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4 19: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好寄居在精舍里,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洁的工作。比库们都很尊重他,但当他想加入僧团时,却不愿意接纳他。
$ N+ U+ r6 _" a
/ N6 r; H& c4 b( G) ?一天清晨,罗陀遇见佛陀,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让他加入僧团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便召请所有的比库来,问他们:「有没有人曾经接受罗陀的服务?」
2 D( k" e+ E4 `) ~2 c# o- l, Y, `3 [9 z
「佛陀!我记得罗陀曾经供养我一些米。」沙利子答道。
; s* Y+ n6 u) G7 Q5 |% f
0 q0 ], C+ @" `+ [3 z「如果这样,」佛陀接著说:「你是不是应该帮助你的施主解脱世间的苦痛?」
& T2 N4 J- v$ u# w/ w
" [) S6 D9 p- P沙利子于是答应剃度罗陀出家,成为比库,从此以后,罗陀就正式加入僧团,并且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几天之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 C4 m: M; H! m. z! r% U, ?( u
/ D- q' E% n/ @7 ~( J) N& V, I后来,佛陀再度来探视比库们,他们向佛陀报告罗陀严格遵守沙利子的教导。佛陀说,比库应该像罗陀一样,遵守教导,如果犯错而受到谴责时,也不可以心生不满。5 ]* W- b1 q- D' G2 y
$ R; I% s$ I% x: K. F 3 \' ]; ]' U" L( \
不守戒律的比库: T* l8 k: c3 {5 B% N
智者应规劝忠告别人,使人免于犯错;
7 b, A- O5 C; ~' e) x) e7 F善良的人爱戴智者,只有恶人憎恨智者。 , w1 `* c$ V& q) D7 K; X, x* p
7 ^1 X/ s# g( N" H比库阿湿具,富那婆修和他们的弟子停留在迦罗赖精舍时,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栽种了一些果树。同时也违背一些小小戒,使得精舍吵闹不堪,而妨碍其他比库的修持。
- I7 E; L3 @. [; o# B v2 L5 ^. x
; j6 F! V0 w; ~+ G2 N% m. P佛陀知道以后,派遣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去劝告他们。经过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的劝诫之后,大部份的犯戒比库都改变他们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库竟因此还俗。
- C) B9 L7 I* W$ }; K; Q5 P& X- J: I
! P* d' L9 Z/ `5 o8 V顽倔不驯的阐那
, \, f" f h0 q7 C不要结交坏朋友,不要与卑鄙的人来往,# r+ E+ a/ R$ U* Y8 A" u/ ^
应该结交善知识,且与品格高尚的人为友。
+ x# {3 d4 Q* |3 g: q% E' o5 r) [; z9 v0 v! n7 c
阐那是陪伴悉达多(佛陀的俗名)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阐那也出家为比库。但尽管身为比库,他却因为自认与佛陀的关系密切而非常顽强、骄慢。他经常说:「佛陀出离世间、出家修行时,只有我一人随侍在旁。但现在,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出生为婆罗门)却说他们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导我们!」5 Z1 }; ~3 k1 X2 V* d+ i
& s1 `, a+ p5 }6 ~1 U) [1 A当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保持缄默,事后却仍然毁谤、揶俞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两人。佛陀因此几次劝诫他:「阐那!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两人都是卓越的比库,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
; f; F+ }( z. ?2 N4 M" p4 c I( o( i- {# g$ J
虽然佛陀多次劝诫,阐那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佛陀说阐那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 ]6 V8 |0 P4 M( Q+ |7 Q5 C* z
) ]9 J% K2 p9 _9 X# h' X; Y佛陀入灭的前一夜,唤阿难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默摈阐那,也就是说所有的比库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6 c: {! [, S ?" ^2 G4 U
9 D0 o" W% e. ~$ s佛陀入灭后,阐那领教到其他比库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团认错和致歉。从此以后,他改变言行,并且在禅修时遵照他们的指导,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 d+ T) Y) I9 v. N' Z
. K" z) G$ t3 L7 q: X' U国王和大臣们证得圣果& R, F" O6 y; _
啜饮正法的人,! g6 o( Z. [5 a3 h0 K
内心安详,生活愉快,
. ^6 \+ g" `6 T7 S% M智者喜悦圣者所说的正法。 (偈 79)
, I( z7 e! @8 j
/ g4 W; M: r2 a& S) S9 @6 u马哈罽宾那是鸡咕塔瓦提国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协助他治理国家。有一天,国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园时,碰见来自沙瓦提城的几个商人。这些商人向国王转述佛法僧三宝,之后,国王和大臣们就出发前往沙瓦提城。5 m( _: D6 Y' ~; u) @ c" a% W
" T% y5 e/ `, X& f这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国王一行人正向沙瓦提城来,并且预知他们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就到河边一棵榕树下等他们。后来,国王等人来了,看到树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时,就走近佛陀,并且加以顶礼问讯。佛陀向他们说法,听法之后,国王等人就领悟佛法,并出家加入僧团。: Z6 h( _# r1 T
: ?7 y: \) s: F# Q, i
王后听说国王和大臣等人前往沙瓦提城后,就召请大臣的妻子们来,她们也跟随国王等人的足迹一起前去沙瓦提城。当她们到达佛陀休憩的地方时,也看见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但佛陀运用神通,使她们看不见国王和其他大臣,因为她们如果看见自己的丈夫已经身著黄色袈裟,并且剃除须发时,内心一定会受干扰而无法听佛说法。顶礼问讯后,王后向佛陀请问国王现在何处。佛陀说:「先坐下来,你会看见国王的!」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听说可以看见丈夫,非常喜悦,就安心的坐下来。佛陀于是开始向她们说法。国王和大臣们在听法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而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们则证得初果。这时候,她们看到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库,并且认出他们,于是也向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指引她们去沙瓦提城,她们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沙瓦提城,加入尼众僧团,不久也都证得阿拉汉果。
K! u e% _8 f/ H0 ^" S1 \/ ^5 G; O. c/ B" k
佛陀在这些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库的护卫下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时分,尊者马哈罽宾那(原来的国王)经常自语:「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库们听见他一天重複好几次说这句话时,就向佛陀报告。
+ d: |; Q, H; W' j3 V3 j/ k$ f# T- R! o
佛陀向他们解释:「马哈罽宾那已经领悟法喜了,所以内心宁静,欢喜过日子,至于他重複所说的话指的是涅槃的喜悦!」
( l( F* {: a7 b7 r; F5 A, P$ W2 a- |) x' \! l
: t& K' v- q/ A# }5 J$ g
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4 o" Q2 s' i$ X, k. E/ n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
& O3 i9 C0 Z( Z& M/ @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
% ^# e# P2 P3 f. a1 T% v4 y7 J' j, A% `. Z6 H9 R
磐踶它是沙瓦提城一位著名人物的儿子。他在非常年轻时,就出家为沙马内拉。出家后的的第八天,他与沙利子一齐去化缘,在半路上看见农人引水入农田,他问沙利子:
* |9 c( M9 R+ g' _8 r7 v5 S. ?
6 d4 }! M4 b& W「尊者!没有心识的水,能够随人意地被导引到任何地方吗?」 6 H: w. S8 x- \# I2 g
% ] T; n+ U0 l+ z3 d% M( k( w* k「是啊!水可以被导引至任何地方。」沙利子说。
1 D+ _3 r' D3 c/ E- H" X2 h# h1 ~( d* ^3 D: J
然后他们继续上路。后来,磐踶它又看见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烧弓箭,使其笔直。他也看见木匠切割、刨平树木,用来做车轮。这时候,磐踶它内心如是思惟:「如果没有心识的水可以任人导引至任何地方;没有心识且弯曲的竹子可以抚直;没有心识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那麽,拥有心识的我,为什麽无法控制我的内心,修行清淨止观呢?」
: u) R1 t9 Q6 d1 m( d* _4 u
0 R9 f& g6 G# G; S% B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当下向沙利子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并深刻观身。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环境保持宁静,协助他禅修。不久,就证得三果。
* L# Y" z" f$ Q
& A7 s+ r! u: e. W; \就在这时候,沙利子正朝磐踶它的房间走去。佛陀透过神通知道磐 踶它已证得三果,只要继续禅修下去,马上就可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佛陀决定要阻止沙利子进入磐踶它的房间。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门口,询问沙利子一些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