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68|回复: 0

佛教的财富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11: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O; C6 u8 @: ?# N9 `' I) c1 r. F3 K0 Q# ?' d6 i7 X3 k% V9 ^7 J
4 v8 x1 T9 ?3 |# d

  ◎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

' K. |. m8 B. e

  1.《心地观经.厌舍品》将财富四分法为:

& e) \- Y( K$ X/ ]5 s

  一、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 D" h- {' u |

  二、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7 c+ b3 x p' {& g% [6 L' l2 w' F

  三、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6 p9 k1 L. j8 K

  四、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 X, P( t# n. C! m# E7 e

  2.在《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以波斯匿王为例,说明财富的处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6 [1 W/ [( s% I' ^' V3 S. t

  一、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 }# b. j& |3 C

  二、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 r/ k( ], x4 e

  三、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5 B- u- ^" v9 \

  3.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有四分法:

4 E7 U, ~3 d2 L9 s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

4 B' D8 K6 s7 j$ ]: d" V5 V7 Z+ V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 b4 T- Q' G/ u! R/ [8 u7 S

  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

( H5 ~& x4 m. `3 @

  ◎求财心态

/ g" d$ Q& C0 a3 k3 J

  1.正命有二: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怠心于人。是为世间正命。《阿那律八念经》

. {" d& @; y8 C |2 S3 _

  2.菩萨摩诃萨无有不正求财而行布施。《大宝积经》

M. [, Y$ s" m$ y9 a

  3.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7 i, w3 j% t4 Q/ d7 C" C

  4.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游行经》

" s1 ?. s, _6 O5 k& y

  ◎如何避免损失财物

2 c# b7 N# |9 H: G

  《善生经》

6 u3 I1 M, y1 X0 e

  1.佛言:「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

a" |4 W3 P1 B- T3 L

  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 a7 Q' ]; d1 d2 a& y5 c

  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 G: o6 C: H' r: g3 ?5 |

  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

& Q+ V9 W& K+ t0 |% D1 G' A

  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

8 a& }+ t, y8 m, w ~% K: `

  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 R* K7 K, r5 i0 J( o ~

  2.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1 g7 d; I8 _0 _3 G& _0 d/ ?

  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

6 T. W. x2 c3 @" C9 q

  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

}! V* F0 v1 u& h% ]% e$ o

  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 z! f) s, m0 g( [/ u! P: G

  3.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4 N" [: s! \( _0 u

  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

# o0 _( t/ i! n1 O

  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

8 q! v% o3 a+ L5 u: A

  4.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

! N! q4 V( p1 B( R6 {

  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

/ ~2 Z0 V0 ?9 G' W

  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3 ]! D# R9 W' ~0 W( T

  5.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 L+ a" z% k3 g! {0 ]

  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

' J* i* n/ X: L4 ~2 G

  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2 w6 `) ^8 c5 w- e6 l. | E

  6.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人喜伎乐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 S0 `$ S/ `% E- _& i; i

  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

1 ?8 E. q$ K3 d* Y4 K

  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

/ q& F& h! e6 A! v r1 a

  7.居士子!若人懒惰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若有懒惰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

3 b r) m5 J f1 ^: v

  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

9 ^/ S( m w- p# u6 i( H% Y- g

  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

( c7 I6 q; N9 w {

  ◎云何迅速累积功德?

, r" \3 p# M* E O2 H! ~ k, h

  《增壹阿含经》:

8 H9 r" z9 e9 F+ H

  1.世尊告曰:「云何得增益功德?增益有七事。其福不可称量,亦复无人能算计此者。云何为七?

* b* u/ m: O ?/ p3 p. d% c' @: l

  一、善男子、善女人起僧伽蓝处,于中兴立者,此福不可计。

0 T+ a7 k; s* D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持床座施彼僧伽蓝者及与比丘僧。

5 X' M2 ^5 m a( R/ X

  三、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食施彼比丘僧。

" R. ~) P; }0 \

  四、若善男子、善女人以遮雨衣给施比丘僧者。

; c/ Y! w: D6 s" s" r" b9 f

  五、若族姓子、女若以药施比丘僧者。

, t4 L' M4 L: v9 V

  六、若善男子、善女人旷野作好井者。

' s* Q! Q8 D4 k$ X. v, A: d! `

  七、若善男子、善女人近道作舍,使当来过去得止宿者。是谓七功德之法其福不可量。

- h/ i* T9 L' `6 N3 x# I6 k

  2.若行、若坐,正使命终,其福随后,如影随形,其德不可称计,言当有尔许之福,亦如大海水不可升斗量之,言当有尔许之水。此七功德亦复如是,其福不可称限。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当求方便,成办七功德。如是当作是学!」

$ {( A1 F u: O

  ◎法语选粹

! e* U0 @ S( N3 F

  1.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杂阿含经》

: M. g% Z! Q, Y0 v. c

  2.佛言:「正使是善男子过去曾作无量诸罪种种恶业,是诸罪报头痛则除,或被轻易,或形状丑陋,衣服不足,饮食麁踈,求财不利,生贫贱家及邪见家,或遭王难及余种种人间苦报,现世轻受。斯由护法功德力故。」《大般泥洹经》

4 n* c/ [6 o% G- y* L3 I. a

  3.菩萨不以邪命求财而行布施;不逼众生,强求他物,转以施人。《无尽意菩萨品》

5 Z7 ]# q' j" x1 O* w9 T

  4.贼劫他人财,所获非己有,念当不惜命,失财更遭厄。《修行道地经》

$ j( q# U8 O8 Y* D" l

  5.云何菩萨离非法财?不以轻称小斗欺诳于人,不以诈亲及诸欺罔而求财物。

& Z1 E# j K" Z e5 O: t% ]

  6.云何菩萨离不净财?菩萨若于塔物相关法物、相关僧物,非随喜者悉不受用。

) i3 ], i$ f: u& a5 g

  7.云何菩萨不恋财利?

& y% A8 q/ {8 k! ]& K; x- r; y

  一、菩萨摩诃萨若得财物不作我所,不谓是财,不作积聚,于时节中回施之者,供养父母及诸亲识、诸眷属等。

+ z" w( o9 Q' }1 c. k

  二、得此财时不生染着,不得财时亦不周慞亦不渴仰。

" s0 u B; j9 }2 N

  三、于施主边不起恶心,不取过失。

( ]: |% F& {) }: {

  四、于如法财,与众共得。佛所称叹,菩萨大士所不讥嫌,天神光扬,同学欢喜。以此财物知足而住。《宝云经》

: B2 ~$ s m( r. M; s; M9 Y0 M( d

  ◎不用金钱的布施

4 n4 H$ _' S, l% k. F+ F4 K9 w

  《杂宝藏经》

; W8 p* V ]% h2 U+ s- H! G

  1.佛说:「施舍金钱、物质,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种。即使不用钱,也可以给人七种布施:

4 o& g+ k0 A2 Y+ z

  一、和颜施:和颜悦色地对待众生,这是布施。

y3 [. |/ t6 m7 [

  二、言施:对有情说鼓励、劝戒、有意义的话,这是布施。

8 B# V- {. o5 B8 B

  三、心施:体贴众生的心,出于慈悲的发心,这是布施。

+ P, Y2 M8 [; B5 D( |; ]% Z

  四、眼施:用慈爱、温暖的眼神看一切众生,这是布施。

4 j3 n1 X/ P& G# z0 x; l% j0 Z

  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一切有情,这是布施。

9 ?3 d: t7 r f0 j9 o9 @2 B2 g! {

  六、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这是布施。

, x% r4 J; n7 U8 n

  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所需。」

! Q* Z: f1 `) z3 c6 x) m* ~" ]6 a0 L

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http://www.liaotuo.org/nf/nf.a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3 15:52 , Processed in 0.0847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