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3 14: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 s5 ^( N; u, \( D# k6 |
孔先生精通《皇极经》,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分,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 $ K$ C; m v0 k. d$ U
‘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贸然就接受。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 0 L! k; \$ h0 u" u0 I) s3 W2 f! `; m* s
余遂起读书之念。
6 ~# t( l; K3 o, @: T, m/ l/ K! d 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 6 S' }/ @5 g% Z$ _$ E7 P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 {# J5 S" {: K }0 B- ^- F
这是说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做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 . u/ ^4 I! B. j, a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叫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
: o9 j: g2 K. I$ c7 |9 d2 \ 孔为余起数。
) T8 f, @6 R/ a8 k! s 孔先生给他算命。 9 L4 s' i0 P0 ~3 l9 `% q! S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 l! A. P3 q5 g" r% t. \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政府教育厅长,管一个省的教育。所以地方上考试能考多少名、考得取、考不取,命里都注定了。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 1 f; C0 _1 i# j2 t+ W; T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 L, l. `) N# F' e, C2 t
我们看这段文,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么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没法子逃过。
& c0 u5 W+ S4 ]( f* } 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终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孔先生把他的流年排到死,什么时辰死亡,都为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都给他注出来。 0 \6 n& t5 S; E7 F. i, ^: Z! J
‘某年当补廪',‘廪'是廪生,‘补'是补缺,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领国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由公家补贴。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有缺了,你才能够递补上去。‘某年当贡',‘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生活费用。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好比是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是最高的学位。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三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县长,就得要辞职。为什么呢?寿命到了。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惜无子',可惜命里没有儿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作一个参考。
9 h- \6 S+ ?+ h! w. h* J5 K' B: V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8 T8 X8 `; d* g( ]: H
往后每次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点也没差错。孔先生的确很高明,算得很灵。
0 S u& @ F1 n0 E% S 独算余食廪米。 4 ~8 l; M8 i. p( v0 s
‘廪米'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
% N- z& W5 v! v g% E8 P 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 I* _2 `/ d4 t% u 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这有一定的名额。 : \1 P' S5 Y8 k* T- K; q: m+ i2 G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 Q% @. S5 h% {8 V: `8 U# @ x ‘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的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
- |6 A( j$ F- q6 e( C 余窃疑之。 : V) V1 N/ }3 A+ p0 N6 b, }0 T
这下他怀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