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索达吉堪布上师弟子规讲解》
7 r# r6 k' r, c9 _" ? |) ?( ~9 S: A" g' b+ n4 {( N6 u) K# G
9 e6 G1 K% [% {0 y" O' N/ _: C
思考题
7 B7 x& Q6 A* S" D$ h1 \) { 27、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概括为哪五种?若不懂这些理念,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7 a, z9 D0 h }: n2 o1 x3 Q 28、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上要注意什么?请说明理由。内容和态度上呢?
0 q/ R# b) }: g2 h% K1 w. T 29、长辈问你事情时,应以怎样的态度回话?你做得如何?明白这一点,对平时与人交往有何帮助?
7 Q% p8 X% } E3 n; v( v 30、儒教也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与佛教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e [7 _( S5 g$ Q2 r8 q
31、你能做到“朝起早,夜眠迟”吗?是为解脱生死,还是为世间俗事?苏东坡所讲的那个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 }. G' m, x- K @* 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5 j- z X4 }" K* v5 E1 \& R7 S t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3 F8 G, y7 T' h: `% w1 S% b% V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E5 F0 m& A8 i) `' d, M: ?4 q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_! |( U, B: T |. C9 r& R% ^3 K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1 k5 I0 B# m8 d, r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c% z2 u! |7 {6 Y$ W
《弟子规》的词句很简单,相信各位理解上应该没问题,但在行持上,恐怕谁都有困难。其实,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既然活在世间,就应该学一些古圣先贤的教诲。这种人文格言,在藏地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大德的论集中有很多,印度龙猛菩萨、圣天菩萨、马鸣菩萨的教言中也不乏其数,而且,我们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非常重视人格的教育。虽然从一个角度来看,对修学佛法、希求成就的人而言,为人处世的道理好像并不重要,有些上师也不重视,但实际上,我们一定要知道:先做好人,才能做佛。这一点很多大德都在提倡。所以,每个人不仅自己要学古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有机缘、有能力,也应对身边不懂的人进行宣说。倘若他们连这些浅显之理都不懂,那甚深的佛教教理就更不必说了。3 O: K. `# }, `$ [; w( j
这次宣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都没学过《弟子规》。一般来讲,我们藏地很重视传承,但刚开始也讲过,我没有这个传承,只是在认认真真学过一遍后,想把自己的理解跟你们分享,给大家作个辅导而已。我们的理解也许相同、也许不同,但不同的理解,有时恰恰会带来不同的收获。8 z, p' b. K8 L7 L6 g
长者立 幼勿坐* g8 X' Q& I" k; l2 u& G% A! U
长者坐 命乃坐/ J, z$ R; ?3 @% [
长辈若还没有坐下,晚辈不能坐下来,否则就是不懂礼节。即使长辈已经坐下,晚辈也不能随便坐,只有长辈示意大家就座后,才可以坐下。同样,在世间上,领导还没有入座,员工就已坐在那里了,别人会讥笑他;或者,领导坐下了,员工理所当然地跑到旁边坐,这也不合适。我们常可以看到,在许多国际高层会议上,或者学术交流场合中,最高领导坐下之后,示意让大家坐,大家才纷纷落座。学校中也是如此,老师一进教室,班长要喊“起立”,等老师站在讲台上后,才喊“坐下”.(不过老师一般都是站着上课,不像我们讲经说法,还可以坐着。)
( d- e" b. w6 F# ^& T& I: s 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其实有时候通过小小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就我而言,遇到素未谋面的人,通过交谈十几分钟,或者一起吃顿饭,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前段时间,学院建经堂、外面建学校都要包些工程,很多发心人员推荐某个老板,说他如何如何好。我一直不相信,说:“最好让他上来,跟我见个面,谈谈再说。”结果聊了半个小时,我便心中有数了。当然,有些人非常狡猾,表面上很会引诱人,只通过短暂的接触,也不一定能了解他。但一般来讲,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差不多就能清楚他的内心。
f; v5 S( S1 x. M" h; y 话说回来,作为孩子,从小要对长辈有尊重心。但现在的孩子不是这样,家里不管来了师长还是出家人,他都“目中无人”;而长大之后,不管在什么单位,对领导、同事也不理不睬,这样一来,他的前途必定堪忧。所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很有必要。5 M! [; N( W2 u# G: Z, }$ ~, @
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个层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涵摄了人类所有关系的准则。
: p& \. U# u% S6 j 一、父子有亲: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亲情。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彼此之间才能和谐。
6 P8 }% A! A6 ~' D 二、君臣有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要有道义。领导者不能压迫被领导者,应以爱心和仁慈来对待他们;被领导者也不能故意欺骗领导者,而要诚实、忠厚,对份内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完成。
5 l# v3 Y' v& p5 B 三、夫妇有别:丈夫和妻子之间要分工。在古代,丈夫主外,负责家庭的经济来源;妻子主内,负责家务及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以前藏地的传统也是如此,现在个别行为虽有些颠倒,但基本上仍能保持这样的分工。; V3 n! X, w* o
四、长幼有序:长幼之间要有次序。哥哥姐姐对幼者应慈爱、关心;幼者对哥哥姐姐要恭敬、听从,这样才能和合。
. } ]. L3 j/ _+ M 五、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互相信任,也要有信义,不能欺骗对方。
$ B8 v/ ^4 w& M 孟子所讲的这五伦,不管在什么团体中,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孩童时,学校中有它;成年时,工作中有它;垂暮时,家庭中有它。其实这些关系里,人对人的关心、尊重是必需的。可惜现在没人强调,老师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校唯一追求分数,道德教育越来越被人漠视。因此,很多孩子即使在学校呆了几十年,读到大学乃至博士,但由于缺少爱与慈悲的教育,毕业到社会上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特别糟糕,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他们或许认为:“不管我到哪里都特别倒霉,人人看不惯我!”其实别人看不惯你,原因在你自己,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还觉得“别人都坏,我最好”,不懂得自我反省,那就无药可救了。
7 w' L \$ ]1 R/ E/ s, x" ~ 当然,要懂得这些理念,必须学习古代传统。如果失去了道德规范,人们没有心里的约束,单单依靠法律来控制、依靠经济来满足,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现实的。所以,现在社会非常需要佛教的教育及儒教的理念,有了它,各方面管理都方便,人人自觉,彼此尊重,也不会有贪污现象发生。像我们学院,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若没有学佛,肯定非常混乱,但因每个人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多多少少都往这方面努力,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不像其他社会群体,就算有公安、有法律,作奸犯科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因此,不说来世,即使是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