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Z* b: K9 e5 S4 V
在西藏,不管你走进哪一座寺院,都能看见各种各样的佛像。在后藏的扎什伦布寺,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即镀金强巴铜佛;在江孜,著名的白居塔上有各种佛像达数万,因此,该塔又被称为“十万佛塔”;在拉萨,大昭寺有著名的 “觉娃佛”像,而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各种佛像更是大放异彩。
% T3 a, D. t3 c4 {. ? 西藏的佛教同其他地方的大乘佛教一样,有很多不同的佛。菩萨和护法神,有关他们的塑像被人们作为神圣的“偶像”供奉在寺院,可以说佛像是西藏寺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藏传佛教的经典看,修建和供奉佛像具有很深的佛学内涵,即通过修建可以获得各种功德,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R; {: o1 Q1 _( Q, ]. E) F& Q/ N
《正法白莲经》(dam-chos-pad-dkar-gyi-mdo)中说,“一些人用红铜和青铜,铸造了诸佛之神像,他们都能获得解脱;即便用铅、铁和泥土,修塑了诸佛之像,只要完美动人,他们也能获得解脱;不论何人画的壁画佛像,只要具备各种福德资粮,即便是让画师去画的人,也都能获得解脱。”这段经文说明,只要依靠修塑和绘画佛像的业力,就能很快获得解脱。
. b% S1 H! F+ S2 ?$ ] 《胜光王敬请经》(gsal-rgayl-kyis-zhus-pavi-mdo)中也说,“如果修塑佛像,则能很快具备胜妙功德,犹如太阳的光辉,世上之人都获得欢乐;如果修塑佛像,他的身躯将不再有秽垢,瘟病和人间之苦也会远离消失,好象白莲高洁无瑕;如果修塑佛像,不会为奴也不会贫穷,不会为民也不会平庸,五观端庄实为人中豪杰。”这段经文的要点是,修塑佛像,可以调服根性,使自己像阳光一样受人敬爱,而且可以锐离秽垢、恐惧、忧恼和痛苦,像莲花一样洁白无瑕。经文进一步指出,修塑佛像,则不会变为奴隶,不会贫穷,不会五观不正,并成为世上的圣人。
8 z3 x' O. }1 c% C; R4 m" P 《念住经》(mdo-darn-pa-nyer-bzhag)中说,“如果很好地修建佛像、僧众和住居等等,必将变得更加快乐,即便有千劫万劫,善乐都将永远伴随。” # | n* z6 E+ v& |
《观音菩萨经》(spayn-ras-gzhigs-kyi-mdo)中说,“修建圣者之塑像,描绘金粉之壁画,将获得殊胜的功德,如果更加勤奋地听闻佛法,将不会变为盲人或独眼之人,也不会变为驼背或四肢残缺之人……”这段经文主要讲修建佛像获得的功德,可以使其身体健康、有力量、有胆识等等。 ; `5 \- E; M) i1 [& U# ^
上面是修建佛像所获得的功德,那么,供养和敬奉佛像又能获得什么功德呢?
* r9 D2 Y1 j/ B% K 《正法白莲经》中说,“向诸佛之舍利、泥塑佛像、佛塔、壁画等敬献花朵、敬香、敬乐(击腰鼓和大鼓、吹法号、弹琵琶、敲锣等)则能获得解脱”。 ; h4 o& Z) `* s
《观音菩萨经》中说,“如此供养圣德佛像,将获得魁梧的身躯,具备有意义之财富,享有所有的美誉。”
, G1 m2 ]3 @+ K5 ~' K5 j) ] 《大全积经护国菩萨会第十八》(yul-vkhor-skyong-gis-zhus)中说,“要消除人生之痛苦,需要供奉佛像,阅读经文,听闻佛法,这将成为业力之果,使你不会老死而永住圣地。” 8 J8 U3 P8 h9 k- W$ x
《信力入印法门经》(dad-pavi-stobs-bskyed-pavi-phayg-rgyavi-mdo)中说,“信仰佛法的善男信女,只要看见别人画佛像或塑造佛像,就能获得极大的功德。如果合掌顶礼、敬奉鲜花、烧香、供酥油灯,所获的功德就更大了。”
9 b: i; t5 G3 N9 a) X 总之,根据藏传佛教的经典来看,修造佛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塑造各种佛像(包括佛、圣德和护法神等),二是绘画佛像壁画,靠此业力,塑造佛像和画壁画者(包括具体的工匠和出财物的施主等)可以获得各种功德。具体地讲,对今生而言,则身躯不会有秽垢,不会得瘟病,不会有恐俱、忧恼、心身意犹如白莲一样高洁;对来世来说,则不会变为残废之人,不会被人奴役,不会平庸穷困,并得到解脱。
+ `: k/ Y, e5 c9 C1 _! X 敬信佛、法、僧三宝,制造圣物和向圣物献供,可积聚广大无边的功德,为自己和量等虚空的众生积聚开悟的因。
& k8 O9 `7 H& p- [0 G5 e: ~. v生活中能否事事如意,一般视乎功德是否足够。同样,修某些法能否有成就(例如那洛六法),获得解脱和开悟的究竟安乐(特别是开悟的究竟安乐),亦要看功德是否充裕。一个人成就有多大,关乎他积聚了多少功德。由此可见,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人所积聚的功德有多少。要证得菩提心、空性正见、密法成就,或者道次第的基本义理,必须很有福份。换言之,你先前必须已积集很多功德,才能取得成就。为此,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广种成就之因。
* c/ i7 u7 w7 ]) N4 H# f文殊菩萨问佛:“此刻你是众生唯一献供的对象。你入灭后,众生应怎样做呢?众生无缘见佛后,怎样才可积集功德?请你为我们开示。”
+ {) }( O7 ^$ I* n0 T 佛陀答道:“我的四众第子,现在向我献供,以及在未来向我的塑像诚恳献供,功德和果报都毫无二致。”
7 O) g5 |: I( v. a “四众第子”特别是指佛最亲近的第子,即具足戒比丘、具足戒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但一般指所有无缘于佛陀在世时见佛的众生。我们只是有缘见到佛陀的塑像,即佛陀的象征,例如佛像和绘像等。 1 \& u+ x& i4 Q2 u
佛陀说,即使我们不能见到应化于世的佛,但如向象征佛陀的圣物献供,功德亦等同向在世时的佛陀供养:换言之,古时值遇佛陀,向佛献供的人的功德,不会比谨谨向佛像献供的人的功德多,果报亦没有丝毫分别。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并 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个道理铭记于心。献饮食时,在坛前上供时,以至每日修供养法门时,都应深感欢喜。
4 s' f: P" v% Y' V6 z+ \. |, l* w 佛陀接著说:“这是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虽然这是千真万确,但凡夫心力薄弱,不能明白利益所在。”
2 G5 o, M9 G4 }4 R$ R6 R+ m0 f* ? “这是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一句话是指:因为圣物的力量,向佛像献供所得的果报,以及向应化于世的佛献供的果报是没有分别的。至于为何向在世时的佛献供,以及向佛像献供的果报毫无二致,进一步的理据载于《密集金刚根本续》。
0 J }0 g1 J4 N$ K% j- E% M 《密集金刚根本续》说“佛塔是诸佛安住的宫殿”。寺院亦是一样。寺院在世多久,众生便可享有供养寺院而带来的利益。此外,所得到的利益,亦等同佛塔或寺院的微尘的数量。你不一定要建造整座寺院,即使只是建造一个佛堂(佛和佛的圣物安住之处)已有很多利益。我们必须了解圣物所带来的义利,以及通过这些圣物积聚广大功德,从而制造乐因的种种良机。 ; {: p- q' _* k& X! @$ J
经典上说:“无缘亲见佛陀的众生,须以身、语、意的圣物为功德田,从而积聚功德。圣物对众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 x" O6 U3 h: P! @ [7 P) `- D
佛法能否久住于世,视乎世上有没有圣物。你会问:既然佛法在心中,为何要依赖这些外在的圣物而存在呢?这一点你必须想一想,明白个中的道理。要令佛法在心中植根不是易事;要明白经典的义理,取得教法的证量是不容易的,你必须积集很多功德。要积聚效力宏大的功德,并且毫不费力地积聚资粮,便要通过圣物。故此,造佛像和向佛像献供,便可积聚广大难思,即时成为开悟的因的功德。造佛像和向佛像献供一分一毫的功德,都即时成为正等正觉的因。毫无疑问,每一点一滴的功德都可成为开悟的因。
* N: ]0 b& m6 Q 藉著这个方式积集无量功德,心灵便有机会发展,明白教法的道理,能够闻、思、修佛法以外,还可圆满修行-这一切都源自功德。由此可见,教法能否代代相传,视乎圣物是否在世上存在;教法住世多久,能否广宏十方,实有赖于这些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