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86|回复: 26

群书治要菁华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11: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W# d( {" r) q9 P8 X7 ]! T+ x+ I" }
9 h# E" I( X: r; S
序  言: N  O# E6 W) T
  , i$ F9 L$ l- \" }# E& {
  《群书治要》(下简称《治要》)乃唐初文臣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受 太宗之诏令,节录浩瀚典籍之精华,作资政镜鉴之书。《旧唐书·萧德言传》云:「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 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赉赐优渥。」史载,太宗于此书常手不释卷,日夜读之,欢喜无量。实知此书之于「贞观盛世」其益大也。然此书亡于唐末兵戎,继而流落东夷。日本天皇、臣子视为圭 臬,经筵屡次宣讲,曾创日本两朝盛世。是书至清末重回本土,然知者甚少,惜此中华治世之宝典,埋没于世久矣。) S! v$ P- ?; L/ e$ F7 X( B6 W% I
  《治要》乃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精要,自经、史、子一万九千多卷之书中节 录而成,可谓字字珠玑,故太宗日夜读之,手不释卷。然今人读之,篇幅仍巨。余等为此书作译注,斐然成文,百万字巨。译注此书毕,乃择录治要之嘉言懿行,以欲时人得览治要之精粹也。9 }4 c' S/ w2 ~. |$ B. H& v
   《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治要》乃古圣先贤前言往行之精要。菁华录,又乃《治要》之精要也,句句皆为万古圣贤血脉,今人除非不读,读之,必获深益也。经由此书,转而 进读《治要》,则其益深也。0 q+ A) M" Q: ?: v: n. ]
  古人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范文正公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昔魏徵等位极人臣,编撰圣典、韬略天下,余等草野遗 民,才学、知识不能望其项背,然食君之禄,得亲之养,受师之教,三者深恩,不可不报也。固不揣浅陋,编是书,诚愿为世之和谐,尽己之力,其心一也。
4 _+ W8 d5 S1 N: }  是书放弃版权,愿有缘仁者,见此 书而广宣流布,则非仅种个人之福田,实乃畅先圣之本怀,於世人其益也厚矣。是为序。
- Z/ j2 T) W/ t( u  }* K8 ~3 `  群书治要译注小组
( Z4 @1 w1 N5 u# o  癸巳年春月
" I5 g& B4 ~! l: Q3 d# A卷  一   周易治要, R+ d3 O% J5 ]: `

: S. j7 j( b# Y) N5 x6 K  5 A2 a) S4 y3 H' _% y  s# ^7 Y1 P, o
  乾 卦
! ^1 s& a6 E0 ?/ n. q) B  
% ^1 Z6 }4 j4 V, \% U$ }  【原文】乾:元、亨、利、贞。# ]  U1 w/ ?, Y: B; g3 ^
  【注释】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 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两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 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叠构成六十四卦。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元、亨、利、贞:《子夏易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 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以四德于人事而言,即为仁、礼、义、智,又先儒云 ,乾为天,为信,故以此句于人事而言即表仁、义、礼、智、信五常德。2 @$ L2 V- o4 S
  【译文】乾卦象征着天:具有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的德性。
1 l% b0 @3 X- T0 p9 I; w7 F1 k  【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
9 i+ J- z' W/ [% Z; O* W, u  【注释】象曰:象有卦象和爻象,就是一个卦或者一个卦的某个爻的象。解卦,一般是把一个卦列出来,分析这个卦的象是什么、所表达的谶语是什么。所以说这个卦或者爻所说的,就 是「象曰」。* e* b7 g/ j  O+ P- p
  【译文】《象传》说:天道广而无私、生养万物、运行不息,君子应该效法天道,努力自强,不停止地追求进步,永不止息地去努力。! }$ Y: o% @" }) `
  9 j1 P* v' _, b+ n1 N8 R) v, E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 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
+ x  e, L/ p$ i) Q0 P  【注释】九三:《周易》每卦六爻,第三爻为阳 爻者,称为「九三」。君子:《周易正义》: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乾乾:自强不息貌。夕惕若厉,无咎:惕,小心谨慎的意思;厉, 严谨而危正的德行;咎,灾祸和过失的意思。- D% V) A+ U7 g; [4 `
  【译文】乾卦的第三爻九三,象征着一个才德出众的君子,应当自强自立,勇猛精进,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假如能 够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哪怕遇到危难,最终也会没有灾祸和过失。(这是说九三处在下卦的最高处,又在上卦之下,君子悟此卦象,如果纯粹只修习处下位之道,则居上位的德行 就会废除,如果纯粹只修习居上位之道,则处下位的礼节就会荒废。因此终日不懈,连到了夜晚,也要和白天一样警醒自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Q1 N8 l' B- t( F$ Y
  【原文】上九:亢龙 有悔。
7 l: N: t4 }8 |' Q. x  【注释】上九:指乾卦的第六爻。上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亢龙有悔:亢,极,达到最高的境界。
! j; H2 L- q5 s1 b* g  【译文】乾卦的第六爻上九,象征着处在极高点的龙,知进而忘退,就会有悔 闷的后果。
1 K/ Q4 A5 S9 R- }  
4 x1 I* T3 [9 s- \  【原文】保合大和,乃利贞。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物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W; \0 u( |$ |8 E8 o% H9 o
  【注释】保合大和,乃利贞:大和,亦称太和,均衡和合适的状态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庶物,众物、万物。
1 B" N2 g1 x+ i# R$ X. t9 i; F  ^8 e  【译文】万事万物如果能够保持它的太和之气不断地运行,永远融洽无偏,就能实现最终的和谐贞正。(如果没有和顺,纯阳刚暴,那么万物就会 失去其利,不得其正。)圣人从普通的百姓中首先显现出来,而不自为天下人之首,让天下万国各得其所,各安其事,这样(依乾道而行)万国自然和谐相安,无侵无争,都得到了安宁。(万物都能得 到安宁,在于各自有贤德的人来担任领导之位。圣人效法乾德,生养万物,作为万物之尊,分别任命贤德之君引领万国,所以万国皆得安宁也!)5 A3 [7 n! p+ g- D* d( o5 v
  ! F6 n) o: P$ k3 X; e* z" C
  【原文】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 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x* a' J* i1 m' d) \% l" K0 E
  【注释】文言:《文言》是 《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
0 \& B: E. K+ O* G  【译文】《文言传》说:元始(在人为仁), 是众善的初发;通达(在人为礼),是美好的会聚;有利(在人为义),是事物的和谐;正固(在人为智),是办事的根本。君子体察仁道,处处行仁,就足以领导众人,寻求美好的事物就会处处合乎 礼,施利于他物就会处处合乎众义,坚守正道就可以办好事情。君子就是能够施行此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象征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5 E; N, ~: ?  l4 J    b  m& H. {) S* {
  【原文】子曰:君子 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A. a1 E& O7 @( H8 m! n  【注释】子曰至所以进德也: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正义》: 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 C7 ?& {4 @5 Z& D" K+ F6 D  【译文】孔子说:君子增进道德建立事业。推忠于人,以信待物,德行就能够得到提升。 修理文教,内心诚实,就是立业的根基。处在上位的时候不敢心怀骄慢,处在下位的时候心也不会忧闷。
/ n" k( f/ Y( u" t9 @  
5 ~1 b: F: b6 G- y3 A  【原文】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 人作而万物睹。
2 f/ z) F; \/ i8 A4 o! B  【译文】孔子说:同样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水总是流到湿地上,火总是先烧干燥处,龙吟然后景云就会腾升,虎啸之处就会有谷风相随,圣人兴起, 万民都来仰望他、亲近他,接受他的引导和教化。
  V4 ]# k1 ~6 A$ N$ v9 K! Y1 ^  
! k# y6 \9 P! r6 Z  【原文】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N0 M' x* r( ]- \; \6 e0 S
  【注释】君子学以聚之,问以 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正义》:「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蓄其德。「问以辨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辨决于疑也。「宽以居之」者,当用宽 裕之道,居处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0 p6 b" b( w* N' w4 {
  【译文】君子通过学习来蓄养其德行,学习后还有不明了的,就详细地询问考究来明辨决疑(有君主的美德而处在下位,是因 为有所依靠和接受他物的帮助),以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以仁爱之心来行事接物。- _% [2 }8 o! ^& f
  
3 F8 |0 y; j" Q6 f  【原文】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 h: v: n$ W3 T9 u& E  【注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合是符合、相通的意思。这四句通过比拟来 赞扬「大人」。大人,即圣人。
, A# _$ p2 }5 t% i# P) s* m  【译文】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圣明德备,他的道德和天地一样覆载万物,他的圣明如同日月一样普照万物,他施理政事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他示人的吉 凶祸福如同鬼神一样奥妙无穷。他若在天时之前行事,天不违背他,若在天时之后行事,也能奉顺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都不会违背他,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h8 a: h  S' Y: ^! s
  
* i* W- S( }1 u$ z* U  【原文】知进退存亡而 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 ?5 @8 ?$ G2 f( N: }  【译文】深知进取与引退、生存和灭亡的道理,行为不偏失正道。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8 b, ]6 ]3 D/ y: v4 n8 A! ?  
0 y5 e  N8 a& z& V1 i  坤  卦
# U- r- Q2 A5 \! x# Z  ) _$ E3 T% @/ N' ]% b/ O, F
  【原文】象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Y3 m. D2 q4 k; x0 w! w
  【译文】《象传》说: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这是坤卦的象征。君子应效法坤卦的精神,深厚自己的德行来容载天下万物。% o: q4 ^6 K6 U. r6 e
  * Y, g7 U* u" e% T" c
  【原文】文言曰:坤至 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6 d0 l- f1 p: t$ f; N( z  Y  【译文】《文言》说:坤卦六爻皆阴,至柔,但在变动时却也显示出无比的刚。地体不动,极为安静,但生物不邪,德能 方正,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坤道至柔,承载于天而依照四时运行得当。
! `; S5 a2 D! `1 S& k& i* B  , B0 L7 I* a5 u4 z+ B+ R  M/ |4 a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9 W) B9 c- x) U# i* p" J0 i/ A  【译文】修积善行的家族,必定能够积累许 多庆祥(能够庇佑子孙);累积恶行的家族,必定会留下许多祸殃(必将贻害子孙)。
1 Q) @- l% D3 z- P" |- J  
* z' L- a( f' X0 h( c  【原文】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 n' }! ^3 u4 e! b: H  【注释】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 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正义》:「君子敬以直内」者,言君子用敬以直内。「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理。「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万物,皆得所宜, 各以方正。「敬义立而德不孤」者,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
( r5 F# [. [+ n% Y; Z0 K. d! l  【译文】君子恭敬一切,以使内心正直;行为处处循礼,以此方正外物。能够做到恭敬一切、处 处循礼(人们就会恭敬于他,以义应之),就能够使美德广布,得到众人的回应。' \7 V5 U& d7 p
  
) P* _' q0 i0 D" T% o$ c* ]  蒙  卦) x5 K6 [1 w  H% ]4 s! s2 ?
  & n# `& y% q4 a! A4 f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9 @0 @/ A: w1 k$ k3 ]1 u- g
  【注 释】山下出泉,蒙:释蒙卦上艮为山、下坎为水之象。泉水流出山必渐汇成江河,正如「蒙稚」渐启。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正义》:「育德」谓隐默怀藏,不自彰显,以育养其德。「果行」「育德 」者,自相违错。若童蒙来问则果行也,寻常处众则育德,是不相须也。: b2 U% Z3 }2 H4 v
  【译文】《象传》说: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着「蒙稚」渐启。君子效法蒙卦的精神,行动时如水之必行,果决不疑, 修德时隐默怀藏,不自彰显。$ A* |4 {& c' H2 {- C4 p
  
; e$ a# p: ?( m! R0 y# I- R  【原文】蒙以养正,圣功也。
3 M+ B$ f  I. j  【译文】童蒙的时候就能够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这就是至圣之功了。3 B$ F3 p2 ?2 B
  
$ ^. ~2 v6 D" R/ M' q/ ~6 M  师  卦" x/ ]2 y' \( O- a
  
9 d, O& n' `4 ^' u, X+ f9 y  【原文】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 t2 A# F. E$ e9 }
  【注释】地中有水,师:释师卦上坤为地、下坎为水之象。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容纳畜养民众。《周易正义》:「君子以容 民畜众」者,言君子法此师卦,容纳其民,畜养其众。
8 d4 g/ J" V; D2 n  【译文】《象传》说:地中有水,水聚集在地中,象征着「兵众」。君子观察此卦象,因此包容、保护其民众,积聚其民众。
/ j& r  j0 S. ?5 S+ G   9 B0 L  {6 S. L6 C: R
  【原文】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为师之始,齐师者也。失令有功,法所不赦,故师出不以律,否臧皆凶也。
8 ^  C! u, I  }- }# \  【注释】师出以律,否臧凶:否,音匹。「否臧凶」者,若其失律行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1: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问否之与臧,皆为凶也。「否」谓破败,「臧」谓有功。然「否」为破败,即是凶也。何须更云「否臧凶」者,本意所明,虽臧亦凶。
* ^* }+ J. {, W0 n! g  【译文】初六:兵众出发要依照律法,如果不依照律 法和号令行事,即使胜了也会有凶险。(建立军队,一开始就要整顿军纪。士兵如果违反了军纪,就算侥幸立了大功,也是军法所不容的,所以军队出征不依照律法,即使胜利了也是很危险的。)
3 X8 k- a6 B4 i6 z* u2 [  " Z/ _1 w* y5 K5 X( {6 g
  【原文】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处师之极,师之终也。大君之命,不失功也。开国承家,以宁邦也。小人勿用,非其道也。
7 Z0 u( L/ ~. ?0 x  【注释】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 勿用:这三句说明师卦之终,时当班师告捷,有开国承家之赏,不可任用小人。
) w$ n6 ]/ ^( l9 ]! q5 Z8 V+ |  【译文】上六:天子颁布命令,封赏功臣为诸侯、为大夫,小人不能够起用。(上六处在师卦的终极,是师卦的 终竟。天子对功臣的封爵,不能离开了他们的实际功劳,根据功劳大小封赏他们,功劳大的封为诸侯,功劳小的封为卿大夫,为的是使国家安定。小人不能任用,这不符合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_6 t9 z3 R( _
   
. X2 j. v: J. ~- Q7 p  【原文】象曰: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 C" X0 W+ d8 H( a$ X, P6 B  【译文】《象传》说:「小人不可任用」,是说明用小人必将危乱国家。; `& `/ A6 `, V* L7 a9 v3 y
  & R' A, o% [' u' N. K5 `& j
  履  卦
0 Q% L" X% D, N$ {6 g7 n! x  
# }- D$ H7 G! P/ U8 `& @( K  h0 P* Y  【原文】象曰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L( b" w0 q& r5 X  `# }; N
  【注释】上天下泽,履:释履卦兑下乾上之卦象。辩上下,定民志:辩,通「辨」;定,规定端正。% m7 B* F, J* U+ h/ @$ @
  【译文】《象传》说:天下有泽(上是 天,下是泽,这是上下的正常状态,人的行为也应当如此),象征循礼。君子观察履卦的卦象,要辨清上下的位分,以安定百姓的心志。
/ s8 Q+ d4 Z) M7 N+ H3 X  
- E; ]  Z, u, x  泰  卦2 P: S% P% {9 q' ^
  0 k# ^; Z) P# ]: _9 R% S
  【原文】 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 C. U5 d! U! q; J2 r  【注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此据卦象,说明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畅通之理。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周易正义》中有「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上谓君也,下谓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外指内卦和外卦,君子指三阳爻,小人指三阴爻。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周易禅解》,君子道长,则六爻皆有君子之道;小人道消,则六爻皆有保泰防否之功也。9 z9 f& s* ]  I# l. b
  【译文】《彖传》说: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养之道就通畅无阻;君臣上下交心感应, 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协同起来。此时,君子在内(健于行事),小人在外(顺以听命),君子之道就能渐长,小人之道就会渐消。, @* c1 b6 I. z. y
  
6 `' \& I5 c7 J# R, P7 n$ x  否  卦! t# B* D) u6 L  C0 _
  
, y$ c/ Z) V  D/ l. ]6 E  【原文】象曰: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9 @; X3 [0 x3 V" M. ?0 [, E+ `  x  【注释】天地不交,否:否,音匹;此释上乾为天、下坤为地之象。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俭德,俭约的品德。《周易正义》:「君子 以俭德避难」者,言君子于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避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居禄位。此若据诸侯公卿言之,避其群小之难,不可重受官赏;若据王者言之,谓节俭为德,避其阴阳已运之难,不 可重自荣华而骄逸也。
  E7 b4 r! L! p  【译文】《象传》说: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处,地在极低处,天地阴阳之间因此不能够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这 个时候君子必须隐藏、俭约,有德而不显,这样才能避开危险与灾难,不可以谋取高官厚利、享受荣华富贵。5 U  y6 Q2 u, [% f% m
  & O+ r" z$ v8 K! p
  【原文】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 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4 M) ]2 a' B' f- B
  【注释】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正义》:「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者,与泰卦反也。泰卦云「上下 交而其志同」,此应云「上下不交则其志不同」也。非但其志不同,上下乖隔,则邦国灭亡,故变云「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周易集解》:崔觐曰:阴、柔,谓坤。阳、刚,谓乾 也。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周易集解》:崔觐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也。
6 c% K3 m0 U/ z  【译文】《彖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感,万物就会堵塞不通;君臣之间互不沟通,国家 就会衰败灭亡。此卦内卦坤体阴,外卦乾体阳,表示内柔而外刚,小人在位而君子在野。这样,小人之道就会日渐增长,君子之道就会日渐消亡。) z: i7 ?! ^. Z7 ~( g
  " c) \% L8 c! _' U3 t0 z
  同人卦5 Q3 l) j6 e" _$ V& ~5 N. p
  
0 x4 D8 ^, m$ s/ w( h/ _  【原文】象 曰:天与火,同人。天体于上,而火炎上,同人之义。君子以类族辩物。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o* E* F  S# W# }9 U! q
  【注释】天与火,同人:《周易正义》: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 」。君子以类族辩物:《周易正义》: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n6 L" t3 y4 j5 `+ c! `  【译文】《象传》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火)下乾 (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天高高在上,上面又有大火燃烧,这是同人卦的含义。)君子得到此卦的启迪,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懂得 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实现天下太平。(让君子和小人各同其党,使他们各自和相同的人在一起。)& z& e6 w* D) L" E
  0 h: N2 D: Q( ^! R3 L, w' \
  【原文】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行健不以武而以文 明用之,相应不以邪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以文明为德者也。
% R& e  r- H7 M! F  【注释】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周易集解》:何妥曰:离为文明,乾为刚健。健非 尚武,乃以文明。应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贞」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周易集解》:虞翻曰:唯,独也。崔觐曰:君子谓九五,能舍己同人,以通天下之志。* c$ b/ ]' L( s0 `$ t) F
  【译文】《彖 辞》说:君子以文明之德而显现刚健,以中正之道与万物相应,这才是君子的正道(君子行为刚健不用武力而使用文明,表现出来的不是奸邪而是与中正相应,这才是君子所行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2: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君子能够 以正道感通而聚合天下人的意志(君子用文明来作为自己修习德行的标准)。; h" J& `+ \, C7 E& ~1 z! y
  
' T+ z6 q# V& n' B  大有卦
* F+ W# a. E) w. Z/ `* c  8 M0 |& y; ?1 V
  【原文】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包容之象 也,故遏恶扬善,成物之美,顺奉天德,休物之命也。
+ G0 f0 e* [1 c! f  【注释】火在天上,大有:释「大有卦上离为火、下乾为天之象。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意为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休 ,用于动词,犹言「休美」。9 n2 F# P6 b8 I4 P# Z9 n7 G' d
  【译文】《象传》说:火焰高悬于天上,无处不照,象征「大获所有」。君子以此卦象所兆,应当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以奉承顺应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 (大有卦,是包容的象征。所以君子因此要遏恶扬善,成就万物的美善,尊顺奉行上天的德性,美善万物的性命)。
6 T: X# U( a( d! e1 J7 i  
; N9 d) F1 U# r0 C  【原文】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居大有之上,而不累于位, 志尚于贤者也。7 A; E6 W/ i0 E- m9 v9 S& t
  【注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谓上九以阳刚之德居大有卦终,超然安处于「无位」之地,犹如获「天佑」长保富有,故「吉无不利」。
# {# j$ u: ^7 d  C  【译文】上九:有来自于上 天的护佑,凡事吉庆,无不顺利。(意思是此爻象征处在大有之时,君子没有被物系累其心,是因为他能清静高洁,志在圣贤。); g6 e5 k; w7 b4 ^4 U( W
  7 u  t# a0 f# O6 k. t
  谦  卦
" z4 y, z  T  ~! R' V0 V  
. K2 O% B8 h2 Q: ^3 E$ H9 J  【原文】谦。象 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多者用谦以为裒,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4 M1 h' o4 y' ~# H4 O8 J
  【注释】地中有山,谦:释谦卦上坤为地、下艮为山之象。君子以裒多益寡,称 物平施:裒,音剖,念二声。《尔雅·释诂》云:「裒,聚也。」《周易正义》:「裒多」者,君子若能用此谦道,则裒益其多,言多者得谦,物更裒聚,弥益多也,故云「裒多」,即谦尊而光也,是 尊者得谦而光大也。「益寡」者,谓寡者得谦而更进益,即卑而不可逾也,是卑者得谦而更增益,不可逾越也。「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 其施也。故云「称物平施」也。按:「裒」字也有削减之意,宋儒注解《周易》时,「裒多益寡」多解释为削减多余,补益不足。此处白话翻译时取《周易正义》之义。$ o: z5 ^: e5 O* f4 u$ [$ F
  【译文】《象传》说: 高山深藏在地中,象征着谦虚。君子效法谦卦的精神,多者谦虚就能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益更多,无论是多者还是少者,都能从谦卦中平等地得到受益(多者谦虚能够积聚更多,少者谦虚也能增 益更多。君子根据物品的多少给予,施予不失公平)。
- q) p2 ~# B4 A( S+ u: d  # b  o2 Z& g# f
  【原文】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 C* j9 A9 `7 D5 {9 P  【译文】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者,补益谦虚者;地的规律是变易盈满者,充实谦虚者;鬼神的规律是危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道的规律是憎恶盈满者,喜爱谦虚者。谦虚的人处在尊高之位,道 德会更加光明,处在卑下之位,其德行人们也难以超越。只有君子才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啊!1 ]# q! I1 Z8 F8 @
  
* e& a* f) z, O5 z* s1 N1 R  【原文】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象 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养也。* G. S" v% y0 M6 M
  【译文】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因为有无比谦逊的美德),即使涉大险、过大河,也将是吉利的。(唯有君子有谦而又谦的美德,以此来处理异常的 艰难,万物都不会有损害)。《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是说用谦卑来养成其恒久的美德(牧,养的意思)。
- V7 h) e- t- f( A5 D" |  8 A* c* T' v/ D# D9 D
  【原文】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匪懈,是以吉也。象曰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3 R9 Z1 \6 w# P2 N$ F
  【译文】九三:有功劳而且懂得谦虚的君子,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凡事都会吉利(有功劳且能保持谦恭而不懈怠,所以能够获得吉祥)。《象传》说:有功劳还保持谦 虚的君子,万民都会敬服于他。
* k/ e  Z, Y4 {  C. n% s  $ Q& G0 W& d; M1 u/ N) j
  豫  卦
3 h' ^7 b4 P1 j  9 D% Z; w. B$ q& R/ W
  【原文】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0 _+ F: a8 D2 f! L, h
  【注释】忒:意为误差、 差错。! ?' T; e4 k! }2 b
  【译文】天地能够顺时而动,所以日月运行不会有过,四季轮转没有误差;圣人能够沿顺民情而动,则刑罚清楚简单,万民服从。2 M- s! @7 o1 s) L
  
7 X6 z" U" v% A  ?; c: a8 y7 I7 u  
5 m. s$ u! T2 R2 c  4 a+ ]/ e; H, |# Q+ ~' {
  随  卦
: M+ n' R5 \3 B' S( C/ {$ S, U  
' z# K  ~: d% f  【原文】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泽中有雷,动悦之象也,物皆悦随,可以无为,不劳明鉴,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o. Y9 b2 B- C
  【注释】泽中有雷,随:释随卦上兑为 泽、下震为雷之象。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犹言「向晚」。「宴」,安也。「宴息」即休息。这是说明君子观随卦之象,悟知凡事「随时」的道理,故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7 @& |. m# v8 X* t' A  【译 文】《象传》说:大泽中响着雷声,泽随顺雷声而震动,这是随顺之象。君子因此而随天应时,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泽中有雷,是震动和喜悦之象,万物都喜悦地随顺,君子可以无为,不需 要凡事明察,所以说君子可以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 `6 @/ X7 K9 W' @! I1 d
  / |9 U1 J( g7 s( o9 `. L/ a
  观  卦
/ u- _) W5 d1 M0 M- [: k2 L' ^  1 y0 m! e* X8 e* `
  【原文】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d/ z4 Q( [' h$ q4 I$ b  G# }
  【注释】风行地上 ,观:释观卦上巽为风、下坤为地之象。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这是说明「先王」效法观卦「风行地上」之象,省视万方,示民以教,使百姓有所瞻仰而顺从教化。, e) C7 V5 Y( H) O# q4 g
  【译文】《象传》说:观 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巽(风)上,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象,象征瞻仰。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设立省方之礼,视察四方,考察民风民俗,设立政教。
  L0 Q6 h1 v2 `2 Z8 D  
# _2 `8 M  {9 E5 O   【原文】彖曰: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2 [+ H3 G% K+ B6 s" V8 b& j! u* A
  【注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巽,古同「逊」,谦让恭顺之意。《周易正义》:顺而和巽 ,居中得正,以观于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神道,犹言「神妙的自然规律」。不忒,指没有变更、没有差错。
, i9 P( o. d; `- Z9 l% |  【译文】《彖传》说:具备温顺谦逊的 美德,居中得正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2: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而考察天下民风。观察四季运转丝毫不差就能懂得其中存在着大自然神妙的作用。圣人能够效法天道而设教于天下(自己修积善德,身体力行,做大众的榜样,不需要通过言语教 诫和威刑恐逼),万民就会自然服从于他,天下实现垂拱而治。7 ~$ K1 F$ R+ N. }' p0 A
  
! E6 X- b+ a) M9 `+ Y3 j# j/ [. _& g  【原文】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 于王也。/ d1 b2 i3 R$ g4 e# x
  【注释】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宾,用于动词,犹作「作宾」。此谓六四柔顺得正,亲比九五,犹如贤者观光于盛治之国,故称有利于成为君王 的座上宾,即言可以效用于贤君,其吉可知。" Z) b# ^4 W  W/ B5 C" i+ p
  【译文】六四: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适宜以宾客的身份入朝辅佐君王。(在观仰之时,能够最容易接近君王的,是能够观仰国家大治光辉景 象的人。接近君王并因此得到官位的,是那些明白和学习国家礼仪的人。所以说「利用宾于王」。). Y2 a) l* R8 C; R8 G, d6 E/ h* p
  
( ?- I& ~5 X: y  【原文】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上之化下,犹风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 。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O5 r7 S$ P0 y' u. g1 K8 o' i
  【注释】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指既受人瞻仰又自观其道。咎,指过失、罪过。& k9 r2 j" H8 x5 j
  【译文】九五 :君王经常巡视国家,看民风淳正与否,如果天下有君子之风著,这样就不会有过错了。(在上位的教化在下位的,如同风吹草木,草木顺风而倒,所以,观察民众的风俗,就可以体察自己所施行的是 否合道。百姓如果有罪,罪责在我君主一人。天下有君子之风,自己就没有过错了。在上位的人是教化的主导者,要观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观察民风就可以知道了。)
$ z& y' a* y- Y% L( F  8 c! I/ |: H& B8 g( G5 u; I4 y: ~# c
  噬嗑卦
! }" b) C$ c4 U1 d1 L! k  * k  C' v; K0 y9 e2 l' R
  【原文】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O5 N7 M; J2 V* ]! z/ Y  【注释】雷电噬嗑:噬嗑,音市喝。释噬嗑卦下震为雷、上离为电之象。明罚敕法:明,动词,严明,敕,犹言「正」。
- R$ S$ \1 l0 F- e   【译文】《象传》说:噬嗑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象。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慑力,电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这一卦象,严明刑罚,整饬法令。
8 i% M# Q! a% u+ [  4 |1 E- d: u% i  ]& q; J
  贲  卦
$ w0 ^; E& ^% o/ h  9 K$ C  n0 V" Y, p8 \2 y% V  B
  【原文】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也。' m2 q) @/ J6 g* j* B
  【注释】山下有火 ,贲:贲,音必。释贲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离(离为火)之象。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是说明「君子」观贲卦之象,悟知当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文饰「断狱」。
$ t1 Y, z1 Z" P* z  I, G  【译文】《 象传》说:山下燃烧着火焰,象征着「文饰」,君子因此修明政事,不敢以威刑断狱。(出现贲卦卦象之时,火照着山,山因为火而被照明,不可以采用严厉的刑罚来治理政事,所以君子一般采用文明 来理政,而不会通过武断判决案件来治理天下,甚至让民众无讼。)# ~* x# v9 u3 A& p
  
( b0 d* Q5 T6 Z  【原文】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 m  j4 o/ o$ D& y
  【译文】彖传说:观察天象,可以知晓四 季的变化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可以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大治。
. C: m: p  y" b  5 \" O. p/ _4 i5 _. H
  大畜卦' T! g9 r( q$ H/ X/ f
  
2 r7 K) I! }" X! `+ K- N5 I0 T  【原文】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物之可畜于怀,令德 不散,尽于此也。
7 z/ }; q9 E1 l, w$ |  【注释】天在山中,大畜:释大畜卦下乾为天、上艮为山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音帜。前言往行,指前代圣贤的言行。这两句说明「君子」效法大畜卦 象,多记「前言往行」以畜美德。
7 R& a  ]0 T- _* x7 H1 _  P) W  【译文】《象传》说:天包含在山中,这是宽广包容之象,君子感此卦象,应该牢记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来培养自己的德行。(万事万物中,唯有贮藏前言 往行于怀,才能让道德不散弃。)
4 J1 |! F# @. i  ! y4 M/ J( F7 K- W. ^
  颐  卦
8 M# Q) ~- G. y1 ^! G  ) I: t( i7 f; m
  【原文】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言语饮食,犹慎而节之,而况其余乎。  g% \) [2 X2 k
  【注释 】山下有雷,颐:释颐卦上艮为山、下震为雷之象。颐者,养也。《周易集解》引刘表曰: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象也。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颐卦「养正」之道,「慎言 」以养德行,「节事」以养身体。: a+ F: ]- n2 ]. G+ }
  【译文】《象传》说:山下响动着震雷,象征着颐养,君子感此,谨慎言语以培养德行,节制饮食以养护身体。(言语和饮食,都能够谨慎、节制,更何况其 他呢。)5 F% @% n! M6 N1 g8 K1 B
  5 H* c! Q8 k( A# P8 Y
  习坎卦
5 S% x1 P  S! i! g8 l# G& q, u  j    O( i5 Q+ N4 _% V
  【原文】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于坎,然后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 常。9 j8 g, v; @( j) P6 j0 Z9 A: |
  【注释】水洊至,习坎:洊,音荐。古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此释上下坎均为水之象。常德行,习教事:常,动词,当读为「尚」,意味着恒久保持。习,动词,犹言「熟习」 。
* e- R  Z) R% C6 L  【译文】《象传》说:水一至再至,长流不滞,象征着重重险陷。君子感此卦象,而恒久保持修习自身德行,反复熟习政教之事。(至险没有消除,教化就不能够废除,因此要恒久地保持修 习自己的德行,熟习政教之事,在重重险难中修习德行,然后才能不被险难所困,而德行才能够长久保持。)
7 z& A' Y* i# u8 T' T5 a0 ~  
6 s. g) p0 s: j1 D4 `( P  离  卦
" i+ G9 s8 U4 C& ^  $ d7 n" U: w/ @: D: w: Q( J
  【原文】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 继明,照于四方。继,谓不绝。
0 |, a5 x5 j% {; Y* U4 \% |  【注释】明两作,离:此释离卦之象。《周易正义》:「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周易禅解》: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
5 r+ n4 ~. X! \* ~" ?2 T  【译文】《象传》说:光明两次升起,这是离卦的象征。道德高尚之人以相继不绝的光明品德照耀于四方(继,就是相继 不绝的意思)。
+ K) [2 ~2 y) R! U! {; D, O. c: V1 @  ( i: \% O2 ^! e: V! {
  咸  卦
2 b: @. Z6 X9 e  ' K) @( ]4 y; y+ s; |
  【原文】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以虚受人,物乃感应也。
* b7 O& J" `3 F8 G3 r0 h; a  【注释】山上有泽,咸:《周易正义》:「山上 有泽,咸」,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君子以虚受人:受,犹言容纳。此句说明君子效法咸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怀接物,以成「感应」之道。
: N- O' N5 m( v: m+ l- S  【译文】《象传 》说:山上有大泽,山泽相通(交感),这是咸卦的象征。看到此象,君子因此虚怀若谷,广泛容纳感化众人。(君子能够以虚怀若谷来感,万物都会与之相应。)
! q2 [3 z) r8 L/ [  
! Y: Z' E) h7 @1 }' s# T  【原文】天地感而 万物化生。二气相与,乃化生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a6 X& q9 b4 ?7 }  I  【译文】天与地相互感应,因而万物得以化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这是化生生命啊);圣人设立道德教化,与民心相感应,因而天 下和平。
) o2 o" C. F+ _# F  
4 e- Y" Y- g  @. j; ]4 b  恒  卦7 V, y  |! F4 F$ Q
  
! R+ e) c5 P' v  g8 D  【原文】象曰:雷风,恒。长阳长阴,合而相与,可久之道也。君子以立不易方。得其所久,故不易也。6 _7 e( t% t  V
  【注释】雷风,恒:释 恒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巽(巽为风)之象。君子以立不易方:方,道也,此处犹言「正确的思想」。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恒卦象,立身于恒久不变之道。8 w# O  P& T2 H! t4 j  d& O6 C
  【译文】《象传》说:雷发风 行,刚柔相济,这是恒久之象。(上卦为震,震为长子,故称「长阳」;下卦为巽,巽为长女,故称「长阴」。长阳和长阴常相交助,刚柔相济,这是能够长期存在之道啊。)君子因此做人做事有所树 立,有卓然不可移易之方。(因为得到了长期存在的道,所以不会轻易放弃和改变。)6 V/ ~2 T- Q$ X" W' b
  
, P7 O+ ]$ K1 Q2 n% u: W6 h0 r  【原文】彖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得其所久,故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 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言各得所恒,故皆能久长也。
2 s5 N) ], ?5 @' F% B1 q  【译文】《彖传》说: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永恒运行,没有停息。(因为天地运行规律是永恒的,所以不会停止。)日月得到 天的承载,而能长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复变化,所以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长久地推行其道义,所以能教化天下。(这是说各自得到长久的东西,所以都能够长期存在。)5 ^7 Z0 ?2 u- E4 N8 D( H" P/ u$ d
  
( P1 M5 }0 P: q* F6 R' d+ m  【原文】九 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不恒其德,无所容也。5 G) S, u, F( B. H' W/ d( E
  【译文】九三: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就有可能会招致别人的羞辱。(不能长久 保持美德,自己就会违背美德、产生过失,产生过失则不足以向其问明事理,所以说就会蒙受他人的羞辱。)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德行,将无容身之地。8 X+ n0 e- [6 {- I  [6 I: j
  
+ Q& Z& k0 r2 @$ [& X3 V  遯 卦
& w' f+ ~, k1 `8 m  / H7 ?9 w5 ]2 A4 x. M( X
  【原文 】象曰:天下有山,遯。天下有山,阴长之象也。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4 [# h( h2 K& J5 Y2 Y3 X  【注释】天下有山,遯:《周易集解》:崔觐曰: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长,若山之侵天。君子遯避,若天 之远山,故言「天下有山,遯」也。9 s: j0 {8 e/ ^6 D% g% E1 J
  【译文】《象传》说: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退避之意(高天之下立着大山,这是表示阴盛的卦象)。君子因此而远避小人,并不憎恶小人,但亦自具威 严,使其不敢冒犯。
$ T8 l/ A4 P$ d5 S5 @2 v  # \0 ]% p: `" x2 H# C6 o8 j
  大壮卦& r1 U3 P2 d2 F$ R8 ?. N& c. D
  
9 t% {( r. e  ~) z  【原文】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壮而违礼则凶,凶则失壮矣,故君子以大壮而顺礼也。8 v1 [$ i7 E' W- W' A
  【注释】雷在天上, 大壮:释大壮卦上震为雷、下乾为天之象。《周易正义》:震雷为威动,乾天主刚健,雷在天上,是「刚以动」,所以为「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履,践行。这是说明君子观察大壮卦象,悟知于强 盛之时必须守正履礼,善葆其「壮」。2 K: H7 @! @, Q- N
  【译文】《象传》说:震雷响彻天上,刚强威盛,这是大壮的象征。君子因此效法此卦的精神,克己复礼,不施行不符合礼的事情。(如果强盛但是行为 不符合礼,那就是凶象了,是凶象的话就不能够继续保有其强盛了。所以君子不仅刚强威盛,而又顺应于礼)。
4 ^; `. Y+ ^4 {& a6 d5 i2 P6 L# E  : W$ a/ k" o- z; W& P3 K6 |
  晋  卦. N  ~& Q. X/ r# [6 C
  
. h% Q% b( X: Q( O8 _6 Y8 F, M  【原文】象曰:明出地上,晋。君 子以自昭明德。以顺著明,自显之道。
- P: Q6 r& ~- o  【注释】明出地上,晋:释晋卦上离为明、下坤为地之象。君子以自昭明德:昭,作动词,显示、显扬。明德,即「光辉的道德」。郑玄曰:地虽生万物 ,日出于上,其功乃著,故君子法之,而「以明自昭其德」。
. c. g9 n& M+ O9 j5 j2 \0 K+ f5 o  【译文】《象传》说:太阳升起,照耀大地,是显升之象,这是晋卦的特征。君子看到此象,应自己把自身本有的光明德性显现出 来。(随顺自然之道显明其德,才是自我显明之道。)  v, @% O! A3 H( o" E
  # q' e9 |" j( `2 U
  
. Y3 ~  @' S/ R+ o& h  明夷卦
6 j4 b% A9 L1 {  a5 W) \3 {  
! Y: Q5 r* E! F) R) k+ A& `* _  【原文】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故以蒙养正,以明 夷莅众矣。用晦而明。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乃所避也。
# T' L8 c7 X5 d7 s  【注释】明入地中,明夷:释明夷卦下离为明、上坤为地之象。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莅,临也,「莅众」犹言「治众」 。# D! T  e+ n% m) v  G' K- t
  【译文】《象传》说:太阳落入地中,是光明伏踞之象,这是明夷卦的象征。受此卦象启迪,君子治理众人。(治理民众,太过于显示自己的机巧智慧,就会让百姓有被蒙蔽和欺骗之感,百 姓就会丧失质朴,变得诈伪。因此要用大智若愚的方式来培养百姓纯正的民风,用自隐其慧的方式来使众人得到治理。)能够自我晦藏其明智,这样反而能更加显示其道德光明。(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掩 藏起来,才是真正的明察之道。把自己明察的智慧显明于外,是君子应该避免的事情。)
# j" k& |& b: w% {$ g' ]  1 p; m. D: @6 \) @. g5 W
  家人卦% s  V; }8 H* N9 O3 T" S5 l
  . s+ _6 Q( S" |2 P& R* b
  【原文】象曰:风自火出,家人。由内相成,炽也。君子以言有物而 行有恒。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也。3 j* S! X& r/ w  b6 R
  【注释】风自火出,家人:释家人卦上巽为风、下离为火之象。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恒,规律、法则。
; S" u, z; f4 E, o/ L9 R: y  【译文】《象传》说:风从火中生出,这是家人卦的象征(风从火的内部生成,是因为火的温度高的缘故,这是说明家人卦巽在离外,是风从火出。火刚生起的时候,因为有 风,会更加炽盛。火炽盛后又会形成风。这样内外互相作用,有似家人之义。所以说「风自火出,家人」)。君子因此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不能朝三暮 四和半途而废。(居家行事的道理,要从身边的人和日常小事着手,不可轻忽随意。因此君子说话一定有根有据,这样话一出口就会合乎道理而无需选择;做事一定遵循规律和法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做事情就会 符合大道而无需选择。)
: B6 Q- a& P9 n* g8 C4 e  ) ?  z7 h6 Y" s! q
  【原文】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 下定矣。
( G9 o) p# u: K9 H  【译文】《彖传》说:家人卦是说,女子应当居家主内,而男人应当以处理外部事务为主,这样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家中有严正的主人,这是指父母而言的。父亲尽父亲的责任, 儿子尽儿子的责任,兄长尽兄长的责任,弟弟尽弟弟的责任,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妻子的责任,这样家道就能端正了。家道端正了,那么天下也就能安定了。% G) ^! d  z4 Z, e& ~5 v
  
' C, E+ p/ c0 `; t: f  
( q6 L1 S. c9 H2 c* m. \, Z$ n8 V  
/ S; q3 r; Z! }' ]   睽  卦
5 O6 }6 g. s7 i' c" u  - _  G8 O( m  u/ v8 m
  【原文】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同于通理,异于职事。$ Z: K# V# S( Y0 K
  【注释】上火下泽,睽:释睽卦上离为火、下兑为泽之象。君子以同而异:求同存异 。这是说君子看到睽卦卦象后,明白了「合睽」的道理,寻求事物的「大同」,接受不同观点的「小异」。. \6 q/ ]/ X0 ?+ a* n! v
  【译文】《象传》说:上为火而下有泽,两相乖违,这是睽卦的象征。看到此卦象, 君子处于世上,应该求同存异,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认同共通的道理,各自做好不同的事情。)) v- R4 |  {6 q/ a! J: P/ ]( u
  
. F% l6 s. ~  z  蹇  卦
0 K( h+ y+ b/ d( I; y9 O+ L; i* L3 b  
, `7 p8 }. ^+ ~  【原文】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 修德。除难莫若反身修德也。
) r$ p* m& E. o5 x  【注释】山上有水,蹇:释蹇卦下艮为山、上坎为水之象。阐明涉济艰难的道理。蹇,音剪。跋行艰难。君子以反身修德:反身,反求自身。这是说君子看到此卦 象后,遇到困难时要「反身修德」,才能济蹇涉难。
: O! Z' p. ]' p8 I$ x" I  【译文】《象传》说:山上流水,跌宕曲折而下,行动艰难,这是蹇卦的象征。君子效法此卦,在困难之时应该反省自身,修养自身德行。 (解除困难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自我反省,修习德行。)
8 H( C4 o: G2 k  1 O  o! l4 u' C/ Q: n8 d( H
  【原文】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k4 A- g& V3 ?, I1 W
  【译文】《彖传》说:蹇卦,象征着艰难,就是前面有 危险的意思。看到险情能够停止,这是明智之举啊。* e4 ^; n( @/ U) z3 u% J
  
0 `2 A7 A9 {" p  【原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处难之时,履当其位,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也。履中行 义,以存其上,处蹇以此,未见其尤也。
7 ]7 p7 e9 P7 X7 k2 i  【注释】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臣仆。蹇蹇,高亨注「言王臣蹇蹇忠告直谏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国之事也」。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 直谏诤。匪,同「非」。躬,自身。
6 J" \' n) z; ^- D6 [; K% a8 X  【译文】六二: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私事啊。(处在危难时,能够坚守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坚定不移,这才是真正的为君王效忠 ,所以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臣子在艰难困苦时还能履行职责,坚持王臣之道,使君王得以保全,用这种行为来处蹇,看不到他有什么过失。)
5 P3 O# O) V9 j  h2 Z8 X, C. q1 Q  * t1 U) h+ @% [# S- Y' S7 B3 M0 J
  【原文】象曰:王臣蹇蹇,终无 尤也。0 z+ E5 g" B! J
  【注释】王臣蹇蹇,终无尤也:《周易正义》:「终无尤」者,处难以斯,岂有过尤也?《周易禅解》:所谓事君能致其身,公而忘私。故虽似冒险,终无尤也。9 b, l5 Z; D! D) I' l
  【译文】《象 传》说:君王的臣仆忠诚正直,虽屡陷艰难,但这样做始终不会有过失。
+ K( H/ v/ _( ]. F. O2 j  
+ I$ N( P4 @& O  解  卦
3 v, M- ?% C) @& Q# s; n3 `  * _) C: Y7 L5 E
  【原文】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3 E. w5 E/ i# w  【注释】雷雨作 ,解:释解卦上震为雷、下坎为水之象。解,音谢。君子以赦过宥罪:宥,音又。宽恕、赦免。这是说明君子效法解卦卦象,以「赦过宥罪」体现开释、舒缓的「仁政」。
9 C* n' L  i' `) a$ t- H  【译文】《象传》说 :雷雨并作,化育万物,是解困通达的象征。君子因此赦免人之过失,宽恕有罪之人。
" [6 E. R4 _+ Y+ U  
; {. m0 y" H2 p. m' J3 S  【原文】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处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于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 。乘二负四,以容其身,寇之来也。自己所致矣,虽幸而免,正之所贱也。
1 x+ c! u/ `- y. n! ~& n  【注释】负且乘,致寇至,贞吝:此谓六三处「解」之时,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犹如「小人 」窃居高位,故以负重而乘车,招致强盗来抢夺为喻,明其处于非份之位,不能长久。但爻辞又发规劝「小人」改邪向善之意。《周易正义》:「负且乘,致寇至」者,六三失正无应,下乘于二,上附 于四,即是用夫邪佞以自说媚者也。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故曰「负且乘,致寇至」也。「贞吝」者, 负乘之人,正其所鄙,故曰「贞吝」也。2 j9 J) q' ]  Q3 H6 {1 K
  【译文】六三:背负重物而身乘大车,必招致强盗来抢夺,虽正,也是很鄙吝的。(六三处在九四之下、九二之上,比喻处在自己不应处的位置,做着 自己不该做的事。依附于九四,采用奸邪伪善的手段谄媚巴结。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来容纳自身。强盗之所以来抢夺,是自己造成的啊!哪怕侥幸免除了灾难,但这仍是君子所鄙视的行为 。)# r& r" X+ [6 E
  
0 {6 v, t7 W' M% \! \& _; l  损  卦
( R8 {- y- _, _6 D* Y9 ^; Y  ) q& x6 `/ z" v1 O
  【原文】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可损之善,莫善损忿欲也。  a- h. Y  j' ?. Z) O" j2 i
  【注释】山下有泽,损:释损卦上艮为山、下兑为泽之 象。君子以惩忿窒欲:《周易正义》: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 者闭其将来。忿欲皆有往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e# w( b! e. H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泽,是减损的象征。效法损卦的精神,君子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好的减损,莫过于惩忿窒 欲。)% m7 a0 q) h* V% p* N; J( M4 K
  ! U# }$ T& O7 t- e: o
  益  卦6 c" ~: T; V. X' Y: o" s
  
0 A; D8 d9 o+ G. a  【原文】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从善改过,益莫大焉。+ y6 ?$ h- L2 k; @, _
  【注释】风雷,益:释益卦上巽为风、下震为雷 之象。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迁,犹言「向往」。这是说君子观「益」象,能迁善改过,以此交相增益己德。
( m1 I1 G+ O1 r9 s* M9 y/ I) p  【译文】《象传》说:风起雷动,交相助益,象征「增益」。君子观此卦 象,从而见善举则仿效从之,有过错则主动改正。(依从善道,改正过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2: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得到的好处很大啊。)2 U% [5 r# q) R
  0 T: b6 i, I0 Y. ^# t' v" V
  升  卦1 I2 y$ K$ m0 N" p& f
  0 T3 y8 H1 b$ f; g$ {
  【原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慎德 (通行本慎作顺),积小以成高大。5 ^& K; z* \8 f. Y
  【注释】地中生木,升:释升卦下巽为木、上坤为地之象。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慎德」,通行本作「顺德」,这是说明君子效法此卦「地中生木 」之象,顺行其美德,积「小善」以成就其高大的名望、事业。
$ q  ?* W& X$ `/ E* |, o  P5 [  【译文】《象传》说:苗木生于地中,是成长上升的象征。君子因此慎重修德,从积累小善做起,以至修成高行大德。: Y/ }/ T' \1 I- ^
   ) G$ k$ v$ N# j) {) S- G* B+ X
  革  卦
" h) e7 [7 Q- b  9 d+ ~, b" o3 p+ ?
  【原文】彖曰:水火相息,革。凡不合而后变生,火欲上,泽欲下,水火相战,而后变生者也。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 哉。
3 |8 d- r% z* S8 ?' T  【注释】水火相息,革:《周易正义》:此就二体释卦名也。水火相息,先就二象明革。息,生也。火本干燥,泽本润湿。燥湿殊性,不可共处。若其共处,必相侵克。既相侵克,其变乃 生,变生则本性改矣。水热而成汤,火灭而气冷,是谓「革」也。3 h  G# u" O$ }' H. w
  【译文】《彖传》说:变革,就像水火相长交互更革,火盛则水可涸,水盛则火可灭(凡是有不相融的事物相接触就会发生变 革。火在下面想要向上,水在上面想要下来,水火双方交战,而后必然会出现变革而生成新的事物。)天地变革而四季成。商汤革命而夏桀灭,周武革命而商纣亡,这既顺从天意而又应和人心。变革的 时代意义多么大呀!3 V+ V  [' ?' y3 _! C7 A/ r  i8 i
  
' M  I+ j  L7 P% {( _9 j  震  卦9 ?$ ^- x6 ~. Q* P/ z4 N
  
( t' R- ~5 k3 C/ l0 ~: h# r, P  【原文】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g* Z: D, f; ]) r# y$ N! L
  【注释】洊雷,震:洊,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释震卦上下 都是震雷之象。君子以恐惧修省:说明君子观震卦之象,悟知应当恐惧「天威」,自我修省。
& o+ N- R) [" L, |6 T( g. N. w  【译文】《象传》说:接连而响的巨雷,使人震动。君子因此心生敬畏恐惧之感,自我修身省过。
; h' W" U/ |/ i7 p  
) h8 t" m, e) T4 W( R3 z+ u9 N  【原文】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s/ ^0 Q2 G5 {( D* V
  【注释】震,亨:这是用卦辞「亨」来释卦名「震」。震来虩虩,恐致福也:虩虩,音细细,形容恐惧的样子。
* H( a+ p6 d/ v% @5 }9 P/ w  【译 文】《彖传》说:巨雷震动,可以亨通。震雷响起,使万物感到恐惧,因恐惧而戒慎,反而会因此而得福。; }+ q0 ?4 ~4 C& a' X
  
( G; K% c3 e0 }5 y6 n2 P+ u! {6 w8 F  艮  卦
+ ^5 Z: a3 E4 b! U# [  
, Z' r, V% f8 M* d+ e  【原文】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 出其位。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 e3 }, h/ j& K/ B  【注释】兼山,艮:释艮卦上下卦均为艮之象。兼,「重」之意。因为艮卦上下卦均为艮,艮为山,所以这里「兼山」指两山重叠。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位,本 位,指本分所守之位。这是说明君子观艮象,悟知「抑止」邪欲的道理,所以思想不敢逾越本位。2 S8 m3 }) x/ u) M. ?' M& B4 A( X" l" {
  【译文】《象传》说:两座山重叠,是抑止之象。君子因此自我抑制内心的欲望,不敢超越其 位分。(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超越自己的位分。)
2 e7 q6 Z8 f; d  
. F; `$ d! H4 c- J7 u9 G: ^  丰  卦
) X2 C& K' `; f- B* p" E  4 y+ W1 r/ d- A1 M
  【原文】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文明以动,不失情理。3 ~7 d. q: F  h5 f2 ]. _! A
  【注释 】雷电皆至,丰:释丰卦上震为雷、下离为火之象。君子以折狱致刑:折狱,判决诉讼案件。致刑,动用刑罚的意思。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雷之威动以「折狱」、电之光明以「致刑」,那么刑狱之事就不 会违背实情了。/ T  y  b! P' ?
  【译文】《象辞》说:雷声和电光一起到来,有威有明,象征丰盈硕大。君子取此象之意,明断案件,按律量刑。(一举一动都要文明,不能够违背情理。)" |' R3 E2 J0 F+ z+ X* X
  
. {# a' s& R4 [  @. ^) X# o   【原文】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之为用。困于昃食者也。施于未足则尚丰。施于已盈则方溢。不可以为常。故具陈消息之道也。/ t7 G) F! x  d. n$ b- O/ c9 L/ y
  【注 释】日中则昃至况于鬼神乎:昃,音则,去声,太阳偏西之意。此句至终,引天地、日月盛盈必亏的现象,发卦辞的言外之意,说明「丰」极必贫,不可过中。; U* z0 V: H# d/ T" X# K
  【译文】《彖传》说:日至中天 必将西斜,月亮圆满盈盛必将亏蚀。天地间万物的盈满与亏缺都随着天时变化而消长,盛衰无常,又何况于人的事业呢?何况于鬼神的享祭呢?(丰卦的应用,受困于日至中天必将西斜和月亮圆满盈盛 必将亏蚀,在尚未满的情况下还能使之变得丰盈,在运用于已经满了的情况下就会溢出,所以不可以作为常用手段,因此这里具体说明万物消长、增减、盛衰的道理。): N7 O4 Y# k4 c. |  K) f) u
  
3 A& H, M8 q6 `$ j2 n1 D1 }3 W  # M0 _/ `% C; l3 l, r
  
; f% t+ Q) F; W9 ?& B# `, `  兑  卦* F- A4 i# }  v( c. B
  
/ p" Z, G1 L2 D3 G  U( H  【原文】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 J3 m; _1 N$ u( K. C; M1 @# y
  【注释】丽泽,兑:释兑卦下泽上泽之象。君子以朋友讲习:讲习,指学问之道,即讲其所未明,学其所 未熟。《周易正义》「君子以朋友讲习」者,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讲习也。- V* l: J- U8 d0 I: \& \
  【译文】《象传》说:两泽相连,互有补益,是 相互受益的象征。君子得此启迪,常与良朋益友互相讲习切磋,互相补益。
6 ]  w3 o. Z, c6 w( i/ _  
, F) A. ?9 K% B4 J: g+ ^1 e  【原文】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之大,民劝矣哉。
5 U% Q$ V- r* d4 k  【注释】悦以先民,民 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周易正义》:「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以下叹美说之所致,亦申明应人之法,先以说豫抚民,然后使之从事,则民皆竭力忘其从事之劳,故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 」也。「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者,先以说豫劳民,然后使之犯难,则民皆授命,忘其犯难之死,故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也。悦之大,民劝矣哉:劝,劝勉,此为自我勉励之意。这两句总结前文 ,说明「悦」的义理宏大。
0 n+ |' W1 e' x+ e1 w1 ^' W  【译文】君子大人若能先悦豫百姓(注意百姓的饱食、暖衣、养生),让百姓做事情,百姓就会任劳忘苦;若能先悦豫百姓,危难之时让百姓趋赴危难,百姓也会不 避艰险,舍生忘死。悦民作用之大,就在于能使百姓自我勉励呀!
" r$ D4 _- I( H" U8 l; V# n  - g3 f4 a; c4 q
  节  卦" p! d7 r6 j; E+ u! ?+ i+ R
  
4 T4 H" O& x0 V6 _8 Y! ?  【原文】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t- T$ [* B$ o( \
  【注释】泽上 有水,节:此释节卦下兑为泽、上坎为水之象。泽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泽外,象征「节制」。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度数,指礼数、法度;议,评议、商度。此句指君子效法节卦之象,制定礼法 作为节制的准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议人的德行优劣作为任用条件。; B, B6 Z! n; O1 K4 f# V
  【译文】《象传》说:大泽上有水(水位升高,应加高堤防),当予以节制。君子观此象,从而制订法度礼数作为准则,考察商议德行以期 任用得宜。
; [* k1 c# I/ S0 q& z' u. x. H  + W0 \' ~' Q* K9 c1 z- m; U
  【原文】彖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为节过苦,则物不能堪也,物不能堪,则不可复正也。5 C8 w3 I# {4 c6 A5 e  \
  【注释】苦节不可贞,其道穷:《周易正义》,为节过苦,不可为正 。若以苦节为正,则其道困穷,故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周易禅解》「苦则穷,穷则不可以处常,不苦则说」。: t7 V1 p- Y: c$ a. R
  【译文】《彖传》说:过分节俭不可以为中正,因为它难以持久,必 然会变。(为了节俭而太过艰苦,那是事物不能够承受的。不能承受,那么就不能够继续坚持正道了。)
) w6 i5 a/ r) q, f( a( g  
& c6 a! s2 E- P% g, F  【原文】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q& N3 q- H% d
  【译文】天 地有节制(遵从运行规则),四季才能形成。国家应当以典章制度作为节制准则,就能做到既不浪费财物,又不伤害百姓。; f4 |( k% N3 s* ^6 I
  3 J, A* W8 u$ {' z4 B
  中孚卦
' G# o4 S2 A$ |  
: I) {- Q1 P, Q9 B. S1 J  【原文】象曰:泽上有风,中孚。 君子以议狱缓死。信发于中,虽过可亮。
! Q' o3 ?6 H8 m/ Y! N7 d! U  【注释】泽上有风,中孚:此释中孚卦下兑为泽、上巽为风之象。君子以议狱缓死:指君子效法中孚之象,广施信德,乃至慎议刑狱,宽缓死刑。
, p1 I4 p7 z! O. x$ `2 m  ]  【译文】《象传》说:大泽上吹拂着和风(如广施信德),无所不周,诚信之象。君子因此懂得了诚信感化的重要,在判决案件之前进行充分的讨论,把所有可疑的或者不能据以定罪的东西都查出 来。在判决死刑后,尽量缓期执行,尽量在犯人必死的罪行中找出可以不死的依据。(如果诚信是发自于内心的,即使过了也是可以相信的。)" I/ e9 X/ t( G& }2 B$ I
  ) M) U/ Q5 Y5 Z( V$ y3 X8 m! a
  小过卦
( B9 J  Y& R4 e3 K' W5 o  & T! [2 P4 I. U% @* u( T8 h
  【原文】象曰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s6 v0 t. ~/ v7 \# }% {
  【注释】山上有雷,小过:此释小过卦下艮为山、上震为雷之象。小过,小有越过。象征行动有度。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 用过乎俭:此三句指君子效法小过之象,在行止之恭、丧事之哀、用费之俭这些寻常小事上,稍能过越,以正俗弊。
& V* R  Z: B( Y7 c+ x( M9 {  【译文】《象传》说:山顶上响动着震雷(山大雷小),小有越过之象。君 子悟此象,从而行为稍过于恭谦,居丧稍过于哀伤,用度稍过于节俭。
7 W6 w4 J7 P6 j; c. Y  
8 T# T: Y( k' |9 ]  E: O  既济卦$ N1 J5 a1 m: k
  
5 E2 }( h* W; |0 _  【原文】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 n  c- R2 A) W$ f6 t" p' m  【注释】水在火上,既济:释既济卦下离为火、上坎为水之象。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即「预」。此指君子观「既济」之象,知「初吉终乱」之理,所以能考虑其后患而预为防备。
) C2 }" D; p1 D1 I   【译文】《象传》说:水在火上,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观此卦象,想到火可烧水以为饮,水或倾覆而灭火,于是考虑事成之后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存在而不忘记灭亡,已 经成功但不忘记还将发生变故。), E+ ~! b$ y3 N( |) J
  9 E& {* l/ L' x  c( f
  【原文】九五: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居既济之时,而处尊位,物皆济矣。将何为焉,其所 务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故沼沚之毛,苹蘩之荣,可羞之于鬼神。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也。- X: x# v) n& b8 @
  【注释】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实受其福:禴,音悦。杀牛,指举行盛大祭祀。此句是说九五居「既济」尊位,阳刚中正,事成物盛,所以取东、西邻祭祀之象设诫,勉励其敬慎修德,以免「受福」遭害。
" O8 c6 a5 F- U/ q/ q' r4 y1 E# X% y  【译文】九五: 东邻杀牛厚祭鬼神,不如西邻之薄祭(因东邻恃其财大,重奢华而不修德;西邻敬重修德,礼天而不奢侈),西邻实际上更能得到鬼神的福佑。(用牛祭祀,表明祭祀用的物资十分丰盛。禴是指祭祀用 的东西很少。在既济之时,已经身处尊位,万物各得其所,这时将做什么呢?其所应致力的,仅仅是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过于蓄积深厚的道德,所以水坑里的草、茂盛的苹和蘩是可以用来祭祀鬼神 的。「谷物祭祀本身没有馨香,惟有高尚的品德才有远处可闻的馨香。」所以说「东邻杀牛厚祭,不如西邻以诚敬之心薄祭而更实得福泽」。), k+ M$ W6 g2 i5 Z! V( U( S
  7 m# T( e3 G. r: G- w
  系  辞(上)
% R% h. A$ V( P/ _/ c/ Q2 E5 m  
2 A. T8 P5 o2 G+ n+ s6 g  【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 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
( ^/ v+ i2 l1 r7 {6 p  【注 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高也;卑,下也。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则乾尊坤卑因之以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与「已」同;陈,陈列;位,立也。天高为贵,地卑为贱,天高地卑之 势既陈,则天贵地贱之位因之以立。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常,指「一定的规律」;断,分也,言判然分明。这是说明阴阳动静、刚柔的不同特点。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品类;物,指 具体的事物。这三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现象,无论是抽象的观念,还是具体的形态,均以群、类相分合,而吉凶就在同、异的矛盾中产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同「现」。这是说 明天上之「象」、地上之「形」,都显现着阴阳变化的道理。
6 {2 d( o  T1 X5 U. u' i4 v6 Q! X7 B  【译文】天尊贵而高高在上,地卑微而在人们脚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确定了。天下间的万事 万物都是由卑贱到高大而排列,《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也依序而排定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运动与静止都有一定的规律,《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 也就确定了。(阳刚主动,阴柔主静。行动和静止都有规律,这样刚柔的区分就很明显了。)天下人各行其道而以类聚集,物各有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善同于君子的就吉,同于恶同于小人的就凶,这 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6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与凶险也就产生了。(法术性行有不同的种类,物色群党有不同的群体,这样就有了同和异、有了聚和分。顺着其所同的,就会吉利;违背其所趣的,就会凶险。所以说吉凶就产生了。)在天 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明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草木的形态,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象比喻日月星辰,形比喻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昏暗和明亮,山川河岳动 植草木互通气息而形成了云朵和雨水,所以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 F' m7 R! u0 l! |3 U- K& m# g
  【原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 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有易简之德,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地易简,万物久载其形,圣人不为,群方各遂其业。德业既成,则入于形器, 故以贤人目其德业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 m5 L& `( L, X) \
  【注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平易;知,知晓;简,简约。这两句承上文,说明乾的太初创始纯发于自然,无所艰难;坤的生成万物顺承于 乾阳,不须繁劳。因此前者以平易为人所知,后者以简约见其功能。5 \6 z8 w% ?+ [- }+ O
  【译文】乾以平易来知,坤以简单去做。(天地之道,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创始,不需要做什么却善于形成,所以称为「易 和简」。)平易则易于了解,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了解就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容易让人遵从就可以用来建立事业。得到理解和亲近就能长久,能够建立事业就能更加宏大。(有易简这样的德行 ,就能成就恒久而伟大的功业。)能够长久就是贤德的人所应有的品德,能够宏大就是贤德的人应该建立的事业。(天地有着易简之德,万物因此能够永久地保持其形;圣人没有任何作为,万方都各自 成功顺利地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德业成就之后,就成为有形象之物,需要有一定的名称,因此就根据其成就的德业称其为「贤人」了。)秉承易简之德,则天下的道理就都懂得了。7 g0 ~  J" V1 M1 O% F6 c
  2 Y9 K2 l. c# V8 ^8 S9 |! y6 f
   【原文】易与天地准,作易以准天地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9 ^. f+ ^* {! x, I8 u
  【注释】易与天地准:准,相同。此句说明《周易》的创作与天地规律相应。如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周易正义》:言 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纶,统率、统摄、包括。此句紧承上文,说明《易经》能够包罗万物,无一不备。
# h/ T/ p$ ^. T8 _, c8 s0 R$ L  【译文】《易经》和天地相准(指圣人作《易经》完全效 仿天地之道),所以天地的规律都包含在里面了。/ @" W* {. a3 ], i+ Y
  
0 H$ c3 l* m) e7 U4 E9 n3 Q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君子体道以为用者也,体斯道者,不亦鲜乎。" m( X" K1 L9 F% F5 k5 l0 S
  【译文】仁者见到道就将它叫作「仁」,智者见到道就将它叫作「智」,百姓每天运用道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真正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了。(圣人是能够体悟道,依照道来修身的人。能体悟 道的人,不是也很少吗?)
. ]4 Y3 z7 j7 ~2 v3 y- o; j% T  
" w8 n8 T. c: H. A5 i- k/ {* U  G  【原文】显诸仁,藏诸用。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广大悉备,故曰富有。日新之谓盛德, 体化合变,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变化之极也,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也。: @/ N1 N' I+ L! k2 n
  【译文】《易经》所体现的道显露出来 就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养惠、加护于万物,所以叫作「显诸仁」;每日在用而没有察觉,所以叫「藏诸用」)。天地的盛德大业可以说到了极点。富有就叫作「大业」(天 地辽阔广大,拥有一切,所以叫作「富有」),一天比一天进步就叫作「盛德」(圣人能够体察时运迁化而与之相合,日日增新,所以叫作「日新」)。使万物生长并再生就是易(阴阳不断地变化,以 成就和化生万物),阴与阳的变化无法使人预测叫作神(神是变化到了极点的意思。万物的变化无形无体,不能够用物来形容而穷语,所以说「阴阳不测」)。
1 {; p% W' t, A1 u1 ?4 h  3 u; }+ W/ Y. W2 W
  【原文】子曰:君子居 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 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 \/ M7 o  x& i3 T9 P8 J1 H  【译文】孔子说:「君子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言论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应,何况是近处的呢?处在自家的庭 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不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背弃它,何况那近处的呢?言论从他本身发出来,影响到民众;行动发生在近处,却显现在远处。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好比是门户的转轴 或弓箭上的机关一样(枢机,制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门轴和机关的发动,关系到得到的是称赞还是羞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i' K  a1 \+ H0 @. A: ^# r0 `8 v& Y
  2 J: E% w# Z: w: |+ ?3 d
  【原文】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人终获后笑者,以有同心之应也。夫所况同者,岂系乎一方哉。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道同则应也。同心之言,其臭 如兰。
" d% v( B9 v" v/ m4 {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可以体现于在外做官,也可以体现于在家闲居;可以体现为沉默不语,也可以体现为言谈议论。两个人能够心志相同,就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 同人卦之所以最后能够获得欢笑,是因为有同心之人的相应。要知道比喻同者的方式,怎么能够只有一个方面呢?君子无论在外为官还是在家闲居,无论沉默不语还是言谈议论,都不违背中道,则其形 迹虽然各异,但只要与道相符,就会相互感应。)心志相同的话语,犹如兰花一样芳香。
+ }4 G; F* t, y) |0 E! W) d1 s* r  
: n2 n3 N* L( `; x/ V+ n  【原文】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 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7 O9 o. U2 v5 P
  【译文】孔子说:「有劳苦不自我夸耀,有功绩而不自认为有功,这是敦厚到了极点啊!这是告诉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2 14:56 , Processed in 0.0992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