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7 09: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谥:等遍正觉圆悟大法师。: ^2 @2 N$ t( R/ M
慧远大师著书如下:
1 ^9 m/ N' f# }" ~" E" L" }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亦名《释论要钞》)、《不敬王者论》一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三卷、《大智论序》一卷、《阿毗昙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莲华经序》一卷、《明报应论》一卷、《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辩心识论》一卷、《法性论》一卷、《沙门祖服法论》一卷、《释三报论》一卷、《佛影赞》一卷。
! s- @5 n6 s1 k& o4 ] I9 }
* W2 _9 r& b+ K, u2 D5 f 二祖昙鸾大师6 _! r: e5 C! R% v7 c% q
P3 U/ f6 k6 R( @* l 昙鸾大师(476—542),南北朝时代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
, y+ A( x0 J J- O& x 大师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门(唐迦才《净土论》作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从小便常听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十余岁时,即登山访寻,备见佛教遗迹,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出家,广学内外经典。大师对于龙树一系的《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四部论及佛性之义的研究,特别有所心得。, j( m, n, |; G1 J5 M0 F; b
后来,大师读《大集经》,感觉到经中的词义深奥不易悟解,即着手写作注释,写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气疾,暂时停笔。于是出门寻医疗治。到了汾州,一日忽见天门洞开,其气疾顿然也好了。于是又想继续写作,但此时已深感到生命之短促,如果不获长年,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听说江南隐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学问渊博,远近推重,即南游相访。7 c; U% S" S) Z" O, g, ~- G
当时江南梁朝对于北人入国是不轻易容许的。昙鸾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后,经过官府的勘问并得引见梁武帝。武帝知道他并不是北朝的奸细,即请入重云殿和他谈论佛性的深义,大师的见解很受梁武帝的赞许。
9 A2 y8 h" e3 U( i) X* | 当时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写信给陶弘景说明来意,表示愿从他学习仙术。陶弘景也是早慕昙鸾的高名,接信后立即回信表示欢迎。昙鸾到茅山后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与《仙经》十卷。昙鸾即携经辞还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归途中路过洛阳,遇见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即向流支叙述自己的愿望,并问他佛法中有没有胜过此《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经》比不上佛法,并且仙术也不能长生。即以《观无量寿经》授给他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昙鸾受了这一番教化,即把随身所带的《仙经》烧掉。从此精修净业,自行化他。1 T. n6 \" y; Y1 G, P
因大师精通佛学,四众钦佩,逐渐得到广大信众的皈依。东魏孝静帝也尊称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岩寺(故址在今太原)。大师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时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
2 b H, D( B) C 大师为唐净土宗集大成者,奠定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大师也是著名“四论”(《中论》、《百法名门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学者,所以后世且尊称他为“四论宗之祖”。
5 R7 G) Q+ o- Q( U0 [6 O1 f 东魏兴和四年(542),大师示疾,临终诚言于众:“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不可不惧,净业不可不修。”于是令众弟子高声念佛,自己向西顶礼而去。在场大众闻听天乐西来,长时间名响于空。大师往生于平遥山寺,时年六十七岁。魏主孝静帝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造砖塔,并为其立碑。
9 Y! g. ?# \% e0 a& X- z$ w& E 昙鸾大师的著述,根据《续高僧传》卷六及《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记,共有十种。其中,《大集经疏》现已不存。《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气要诀》四种,似乎是同本异名的关于气功之类的医书。据《续高僧传·昙鸾本传》载,大师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可见其在医学上的造诣。。大师的著书还有《礼净土十二偈》(《赞阿弥陀佛偈》)、《安乐集》(《略论安乐净土义》)、《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其中《往生论注》二卷,是对印度世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释偈颂,下卷专释长行,其间随处可见大师的高深见解。其有“二道二力、名号为体、往还二向”等论义。这些都体现出昙鸾大师净土教的思想。
% y& S5 _8 S( i7 G' k, k 《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无量寿经》而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所以又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 d% M% b2 B% `' j6 Q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用问答的体裁,把有关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三界摄否、庄严多少、往生辈品、边地胎生、五智疑惑、渡与不渡、十念相续等问题,作总别九番的问答,并一一加以解说。$ M! K: J2 @5 b# r" M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完全表现于《往生论注》之中。他在《论注》的卷头即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明菩萨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转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毗跋致名为难行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为易行道。这就是说,在无佛之世“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得阿毗跋致,譬如陆路步行则苦,名为难行道。反之,乘着佛的本愿力往生净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名为易行道。
+ `" @* T1 Q% _; H 昙鸾大师强调依佛本愿力,其思想根源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要点在以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以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三大本愿为中心的他力本愿,发挥了弥陀净土教义的蕴奥。后来唐代善导所发挥的弥陀本愿论,就是祖述昙鸾此说的。2 ]$ `9 Z* P3 A
$ i2 x, [1 K" `5 l% t 三祖道绰大师 B' X5 e; [5 g6 i
# y/ \: a, ?) t" ]* t' g* @ q0 @ 道绰大师,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迦才《净土论》卷下作并州晋阳人),是继承北魏昙鸾一系净土思想的大师。他十四岁时出家,对《大涅槃经》研究至深,曾开讲二十四遍。后于太原蒙山开化寺从慧瓒禅师(536—607)讲究空理,对禅学造诣亦颇深。2 {% g. i" [$ Y7 m& p1 k4 G
隋大业五年(609),大师到汶水石壁玄中寺。此寺为昙鸾大师所建,当他见到记载昙鸾大师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时,内心极为感动,于是舍《涅槃经》的讲说,转而修习净土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观想礼拜、精勤不断,并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经》达二百多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