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5 g: s; Q& P, P5 N5 K$ p
8 |; u8 Q+ D" P7 X) l
( [5 A( h% n% }: C q, j6 r! u
4 c0 y0 M' X ?( @! ^" z* X* @8 m净公上人讲述
2 C2 w, y4 q& l8 P- G4 p' j6 t
3 v9 Y& W& S0 g4 l8 l# Z* r2 B . Y, G* E& p0 {$ h
2 I+ }! c4 I# s) i+ A, z
(此讲录出自净公上人专集文字讲堂)1 o) i. m, A6 C( ~3 K' K4 O- h& e
2 t5 }7 w8 r# T$ ~3 Y 7 }; f2 k' U4 O) R: [: [
9 l2 E9 a2 m' f. a1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 d3 P, C* [/ e) E, R' O9 X# O0 F/ `5 G$ q8 @/ ]
1 K# }1 Y Q1 b9 B3 u( A* n
! o+ D! q( h* V! V$ A5 W5 \我于十多年前,在此地(高雄)讲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初在龙泉寺,龙道老法师的道场,以后曾在佛教堂、弥陀院,都讲过一段时间。最近十几年来,因为国外的道场多了,所以很少有时间到南部来。今天有这样殊胜的机缘,遇到很多老同修,心里感到非常愉快。这次,主办单位要我跟大家介绍这一部《无量寿经》,这个缘分尤其殊胜。我们晓得,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那么,我们要问一问,世尊在四十九年间,最希望讲的是那一部经,是那一个法门,我想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的。我学佛三十九年了。我学佛时就喜欢问这个问题,而且一定要找到答案。如果答案没找到,修学就免不了有迷惑,迷惑是学佛的重大障碍。3 {4 v, r1 x2 W5 x& R6 ^, p
2 l& h4 N* e6 o3 j
+ d( F( B* J+ s7 _. s! }: f8 {0 m. K) m1 W( U4 ]
在中国佛教里面,《华严经》是根本法门,这是任何宗派都肯定的。古德曾经说过,如果作个比较,一切经中《华严》第一,《华严经》与《无量寿经》比一比呢?《无量寿经》第一。古德甚至还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古德这样说法有没有过分?有没有门户之见,这是要认真思考的!对这个问题,只有深入经藏,不深入经藏,就无法肯定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对于净宗是比较难以接受的,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从民国六十年开始,在台北讲《华严经》,十七年没有中断过,结果使我开悟了。悟的什么呢?就是净宗大德讲的话没有错,一点也没有错,确确实实,这部经,这个法门,是世尊主要要说的一部经。8 t4 h) J: t$ l( K* r$ l
+ X& _: i- }; t& ~6 U, G3 u
# t: i& f% W" g6 e D
% T! \: V" k2 V' i' d7 ~+ N
我在讲《华严经》时,讲到一半,我有了一个疑问: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学的是什么法?善财童子学的是什么法?这么一追究,再仔细地在经里一看哪,原来他们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使我得到了印证:一切经最后归到《华严经》,《华严经》最后归到净土。尤其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知道这部经典、这个法门是整个大藏经的归宿。《华严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在《华严经》里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我就死心塌地地念阿弥陀佛,专讲净宗经典,不讲《华严经》了。为什么呢?因为《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是《华严经》的精华。不仅释迦如来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一不是依这部经普度一切众生的!这部经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上可以度文殊、普贤等觉菩萨,下可以度地狱众生。造作五逆、十恶极重之罪,立刻就要堕地狱了,佛能否叫这种人立刻成佛?如果不能,那么佛就不是圆满的智慧,佛的能力就有限。直到我们读了这部经,才恍然大悟,佛的智慧能力的确究竟圆满。极恶的众生立刻就要堕地狱了,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刻成佛’,佛真能做到。凭什么呢?就凭这部经典,就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学佛三十九年的心得,得来实在不容易!9 _# ?: |. G) _. [/ d+ x! t
! I9 ^+ C- [1 ]8 k. q9 N& E! V' J
+ ^ A; O5 ~# m6 L
) i$ O1 @2 u' b% {
我们今天选的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国三十九年在台中讲过一遍。李老居士希望我们多多地翻印流通,我们已经流通了三十万册,在全世界赠送。因为时间不多,如其介绍全经大义,不如给诸位细说全经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净土宗的第一手资料。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的。
& A, w2 \; b& F$ {1 D
0 ^# P4 p4 E% f P
) s. a. W2 z$ d9 x9 l, K, [+ i( G( A, m, `& C! \! i
《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最早。佛教传到中国的初期──后汉,就传到中国。相传安世高大师有翻译,可惜译本失传了。从汉到宋共有十二次翻译,可惜的是其中七种失传了,现在流传在世间的还有五种。古人对这五种不同的译本详加考证,都认为《无量寿经》的原梵文本不只一种。换句话说,世尊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不只一次,也就是说,世尊曾多次宣讲。这个发现,非常非常重要。+ h: g, g6 M: ?" E4 n0 G2 _
- m) B2 U! B8 k 7 r M" E) b0 I/ F7 t3 T
0 f1 ~; B; {; w
我们晓得,世尊当年在世讲任何经典是只讲一次,没有重覆过的。而《无量寿经》是多次重覆,可想而知这部经是多么重要了。古时候要想看到这部经的五种本子是非常不容易的,独看一种本子,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余本子里面佛的很多精粹的开示。所以会集就确实有必要了。可是古德的会集本,虽然后人也很佩服,但总有些地方令人不满意,所以流通也就不广了。
' ~6 r: K3 v- q8 ^2 s& @) P3 q- G% ?) v+ M
* ]- O( z- j! ?# D: W B5 [
1 f, e2 D: H3 N7 g/ G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对此事深有感触。民国二十一年,他发愿重新会集。用了三年时间初稿才形成,到民国二十五年初版印出来了,又经过几次修改,才成为定本。; V9 i ?' X! w% a% p
, A, |4 z! N0 e) ]
) m, M- n9 t8 g% n+ _
i j- m# O- F7 d下面,我要把这个本子中最重要的一章──第六章,《发大誓愿第六》,介绍给诸位同修。首先,要说明这四十八愿是怎么来的。这一点要搞清楚。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是位国王,本经有他的一段简历。他做国王时,当时有佛住世,这尊佛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他听佛说法后,非常感动,发愿把王位让给别人,自己出家修道。
: y. }( k( a$ ^8 K$ ~9 ^1 ^$ y1 n( e, g; s5 {9 ~# a
$ [6 G u2 \. V! r& b1 D+ i/ }# k
+ K2 H/ B* Q& b
《六祖坛经》里讲六祖对他的老师说自己的志愿:我想作佛!这样的口气非常稀有。诸位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家,是否想作佛。世饶王对他的老师发愿:他要作佛,不但要作佛,还要超过诸佛。这比六祖就高了。实在讲,他真的做到了。法藏比丘请求老师为他说法,佛就真的答应了。为他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国度依正庄严。(二百一十亿佛国度表示大圆满)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一个也没有漏掉,全部予以宣说。而且以神仪展现在他面前,让他统统看到了,使他对整个法界、诸佛刹土的因果善恶,完全通达明了,他这才发愿。所以,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不断积累的、圆满的大愿,是接受老师的教导、参访十方诸佛刹土有感而发的。他这种修学历程,非常合乎现代科学,不是盲从,不是感情冲动。见到各个世界,不好的我不要,好的我采纳。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成为诸佛刹土中最美好的世界,集诸佛刹土美好之大成。读了这段经文,对我们现前也有很大的启示。
" g3 t' B. K: V; ?& J' t0 o; T. c2 }( W, }, _2 d- ?6 q7 f1 p
: @7 W, D2 Z- ]# I, Y* H* ?
$ |2 ?) r3 q9 L$ S; h* `# r‘发大誓愿第六’。‘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法藏’是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的法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