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淺釋
# a/ l$ s5 u' n7 k$ q, `
8 ~- Q# N4 ^/ b1 |* O, ^
& p8 e# N( x5 q8 S4 I0 ~- Q 淨慧法師
3 J1 s/ T e8 E" A5 t6 w7 ]
8 F" O0 ]& s/ Q( f; D$ [7 T4 S( J! D+ i" O* O
6 n$ ^. N! P, q0 i3 t+ I; v8 I+ Y5 U) p9 o) C W
! \4 |0 L+ z1 N! w. t+ f
诸位法师,诸位仁者:
" u4 {( u, X; h
8 h \3 K4 [( [+ X5 f$ S% K' n0 Z% Y3 E/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9 f6 H7 U9 I: [; d
; g; r0 F& s: [1 e8 w" `' Y- Y0 e5 p n) S* R0 J, F( S" l6 s8 l
, h/ j8 k' i X- R& }- J. Q! L
8 |$ x0 p1 s4 O |1 l6 P7 _/ K) s# K s0 G# s6 Y, G% H
我们今天共同读诵受持《优婆塞戒经》,其他经书都有四句开经偈,而这部经在开经的时候,没有用四句开经偈,用的是《大般涅槃经》中佛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个开经偈的意思是,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有戒在就等于佛住世。
' k% T8 _: s( [1 i3 Y5 ^7 Q' N) f
2 u7 o6 H9 Z9 p8 N$ q4 \4 f7 G7 D$ \/ e+ M* {$ p
缘起是在家二众想知道怎样持戒修行才为具足,请讲此经。 " g1 f- ]/ U5 l% c2 J4 m h( X
. R" G5 o b/ e/ _
K. d$ o% H" [- p& a. ]! R
讲一讲经名,《优婆塞戒经》属于佛教三藏十二部中的律,从经名上看是佛为在家人说法。但是内涵里,是为四众弟子说法,只不过是一位在家男众请法;所以,以请法的优婆塞为题,将经名定为《优婆塞戒经》。并不是专为在家人所说,法会上包括四众弟子。这部经一共分七卷,二十八品。由印度僧人昙无忏法师翻译,“昙无”译成中文为“法”,整个名字译成中文就是法丰法师。昙无忏法师来到中国后,在甘肃一带翻译经典,这位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在中印度时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主要译的经典有《大般涅槃经》、《大集经》、《光明经》、《菩萨戒经》等,此经与《中阿含经》、《优婆塞五相戒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等。一些经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此经为大乘经典。
1 p0 \9 f& Z2 J+ O
8 T4 _3 _2 a4 ]; F( ^; N" y; ]# Y! l, U4 T4 e# {
3 G6 G/ j/ e6 d# g5 U, e% E( T w# }: I
! p% o8 v' O+ r3 m* K 在家人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家的信佛人;二是在家的修行人;三是在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出家人是少数,在家人是多数。这部经的特点,即不分宗门教下,哪宗哪派都得依戒而行,不管修学什么法门,都得以戒为师。这部经主摄各门,具足各宗,总持三藏。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出家人以戒为师;在家人也以戒为师。下面讲几个关系: 6 Z0 z% D2 i! V! D
( x" s# A* K( Q9 ~
8 |, H. m8 P: h) Y5 U) d
7 o1 B5 ]/ x. h
) B# H( Z8 b4 O6 O6 I3 p& e# O! @1 @9 w* P9 F! ]% W
一、 戒与修行的关系
% y7 I2 M. y4 j/ T( r" E+ r; y O6 ~1 ]& b" e$ I- w: \
" X; W& C' R, z& P% g! o + _" [7 B6 H) W" i: B
: i' H" X% [; v" S4 }4 [2 D3 ]
# I+ ~3 R% ~: j 佛法是船,戒是行船操作的规范。我们这个身体修行是主人奔向彼岸,想到极乐世界去;修行的主人是舵手;奔到彼岸才是我们的目的;导航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在苦海中,想让这艘法船航行,必须按操作规程办;不按操作规程办,这艘船会触礁,会迷失方向,奔向何方不可知,什么时候到岸就更不可知了。如不持戒,不可能到达彼岸。只有在以戒为师的前提下,才能依法修行。否则,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边修行,一边杀盗淫妄犯戒,在寺院里,主持戒律的法师不允许;在家人犯大戒有业报跟着,受业报牵引堕三恶道。持戒修行能够到达智慧的彼岸;而破戒之人堕愚痴的彼岸,即三恶道。正所谓持戒修行比翼鸟,破戒修行单翅飞。空守戒律不修行,还是原地没有动。 $ b4 r% g# b9 Q
( W, w/ [5 ~( s/ [6 O! G
2 ~" O9 c3 r! f; L
9 |5 c5 s; @& I! }- t
& m+ J, F8 b0 K: c w
* C0 r+ B) w/ y. K 要明白守戒、持戒不是目的,光守戒、持戒也不能到达彼岸。不管出家、在家,守持戒律都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同一个害怕犯错误的小学生,心里就想着不违犯纪律,却忘了学习,还是不能学习好;修行人也如此,害怕犯戒,进而不闻、不思、不修,忘记了自己修行人的本分,也不能修行好。出家人守持戒律容易一些,夏季可以结夏,不染酒色,有持戒的环境,又不容易犯戒。而在家人修行却不容易,不管是声闻、缘觉,还是菩萨行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戒条,走路时不小心踩死蚂蚁怎么办;农民发现果树生虫子要不要喷洒农药;家里蟑螂泛滥怎么处理;将军不指挥千军万马行不行;在家人守持戒律很难。过去佛教里有过公案,在家人修行为了不犯戒装哑巴,现在行不行?现在在家的修行人哪行哪业都有,不说话能行么。上面讲的这些情况都能如法处理,既得到解决,又不犯戒。这里就需要如法思念,如法说话,如法办事,如法修行。
) C4 P) [9 e: t7 P0 J7 _. y- L+ ?3 b7 x1 p' x# H: [
5 |9 b1 u* h a8 ~6 n) L; S) u
6 Z) e' f g/ `1 i4 ]7 U4 P
+ R: w5 ~8 g! `- C/ _
; p0 P4 a& W7 X9 A# `2 n1 r c$ J 二、 守戒与因果的关系 & c% [' [0 A+ t0 s; {* [1 z, q/ V
& E+ N2 L6 J6 m8 U: I- \
/ [: X7 k1 e7 K* T6 |& m6 L, B
! K: g6 R; `" v
G- |' \& D9 }7 G" J/ W6 l5 p, F& K
身不该做的事不做;口不该说的话不说;意不该想的念不起。如果不该想的想了,就有因果。有善念就有善因果;有恶念就有恶因果。戒条就像高压线,不可越雷池半步。世俗的事把握一个度,过一点儿就为失,有业报跟着。善事无度,恶事有度,有底线。对受三皈依的人说戒,对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说戒。但平常人听了有预防作用,可以避免造业。修行人的身体就是法船,无量劫以来业习结集所感,尽有诸漏。六根天天在漏,说白了就是六个漏功德的大窟窿;戒就是帮身体堵漏的。预防产生新的漏洞,只有靠戒能够实现,能够最终到达极乐彼岸。否则,苦海中行船,根本走不了。修行人的身体是法船,也是载法之器;这个身体造作业因必入因果律,就是因果的规律、法则,谁也改变不了。自种因,自受果,俗话说是“自食其果”。谁做的恶果肯定是谁自己承担,别人替代不了。有的果报是一因多果,如做了一件坏事,有多种果报跟着。造了杀因,可以短命,亦多病,这就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一果多因,如生重病,是由多种业因共同结集所致。不管时间多久远,业因不失,业果相随。前世、现世和后世,三世因果。果报有三种,一是现世报,现世作业,现世受报;二是下世报,今生作业,下生感召受报;三是百千万劫报,就是说造的业因百千万劫都不消失。人要是不修善、不出离,因果就永远不消失。“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所以,讲戒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因果。
3 P* ^" I4 N9 H) M7 w9 t9 ]2 u7 c* X; H, l* m5 j' a5 p3 o3 @# E
- J$ T) K) `0 g7 v
& x, r- y1 O# Y$ y3 Q0 I9 H
! ^0 W4 K# J) r) t' L: k# j% n3 \
+ Q5 E5 H- G) z+ t6 L% ~) S- Y 三、戒与法的关系 : k" F0 k# z/ W$ B
( r7 u( _, }' F# x
5 [6 y8 c3 _; h' j8 J" V
; \& Q8 [; Y' e8 F) [ O; r; S, F. }
% N0 R7 M+ R. b
法是众生与宇宙一切事物现象和变化的规律,众生离不开法,众生一切的造作都是法。佛法是觉悟者之法,佛法分经律论三藏。简单地说,佛法就是让众生转迷为悟,转痴为智,转凡为圣的规律,这也是一种因果规律,这就是佛法,谁也改变不了。谁不按这个法行,谁就成不了佛;谁按照这个法行,必定成佛。戒是佛法中的一部分,是修行人共同遵守、共同奉行的规则;既约束自己,也约束别人;持戒是共同遵守、自愿遵守。戒是为修行人前行保驾护航的;一犯戒,道行马上停滞,前进不了。有戒,法船才能正常航行。既要守戒,又要积极去持戒修行,这才是菩萨行人的愿力。修行过程中不犯戒,积极去持戒,心里不觉戒的存在,又处处是戒,无一不是戒,有这样证悟的人都是大乘之人。正常的守戒多为初行者,觉得有戒律存在,身、口、意为戒律所约束。佛法与戒同行;一是受三皈依的时候,受三皈就有戒;二是承传佛法时,同时受戒。什么是“承传佛法时”,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佛说“我有秘密口诀、修持方法,传给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以道传道、以法传法。”传道传法的时候,就已经受具足戒,男众二百五十条,女众三百四十八条。三是修行一段时间后,由沙弥戒转为具足戒;在家人修行由声闻戒至菩萨戒;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大乘戒动念没作都是犯戒;小乘戒有念没作不犯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