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K K, u R( |2 h
善导大师疏释《观经》而判极乐为报土,即以九品往生皆在极乐报土明矣。不过有不受华合直接化生报土,及先诞报土莲花之内(胎生)而后花开见佛之别。
6 N% p9 F" {" l依《观经》,九品往生,花合时间,因功德大小、罪障轻重不等而有长短之别(然上上品乘金刚台,“更无华合之障”,当有别意)。《大经》疑惑佛智之“胎生”,按理亦当由信疑深浅而分长短,《经》则总说为五百岁,不及细分,示其大概耳。
( w) k, j+ W! U4 J/ ]0 g" s+ b2 B
依善导大师,华合时间乃依此界为言,于极乐则甚短也。
2 {& u7 y* b6 C4 l( F( l& Y9 C此莲花,外看是莲,内处犹如宫殿,故善导大师又称之为“宫华”;又别业所感,独处其中,罪疑之障,隔于三宝,如在母胎,《大经》说为“胎生”,善导大师说为“宫胎”;又闻法为难,如在“边地”,或说“边界”。
/ |8 v5 t+ O8 Q( e8 H- R+ ^此莲花,即在报土七宝池中,花开即为见佛。
( U7 F; [8 q) Y6 j
花开出胎,总因障尽,细说有三:
/ L1 h L4 ~& |) J0 e一、
报尽自然华开而出,如《观经》九品,各据其报而有华开时节不同。
* b) G1 \! `3 D+ A# {
二、
行人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而出,见佛闻法,不待报尽。如《大经》说。
2 q, X% n% L$ Z4 t" w$ u三、
大悲菩萨(观世音)入开花三昧,令疑障消除,宫华开发。善导大师《观经疏》地观所明。(《善导大师全集》159页)
+ b! }$ X. v" p
然则大悲平等,无容简择。私推其三,必皆受大悲菩萨加持乎。
" S+ `5 @/ G% p( Y既已诞神极乐,虽曰“胎生”,生处“微妙香洁”之宝莲;虽未花开,涅盘界故,不受微苦;虽不见佛,近在佛前之宝池;虽不闻法,常受慈光之密熏。既弥陀慈愿力,能摄十万亿程外火宅穷子,安置本国七宝池中清净花内,常享安乐,不受微苦,更有何由而见放舍,使回人间复受腥臭母胎,入火宅再遭痛烧之烤耶!
( m; R' e, Z5 G3 @/ X5 m
于情于理,未可相合;于经于释,未见其说也。
3 P( \0 b5 f( e+ E* n1 I( Y善导大师特于《观经疏》水观赞云:
/ c! j, g/ j) A, E& P S2 Y带惑疑生花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
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
8 T4 c" @" x: Q) A- [; d
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善导大师全集》151页)
7 X( P( x/ m# c: }' r3 J8 U% y7 w引自:http://club.fjdh.com/4816/viewspace-11218.html
- u+ A$ @# y% |& a7 C
5 c1 h0 }8 T+ |; S; q5 R大安法师开示:三条原则明辨是非邪正,以免误蹈魔网
" T8 k; b" G/ a
问: 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伏请师父于百忙中慈悲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5 G3 q C) ^- D4 H
答:目前,弘扬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广泛流通,总的来说,是好现象,说明信佛学佛的人员增多,社会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数增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能够以种种方式,传播正信正见的佛教,饶益众生,功德无量。然毋庸讳言的是,在弘扬佛法的音像与书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门的同修,误人慧命,罪过不浅。末法之季,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吾悲净业行人应惕然警觉,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误蹈魔网。兹略标三条原则,以资参考。
0 I1 |9 W9 j: n {5 r' v
1、遵循释尊四依法之遗训。
' q3 e, `2 l6 Z, n$ r$ n% N
释尊悬知末法邪师魔外盛行之事,临涅盘时,特别开示佛教行人四依法,以免上当受骗。何为四依?
: E- E% q C1 T
⑴、依法不依人。法性常住,能执持善法,模范人天。而人心唯危,情执厚重,不堪依怙。
+ r* N1 G, u9 [# c5 q6 Q7 n4 X
⑵、依义不依语。谨依第一义谛,真空妙有,中道了义。语言文字只是诠显实相真理的工具,得意忘言,不可寻文摘句,执指亡月。
% ]+ S2 A' O1 F. O; R⑶、依智不依识。谨依般若智慧,离念灵知,毕竟空无所有中,炽然建立因果善法。不可依八识妄心,分别执著,凡夫知见悉皆迷惑颠倒。宜以谦逊心,仰信圣言量,以佛知见为己知见。
- T8 o( [* {0 ^) Q
⑷、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谨依大乘了义,佛说大小乘八万四千法门,随顺众生根机而说。然据圆顿至道,乃是真空妙有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生佛一体,感应道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吾人当以上述四依法为准绳,方不辜负释尊之顾命,识别魔外邪见,保全一己法身慧命。
% P! Y5 W. O5 F
2、不可盲目崇拜,酿成造圣运动。
& t: f5 v$ ]1 B; L. R- }3 A恭敬三宝,乃至奉事师长,理所应然。但宜智慧观照,以至实心、恭敬心对待一切。应知大善知识悉是谦抑自处,如善导大师自称是“罪恶生死凡夫”,藕益大师的证位亦属“名字位中真佛眼”(烦恼未能伏断,然知见与佛同齐)。印光大师云“常惭愧僧”“粥饭僧”。这些道盛德隆的祖师尚且以凡夫自居,以此相较,某些人或自称或令他人称述是某佛菩萨再来,或云自己如何修苦行、面壁断食等,或云自己开悟得三昧、或云自己得神通与天人交往等。悉属大妄语。按佛教戒律,真实证果,尚且不能公开对大众说,更何况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若犯大妄语,入地狱如箭射,不可不慎。末世魔外,为求名闻利养,多有大言不惭者,吾人当深自警觉,不可随声附和,加入盲从膜拜之列,后果堪忧。宜熟读大乘经典,尤其是《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其中的想蕴十魔宜反复研读,便可锻就识魔之慧目。
g2 O9 y+ ~; V( I' S3、建立圣言量与祖师思想两大参照系,用作辨别是非邪正之准绳。
# ?, ]4 V# u: @- E' m$ ^
净业行人当依净宗五经一论圣言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作修行指南。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历代祖师大德既是过来人,值得信赖,现代善知识的种种言教,虽听起来不错,然尚须时间勘验。以古为师,老实行持,才能稳妥,尤其《印光法师文钞》弥契现代人的根机,字字见谛,语语归宗,千叮万嘱,婆心切切,吾人反复研读,依教奉行,便可一了百了。若其他法师大德的光盘与书籍,与圣言量及祖师思想相应,能帮助吾人正确理解经义和祖师观念者,亦不妨参阅。
4 t% B" S5 n+ o+ G* y以上三条,只是原则性提示。伏翼净业同修,随机运用,不无裨益。净宗念佛法门,只要信得及,守得稳,持念佛号,矢志净土,便可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念佛,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接引护佑,生佛一体,感应同时,即凡心为佛心,转尘劳为觉华,蒙佛愿力,决定往生,何庆如之!共勉。
- [- b/ t7 b; I7 q2 b0 I V
大安法师简介:
1 i: x5 f) s* e1 Y+ `" u- O 现为江西庐山东林寺代住持,《净土》杂志主编,净宗研究生班导师。曾出版《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道德谷响集》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法师以述而不作的态度,弘传净宗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提倡解行并进,儒佛并弘,信愿念佛,同登极乐。
7 M9 b' j0 K8 ^: l G8 O+ S
曾经出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 首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 合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香港文化中国出版社)、《略述净宗信愿行》等。法师以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十三位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坐标,提倡解行并进。法师在继承净宗圣言量的基础上,以述而不作的态度,针对信息时代众生根机,以本土化、现代化的善巧方便,传播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弘扬契理契机的净土法门。
1 V4 k* d% F# Z( k( u
法师观察到当代净宗学人对祖师的著作学习较少、不甚深入,发心讲解弘演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等祖师的丰富著作。法师特别推崇印光大师,一是因为印光大师的时代较近,当时大师在《文钞》中所答复的问题很适合当代人;二是印光大师注重的儒家思想恰好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做人基础。在欧美之风登峰造极的今天,世出世间都亟待回归传统,而印光大师的一言一句都是对治今人痼疾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