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6 12: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而考察天下民风。观察四季运转丝毫不差就能懂得其中存在着大自然神妙的作用。圣人能够效法天道而设教于天下(自己修积善德,身体力行,做大众的榜样,不需要通过言语教 诫和威刑恐逼),万民就会自然服从于他,天下实现垂拱而治。
4 f; f* n, c1 }/ x' ~ 1 k T& W" D# I2 w$ Z
【原文】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 于王也。0 n7 i- x) L- n- z
【注释】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宾,用于动词,犹作「作宾」。此谓六四柔顺得正,亲比九五,犹如贤者观光于盛治之国,故称有利于成为君王 的座上宾,即言可以效用于贤君,其吉可知。$ t; g4 F! }9 D4 E3 l, g6 l
【译文】六四: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适宜以宾客的身份入朝辅佐君王。(在观仰之时,能够最容易接近君王的,是能够观仰国家大治光辉景 象的人。接近君王并因此得到官位的,是那些明白和学习国家礼仪的人。所以说「利用宾于王」。), o- ?6 i' c% V9 D6 \
' C% h& s+ X0 q9 x 【原文】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上之化下,犹风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 。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7 `+ t& i* A: H4 l5 r 【注释】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指既受人瞻仰又自观其道。咎,指过失、罪过。
X8 ^6 @4 J4 h# T- b5 h 【译文】九五 :君王经常巡视国家,看民风淳正与否,如果天下有君子之风著,这样就不会有过错了。(在上位的教化在下位的,如同风吹草木,草木顺风而倒,所以,观察民众的风俗,就可以体察自己所施行的是 否合道。百姓如果有罪,罪责在我君主一人。天下有君子之风,自己就没有过错了。在上位的人是教化的主导者,要观察自己所施行的是否合道,观察民风就可以知道了。)
3 C0 S% p/ x, S( @5 R& ~7 D * M9 X* I9 G! F3 F
噬嗑卦
: F: b0 m* [2 k 9 l% {4 N8 p* a
【原文】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8 U4 q+ W/ f& }- s" h2 y 【注释】雷电噬嗑:噬嗑,音市喝。释噬嗑卦下震为雷、上离为电之象。明罚敕法:明,动词,严明,敕,犹言「正」。* W4 X% W1 ?$ Q# Y( `
【译文】《象传》说:噬嗑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象。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慑力,电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这一卦象,严明刑罚,整饬法令。
2 A: }! T! M% R5 i; V; i
2 @/ K& j, N5 ~8 s# r/ G) r 贲 卦
9 i# b( m5 C0 F& u . b+ H4 a0 O+ h% A
【原文】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也。
3 f/ t0 f1 k/ Y+ K( y+ S3 z k% b 【注释】山下有火 ,贲:贲,音必。释贲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离(离为火)之象。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是说明「君子」观贲卦之象,悟知当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文饰「断狱」。9 l/ m* F' @. w9 V$ g
【译文】《 象传》说:山下燃烧着火焰,象征着「文饰」,君子因此修明政事,不敢以威刑断狱。(出现贲卦卦象之时,火照着山,山因为火而被照明,不可以采用严厉的刑罚来治理政事,所以君子一般采用文明 来理政,而不会通过武断判决案件来治理天下,甚至让民众无讼。)0 E( R$ t2 F/ B* ]
: |# E% }4 T: B: Q' t5 x 【原文】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 p, X8 H1 {! l# \+ Z; @' A
【译文】彖传说:观察天象,可以知晓四 季的变化规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可以推行教化而实现天下大治。
/ s5 n6 m5 P/ u # V9 j# Z2 H" G, c" A1 O8 m
大畜卦* K* ~( ~; Y4 W( N+ i" f
2 ?5 i! K! J) z" m/ ]0 C
【原文】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物之可畜于怀,令德 不散,尽于此也。% J) m0 x- A- }0 r/ W
【注释】天在山中,大畜:释大畜卦下乾为天、上艮为山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音帜。前言往行,指前代圣贤的言行。这两句说明「君子」效法大畜卦 象,多记「前言往行」以畜美德。0 n+ D6 d& c3 q7 O: i2 t
【译文】《象传》说:天包含在山中,这是宽广包容之象,君子感此卦象,应该牢记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来培养自己的德行。(万事万物中,唯有贮藏前言 往行于怀,才能让道德不散弃。)6 g2 @: H2 Y6 S8 x0 R6 n
5 B+ W7 u8 [0 `2 { 颐 卦
4 I5 s) j/ i4 E' k- Z: L( K
, R n/ t9 H8 `5 l6 @ 【原文】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言语饮食,犹慎而节之,而况其余乎。
4 i- o8 E2 T8 K! |+ T0 v 【注释 】山下有雷,颐:释颐卦上艮为山、下震为雷之象。颐者,养也。《周易集解》引刘表曰: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象也。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是说明「君子」效法颐卦「养正」之道,「慎言 」以养德行,「节事」以养身体。
$ ^, }3 L3 D0 l& K. N& r# c9 W 【译文】《象传》说:山下响动着震雷,象征着颐养,君子感此,谨慎言语以培养德行,节制饮食以养护身体。(言语和饮食,都能够谨慎、节制,更何况其 他呢。)
c1 B5 q; ^6 |3 z% W
: _' V8 h( y1 A" V. j5 c% T- u3 A 习坎卦
, O- m, f! d3 ~8 D$ \) N
/ y) h/ J, ?/ t. [9 H 【原文】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于坎,然后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 常。
! V- b, U7 Z% o; Z2 H3 z' k& J 【注释】水洊至,习坎:洊,音荐。古同「荐」,再、屡次、接连之意。此释上下坎均为水之象。常德行,习教事:常,动词,当读为「尚」,意味着恒久保持。习,动词,犹言「熟习」 。
7 n$ t' b, ]/ T! e }$ s0 D 【译文】《象传》说:水一至再至,长流不滞,象征着重重险陷。君子感此卦象,而恒久保持修习自身德行,反复熟习政教之事。(至险没有消除,教化就不能够废除,因此要恒久地保持修 习自己的德行,熟习政教之事,在重重险难中修习德行,然后才能不被险难所困,而德行才能够长久保持。)
2 _4 F! q1 a0 w$ F q$ t F* h" G R4 a! C3 C! Y8 c7 O( H
离 卦& _" d2 C" @# u* o" O N3 M+ Y
* j7 U1 P/ K9 E0 [
【原文】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 继明,照于四方。继,谓不绝。
) o: y9 i$ _. T: s 【注释】明两作,离:此释离卦之象。《周易正义》:「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周易禅解》:明而又明,相续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
9 m4 Y, E8 @2 K7 d# a4 ` 【译文】《象传》说:光明两次升起,这是离卦的象征。道德高尚之人以相继不绝的光明品德照耀于四方(继,就是相继 不绝的意思)。
" k T: y( P% c9 E/ n
r5 X, `5 g2 x; @ 咸 卦
" P* J& v( H- c, Q " k1 w7 y) p3 A& K6 f0 j# d+ p$ i
【原文】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以虚受人,物乃感应也。$ u9 w1 U( ~4 e5 R1 c
【注释】山上有泽,咸:《周易正义》:「山上 有泽,咸」,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君子以虚受人:受,犹言容纳。此句说明君子效法咸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