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80|回复: 0

法布施较财布施更殊胜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5 22: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布施较财布施更殊胜的原因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 d6 ^# n+ W: h: Q4 A. h$ X3 r


  《大智度论》中讲到,佛说财法二施以法布施更为殊胜,原因是:

7 P) D3 P- R* o g

  一、财布施的果报在欲界中,法布施的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 ]) o. `7 J( I% X

  二、财布施有量,法布施无量。

6 L+ V- x: e" i7 c2 {

  三、财布施有尽,法布施无尽。

. T" l0 N7 s R% ]$ r% i( V

  四、财布施果报清净少、染污多,法布施果报染污少、清净多。

5 Z0 C; I9 x3 h3 _

  五、做大财施要观待很多力量,法布施只要从心中流现,不必观待其它,所以,极为方便。

0 T, C3 ^7 V( ^/ \

  六、财布施能让四大诸根增长,法布施能令具足无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6 e* x8 J! F6 ~9 m

  七、财布施不论佛陀是否出世,世间常有,而法布施唯佛出世才有。因此法布施难得。怎么难得呢?即上至辟支佛也不能说法,他在乞食时,以飞腾变化来度人。从法布施中能出生财布施和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果位。况且,若有法布施,则能分别诸法——有漏法、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这林林总总的诸法略说是八万四千法藏,广说无量无边。这些法都是从法布施而分别了知。故说法布施殊胜。

5 s. N7 Y" i1 v* i* K8 K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告诉慈氏菩萨,法布施有三事超过财布施:

) Z5 P# D/ p4 q+ }" Y l

  一、财布施有尽,法布施增长无尽,故法布施殊胜。

1 x E G$ X. b) J

  二、财布施,受者仅限于现在得利益;法布施,受者现在、未来都得利益,无量世中恒时随逐,无人能夺,乃至无上菩提常不舍离。

8 @6 n4 W. P! S2 |% J5 H8 l7 ^

  三、财布施,施者得利益,受者无利益;法布施,施、受双方都得利益,即受者通过闻法、发心,能速证无上菩提。

/ a+ [% y0 c. @3 s

  以这三种意义,法布施更为殊胜。再者,修行法布施,名称远闻,人天尊重恭敬。以此因缘,首先宣说法布施。

* Y! R% L" O% k7 h6 _# V( e

  《优婆塞戒经》说:“众生闻法断嗔,由此法师来世色相上妙;众生闻法慈心不杀,由此法师来世获得长寿;众生闻法不盗财物,由此法师来世资财丰裕;众生闻法欢喜布施,由此法师来世身具大力;众生闻法远离放逸,由此法师来世身体安乐;众生闻法遣除嗔心和愚痴,由此法师来世辩才无碍;众生闻法生信除疑,由此法师来世信心明了。”如果能教化他人,则具足布施、持戒、多闻、智慧,应当依此类推。

9 n% }( I0 o, G" e

  总之,法布施是能含摄无量利益、无限深远利益的大总集布施。成办一切暂时、究竟利乐的方法都在佛法中,若能不颠倒并以清净意乐对有情布施圣法,则一个法布施中就能实现无量的自他二利,因此法布施最殊胜。

$ f9 e8 C! v5 ^5 ^1 C& a1 m$ l



以自利心专求殊胜对境布施是高级乞丐的做法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M4 ~+ P6 n. ?/ _9 p

  以自利心专求有功德者布施,是一种高级乞丐的做法。一般的乞丐是为自己今生求取衣食,而高级乞丐是为了自己来世求得异熟大果,在希求自利上并无差别。

' h/ y4 V. q8 V2 L: i

  一般初学者难免会有执著功德的心理,而且初学者也需要借助这种执著令心趣入善行。有了功德的观念,自然会判别功德的胜劣、大小、暂时究竟等;有了这种分别,人们自然一心追求更大、更究竟的功德。暂时来说,这也很合理。

% q: D1 I% C8 @, g5 F$ E

  之所以会舍弃贫贱众生,而一心寻求殊胜对境,是因为认为对下劣者布施远不如对殊胜境布施的功德殊胜。

/ b1 J3 C3 t; ?3 l0 W: `

  如果这种观点绝对成立,则强求人做功德低的事也不合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以悲心布施可怜众生,此悲田便成了与佛平等的福田。

& v$ U, w. c, a$ n" L

  佛世时,维摩诘居士曾将璎珞分成两份,一份布施给法会中最下贱的乞丐,另一份供养最尊贵的如来。维摩诘居士说:“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则等同如来福田之相,在福田上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也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悯,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若能从内心深处起大怜悯心布施畜生,这与一心恭敬供养诸佛的福德相等。)以真诚的心怜悯众生,确实与恭敬诸佛的功德平等。

2 S% k' p1 V7 k0 C4 F

  《大智度论》中记载:

- Y% A' u7 n' d2 U/ d7 Y/ l

  一天,舍利弗供养佛一钵饭,佛随手把饭施给了狗。

9 T4 N: V" H1 A# f% J+ _

  佛问舍利弗:我们俩谁得到的福德多?

4 y* @) T. X+ j2 [+ Y0 i# T( f

  舍利弗说:按我的理解,佛布施狗的福德多。

8 f/ f% k. l0 `/ k. R, t

  虽然从对境上比较,佛的功德胜过劣狗无数倍,但从意乐上比较,舍利弗的意乐远不如佛的大悲。因此,由于意乐殊胜之故,佛得福德多。

5 H+ @, O; U3 y% ^8 x0 G

  有人想:我布施给下劣境,而没有供养佛,佛是否会不欢喜呢?

- k, @" e* a3 T c2 P% }

  答:不必有此顾虑。《普贤行愿品》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佛不是以形形色色的色法为体,而是以大悲为体,菩萨能安住大悲是真正令诸佛欢喜的事,因为佛的心愿无非是想令众生生起大悲,与诸佛同体同心。因此,这是最好的法供养。

g3 p9 P% T F4 b% a3 t

  《普贤行愿品》说:“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又说:“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大悲的功德不可思议,不必顾虑以悲心布施下劣众生会让你功德亏损。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应当努力平等饶益众生。

) J+ g+ G+ Y, X0 U; j" j" @8 R

  总之,初学者需要依靠殊胜的资粮田,而菩萨出于悲心,不选择净不净田而平等布施,比前者更殊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4 23:39 , Processed in 0.0698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