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 w$ c; @ F- d4 E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梵網经菩萨戒本》札记,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札记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 |3 ~# @* b8 H& M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 I( L) `/ N+ ~9 n3 o2 v; V. S
特此说明!
+ t6 E+ E7 P3 o H% p智慈愧拜 ) \) _9 S I+ o! Q/ Q5 \: c' p2 t
0 R4 s/ v, Q* A1 |* \! Q) w0 w2 [0 Y佛历二五五三年十一月 1 m$ M' E7 ?5 V% Q$ S1 H& K
西历二零零九年十二月
$ m* q3 {) ?: ?/ n
5 f7 i3 V/ Z7 I/ T序 : D% j+ \4 [% ~/ I
近读净慧法师《诵持“梵網经菩萨戒本”札记》,法益颇丰,不敢独享。主要辨明诸如;主动持戒与被动守戒的关系,承担责任与履行义务的关系,戒体法义与戒相义理的关系,受戒身行与得戒心受的关系,持戒律仪与法行律仪的关系,出家受持与在家受持的关系,忏悔惩前与开遮毖后的关系,因缘习气与善恶业果的关系,事相观察与理通凡圣的关系,寺庙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1 u2 N% S: _8 x$ [8 z
信依正本守善,解教清源怀仁;行奉承先心地,证行启后法利。
' a7 S7 R6 J f6 D总之,见理于心,觉义达性;札记尽详,不加赘述。 2 M2 q% K* J$ w2 ?8 v) |" X
特序言之,法供养诸位仁德。 ( B! Z) ?: m( h! ^
深心致礼! - A/ {- U! ~' _4 {5 J
智宝:怀忏僅愧
; e- E j- E! r: @ 公元二零零九年七月七日 & p N' N: x# [; c- Q. G* ]! F
9 l0 q- L" f, B8 d1 U. f- K ! v4 y6 e1 U0 S4 |4 Z) r
诵持《梵網经菩萨戒本》札记(认证版)
9 y* x" | Z6 j( \# i净慧法师 , u) n, ?$ g6 q0 w7 q/ V6 q& E' O+ L
欢迎诵持,切莫生谤!
, W% l( R3 T0 b, X1 ]诵持此经,心得颇多;要点摘记如下:
: x0 N( o) k% K 0 h6 S1 j+ C! S9 {
此菩萨戒本为《梵網经》的菩萨心地品,无如是我闻,一时等序分。佛制戒、说戒、授戒,修行人受戒、守戒、持戒。戒师为具足五德的出家人;一是持戒;二是十腊(供养十方佛);三是戒律藏;四是通禅思;五是慧藏穷玄。戒分大乘戒与小乘戒;大乘戒为菩萨戒,小乘戒为比丘戒。
; X$ n6 {$ r- ` _' U - q- f$ s! W" R! w5 s, Y7 \$ [
菩萨戒为世间新发意菩萨或修行菩萨道的人所受持。新发意菩萨包括多类众生,非人一道;修行菩萨道的人,有受持菩萨戒的人,有新发意菩萨,有乘愿再来的菩萨;受持可证出世间道果。 4 V4 _# a) `: V" b
比丘戒为世间修行人所受持,受持可成就世间道果。 + @; H. B$ L5 e1 h/ P6 i
2 ]- a) g5 u: [6 i' U" a
受持戒律不同,依法修行相同,而证得道果有世间与出世间区别。受持戒律不同,为修行人发心不同,愿力不同,度行不同,才有道果不同。依法修行相同,为修行人所依法门相同,修行方法相同;非大乘教义与小乘教义相同。 & |( S! u3 o* Y5 c1 g" s& E
6 {# ]8 W" d+ `) ^8 ^0 ^* a菩萨戒是以比丘戒为基础,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可以次第受;但可同持。世间修行人持菩萨戒不可舍比丘戒而不持,持比丘戒要以菩萨戒为究竟。淫为生死根本,故小乘人欲摆脱生死,必须以淫戒为首;杀为断佛性种子,故大乘人欲度众生,成就佛道,必须以杀戒为先。虽形式有别,但义理相通。
0 i: b8 r9 B, a% y + o8 W& o( h0 Q: S/ n# o
戒在世间,为修行人了业积福;持戒修行才能证得出世间福德。破戒漏福,离戒无师。 6 w5 h6 z2 e% n' w
佛净土的菩萨所持戒与此世间菩萨戒不同,净土与娑婆不同,戒体不同,戒相不同,戒律自然不同。所以,此菩萨戒为世间戒。 1 r0 _' S" d5 }9 f: ]( e
% E' A! [% T& l) Y' A9 ]戒律和律仪有区别又有统一。戒律为自我心理预防和行为约束的标准;轻重分明,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守持详疏。律仪为自我约束标准表现的程序与形式;主要有仪表、仪容、仪礼、仪仗、仪式、仪规。仪表要端正严洁,仪容要大方和顺,仪礼要彬彬恭让,仪仗要威严肃敬,仪式要庄重严肃,仪规要次第严谨。二者的统一在于戒中有仪,仪中有戒;详可见古德制发表解。 8 ]5 l! g( h! F& o% J1 P7 t+ i' K
0 ^9 v- E% l7 Y戒律有犯戒、破戒、毁戒;犯戒为身口意的行、说、想,超过规范标准;破戒为用身口意的邪行、邪说、邪念,破坏存在的规范标准;毁戒为用身口意的邪业、邪见、邪知,灭除存在的规范标准。
/ }) N& c X$ I# n# o: o
' w) G* c( E" o律仪有失仪;失仪为表现形式上存在过失或不如法。如一位居士想奉请几尊佛菩萨像回家供养;却说“整几个像拿家去摆上,烧一烧香”。这就为于仪礼不和,于仪规不如法,于律仪上有失仪。修行人的一念、一言、一行,皆有律仪。有的居士只重视受持戒律,忽视遵行律仪。如礼拜、诵经、诵咒时,中途停止;再如入寺、向僧人请法、与僧人同行时,嬉笑而不分尊卑等。
( F( ]$ J3 k0 s3 t0 t. }
. ]2 ~0 H9 B, H# T) Z K一、 诵戒仪式 8 G6 d% M( T+ ?5 D
一、 白誦戒時地 1 r6 S, `" e& C4 F# Z5 p
大德菩薩比丘(尼)僧聽!今月十日布薩,白菩薩比丘(尼)眾,于時,集佛殿,誦菩薩戒,白如是。
( ~: z i4 a C# O5 Z4 g: ?0 l二、爐香贊 % j0 T5 S# y+ J+ E: a3 c( `! C# T+ p
爐香乍熱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 }/ h; _8 K1 d; Z7 V! k三、開經偈
$ L9 [0 N4 ?2 Q- q& f0 Q9 I/ A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三稱)
. e! }) }: s# T; n' m! ]4 @三聚淨戒難得聞,經於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修行者更難。
! N; F) w4 [* Y( Q+ S3 K四、謙禮白眾 ( |, q2 ~9 r$ ]& P
稽首和南,敬白大眾,僧差誦戒,恐有錯誤,願同誦者,慈悲指示。
$ `: ^8 T2 J R; d2 B五、訓勉沙彌
6 _5 Y( X' q- k. [& P# W8 o上座撫尺雲:諸沙彌諦聽!人身難得,戒法難逢,時光易度,道業難成。汝等各淨身口意,勸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
7 T5 K( [3 J* @/ E9 ~ H3 t4 o上座雲:既能依教奉行,作禮而退。
: |' k p# U5 h! C六、作僧羯磨
, T4 E8 | {7 J! Z0 e師撫尺雲:菩薩比丘(尼)僧集否?和合否?未受菩薩戒者出否?不來諸菩薩比丘(尼)說欲及清淨有否?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0 W: ]! z0 s) u: Y
大德菩薩比丘(尼)僧聽!今月十日布薩,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誦菩薩戒,白如是!
0 W1 C) N! u1 _$ L# _, g: b和尚雲:今日有某事,廣大略小。
$ H: v' M5 I4 z/ E. {諸大德!春分三月日為一時,半月日已過。少一夜,餘有一夜,二月半在。 2 y# ~/ u0 {& A' l% G
% M" I- e1 t% C# d( A一切佛事、法事、僧事都有仪式,必须遵循程序,表现形式规范。既是自我庄严,又是道场庄严;既让众生起欢喜心,又得到护法慈护。 + t m. F. \( x. z& y# c
# Z" c; n7 f/ e& c1 T9 U& y日日有佛事,时时有法事,刻刻有僧事,世事有仪式。世事的仪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悟入。以欢喜心对待仪式,就容易如法持戒和依法修行。如果日久厌倦仪式,心生烦恼,就会戒心不安稳,修行难精进。由此,护法不佑,伽蓝菩萨计度。 ( X* ?! Z. G# m+ _
' e$ l3 j% E" \0 H
诵戒人称时间地点。既提醒戒在当下,又将戒落入心中;既表示戒在世间,又表示拥戴禁戒;既方便持戒,又方便护戒。 . U- M" Y- n& m" t+ Z6 w+ V
/ c! I$ b, {. s, O7 |& N
香赞表示心愿,恭请诸佛接受供养;并请诸佛加被,佛光照触,获大利益。称菩萨名为请菩萨满足供养人的心愿,并创建祥和的氛围。
4 q0 I; h- V {3 R# @ B
0 l4 W: z. s" t/ Z开经偈,皈依娑婆世界教主报身卢舍那佛。报身佛因地行菩萨道时持戒,才得以福德圆满;持戒修行,才得以智慧圆满;二者合一,为功德圆满。只有报身佛功德圆满,才有化身佛菩提成就。佛制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是戒相清净,无因缘或少福报的人,难以听闻见知;具足读诵受持的因缘,是百千万劫难遇的幸事;若有如佛说戒去行戒的人,更是稀有难得。 ; k- B4 _9 @3 W, ?/ v
; D4 K) ^/ e9 J6 U; Y
对大众谦礼,稽首并称南无佛,或称阿弥陀佛;诵戒时力求准确无误。若对戒律发生白字误读,愿请同诵者及时给予慈悲更正;诵者与同诵者皆为如法。否则,诵者无意中不谦,又使听众生疑;同诵者有意中不慈,又使护戒善神生嗔。在诵戒时,诵者与同诵者要去掉慢与我慢,生谦下同仁之心。若对诵戒发生的白字误读现象,同诵者不但不慈加指正;还讥笑诽讽,有失意罪。
' ]# M( X0 C4 }5 S$ I7 X
: {' A5 \: s! K6 U! F# C2 m3 b- f训诫勉励,依仪规礼行。对受持沙弥戒的人,既是首座仪规训诫勉励,又是自我时刻醒悟;既知人身难得,又知人身无常;既知戒难受难持,法难逢难遇,又知戒易失易舍,法易散易乱;既知时间容易逝去,又知一寸光阴一寸金;既知修行成道艰难,又知苦尽甘来果自圆;既知勤学经律论,又知必须依教奉行;既知谨慎修行,又知保持身口意清净莫放逸;既知受持比丘戒,又知受持菩萨戒;既知一时诵戒,又知一生持戒;既知大德授戒,又知模范持戒;既知戒是师,又知离戒无师,破戒毁师,犯戒谤师;既知有戒体清净,又知才有法体可成;既知有相持戒,又知持戒修行才能无相;既知持戒是有为,又知有为空相才达无为;既知三界皆有为,又知菩萨于有为中有无为行。
8 f" m4 a% p* B' u3 `
" n3 T+ `) K, E! l" y二、 戒经序
, F" i3 F4 @3 p0 [: Y. _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眾集默然聽。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益深。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眾清淨。 1 L% V5 M3 R) e* T
諸大德諦聽!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闇遇明,如貧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戒,即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雲:“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生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 I+ z2 @$ I: C/ {, g( `
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世尊。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餘;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惟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戒。 3 W; [& h' Q4 h
諸大德!我已說菩薩戒序竟。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W }, n, ?/ [8 f7 v
! h" x1 {% _& n6 J0 C; h' X3 d+ [依戒为师,是依佛教修固德本。戒本修福德,法本修慧德。本为万丈楼基,失本无证悟。佛教虽经历二千五百余年,于世间现实意义尤显。一人、一家、一族、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强大,必须是以人为本,以性为根;人需要文化文明和道德文明。文明不分种族,文明没有国界。如中国人的文化道德文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而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早已与儒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世界的优秀传统文明;既是礼仪和顺文明之邦,又是慈善道德文明之族;既能包容与吸收外来文化道德文明,又能树帜影响世界的文化道德文明。礼仪和顺文明与慈善道德文明的资源,既是精神动力,又是经济动力;既是强大的动力,又是文明的动力。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必然带来社会繁荣,国运昌盛。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必然形成鲜活的文化道德文明,抵御外来文化中糟粕部分;必然培植出高尚文明的道德价值观,而自觉抵制腐朽靡乱的价值观;既有和顺集中的民主,又有慈善规范的自由。以和顺代替暴力,以慈善代替贪婪,有益于世界和平。人民享有信仰的智慧,自然灭除邪教的产生和危害,填补精神与心理的空虚。以德治国,自然依靠因果律的约束力;以失德为耻,以恶行为惧!自心积德,自身善行,自我约束,国泰民安。信仰佛教的人,修行佛法的人,守持戒律的人,必然是行为遵从礼仪和顺的人,遵纪守法热爱人民而有慈善道德的人,为身安稳、心安稳、寺安稳、家安稳、国安稳、世界安稳做出贡献的人;必然是既了前世业,又享今世乐,更积未来福的人。 2 }% ?5 i* H/ Z4 j: l
6 o" q- C* F- Z7 P1 {, f佛对诸菩萨称为诸佛子,众生尊诸佛子为诸菩萨;合掌稽首为尊佛,专心致志默然听受诵戒。自知今生造恶罪业应当自心生忏悔过;忏悔如卸重负,身轻、心安、气爽、神怡;不知、不去忏悔等,罪恶业习会随时间延长而增益深重。不知而应知无量劫来众生都造恶罪业,都应信佛生心,自我反省,去除恶习,忏悔当下,后不复造;自心安乐,众生安乐;自断相续,常念已破;修功补过,守护正法;念十方佛,罪业消亡。有今世童贞出家或往昔善习等因缘,未造恶业的人,也要至心听受,戒守其心,护念其心,清净其心,法行其心。 % m) S. Z# j' x! K7 J( |* `0 ?# Q
7 u/ e3 h7 _% l7 h% ~3 m& g& ?% M在诵此经时,见书面上标明“僧众戒律,在家众请勿阅读”。这条提示,适用于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在家人应予尊重,请勿阅读。而对于菩萨戒,在这里说明几点,一是受持菩萨戒的人心里慈悲,唯恐在家大众疑诽生谤,造大恶业,种地狱因;二是在家修行受持菩萨戒的人,为诵戒持戒,不是简单的阅读;三是尚未达到全民信佛的状态,尊佛重教的氛围不具足;同时,在家人善根尚浅,难以理解菩萨戒的高深内含。所以,才有温馨的提示。但是,菩萨戒是佛教的组成部分,无秘密可言;同时,佛教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可信仰受持,又可培徳解惑。平常人不受持不为过,谤毁有大过;自己不受持,又去用戒衡量他人有过,心惧做不到而悔道心有过。阅读此经的人,不得不慎,我建议将此经提示,更改为“欢迎诵持,切莫生谤”! 5 I8 Z7 ]$ |: y& X Q# q1 @
# a: B- X& A% I凡是受持菩萨戒的人,都可称诸大德;即受持菩萨戒的人,有无量大的功德;持戒修行可证菩萨品位,但受菩萨戒的人不一定是菩萨。
% ^. ?; m2 V7 j" Y3 B/ T) p; \ . ]' E; Y) a) }
佛灭度后,具足戒是师,依止修行,正法住世,证出世间。以佛像表法,在师徒传承佛法中尊戒如尊佛,持戒如依教奉行。能受持具足戒修行的人,如脱离黑暗,忽遇光明;如脱离贫穷,突获至宝;如脱离病苦,奇遇良医;如脱离囚狱,幸遇特赦;如脱离劳顿,欣遇归途;戒为众生之师,如佛住世;而不因末法时代有什么两样。但是,众生恐怖因果的心难以生起,只有畏果之心;一切利于众生慈悲喜舍的善心难以生起,只有利己之心。一定要知道,以小恶积大业,以大恶堕地狱;如水滴石穿,泉涌江河。众生无边,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本位时,贪恋青壮美色,物欲横流;犹如脱缰野马,驰奔不停。法则无情,人命无常,犹如过客观山望水,稍纵即逝;阶段生,阶段灭;今日生存世,明日灭更新。知此而勇,一心持戒,精进修行。日日勤修精进,对治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夜摄心督根,对治空闲、且过、疲劳、意悔。依戒守戒,持戒护戒;戒法一体,比翼齐飞。 1 M- ^' f6 w- T
: y. t5 B* \1 F, t( I5 j皈命报身卢舍那佛与十方不动佛,礼拜过去无量佛与当世慈悲释迦牟尼佛。说戒受戒并持戒,依戒为师菩萨行;戒如明灯灭长夜,戒如宝镜尽照法。戒如宝珠济贫穷,戒行法最速离世;勤护戒体在世间,清净持戒众中尊。
% N% W' i+ K" y2 Y6 X j( G. r+ A ) H' T `: x2 L$ t, |2 m
三、付嘱弘传 - ^/ \% r7 _3 z# o) T3 W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爾時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複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華台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複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複從座起,至焰天中,說十行。複從座起,至第四天,說十回向。複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複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複至一禪中,說十金剛。複至二禪中,說十忍。複至三禪中,說十願。複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餘千百億釋迦,亦複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 D% q& m3 Y4 ?$ x
3 D7 d0 k7 }0 F \# c$ f: G
此经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报身卢舍那佛说戒。卢舍那佛在自己的法性身之内说法,即为娑婆世界教主;听法大众为化身释迦文佛。佛的三身为,法身本觉性体,即覆盖三界;报身始觉性圆;即功德圆满;化身慈悲应现,即分身无量。说法内容为略开无量法门中的心地法门;心无所著为空,承载万法为地。觉空不迷而超凡入圣,载法而平等教化众生;方便多门无二路,心佛众生无差别。梵網别同归一光,清净本源唯佛性;戒为摄心是心地,法为督根是心行。戒行的心地法门,为过去一切佛已经教说,为未来一切佛应当教说,为现在一切佛度脱众生今时教说;过去世的菩萨已学,未来世的菩萨当学,现在世的菩萨今学。由于因地行菩萨道时,百劫修行此心地法门,才报身成就菩提,佛号为卢舍那。报身佛有愿力,愿将此心地法门教于一切众生。 R! s) x* U7 r* d" x0 k" K2 \
. t4 E5 a Q7 r5 D2 h7 t' G
宇宙为莲花藏世界海,娑婆世界是莲花藏世界海的一部分。色究竟天宝莲台上的师子座中充满显著盛大的天光;座中的卢舍那佛放无量佛光。佛光代替音声,传告千叶宝莲台上的无量化身释迦文佛,将此心地法门,遍告一切众生读诵受持,尊心奉行。
6 ?! @3 h7 q: s/ ^1 l& g+ t. w
- {# Z7 I- L# K0 C! E色究竟天充满赫赫天光,千叶宝莲台上的千百亿释迦文佛,得到报身卢舍那佛的愿力传告后,受持教化一切众生的心地法门,欣然告辞,退归本位;并以无量光化无量各色莲花供养卢舍那佛。退归本位是在色究竟天不现,入身体所在的本源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本源世界是地球上的菩提树下;是佛入华光三昧至卢舍那佛所在地,受持教化众生的心地法门,并供养卢舍那佛。
0 g, ]2 V1 P6 ?' ~4 X* {* { 2 x) P' w4 x/ p1 j+ M c
佛从身体内法性真空的华光三昧境界中出离复醒以后,端坐在妙光充满室内的宝光座上,对一切众生,广说十方无尽莲花藏世界海的妙意。声闻、缘觉之人,只见佛于菩提树下示现成佛道,不见佛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众生心量局限于见闻觉知,身心不知禅修密行而入于禅定三昧,无法知晓也无法相信世界法性无边,自性境界无边;仅有身见的世间智,无有心见的无限智;只见无尽宇宙虚空,不见一真如法界安立;有见形体众生,无见无尽世界有形无形各类无边众生;只能对无量大千世界兴叹,不能回心向道出离世间。 3 w, ]8 o2 U5 O) o
a: b) g# m' h- {. S. W. _ u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须弥山顶,即忉利天天主帝释宫殿,由法会菩萨请法;佛说,菩萨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家,有十种住;即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是菩萨十住位。 * e, | @+ \/ L: e+ r1 C1 R1 B
: [( f; ?0 @, n$ r K/ ?' U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夜摩天天主宫殿,由功德林菩萨请法;佛说,菩萨十种行;即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是菩萨十行位。 : f3 R& f+ ~% S) ?7 j- z
1 f% z; y. C6 x4 U2 C2 ^8 e+ t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兜率陀天天主妙庄严宫殿,由金刚幢菩萨请法;佛说,菩萨有十种回向;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是菩萨十回向位。
1 H: T7 n7 W V$ f( F$ f* l ( Q8 j. X. u7 K' F$ t# A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化乐天天主普光明宫殿,由普眼菩萨请法;佛说,菩萨有十种禅定;即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清净深心行大三昧、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智光明藏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众生差别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无碍轮大三昧,是菩萨十定三昧。 0 {: X1 C/ d7 i4 {, ?4 I4 `
3 s& |% ?9 A, V" n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他化自在天天主摩尼宝藏宫殿,由金刚藏菩萨请法;佛说,菩萨有十种智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炎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是菩萨十地位。 1 F0 {6 j. |! Q& a
' C/ z3 `. T5 p; t: Y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一禅天中;普贤菩萨入于华严三昧,仗佛威神说,菩萨十金刚心;即一切诸法普皆觉了、一切法界皆以无上涅槃、一切世界庄严皆悉真实、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众生、一切诸佛我皆供养、一切性相皆悉不著、一切苦行皆能忍受而不舍修菩萨行、一切世界皆悉道场而为一切众生修行、一切善根皆以为本而行化众生、一切法相皆悉了达而慈悲利益众生又不断诸佛种性,是菩萨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 [- ]9 G) o C4 y7 q" T
1 V: d( R2 o& `* j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二禅天中;普贤菩萨入于华严三昧,仗佛威神说,菩萨十忍心;即声音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炎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是菩萨于一切佛无碍无尽忍地。 & k9 D; Y, G+ f6 j
& E3 ], g' A3 m6 g8 x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三禅天中;普贤菩萨入于华严三昧,仗佛威神说,菩萨十愿心;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是菩萨行愿。
( J, n# e8 |# d6 x9 S. ~" k
6 _6 }$ t; b) @/ w( u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四禅天天主摩醯首罗宫殿。佛对诸菩萨说,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娑婆世界千百亿化身释迦文佛,也都如此行作,一样说法。
' ^ [8 ~) o2 s) B
" z, Y/ r0 x4 H2 j( M8 ~千百年来,法师释解此经时,虽文辞语句不尽相同;但内含义理一致,都依《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基础。各自信受,不宜争论;业果太重,不得不慎!
* _5 I. @; M. [. n . b+ D3 `" X/ Y: K/ V
佛住世时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戒为师。为什么千百年来还对人称师呢?原由有五种:一是佛戒为师为了义师,人为师是依法不依人;二是读诵受持佛戒的人,可尊称为戒师;三是弘传佛法或传承佛法的人,可尊称法师或师父;四是僧集持戒弘法为一体而现出世间相的人,可尊称为师;五是出世间佛法僧三宝一体,人要依佛、依法、依僧为师;在世间,既依人为师又非依人为师。佛本无相,师亦离相;法本无生,师亦离生;僧本无著,师亦离著。戒师法师本非师,即相非相见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