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88|回复: 0

夺教时期的准提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4 10: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夺教时期的准提信仰

i! N) ?' G/ y# P

一 前言

% V2 b* j8 F/ g9 G1 x1 n- S3 Y

准提法,超越了世间与出世间,所以包含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内容。一切都是佛母的显现。

7 y K& a* O9 G O. }# H9 P

无论何时,准提法都不会与世间法一样,能够被普通人的思想所全部认识。每个人能理解的部分,只是准提法在我们自己心里能显现的部分;这种显现的大小、好坏,不能作为判断准提法性质的方式与原则。

8 S$ A; A2 d. v9 d1 z

 

; |( B# Y1 c* i: G3 I% I7 |* _

一个福德浅薄之人,如果对此法不存任何怀疑,他也能踏上解脱之道;但是,一个俱足福德的人,如果对此法存有一丝的怀疑,也会使他在六道中轮回流转。

; Y+ d: I& W. P; J' @

 

+ a4 e: i' H* X a& f. U! \; i

准提法的修法感应很多,某个人的感应只是说明:准提法在那个人处显现了什么。

5 Q, d# z6 V: M; y

这种感应和对此的理解,只可以作为增加修法者的信心的内容,而不能作为判断准提法之虚实、准提咒灵不灵、我适不适合修准提法等诸多二元性判断的原则。

' s+ ^ X' t s' F

 

9 }+ X- F6 E4 r* z

二 我们的感觉可信吗?

, T- k8 O/ |% ]% ` u

    网站上有很多修法方面的感应故事,这是真实的吗?

# S0 h8 j" H1 e; R4 G

“这些感应故事是不是真实的?”

! I( x" s/ p" \* K9 o; `

当有人问:“这是否存在?”时,也许你会说“这是存在的”;也许你会说:“这是假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真实意义是:“在你的心中显现出来是的状态,是“存在”还是“非存在”?”

5 e$ [" s- d( m' X* M- V

当我回答“存在”二字时,实际上也是表达一种思想:即“准提佛母在我心中显现出来的状态是存在”。

) @7 F1 N6 D8 v( g1 V

    问:这是真事吗?---- 在你心中显现出来的是“真事”或“假事”。

+ W% [6 ?3 {+ H) ~# d3 V5 p) ]0 g

答:是真事?---- 在我心中显现出来的这是“真事”。

( [2 d( M4 U; s5 t3 i

 

1 a% ] p: w. r) F+ g& \

所有提问的根本意义,纯粹是为了探知对方的想法而已。而对方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也纯粹是对方“依照自己心中产生的想法”来确定的。因此,两个意见相异的人,会因为他们各自秉持观点的不同而无休无止的争论下去,直到他们达到意见一致为止。当他们的意见达到一致时,他们将会把所共识到的意见,归纳到“知识”“真理”等范畴之内。

# I$ ?& t9 o( i. P8 T

这样,对同一问题持相同观点的人数越多,该问题也随之越有“份量”,“真理”性也越强。任何再出现的一个与此相异的观点,将会被驳斥为“邪说”或“错乱感觉”,遭到多数人的围攻与唾弃。

% O" ?0 z2 L/ F8 p9 T8 A( p

三 求同

/ X' F8 n- u7 w. d, n* w+ U

有几种方式,可以使相互分歧意见达成一致:

: S: a+ }2 ]" Q8 ^) S3 ?5 a7 y

一 根据某一经典。一旦他们读到某经书中的相关记载后,两人之问的争论会自然平息,会达到一致意见。

1 z6 v/ f4 \$ O% r. u

二,根据某种逻辑事实,看到太阳在西边,那一定是 下午了。看到山上冒烟,就可以推判山上着火了。

2 g) }; s- T; E, t

但是,佛教的问题,出在佛经因人所教所解的经典太多,每个人都能从经典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教条;又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理由,所以推断的方式,均会导致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更加偏执,而很难会使辩论的双方找到一致的判断标准。

- G% p9 A% O7 ?2 |6 [1 B+ D( K

通常,人类在功能低下、作用有限的五识之外,再添加一个迷乱的“心”,然后武断地宣称:“所有的知识尽在我的认识之中”,把那些未出现在自己心中的道理归结到“外道见”或“错误的、不成熟”的概念之中,这无疑是万祸之根。

8 v, k7 q. y% h# B7 d

四 人间与佛国

# _5 J3 p* j4 N4 g5 }

我们修持圣道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未曾经验过的未知世界。但是,我们自以为认识到的“超世间法”,却是以此岸世界,尤其是以人类本身的经验为模式创造出来的。比如说,因为我们喜好珠宝,所以佛国佛土里,房屋也被各种奇异的珠宝所装饰。佛报身的三十二好相,实际上也是一些人类所赏心悦目的装扮。

& R# J9 W, i0 w5 J

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佛报身,以及诸天神的装扮,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装束纯粹是古代印度帝王的扮相。虽然诸《经藏》中,一味地否认佛与神的打扮不是由人类蓄意创造的。但实际上,非凡夫俗子能够想象到的佛土功德,是为了激发那些凡夫俗子对佛菩萨的喜乐、敬爱,引生他们的信念而采取了世间尊贵的帝王相,巧妙地引导众生归心向佛而已。

# n( B2 u0 L+ x: q

所以,假如说佛陀是诞生在汉地的话,庄严佛土的报应身,将一定会是一位留着黑色长须,身穿龙袍的汉人模样。如果佛陀是出身在藏地的话,在庄严佛土,将一定会有一口直径五百由旬大酥油茶桶,里面盛满由如意宝牛的奶汁与如意宝树的叶子做的奶茶。由此可见,我们对佛与佛陀世界的描绘,仅仅是表现了我们凡夫俗子的一种愿望而已。

5 b u- O j6 T/ N; _! }

五 佛意与理信

- w. F- j G' a% h0 _9 M

但佛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诚如月称菩萨所言:“啊!世尊,吾等不能够领悟您深奥的密意”,佛的密意是不能用语言来宣说的;即便宣讲出来,也远非我们凡夫的智力能够领达到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佛的不可思议方面能够或应该产生一丝敬畏的话,对佛所讲的“永恒与刹那”、“一极微与宇宙相同”“陀罗尼圆满功德”“十念可以往生”等等,也应该生起一点信仰才是。

! X# N: @/ X( j" _% y o/ Q

这是学佛需要唯信能入的原因之一,单单用我们的感觉和智慧,去衡量佛的深广境界是不适当的。而佛的显现,也因众生之机而显现,并且这种显现的现象,在凡夫看来可能是矛盾的,或不可思议的。

5 K2 u5 A9 M9 V3 H* N" h

“唯信乃入”,这个信是让我们信什么?这个信的内容,正是我们不能理解或我们现在情感上不能接收的那部分。能理解的已经理入,不能理解的,才需“信入”。

$ h) B% r i. u# N. D9 F2 E( |

我们不想承认佛的智慧和境界是我们所不及的,总是企图把我们的知识经验和佛的境界、所有的佛理,归纳到自己的思想和语言中来,并且顽固地“要求”坚持“佛的境界”与我们的思想达到一致。而且在文辞和口头上,达到圆滑、通融为止,甚至不惜错解佛意。一旦获得了这样“佛与我同”的感觉,就自认为是找到了终极的理论。

3 @* N% [, B% U

但实际上,这只是“贪肉得肉,贪酒者获酒”,所得到的只是自己感觉所喜爱的那部分而已。因此“真信”者,更应面对的是要“信”佛教中我们不理解的那部分,这才是我们能提高自身修行境界的真正入手处。由信入解行,才能进步。若想先解后信,只能在原地踏步。

" q4 T6 _$ a' N

佛给一群井底之蛙讲法,用青蛙的语言和能理解的方式,让青蛙在井底生活的很快乐,众蛙对佛言听计从。当佛说外面有更大的草地时,有些青蛙对自己实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方法,就是认为听到了佛的错语、误语,或干脆认为是佛教受到外道的影响了。

1 @, ~$ I6 P' ^$ c3 Q- `, ~ P

甚至有些青蛙认为佛只能用“蛙语”来讲法,而一旦换成别的动物语言来讲话,都是“不正宗”的。

. A6 S7 T0 F# f

六 真信、纯信

+ A( U% p' C7 j$ T

我们不能总是要求佛的显现,要和我们凡夫是一致的;要求和我们的伦理是一致的,要求和我们的道德是一致的。

8 ]* y3 Q. U7 ]

儿童时代的所思所想,到了黄昏幕年,就彻底改变了模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亲身经历的。了解到自身有如此巨大的思想变化后,仍坚持认为“菩萨与凡人之间的思想互不矛盾的话,那真是奇谈驳论。”

2 ]% _ [- J+ E5 M' B: x

真信者,信能理解那部分佛教内容,更信不可思议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如此,才是纯信。诚如有人所求之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想早点买一辆小汽车或早点出国,即使自己的愿望没有满足,也认为这是菩萨的安排:佛母不让我的这个愿望实现,是因为这个愿望对我不好;所以菩萨慈悲于我,让我的愿不能实现。又如在学佛的不同阶段、准提法发展的依别、融、超、夺的不同阶段,我们的理论有个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今天禁止的可能是明天要提倡的,若是不能以信为入手处,必然会固步自封,原地踏步。

1 t( b$ }7 ?2 k" ]: A

修准提法唯信能入,“相信”被感觉和概念能理解的那部分,我们叫理信;不能理解的那部分我们要迷信,只有迷信,才能入,入才能得其理,迷才能转悟,信才能纯正完美。

$ C. R4 b0 y' }" C* _

因此可以说,“信”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知识、感觉所理解的那部分佛教内容,才是佛教信仰的中心和推动力。这个推动力是指,其真能让你修行得以深入并获得超越自身的力量。

$ }, d! J8 L! U g$ I# ?( a

理信为基石、纯信为先锋。真正的信仰,是由理信与迷信的合理的组成,总称之为纯正的信仰。

* U5 Z( X: q. j7 i3 Z. {

转自准提法网络佛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9 03:44 , Processed in 0.0818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