得矣,何来有患哉。
$ r: q3 N$ j# F& l1 V 离欲见清净性,以清净性修行,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初发心人要仔细,切莫轻敌,作容易想,淫是无量劫来生死根本,在八识田中根深蒂固,所以佛言:“为道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又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又言:“透得此门,出尘罗汉,”“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示比丘离欲之法:“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此经云应生常住孝顺心,则庶几可矣。 ' W" O: f) A4 x* E- H' o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梵网经,以下同)
3 _) L; |* J/ Q2 f3 H8 T 佛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不应淫,淫则生死不了,俱入苦海,不为则爱尽涅槃,共入无为,菩萨不应自行淫欲,更不应教他行欲,菩萨天眼观察,一切女人皆是过去父母,焉可行欲,故云不得故淫。
" j& Y _5 V4 M, l0 G- i2 I) Z 起心动念是名故淫,不起心动念,例如在梦中,或熟睡不知,或被药迷失本心,或为怨家所逼,惟苦无乐,不犯。
* J9 J: X$ g; s* _/ v* o' V 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 N% ?8 i7 m2 {6 t) n5 } 此戒三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 3 l- g- v1 I% l5 c, }1 M
淫因者无而忽有,淫念迭起。 5 A7 S2 o+ J/ [4 Z: |( n
淫缘,孤男寡女同住,淫辞歌曲等。 . Y" Q8 I6 Z6 Y! W
淫法,称叹摩触等。
8 N/ D1 ]9 A' g* [+ a | 淫业,事遂业成。 & \7 e$ p4 o9 U" P" Q* v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 t) W8 t+ ]' Q 从亲至疏,从人至畜,乃至天女、鬼女、神女,皆不能犯,更不可非道行淫,口道、大便道之类,属非道行淫。
4 s) ^* N/ y7 G8 | 又优婆塞戒经云:非处(非适宜之处所),非时(非合适的时间,如六斋日、三斋月,又如妇女怀孕时、产后、乳儿时),也不能行淫。 $ Z7 M2 m$ V4 {3 q% M: x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 * T' t+ v: ]- Y, U1 Y/ K
菩萨孝顺师僧三宝,秉三宝之遗教,救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
, _- a u8 c. k" k4 K 净法与人。
4 c+ x; y% \3 u3 o 从自性流出,不离自性,远离淫欲,拔生死根,法法清净,自度出生死,方能度人出苦海,故云净法与人。 # D/ z8 E! W4 [9 R+ @6 w8 i3 @, b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 b1 z2 {3 P3 l$ i
菩萨应以戒律,净化人心,今违背戒律,广行淫事,日久炽盛,不择畜生,乃至淫母女姊妹六亲,令多人受苦,全无一点慈悲心者,失菩提种,作三途业,是菩萨波罗夷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