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2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佛门里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所谓善根是什么?这一听你就懂了。先说因缘,因缘就是你有这么一个机会,第一次听经 就听到大经 ,不是从阿含、方等慢慢来的,你一开头就听到大经 ,一乘了义经 典,这是因缘。你有这个殊胜的因缘,可是你还得要具足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一听就信、就懂,你要是听了不相信,听了不懂,那没有用处。福德是什么?我信了、懂了,我就照做。这一照做,你想想这个人是不是有福报?他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福,他立刻就能离苦得乐。所以这部经 一开端,就把如来成佛的根本告诉我们,成佛就是这么成的,修行就是这么修的。修行著重在修心,心清净了,行当然清净,为什么?一切行里头不生烦恼,他怎么不清净!生烦恼就不清净,不生烦恼就清净了。生活里面有苦闷、有苦恼,不清净;生活里面没有苦恼,那怎么不清净!修行是这个修法,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这是一乘了义究竟之谈。3 J' t9 l7 ]0 H: g, w1 I/ }- L
不是跟你讲小乘,小乘是每天叫你念多少声佛,拜多少拜佛,那个叫修行,每天要读几个钟点。这个地方没有的,一乘了义经 典所讲的修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发大心、修大行。每天盘腿面壁坐上几个钟点,去念多少万佛号,磕多少千大头,那叫修小行,不是修大行。大行是无障碍的,大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从早到晚我们的活动从来没中断,生活行为没中断,睡觉还会作梦,可见得睡了你的行为还是没中断。在行为当中,永远能保持著觉而不迷,觉就是用自性清净心,迷就是用分别心。迷是什么?用八识。觉是用四智,或者我们用《楞严经 》里面讲的,用六根根性那是觉,用四智是觉,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一开头就会用。三皈依里头,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怎么不乐!这就是诸佛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佛有什么秘密?全都告诉你了,你一进门来头一句话就告诉你了,还有什么话讲!绝不吝法。* d* l+ m8 k% @
讲义【本经 所云:清净觉相。】
( v: K! P: k7 b* u* j 就是觉而不迷,那就是你的清净觉相。
! L! B8 z& w8 V$ U" a6 a. ?( H8 ? 讲义【为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
% Q6 G# ]2 ~0 J4 Y 『诸行』是什么?一切的行为。一切行为里面最重要是心,我们讲身口意三业,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如果依清净觉相,这个意业就是妙观察智,就是平等性智;假如迷了,不依清净觉相,那你这个妙观察变成第六意识的分别,平等性变成末那的执著。一迷,就叫它做末那识、第六识;一觉悟,就叫它做平等性智、妙观察智。9 b: @; P/ X! M* \, ~* g I, j# N
我想这个话你应该听得懂,你也会相信。换句话说,这三个条件,因缘有了,因缘具足,善根你也有了,现在问题就是福德你有没有。有福德你马上就照做,你从今天以后只有乐没有苦,只有自在没有忧愁,学佛的好处你马上就得到,那是你有福德。要是没有福德,我也相信,我也懂得,我还是不肯做,还是一天到晚迷惑造业去受苦,那就没有办法。所以这三个条件缺一条都不行,三个条件要统统具足,一条都不能缺。
. `0 X( V, a- W' ^; @ 讲义【此心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故曰清净。】; A" R1 @/ W7 s
前面这两句话是形容清净心。底下引用得非常好:- _9 X( p, V/ E# N; m3 x# E
讲义【即六祖大师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0 m( P) @' @5 P- \0 l& B8 S$ [ q
你们想想,六祖为什么二十四岁就得道,五祖就把祖位传给他?他二十四岁时,听人家念《金刚经 》,这是因缘,因缘殊胜;他一听就懂,就能相信,善根深厚;这一懂一信,他马上就做到,他的福德殊胜。他是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所以这一听就成佛了,成佛不难!从他砍柴卖柴遇到客人念《金刚经 》,那个客人送他十两银子帮他安家,叫他赶快到黄梅,我想没有几天的事情。在黄梅,从开端到接受祖位,不过就八个多月,他就成佛了。这个东西有什么难?不难!六祖肯干,你不肯干,你一天到晚还是用分别,还是用瞋恨,用悭贪、嫉妒,那有什么办法?这叫没福。诸佛菩萨成就,我们学佛不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b% A7 H; E2 w! U1 |/ `* X
讲义【依此心为因地心。】6 P& _( i' N, O: c6 c4 s8 e* d7 U, ^3 i
六祖是依这个心,诸佛如来在最初修行是用这个心。; D* t; b+ X& a( M& P
讲义【即《楞严》所谓「依圆湛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也。】
: N3 G1 l8 m7 u t& u 这几句是《楞严经 》上佛所说的。『圆』是圆满,『湛』是湛寂,「湛」是水在极其清净,清净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这叫湛,非常非常干净,这都是形容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就是不生灭性,以这个『为本修因』,为我们的根本因地心,然后当然圆满成就果地的修证,果地是讲如来位。: D# d, {) J o$ t7 o
讲义【法行。】/ D7 v" t% y. k7 |! r* Y
『法』是方法,『行』就是我们生活行为,这是日常生活行为。
8 |8 q, ]6 w' W; E4 c! b: Z" B 讲义【乃称圆觉法性,所起之六度行。】3 S% r2 W3 z# T
所谓六度,就是生活。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修布施?你要说你没有修布施,我不相信。我问你:今天有没有工作?我今天有工作。你那个工作不是布施是什么?你在家里洗衣烧饭,你是不是给你家人布施?你是不是供养他们?就是布施供养。布施不一定说我要拿钱拿东西到处送给人这叫布施,你把这个布施意思看得太窄小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社会大众而服务的,统统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天做到晚。你说:我没有修无畏布施。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顾?你照顾小孩就是无畏布施。你怕他危险,怕他出乱子,一天到晚关心他,那就是无畏布施。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不称性,不称法性;称法性,是对於一切众生平等的布施。因为你现在不称性,你天天修,修布施。你说:我没有受戒。国家法律你守不守?遵守,家有家规,这个社会有社会的一些礼节,你见到人也晓得点点头微笑,那都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为的规范,你能够遵守,你怎么说你没有受戒!忍辱,每天多少总有一点,或者是言语,或者是见到有不平的事情,心里有不平,想想忍受忍受,也会忍一点。六度哪个没有?就是称性不称性而已。菩萨、聪明人他称性,称性就是他用清净心来修这六种就叫做六度。我们一般人天天做这些事情,生活行为上用的是分别心、执著心、自私自利心,就不叫六度,就叫造业,这造业了。菩萨用清净心就叫六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