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伪”和佛教的“净观”
C+ J. w R7 W: o 净观,是用佛境替换世俗的假相。是转识成智的一种自我心灵的净化方式。即可以净观环境是极乐世界,也可以净观自身与佛无异。是内心世界对现象世界的净化。
! [, ]5 A, t1 Y0 q. j. ]$ R) p( n
0 q: D+ O7 l; M, r$ k3 s- F 虚伪和净观的最大区别是: + R: K8 ]+ R6 F( w. s$ X3 @* l
- K9 m* o4 W3 j, \# m" y 净观者认为:我就是佛(本质),但是我现在还展现不出佛的功德,所以我要净观自己是佛。 . ]- n9 r8 H! T, [
& \5 f1 ~4 W7 s: i' X: Y 虚伪者认为:我的是恶人坏人(本质),但是我要用行为和语音掩盖自己的这个心灵本质。
, v6 J3 n( c/ a% |9 ], u3 w( X
' N7 d6 c+ Q u) L0 I# J+ `" _9 } 一个有坏习惯的人,在不断的改变的过程中,他的或进或退的行为似乎和虚伪有些相似的。因此我们很难判断什么是真正的虚伪,这也正是虚伪本身也是无自性的,可以变化的。
) e* ^. _! }' y5 ]% |' r& Y9 v h- M- W7 Q/ U$ q1 r
虚伪 ,有其现象没有本质。虚伪是行为掩盖内心世界。 4 W. c; W- F: a% F7 x1 F
2 \0 w& j8 Y+ u1 d& K
在没有观照的情况下,虚伪是没有本质的。 s) t" S) T* z V+ C" k9 [
/ z5 c: C- I6 k |# x' Y+ l一个被传统概念认为是吝啬的人,经常为了掩盖他的小气而去施舍,我们用一般的概念说“他是虚伪的”,其实是我们把他的习气错当了本质,给了一个与佛教基本缘起理论相勃的定义。
3 n4 P) i# X+ ~# h( B. L
: v8 Z! j7 Q9 w: {) ?3 E' ` 如果他继续这样“装”下去,显然在不久或下一世,这种行为也会变成你所看到的“本质”,他养成了大方的习气。其实那个吝啬也只不过是个习气而已,说不上也是上一世“装出来的”。就比如侦探片中的卧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卧底,有时认为好人容易受欺负,于是,就装作“恶”一些,殊不知这个装出来的恶,和所说的真恶又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都装作很坏的社会就是一个很坏的社会,是人性恶面的借口” 7 q1 y2 l0 V7 R/ U/ O4 r) l' J l
7 t$ C# l: ~ [$ N
佛教的有些观念确实我们要从新审视,好坏善恶是的环境缘起,不仅要看行为本身,也要看他的后果和动机,过去我们太注重动机和行为对“自我”的后果,而很少讨论其社会后果和环境效应。
; m) p7 {9 F6 a c; l& V9 i9 `2 ^. a6 ]% m
3 J7 W; ?+ n$ ?: S8 T
+ R7 C$ i3 ~; r2 B0 {# `
高七师200706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