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6 12: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却仍我见深固,故必觉察而后能以离苦得乐。
7 f3 z# |1 X, X. s7 O: H 次言宇宙观:宇宙环境,因有法执起所知障之故,遂获如是之坏环境。何者?万事万物, 森罗万象H17,而恶者难以遣离,如贫贱为人所恶,遣之不去。而好者难求得, 如 富贵为人所好,非求可得。虽勉强而得,亦容易逝去;例如秦始皇并吞六国,何其不易争得 天下,却转眼成空。此应知之一。再者,人情事理,千变万化;动植矿物,本皆吾之环境, 而人尤其密切。却是人情多异,俗云:人心不同如其面。而人事亦多变异,今日仇家,乃是 昨日之刎颈。其中道理则多奥秘难了,故中庸云:极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此应知 之二。须知,环境虽恶浊不堪,一般人依旧迷恋不舍,譬如蛆之趋粪,故必觉悟,而后方能 破迷启悟。- u$ m Q# _; U& @
丙、宇宙人生范围 ^ W% |* p$ o; ^, ~
上面所列人生宇宙H18观事,但就二障所障者,举一二耳。 此固亦佛之所觉,除 此之外;乃至空间十方H19,时间三际H20,推之无尽澈之无穷,无 不一一悉见悉知。) ^" Z( m# O% G* c6 B, J: K, a$ v
佛之所觉,须如此大者,以佛度众生,而十方三世皆有众生,且各居环境;若有一事不知 ,一生不度,则觉行不满。+ d& ?* _; ^2 H2 I" [% C4 w
佛之所觉,能如此大者,以吾人心性无外故;楞严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 “虚空在吾人心内,如片云点太清里”,可见心性尽虚空遍法界。佛已断尽无明,澈见本来 ,开一切种智,故无一事不知,无一事不办;是为真能支配人生宇宙之大自在者。今者,苟 对人言,有欲办全球之事者,则必以为虚夸其志;然相较於佛,其志又何其小哉!- }; }6 Y& f" {: B" e
【注解】
6 Q ?, j9 o+ I( b2 ^ *.佛:佛陀之略。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 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 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圆满名为佛。自觉者,简於凡夫; 觉他者,简於二乘;觉行圆满,简异於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 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圆满故也。2 O( n" o5 t' f6 Q
*/智:於事理决断也。( X2 @8 ?4 X; C0 I: ]( V
*0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 相者。(总相即空相也。)1 J7 x" m0 A. w
*1法:为通於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 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 事物其知者,道理其悟者,皆悉为法也。又法者,兼摄有体,无体,该尽一切法也。
$ T! I+ Z& q& V8 o, e+ n; y *2空相:诸法皆空之相状。因缘所生之法,无 有自性,是空之相状也。又真空之体相,名为空相。
8 |1 M+ k+ a( l! }1 v, l. n: D) b *3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 法者。
* N. V0 m4 T* [" ^) e *4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 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V$ f) `2 t v *5别相:事事物物各别之相也。" ^ Q, R0 h0 k t1 ^
*6烦恼障:二障之一。对於所知障而言。百 二 十八之根本烦恼(即见思惑也)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1 (圣道),故名为烦恼障。由我执而生。
/ i: w# g$ o. T' } l' M7 \ H10所知障:贪、睼、痴等 诸惑, 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又云智障。由法执而生。5 Z7 m+ ^2 l) T
H11烦恼:贪、睼、痴、慢、 疑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
* u. w: h% h$ W9 n5 k H12苦:逼恼身心之谓也。/ F+ I" J$ \8 |0 ]/ o7 w3 D: }3 x
H13缚: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人,不使得自在, 故曰缚。
2 }% c1 r. X5 X H14平等:对差别而言。无高下浅深等 之别曰平等。
- ~2 k7 L0 e; k, _6 g% z. M* m H15苦因:苦之业因。所为一切皆是苦因。 0 i, K# [& U [6 f8 {7 L( w
H16业:造作之义。' w" L& y; I. O1 c, c, `% K
H17森罗万象:谓宇宙间存在之各种现象 ,森然罗列於前也。
( r5 y* c3 F4 h# A) I H18宇宙:(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 往古来今谓之宙。宇为空间之义,宙为时间之义。
3 ]% P9 u, r% f8 f e2 `0 v H19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上、下谓为十方。) |* _2 S- R- ?: R/ C; T
H20三际:犹言三世也。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
) s( @. b% a2 k1 | A8 v5 J Q0 l 【佛学讲座第二讲】5 H( ~) D5 ]; P R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 z7 s( V4 H: h- N7 m! h 佛义既明,求觉之心,不免油然生起。可惜,佛经三 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大正藏即有 七千余卷,续藏亦有九千余卷,且深赜难了,以致初学茫无头绪,往往望而却步。此因不 懂研学先后之故也。 v3 s# T& d8 J2 V, t" S, f
甲、佛学难解
; B6 t: O; K# d$ r 佛学*.深广,因所公认。然非佛学故弄玄虚,而唱高调。原来佛学本 身,即是复杂之宇 宙,与复杂之人生。此在世间一般之科哲、宗教、学术等,只是作虚妄分别,皆不能以澈底 。唯佛以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又称“大圆镜智”)圆澈照见,故能无一物不知,无一事不晓 。然后用文字般若(语言文字)演说宇宙状况、人生实际,来觉悟一切众生。但是,内容复杂 则必言语难说,说既难说,听必难解,这是自然的道理。; h% V) c! V5 k/ \$ J0 z
所幸者,凡事皆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乃学佛之次第,不外“信解行证”四大纲 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信*/是信乐佛所说法,亦即相信经上之言;解*0则了解佛 法内涵义理;行是依所理解,实地修行;证则证得各种果位。或问:何不先解后信,却来先 信后解呢?这是因为佛法深广无边,如果先解而后信,则恐无学佛之期。故使先信而作随分 解,如此自然愈解而愈信,愈信而愈解,而行亦弥坚,证亦弥速矣。此四大纲宗,各有方便 ,而行证在后,尚非初学所急,初学之急,在於信解,遂为明“信解”的方便*1。 H. K2 x1 g( L! K( D4 {& b( {
方便者何?曰信依总相、解从别相。信依总相者,佛既是大觉悟者,故凡佛所说,皆为觉 悟之语(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绝非似是而非 ,颠倒迷惑之言,故当一一相信不疑。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智度论亦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可见信之重要。若是学佛,而妄改经典,呵佛骂祖 ,则知其人信门尚未得入,遑论解与行证矣。复次,解从别相者,佛分析宇宙人生事物,似 是千头万绪,其实总离不开几个方面。若是研究佛学之前,能先略知这几个方面,自得提纲 挈领之便,可免望洋兴叹之憾,入海算沙之诮矣。下且归纳为若干组,依次来略述这几个方 面。
$ W# b0 \. m8 X3 u; _5 G 乙、诸法三分8 a- C n ?- Q9 S! H& n3 s$ v+ h7 H
第一组:诸法三分——体*2、相*3、用*4。
" ]; N: I' x$ [' S0 _ 当知,一切万法(万法泛指一切大小事物。“法”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