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21|回复: 25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3 11: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2 }% s3 G  J. y4 `8 o

3 X9 j0 y, l2 {+ Y(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4565.html)   * O+ J. y: X" N; E- l3 g
8 n0 w! ?- Y- M8 p$ S/ p0 B
" i) @$ C" z1 Z1 E$ j. N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E, W; C2 Z$ j. e/ t/ G# t# s$ Q4 U" S, Y3 r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3 X! @% I5 C' K2 c
. l" L& c0 \. y  i5 h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 t6 Q4 K  Q" U' w  m) X7 F  C9 X0 {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7 U3 H5 p( ]4 p3 a& N; T0 ~4 @) s, q

* U; {: f8 W; {" k' b, t" q* U$ ?* p2 ~& H- G) ~8 I5 E1 A
开经偈: e2 z- ]4 a' P5 Y: @  M3 b- F

; f" A; ~  K) S  t5 D2 a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B4 l$ |- M) L; s3 m
: n) G  }; O- O! G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5 Y. K* l9 o' a  s, W
  w3 d- X6 Y2 S$ O# X+ O# M5 I"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s) C" X3 i7 T( W3 U2 m0 L; l7 j% D, k3 ^4 D8 y. [
A1. 总释名题 A2. 别解文义 A1(分二)
1 Y; K7 ~7 ?" I3 y9 Q! m7 w/ U$ f$ [$ s  ]1 o
B1. 经题 B2. 人题
7 I: r9 G  k, Y% L8 E; o+ d
* C# z  K* h. aA1. 总释名题' ?" Q5 v* l$ s
: h, Q& j' h9 D5 b1 K4 ^
讲这一部经分成两科:第一科总释名题,总起来解释名题;第二科别解文义。总释名题又分出两科:第一是经题,第二是人题──翻译人的名题。
5 Z1 |" h+ _' F: }0 n% @, h* y2 @
; U3 w0 q. O: l  EB1. 经题
+ D* p  @$ _' z7 v3 A9 l) e4 {6 V4 ~: M9 q4 K0 m/ I2 H
经的题目,在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里边有七种立题:
4 n2 N8 `0 C$ l. r' e! F% g6 g6 n, g/ R2 v
第一:单人立题。什么是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单人立题,“佛”是个人,“阿弥陀”也是个人,所以叫单人立题。- B6 t  [  X/ b

4 R& S7 M+ d8 W. U, P第二:单法立题。什么叫单法立题?譬如《涅槃经》,“涅槃”是法,以法相作经的题目,这叫单法立题。* V8 j6 k  L$ Y5 _& I
8 F; ~4 f$ z4 U' A, x
第三:单喻立题。用单一个譬喻来立题,什么是譬喻立题呢?就譬如《梵网经》。“梵网”就是单单一个譬喻。并不是说是这个譬喻的譬喻,就单单譬喻。譬喻什么呢?因为《梵网经》说的是戒律,这个戒律就比方大梵天王前边的那一个网罗幢。这个网罗幢是圆筒形的,挂在大梵天王前面,作为庄严的表现。这个网的周围都有孔,有这个网的窟窿,也就是每一个网孔里边,都镶著一粒最名贵的宝珠,这些宝珠又互相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个宝珠照著那个宝珠,那个宝珠又照这个宝珠……,来回这么互相照。
1 k1 G4 E$ S. S# K3 m+ ~
. i6 h7 G4 F! p虽然这样光光相照,你的光照著我的光,我的光照著你的光,但是这光和光之间,可不会彼此发生冲突,不会说:“你的光不要来照我这个光,我的光也不要去照你那个光。”没有的!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就是用来比喻每条戒律之间,互相都像这些宝珠一样光光相照。你守这条戒律,这条戒律就有一道光;你守那一条戒律,那一条戒律也有一道光,所有十重四十八轻的戒律,每一条都有它的戒光放出来,就好像这网罗幢的珠光似的。
- B, V, d# o( y6 ^: x, z7 L, j5 Z2 L1 `/ C% G* H' C; W2 [
为什么在网孔里头都镶上这个珠宝呢?这个网罗幢比方是菩萨戒,就因为每个戒,本来就是有个窟窿的。这个戒怎么有个窟窿?也就是有个漏洞在那个地方。虽然是一个个的漏洞,但是你守了戒律后,它就变成一粒粒的宝珠了。你若犯了一条戒,你就有一个漏洞;你若守著这个戒,就好像宝珠放光似的,而且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表示什么呢?表示这个佛的心、菩萨的心和众生的心,心心都是相应的。佛是怎么成的佛?都是从这个戒律修成的,菩萨也要从这个戒律修成佛,众生也要守著这个戒律才能修成佛,这表示化化无穷,这个意思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梵网经》是单喻立题,单单以一个比喻来命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单三。
8 X, C0 h# [0 c8 {) }. Z1 j
% n' E2 Y! k2 ^. T7 M& V  ]) ?第四:人法立题。譬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个人,“般若”是法,是法的相,所以叫人法立题。9 R, s4 j1 z) b; `' [
/ E+ h; r, E5 K9 ^5 A
第五:人喻立题。譬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个人,“师子吼”是个比喻,言其佛说法好像师子吼似的。狮子一吼,百兽皆惧。) K# a, F- ~3 l5 o, ?

/ K; x8 y; ?! _3 H% o5 H+ y第六:法喻立题。本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是个法,“心”是个比喻,所以这一部经是以法喻立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复三。怎么叫复呢?复就是重复,也就是两种合到一起,又叫重三。  _& u/ Q9 x9 ~+ A

3 D4 ]/ l' f5 o第七:人法喻立题。有人、也有法、也有喻,又叫具足一。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个法,“佛”是个人,“华严”是个喻,表示“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又“大方广”是说这法的体,“华严”表示用。佛是修大方广六度万行这种法而成的佛,修六度万行是成佛的因,就好像花是果的因似的,这叫万行因华,用好像花似的这种万行的因,来庄严这无上的果德,就成这种佛果的德行。
" C1 Q3 D$ D: F* ], [+ K% q( U. d5 E" B
现在就用我所作的偈颂来解释本经。每一段文都有八句偈颂,来解释这一段经文。这八句偈颂是我自己作的,以前讲过一遍,这是第二次了。
# O! V( ]% p5 Q9 o6 i6 J
. k% }9 `; M% _* W3 T1 }, Q6 f5 A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 u+ W" z% }0 n6 A
/ L- f! v8 Z  V( _0 e3 x( N  @7 n妙智方可达彼岸 真心自能契觉源 法喻立名超对待 空诸法相体绝言$ C! Q4 R, t: D3 O
" y: |$ k. e2 v' h8 |7 M
宗趣原来无所得 力用驱除三障蠲 熟酥判作斯教义 摩诃逆转般若船/ J5 P4 n. ^0 D+ ~' `; [
4 J$ s( n! j6 L5 O
前边这八句偈颂讲的是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按照五重玄义 ( 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 来解释。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解释题目的意思。: v2 k* d7 v) e8 E+ D2 m
' ]' O, B, D1 `+ [+ H; z# l
五重玄义:(一) 释名6 F: [0 W! j& C* h8 g* d# H

( _7 n2 D) \$ U- d8 d9 u- [妙智方可达彼岸。什么是妙智呢?般若就是妙智。你用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到彼岸。这个到彼岸,就是波罗蜜,这“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
' O' B+ y! }! c3 E" Y
  P; b9 z& y4 D' l% E8 i真心自能契觉源。这个“真心”就是说的这个“心”字,也就是说的这个“般若”。你有般若的妙智慧,有这种真心,自然就可以契合觉源。契合觉源,就是和佛的本觉相契合,就是得到那个本觉的体了,契合了。契合就是相合了,和它合成一体了。
% E0 P) R1 i0 J. n6 m% E& B# q$ v- T1 w+ J6 R  y" r+ j
法喻立名超对待。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和喻来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个喻。“超对待”这是一个绝待的法,不是对待法;它超过去这个对待,而到这个绝待的这种境界上。6 s. V, N/ o& `; i
$ i7 Z8 Q7 M' f8 [' v3 K+ b
般若是什么?般若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有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来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才来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又叫彻底的智慧。彻底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一切法”。这第四句讲的是体。1 S+ p- \8 g8 n% Z
, l! M# B7 @6 ]9 H$ Q8 f
五重玄义:(三) 明宗. _0 c( R; ~5 d2 ], A7 a

) l( y* e& s/ M( z( {4 O; `/ ^$ T宗趣原来无所得。第五句就是明宗。这部经是以什么作它的宗旨呢?以“无所得”为它的宗旨。经上说:“无智亦无得。”无智亦无得就是无所得。因此以“无所得”作为这部经的宗趣。! X  a* y" G2 V8 H! M

7 c5 M. t) Y7 |9 Q譬如我们人,所有的人都叫“人”,这是人的一个通用的名称,好像所有的佛经都叫“经”一样。你这个人叫什么名字?这就是“释名”了,解释名字。或者叫张三,或者叫李四,就有个自己的名字了。张三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是高的、矮的?是黑的、白的?是胖的、瘦的?是个什么样子?他的体是个什么样子的?体是完全的,是不完全的?有没有眼睛?有没有耳朵?有没有鼻子?这就要研究他的体了,这就是显体。显体然后就要明宗。明宗是怎么样?哦!他这个人是很高的,大约可以做苦力,可以做苦工;或者他这个人很有学问,大约可以做一个秘书secretary,或者作 boss,这就叫明宗。我现在是用这个世法来给你们讲佛法。
1 C6 P8 d3 W" \) U# \
  x7 M7 S, b/ S/ h1 X五重玄义:(四) 论用
2 ~2 k) G3 E# c, |/ O2 N
4 V% D- ?8 w- O/ i2 W力用驱除三障蠲。第四是论用,论他这个人可以做什么?“力用”就是他有什么用?可以做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 a9 O& ^  F6 F
3 p$ E6 E$ @" I  {' r
三障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三障。三障:第一就是报障,第二就是业障,第三就是烦恼障。
' c1 X8 y$ Z' j- Z8 k7 y" S
& C) f; E6 p9 W0 U4 S7 x! a* [8 N% k一、报障。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怎么叫正报?怎么叫依报?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报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就是依靠这个来生活而受报,也就是衣、食、住等。% u+ s0 G" u; Y1 b7 M
3 L7 X# o6 T4 l+ l/ d
我们人这个正报的身体,有好的,有坏的。有的相貌生来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圆满,人人见著人人就欢喜,人人爱敬。见著这个人哪,人人都欢喜他,看著他有这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样子。什么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这样的人,人人见了都赞叹:“喔!这个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这又分出两种。1 ^: `/ Z, c3 m( `
- \7 w# p; r$ @; N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没有善根,这是什么呢?这种人多数是妖魔鬼怪来到世界上。什么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里头藏的妖怪,就是那个精灵、魑魅、魍魉等,这些妖怪年头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后来他也死了,死了来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聪明一点。但是他做事一点也不聪明,尽做糊涂事。什么坏他做什么,啊!专门不守规矩。哪一种事情是对人最有害处,他大约就做这一种事情,所谓“唯恐天下不乱”,专门扰乱社会的秩序。这一类就是有智慧而无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尽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经典,所以智慧就没有那么多,很愚痴的,这是有善根而无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满,寿命又长,也富贵,也富有;有的人相貌既丑陋,寿命也不长,很小的岁数就死了,这都是前因后果所现出来的正报。8 ^  N3 k7 C% C. N; U

& E2 m9 m- s7 `8 e7 g依报,就是我们依以为生的衣、食、住、行。依报也是由前生所种的因来的。你前生种善因,今生果报就好;前生种恶因,今生果报就坏。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种恶因,将来就不会受恶的果报了,这叫报障。3 R0 h% f$ e5 w) p' ~9 l
/ z. L6 l4 n& Q, H, U( D
二、业障。业就是事业的业,不论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种事业来做。一做事业,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困难的事情发生。遇到困难的问题,就会生出烦恼,生出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这就叫业障。& V2 u  M( C. |8 ?  i
' r" D+ P" k4 R% X, y
三、烦恼障。我们人都有烦恼,这烦恼多数由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多数由贪心生出的,由嗔心生出的,由痴心生出的。你怎么会有烦恼?你有贪心,贪不来,就生出烦恼了。你有脾气,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烦恼。你愚痴,不明白了,就生出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慢心,你有一种骄傲心,你看不起人,于是乎就生出一种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疑心,对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怀疑,一怀疑也就生出烦恼。还为什么生出烦恼?因为你有邪见,见解不正当,所以就有烦恼生出来。如果你有正知正见,你有真正的这个智慧,对一切事情就都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终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会有烦恼。所以烦恼障是由贪、嗔、痴、慢、疑、邪见生出来的。
0 {  d5 V8 M: j2 Z. [6 N" J7 G4 Q7 c" ]! l7 ~) n3 h
这部《心经》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破除报障、业障、烦恼障。它怎么破除的?因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动的真心,所以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我们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三障给破除了。4 _0 y- A* B; g& l2 c

( f% S% s9 Z# O1 U五重玄义:(五) 判教相5 w' c1 D  ^; x) I' }/ X* D. j

8 J9 r/ M% C" s6 w6 y. N熟酥判作斯教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教义属于熟酥,这熟酥是指五时里的第四“般若时”。
: F+ `, Z  |9 B+ n6 u# F" b: ~2 c" q9 o# ^. R  o
佛说法分为五时八教,这五时和八教,都是天台智者大师他判断出来的。今天我就依照权实这两种的智慧,来解说五时。" q2 p8 Z  o! @4 m

: o# v: h) B! r6 o第一,华严时。《华严经》是佛最初所说的法,说了二十一天。在这个法里头有“一权一实”,一种权法,一种实法;一种权智,一种实智。怎么说它一种权智、一种实智呢?《华严经》里边讲的法界的道理,有事法界、理法界、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事理无碍法界。那么在这个教义里边,它虽然是为菩萨说的,但是在实智的真实的佛法里边,也有一种方便权巧的法,所以是一权、一实。  S# j% o) c+ Y; ]
( d/ v$ q, ~. Z3 ^' [
第二,阿含时。这个时候是“唯权无实”,只有权法而没有实法。那个时候的众生都像小孩子,不懂佛法,所以要用种种权巧方便的法门,来诱导这一些个众生,来化度这一些个众生。这时佛说的都是方便法门,所以在第二时里只有权法而没有实法,没有实智。
5 y  M" _5 x9 L* }& A3 q& ^6 ^2 V* i* ^/ s3 U) s6 c0 H  d
第三,方等时。这个时候是“三权一实”,有三种的权法,一种的实法。为什么叫“方等”呢?因为这时候是四教并谈,同时讲四教的道理。四教就是藏、通、别、圆。所谓“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就是说:“你那个偏的不对。”斥小,是说:“你这个小乘也错了。”叹大,就是赞叹大乘。褒圆,就是褒奖圆教。三种的权法就是藏、通、别,一实就是圆教,所以方等时是三权一实。& ]* x: M" `& H: q
- S2 S/ Q; E& W9 v3 y+ b. c, S
第四,般若时。般若时是“两权一实”,有两种权法,一种实法。两权就是通教、别教这两种权教,一实就是讲的圆教。
* `7 E0 W4 g' l6 B& H1 y
/ E, p+ w( w  x第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涅槃时。这个时候是“唯实无权”,只有一个实智,没有权智,没有方便权巧的法。. Y* E) K* ]! b. l; V+ D
( d) y# P5 K; z8 t$ l3 ?$ d
所以这五时若按著权实来论,法华的时候是唯实无权,般若的时候是二权一实,方等的时候是三权一实,阿含的时候是唯权无实,华严的时候是一权一实,它是有顿渐的。这是按著这个五时来用这个权实二智,来讲这五时。这五时若往详细地讲,那很多很多的,所以我每逢讲经,每讲一次经,就多讲一点你们没有听过的,那么你们听得多了,慢慢懂的也就多了。5 j9 o7 d" F: T
; }8 Z1 [/ L4 J; J, q! `
摩诃逆转般若船。“摩诃”是大的意思,“逆转”就是倒过来,倒过来什么呢?倒过来般若船。“倒过来般若船,不就没有般若了吗?”不是的!这个教你逆转,逆转什么呢?逆转你那个愚痴。你把你那个愚痴逆转过来,转过来就是般若船,就是般若了!逆转就像逆水行舟似的,要费一点力量,不是容容易易就可以做得到的。虽然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但也要经过一生、两生、或者三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这个都很长啦!我还是不修了!”你不修,也不必勉强,勉强就不是道。所以我对我的弟子,哪一个欢喜堕落,就随你堕落去!你不愿意逆转般若船,那么就是随大流去,顺流而下,越下越远,越流越远。你若逆转,这就上流;你不逆转,这就下流。全看你愿意往上逆流,还是往下顺流而去。  w- \+ F4 {8 K! b) C

4 [+ D2 `# l: M( r( q以上是按著五重玄义,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 x3 R' e' o- N" E7 ~( @) t

+ j1 ~; [, Q8 g7 B5 r7 i" AB2. 人题
. A- x+ U# @' w: T  j1 z: R  Y/ [  ~3 r  R' D
“经题”前面已经大大概概地讲了一下,现在再讲“译人”。“译”就是翻译,“人”就是翻译的这个人。我们现在有经典可读,要很感谢这位翻译的人。如果没有这个翻译的人,我们到现在恐怕也见不著这一部经典,也听不见这一部经典的名字。既然见不著这一部经典,听不见这部经典的名字,我们又怎么能照著经典里面的方法去修行呢?没有经典,就没有法子找著这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很感谢这位翻译经典的人。这些翻译的经典,从一翻译完毕,就一直传流到现在,每一代的人,都得到这位翻译经典的人的这种慈悲教化,所以这个翻译经典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是非常伟大的!. @% ~8 e% j8 E) [  W* l6 b

; {: x! g5 y, Y, x那么翻译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人是谁呢?就是“唐三藏法师玄奘”。“唐”就是中国古代唐朝那个时候。“三藏”就经藏、律藏、论藏。经藏,经藏里边的佛经很多;律藏,律藏是讲戒律的;论藏,论藏是讲议论道理的。“法师”,以法为师,以三藏的佛法来作他的师父的,就是个法师;或者以法施人,以三藏的佛法来教化众生,这也叫法师。现在翻译本经的这一位法师,是一个以三藏为师的法师,也是一个以三藏来教化众生的法师,兼而有之,两种都全备了。
3 I- c& Y1 V7 Y5 B6 I4 d
$ `# s# L( C  P0 ^$ D( F( X“玄奘”是法师的名字。这一位法师,他的根基非常地深厚、非常地奥妙,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一位法师,在近代佛教来讲,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位法师。怎么说他最伟大呢?他当时到印度去取经,那时候并没有飞机、轮船、火车这一类的交通工具,巴士、taxi(计程车)也统统都没有的,那用什么做交通工具呢?就是用马。他只用一匹马,从中国的新疆、西伯利亚那一带出去,走到印度。他这一种的旅行,可以说是最长远的一个旅行,也最辛苦的一个旅行,也是最没有人能做得到的一种旅行。
* s9 w2 _3 x4 k! A. \4 e3 j$ i* I$ ]+ t6 W9 W5 h
唐玄奘没有去取经之前,天天就练习跑路。怎么练习跑路呢?就在家里一天走到晚,又练习走路上山。家里没有山可以爬,他就堆了一些桌子、椅子、凳子,从这一张椅子跳到那一张桌子上,又从那一张桌子跳到这一张椅子上,就这么练习爬山越岭的工夫。所以虽然从西伯利亚到印度,经过雪山、终南山,有很多的山岭,但因为他在家里预先就训练过,所以行走如飞,终于到达他的目的。他到印度去了十四年,取经回来,翻译出很多经典。
4 C/ m+ m5 w5 X4 f0 Q* q4 {  s" C+ m. X+ h! e- G8 w( b) x
“奉诏译”,“奉”就是承奉,“诏”就是皇帝的诏书,“译”就是翻译,把印度的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文字。现在这里有几位居士,既通达中文,又通达英文,又通达梵文,又通达德文,又通达很多的文字。那么若能把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这是功德无量的!这不是仅仅一生的事情,可以说是为西方的人,生生世世都留下一种恩泽。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落人后,赶快学中文,好把经典翻译成英文。还有各位居士,每一位都包括在内,你们都不要落后,都要争先恐后的,为你们西方人做出一点贡献。
4 S# X& R$ O& p3 o7 g
0 Q; J& c' |! Q8 B现在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坏了,唯有佛法可以拯救。大家若明白佛法了,还可以挽回这世界的恶劫;如果人人都不明白佛法,这个世界恐怕很快就会到灭亡的时候。耶稣教讲末日,这个末日就不远矣!很快就会到来了。但如果佛法翻译成英文,人人明白佛法,人人知道不懒惰了,人人都向前去发心修道,那么这个世界的末日就还很远很远,而不是不远矣了,是很远很远的。将来不知道到多少个大劫以后,或者根本就没有一个末日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这么一转大法轮,把太阳都给吸住了,太阳落不下去,所以就没有末日了。
; a. l% j/ n) r$ R7 X+ K, @: H$ h1 W; _  E$ x8 @
什么事情都是活的,不是一定死死板板的!你不要以为有人说末日,就真是有了末日了。它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若是人人都学佛法,末日就没有了;人人不学佛法,末日就来了,所以这是很活动的,你不要把它看得死板了。
) |7 k4 Z% _% d; Z
/ T: y4 m2 a) C9 G( t  n' R0 q好像在过去,三藩市盛传一种谣言,说是在四月间就会有地震,三藩市就搬到海里去了。这个谣言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前几年就有这种谣言了,因此三藩市很多人搬走的,很多有钱的、怕死的人都跑了。为什么呢?就怕三藩市搬家搬到海里去了。那么这个在去年我也讲过,今年我又讲过。去年这个安西给易象干写信,就说 Abbot(方丈)不能到西雅图去;若到西雅图,三藩市就会搬到海里去,所以我不能去。那时候,他本来预备给我买飞机票到西雅图,是不是啊?(弟子:是!)我就对大家讲:“你们只要好好学习佛法,三藩市绝对不会搬家的,因为我还没有在三藩市住够呢,所以它不可以搬家。”
( \. m% z( \) k- Y+ t$ A" C3 G, `4 `" L! i. i! _5 Q; T2 N
今年我又对各位讲,我说:“你们放心!你们只要诚心念〈楞严咒〉,诚心学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保证三藩市不搬家的!”这是我早就说过的。到现在为什么三藩市还没有搬家?这岂不也是默默中有一种变化?可见大家念〈楞严咒〉、学佛法都很诚心的,天龙八部就在这里拥护道场,所以没有什么事件发生。这也和末日是一样的意思,末日都可以不末日,何况想要三藩市不搬家就不可以吗?也可以的!好像我们本来要搬家,但没有找到相当的地方就不搬,也一样的。这三藩市没有找到相当的地方,大约没有租赁到这么好的地方,所以也就不搬了。0 c* z. Z0 L. T. M% E

9 j% V5 c) s0 ]5 D2 F) ^% J4 OA2. 别解文义
: z. ?' ~$ \3 u: M6 T0 {; [
4 `$ w* U$ S! B* Y. g观自在菩萨  f/ i1 O6 g, o' M
5 I1 `0 W0 E' R9 H; _! C
回光返照观自在 觉诸有情即萨埵 如如不动心君泰 了了常明主人公
& M# L) H6 p( r( S5 X. ^8 g: q5 g3 L! J0 z- o! m$ }' l, H
六种神通浑闲事 八方风雨更无惊 卷之则退藏于密 放之则弥六合中
/ L  Z/ J2 S3 ?  A
$ s6 R; g5 j1 y现在讲这“观自在”,你笑,你观自在了吗?这观自在才可以笑;不观自在就不可以笑,要观自在了。“观自在菩萨”,“观”就是观想,“自在”就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的,也无忧也无愁,也无挂也无碍。无挂碍就是观自在,有挂碍就不是观自在。$ K/ N  g) r2 B( X4 K3 _* n
8 F# z0 a# I2 W4 n
回光返照观自在。你回光返照就是观自在,你不回光返照就不是观自在。什么叫回光返照呢?回光返照,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问问自己。好像有人对你不起,你自己要想一想:“为什么他对我不起呢?喔!原来是我自己不对了!”这就叫回光返照。若是有人对你不起,我也不管自己对不对,就一炮轰过去,把对方打得头破血出,这并不是胜利,这就是自己太没有理智了。你回光返照,就是有理智,所以说“回光返照观自在”;你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自在不自在啊?现在我给你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自”就是自己,“在”就是在这个地方。怎么在这个地方呢?就是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打妄想没打妄想。你若打了妄想,这就是不自在了;没打妄想,这就是自在了,就在这个地方。你看!多简单!多妙!这个说得真是很不错的!: o0 V9 _, I4 C6 H( I4 I- q0 I
7 ~0 X& ~* r( U, `3 K
觉诸有情即萨埵。“萨埵”也就是菩萨。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要觉有情。这个“觉”是叫人明白,不是胡搅的那个搅,“觉”字若加上一个提手边,就变成胡搅的搅。“好的我也要把你搞坏了!”这叫胡搅,就不是觉有情了,而是令有情的都愚痴了。觉悟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觉悟、明白。有情是什么呢?有情就是众生。你不要又误解文义,说:“喔!这有情大约是讲情、讲爱吧!”不是的!觉悟有情,正是要把你这个情爱都空了。见爱若空了,“即萨埵”,这就是菩萨了。3 \% t5 z  }' n$ l4 M$ k, S" H" \

5 a8 E9 b5 a: ?( @如如不动心君泰。“如如不动”,不动就是定力。如如不动就无法不如,也就是一切都如法了。如法就怎么?就“心君泰”。这时候心君泰然,《法华经》说:“其心泰然。”泰然就是很快乐、很平安的样子,一切的烦恼、麻烦都没有了。
* B1 P/ V" ~/ {
  f0 T, ]: V1 m5 a& ~; B. ~0 l了了常明主人公。你要有“了了常明”的这种般若智慧。你若不了就不明,不明就不了,所以要了而又了,明而又明,了了明明,明明了了,就是明白,要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是什么呢?就是不糊涂!就是不愚痴!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做了是不对的,还要做!这可以说是 double stupid,愚痴上又加一个愚痴,这就是因为做不了主。主人公,就是作得主,I am owner,我自己是主人,我就可以叫其他的人去做什么都可以,不是被其他的这一些个人来支配,要我来支配人。说:“喔,那我就坐著,什么也不做,就叫人家来帮著我做工,我不帮助人家做工。”也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主人公,就是言其你不糊涂,不做糊涂事,自己可以做得主。做得主,就是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主宰,不做那一些个偏僻的事情,不做那一些个邪知邪见的事情,不做那些吃迷药,或者其他不正确的事情。你若做那些不正确的事情,就是愚痴!我用中文讲,可以把不懂中文的人讲得这么欢喜,是有点意思。% b2 S4 N; B4 x/ A# e2 Z6 N! T

% v& u* }8 C# O* y, E; u8 W六种神通浑闲事。你若是能做得主了,自然就会有六种神通。六种神通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为什么你没有这六种神通呢?就因为你做不得主,见到境界就被境界转了。若是见异思迁,你就被人家转,而不能转这境界了。无论什么境界来了,你都能不被它所摇动,不要说明白的这么样子醒著,就是在梦中也不被境界所转,那你就是个主人翁。你若能做得主,有真正的智慧,那么这六种神通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浑闲事”,就是很平常的,这不算一回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很平常很平常的,好普通的。' N8 v3 J& h, ]! J

) K3 z0 W* }' A, I3 `3 b八方风雨更无惊。“八方风雨”就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中所说的八风。苏东坡有一次写了一首偈颂说:3 C- J# F! C% X  I) I

2 C- }# h- @4 p' t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3 Y, p: X: `/ y" {+ V4 s4 \, N3 `! o  c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Y7 V; w$ x, v* O& q8 k. H

3 F: j  ?: Z( f, ~: X他很得意的派人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给批了“放屁放屁”四个字。喔!他一看见这四个字就放不下了,就发了火了。这时候不单是放屁,而是放火了!要来给放火了,甚至要把佛印给烧死。所以就从江南那一岸,就到江北来找佛印来了,来就要同他打架的,就说:“啊!你这个和尚!我写我开悟的话,你怎么就骂人呢?哼!你为什么骂人?”佛印说:“我骂什么人呢?我只放两个屁,就把你从江的南岸打到江的北岸来了,你这还叫八风吹不动吗?不要说八风,只我两个屁就把你蹦过江来了。”苏东坡一想:“对呀!我若真八风吹不动,怎么就他这四个字就把我惹得发火了,这还是不行呀!”于是乎就叩头顶礼求忏悔,就跑了,回去了。/ h% U. b9 _. h9 G* D

* ~- @3 W' y# S什么叫八风呢?就是称、讥、苦、乐、利、衰、得、失。“称”,就是称赞你:“啊!你这个居士真好呀!你又明白佛法,又有智慧,又聪明,啊!又辩才无碍!”这称赞你。这称也是一个风。“讥”,就是讥讽你:“你呀学什么佛法,现在这个科学时代,还学这种古老十八代的东西,哎!真没有意思!”他讥讽你一顿。你一想:“对呀!这个科学时代,怎么还学这个因因果果,什么无人无我的。无人无我怎么成科学时代呢?我也是我、人也是人嘛!”这又被讥风吹动了。“苦”,叫你吃苦,这也是一种风。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天天行苦行,天天帮助大家做 notes,这也是一种苦行。但他没有被这个苦风摇动,他还去做去。“乐”,就是快乐。吃得好,穿得也好,住得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到晚都非常快乐。你以为这是一种好事情吗?这也是一种风呀!“利”,就是有利益。哦!我这儿修行正很困难,啊!我也没打妄想,就有人供养我一百万块钱,叫我造庙去。哈!这个心里就高兴了。这就是被利风吹动了。“衰”,就是衰败。譬如有人破坏说:“那个和尚不是好和尚,他什么事情都干!你不要相信他,相信我好了!”这就是衰风。“得”,就是得到了。“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八方风雨更无惊”,就是这八种风都吹不动他了。
) M4 Q: P& r+ z" x" w  w1 N- @' s6 I9 T8 J/ e
卷之则退藏于密。这一部经,你若把它合起来,就要收到一个好的地方,不要放到不恭敬的地方。你要恭敬经书。
- |5 O, j, K$ f' K( b% P
) ?9 n7 Y5 X$ o放之则弥六合中。你若把它打开,这种的般若智慧充满整个六合。六合就是四方加上下。你看这般若的法门多妙呀!
. r/ z) }" X& A; q. H' B6 c1 `( \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q3 L  V2 M6 K3 k2 ^4 o+ K$ F6 v: Y. O# A  ^
行道修身莫外寻 自性般若深密因 白浪冲霄黑波止 涅槃彼岸任运登
  d, W1 a* b' m5 n$ j! |* y3 H+ \' j
时兮时兮勿错过 慎之慎之取天真 杳杳冥冥通消息 恍恍忽忽见本尊
. c2 I  J, Y( }4 S+ h
+ e& H! U4 I8 d“行”就是修行。“深”是对浅而言深。“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时”就是这个时候。这是说观自在菩萨他所修行的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什么叫深般若?就是妙智慧。什么叫浅般若?就是小乘四谛、十二因缘。那么,有妙智慧才能真正到达彼岸,若没有真正的妙智慧,就不能达到彼岸。那么谁能达到彼岸呢?就是这位观自在菩萨,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举出观自在菩萨来,因为这一位大菩萨他是修行深般若的,而且已经到达彼岸了。/ ?) J/ _# H/ M6 J

% N7 N9 n0 K1 ?$ d" k二乘的人只修浅般若,而不知道修深般若。什么叫浅般若?就是修析法空观。析就是分析,细细的分析开。分析什呢?分析色法和心法。什么叫色法?色法就是有形有相,可以看得见的。什么叫心法?心法是你看不见的。有形的就是色法,无形的就是心法。什么叫有形?就是一切有相、一切有为,这都叫有形。心法是无形无相的,它只是一种知觉。所以有知觉,无形相,这就叫心法;有形相,无知觉,这就叫色法。9 z) j8 Q8 r& K; K; e( [# y8 r

. Q: |& W# B  j4 t/ M按照色、受、想、行、识五蕴来说,这个色是有形相的,所以是色法;受、想、行、识是无形相的,所以是心法。观世音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把五蕴都照空了,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和色法一样,都是空的。5 c! l" g0 p$ F
6 r8 J( z, D5 }* h6 q, J
讲到这个空上,般若就是谈空的。本来空有很多很多种的,在这儿就简单的讲讲五种的空。2 a3 A' n  _0 @: e! f; ^' r# C

1 \0 `: n: d5 o. K1 B& M第一叫顽虚空。顽虚空,就是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眼睛所见到的这个虚空。为什么叫顽虚呢?就表示这个虚空是无知无识的,没有知觉性存在。凡夫所执著的,就是这个顽虚空。什么叫虚空?就是什么也没有,在这儿没有了。可是这是个真空吗?不是的,这是顽虚空,凡夫所知道的就是这个虚空。
& a3 D6 O+ e; w) U6 W4 @# b" r9 e# x5 `2 d+ F1 t7 l
第二叫断灭空。断灭,这是什么呢?这是外道所执著的。外道不知道这个空理,他说:“人死了也就没有了,就断灭了,就空了。”所以执著有一个断灭空。8 P- P5 R( y' [; S' t. `
- B+ }. P. U, Q9 _7 ]- N3 S% K8 h
第三叫析法空观。这个二乘的小乘人就修析法空观。析法,就是分析这个法。他分析这个色就是色,心就是心。他不知道这些都是空的,因为他没有证得真空的妙理,所以就在化城上停留住了。化城是个虚妄的地方,他就站在那个地方不再向前了。修析法空观,就叫浅的般若,不是深的般若。修行浅的般若,他这个分段生死是了了,可是变易生死没有了。4 I  `+ _  Q5 _, l; X. U

, d  e4 C/ ?( d1 E: |9 b什么叫分段生死?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身体,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各有各的一分,这叫分。每一个人由生到死,也各有一个段落,这叫段。各有一份、各有一段,这叫分段生死。段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形段,或者你五尺高,他就六尺高,那一个人就七尺高,各人有各人的一段,这叫分段生死。那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证到四果就了了分段生死,但还没有了这个变易生死。
1 ?9 J. V/ k; D; l8 ~+ X  [# j3 C! \- o% a* M
什么叫变易生死呢?变,就是变换,就是交易、贸易,互相变化。这变易生死就是分段生死的根本。怎么说呢?这变易生死就是这个种种的妄想,这妄念迁流,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后念又生,这样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这就叫生死。这一念灭就是死了,这一念生就是又生了。也就是我们这个妄想,在四果阿罗汉还没有断尽,必须要到大乘菩萨才能断尽这个变易生死,没有妄想。这个变易生死,也就是我们这生死的一个根本。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就因为有妄想!可是,这个妄想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妄想的来源,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因为有无明,所以就生出种种的妄想。妄想生灭不停,这就是变易生死。
( ~/ g! F% T5 H5 j- G8 I7 s( Q  G! q5 i9 v1 D
第四叫体法空观。缘觉修体法空观。: N# p9 S( x2 J: H9 |& N( y

" j5 x1 h0 L- O& `2 }( r& w; n* r第五叫妙有空观。菩萨就修妙有的空观,妙有的真空。那么,这观世音菩萨,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修这个妙有的空观。他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修深般若所得到的成绩,得到的功能。那么现在就依照我所作的这个偈颂,略略来讲一讲。
. R$ v+ |. z+ y/ x  C5 c; Q7 l* _. R# P! Q# s  f  x. ^
行道修身莫外寻。你想修行这个道,修这个身,“莫外寻”,不要向外去找去,要在你自性里来找。4 c$ h9 {, u( k
( H+ M* [. o$ k( _; U0 }: `+ y
自性般若深密因。在自性般若里边,就有一个深密地这种的种子。
, O1 d9 ~2 P& O, `7 H2 K$ J) t. P1 Y9 |5 h6 U1 M! M
白浪冲霄黑波止。在你修道的时候,这个白浪就是智慧,好像水流的白色波浪;黑波就是烦恼。你智慧高了,这黑波就止了,烦恼就停止了。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深”,也就是高的意思。怎么见出它深呢?就因为它高,由高的地方向下看不见底,所以叫深般若。
" v6 n# W, j) I1 S: h' _
* I/ \1 Q7 B) Z涅槃彼岸任运登。你有了智慧,自然就会到达这个涅槃的彼岸。“任运登”,就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到彼岸了,一点力气都不需要费。' g  L! G6 l' H) F; {
! ?; w( G0 Y  D$ s/ E7 t
时兮时兮勿错过。我们修道,这个光阴是最宝贵的,不要空空把它放过了,所以说“时兮时兮”。这个时候,你不要把它放过去了。什么时候呢?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你不要把它空过去。# h. E$ l' d+ A; X4 a
" n6 X+ D. {8 S$ ?) v
慎之慎之取天真。你要很谨慎、很谨慎的,不要在这个时候忽略了,不要把这个光阴都空过了,这样修行才能得到这个深般若,也就是天真,一种天真的道理。
1 l- X" I  Q0 r+ }" ]9 l; m2 b# q/ p
8 @1 g$ Z( S! K杳杳冥冥通消息。这种事情是杳杳冥冥的,你想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却视之不见;你想听一听,也听不见。6 j  D  E* w; j9 f
9 t' a% H8 p1 K# s# O) u& o
恍恍忽忽见本尊。在这个时候呀,你杳杳冥冥有一点好消息了。恍恍忽忽地,你看著说是真,又好像没有形象;你说是没有形象,又好像见著个什么似的。“见本尊”,这本尊就是自己的自性。. Q$ n) s# F! q0 ?) W
3 {$ b1 H3 U) }$ z2 o0 S- Z0 Z7 V( P
照见五蕴皆空
; t/ P. n: L$ }5 }8 D2 }9 Z
6 J3 d$ t" |& ~, P$ A三光普照透三才 一归合处复一来 见色即空受纳是 妄想迁流行业排+ }8 l# i) X& D1 `7 s. B* n

) w6 H4 @+ O5 ~% ^6 q8 a  t1 i+ w识乃了别五阴具 镜花水月绝尘埃 空而不空明大用 见犹未见乐快哉
8 N% B- X' N& B; r# i2 G
3 U  K' y$ G; N0 D6 ^三光普照透三才。“三光”,就是日月星三光。“普照”,三光是普遍照耀的。“透三才”,三才就是天地人。这儿的三光,说的是文字的般若光、观照的般若光、实相的般若光。实相的般若光也就是深般若的光。以这三种的光,“普照透三才”,把天地人都照遍了。4 Q  [" p9 E* n7 T- m
" h' c: V( S: T, Z0 b
一归合处复一来。“一”,就是人的这个自性。“归合处”,合处也就是性的那个处。神光不是有首偈颂说:6 s4 c( w# z" `' F+ W) C# F
+ y. Q; k& b+ R! }: J2 D+ K& \
万法归一一归合,神光不明赶达摩;
6 S6 ]) Q1 i: b$ b& G. Y. ?6 `8 h% o% v% R: n
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3 j7 M- B) k) r; M: l, H

( m  D  J8 H! ~) j( C万法都要一归,那么“一”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人的心,也可以说是这个性。“一归合处”,合就是相合了,和什么相合了?和这个佛性相合了。你和佛性相合了,然后又“复一来”,又生出这个一的妙用。这种妙用就是你所成的那个佛。这个叫“复一来”的,就是你这个佛。
7 I5 I1 _, [3 H1 Z" |8 c" V, s
! \1 w% X+ r% {) ^! @, z9 b: [见色即空受纳是。“见色即空”,这个“见”可以见到色,但是见到的这个“色”,本来就是空的。怎么说色就是空呢?我们凡夫都执著这个色,执著什么色呢?这个色法虽然有很多种,但它的总体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这叫色身。有人说:“色身怎么是空的呢?实实在在的在这儿有呀!它会穿衣服,又会吃饭,又会睡觉,怎么会空呢?”怎么会空?你若明白这个色是怎么样有的,你就会空了。就像方才讲的析法真空,就这样分析。
4 a0 A8 m: M: L  F! ^
( {/ R6 ^; i4 g4 m; H! P, P# _- s0 D这个身体是色的总相,地、水、火、风是色的别相,一个分开的相。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我们身上的皮、肉、筋、骨,这就是地大;吐沫、大小便溺、水份、汗液,这就是水大;身上的温度,这就是火大;我们身体又有呼吸、运转,这就是风大。在这四大和合,就成立了一个身体;四大若分张,这个身体就灭了,没有了--火就归于火大,水归于水大,风归于风大,地归于地大,各有所还,都回到它的本位去了,,那么这就是空了。所以一般凡夫执著「这个身体是我”,是个错误!这身体不是我吗?身体不是我。那么什么才是我呢?你能以支配身体,能以有见、闻、嗅、尝、觉、知,有这种知觉的,这知觉性才是我。
% \3 H  M, r: Z6 B4 {: \" b) s
3 p- I. t" e$ b/ N  _* g9 K  e) X那么这身体是什么呢?这身体只可以说是“我的”,我的身体,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就好像什么呢?这身体就好像一栋房子似的,你住在房子里头,不能说这个房子就是你。你若说这个房子就是你,那将来恐怕人人都会笑的,甚至于把人家的牙都笑掉了。可是你说这个身体是我,一般人都不会笑你。为什么没有人笑你呢?因为一般人都不明白,都以为这身体就是我了。这就好像住到房子里,就叫这房子是我了。在这个身体里边,有个见、闻、嗅、尝、觉、知的性,这就是佛性,这佛性才是你自己。至于这个身体,只不过因缘和合而成而已,因缘别离就分散了。所以你不能说这个身体是我,只可以说是我的。这是我的身体,我可以不要它,我可以再换一个。你有这种的权利,可是你自己不知道,就因为你住在房子里边,不知道外边的事情,就以为这个房子就是我了,所以不要执著这个房子是我。
2 i# C5 @. r) T( j: K
: `* C8 z/ w% t( X" N8 T这个色,你把它分析开,这个色也就空了,没有了。虽然它空,但由这空里边,又会变出这个色法--地、水、火、风,和合又成一个身体。有人问:“上帝造人,用什么造呢?”就是用地水火风来造的。我们也可以用点地、用点水、用点火、用点风来造成一个人。用上一点材料,人人都可以造成很多人。( d# D) s  h5 c. d
) b: ^4 p9 h; W# ?
我们这个人身,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别离就散了,因此你不能叫这个身体是我,所以说“见色即空”。你若明白色即是空,就不要再执著这个身体为我了,或是我的,归我所有。即使归你所有,你也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说:“这身体是我所有的,我得好好帮忙它。”那你又变成心为形役了。你那个心就是那种的觉知性,你明白这个身体是个色法,是个假的,就不要执著它。不执著它,就把这个色蕴破了,色蕴就空了。“受纳是”,受蕴也是这样子的,和色蕴一样。9 J  p5 V5 C+ }2 G. P. t1 e

  g+ x5 [# u! W妄想迁流行业排。“妄想”就是想蕴;“迁流”这是行蕴;“行业排”这个行蕴,也是和它排列到一起。# _' [) _8 u# x" L  P5 v+ i
" J& b( c2 L. J9 y: d( R1 I
识乃了别五阴具。“识乃了别”,这个识蕴是个了别的作用,了别就是分别。“五阴具”,这样五阴就具足了。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 p4 q" Q' G0 C; d, X* b( a- i

8 P4 `* u$ p4 r! V- m8 ^镜花水月绝尘埃。“镜花”,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就好像镜中的花似的,镜里头照出来的花。“水月”,又像水里头的月。“绝尘埃”,没有一点尘埃的染污,这也就是五蕴皆空的意思。" X0 J4 }4 q5 {; r& u2 [
8 D* p: A# e8 n' d
空而不空明大用。在你还没明白五蕴是空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烦恼妄想,很多的麻烦。你若明白了,就在这里就能转识成智。“明大用”,就能在这个真空里边生出妙有;生出妙有,这就有一种非常大的妙用。
5 ?9 t" C, o) j; u  [2 O$ R+ x  ]) |5 R8 o  M" I
见犹未见乐快哉。“见犹未见”,在这个时候“见犹离见”,你看见了也等于没有见一样,不为境界所转,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说“乐快哉”。. z3 k; X/ d' h% U
2 T: k4 I/ G7 X0 Q
度一切苦厄
* h$ {5 x6 H7 W& `# \; \$ h+ u, y8 A4 u( h/ e
度过苦海出轮回 雨霁天晴月正辉 乾元道体人中圣 不坏金躯世上稀4 a  e- x/ A" q/ e, Y( b
, T5 C& P/ j; Q+ z; ^0 F7 b
脱生何须千年药 证灭岂待万劫期 二死永亡五住尽 逍遥法界任东西; s6 _) |# Y8 e0 `

5 S5 A: |7 q$ d% U5 J" s度一切苦厄。 “度”,就是度脱;“一切”,就是包括一切。这个一切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这个“苦厄”说的。苦,就已经不太好受,再加上一个“厄”,就更难受了。这个“厄”字,有的人把它念成一个“危”字,认为是危险的危,这就错了。“厄”是厄难,厄难和危险意思,没有差十万八千里,大约只差一根头发这么多;虽然只差一点点可是各位要知道,差之丝毫,就缪之千里呀!不可以不谨慎。你差一点不是吗?到那个目的地,就远了很远很远的!那么我希望学中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某某人你切记要认清楚这个字。这个字,是读一个“厄”字,不是读“危”字。听清楚了吗?要特别注意的!这一点点,你念错了,人家说那个外国的某某法师,连个《心经》都不会念!一个‘厄’字,他念成一个‘危’字了。那可真危险了。
7 y& u( @; {. c% t1 k$ V8 Q7 V' v4 E9 h: E% Q
“度”,怎么叫度呢?度脱,怎么叫度脱?度脱就是离苦得乐了,这叫度脱了,也就是解脱了。那么为什么不说“解脱一切苦厄”,而说“度脱一切苦厄”?因为这是接著上边的“照见五蕴皆空”来的。这个“度”含有修行的意思,你虽然照见五蕴皆空了,但是还要去修行;你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你若不修行,单单照见空了,你活该你照见空了!你照见空了又有什么用!你知道是空了,你感觉到是空了,但是还得要去行去。这是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理上你虽然已经明白它是空的,但还要去修行去,才能度苦厄。如果你单单知道它是空的,而不修行,空也就也没有用;有也没有用,空也没有用。你要去修行,要去躬行实践。这个“度”就是躬行实践,要你实实在在地去修行,实实在在地去做去,不是像口头禅一样,说说:“啊!开了悟了!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就可以的。你说开了悟了,怎么样开呢?怎么样得呢?怎么样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者容易,行者难”,说的是法,行的才是道呢!所以你能说必须要能行。你知道是空了,还要去修行,借这个真空而修妙有。
3 u; W' [$ E( n* m; a
( D* N6 }* N; `0 c度一切苦厄,这不是只度一种的苦厄,而是所有的苦都包括在内了。所有的苦包括:三苦、八苦,无量诸苦。4 B) Z3 q4 p$ S
$ z# W. j; n7 q, c
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又叫三受。所以,以后有人讲经讲到三受,问你什么叫三受,不要再说不知道了。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就是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什么叫受?受就是你所接受的,你接受这个苦、接受这个乐、接受这个不苦不乐。苦苦就是个苦受,坏苦就是个乐受。你不要以为乐就没有苦,乐会坏的,坏了就有一个坏苦。不苦不乐受,不要想:“那是不错了,也不苦也不乐。”那叫行苦,也没有多大意思。
( w& p/ ?4 A! L
+ D8 K) d- q: L3 D$ V5 G还有八苦,八苦是什么呢?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谁能没有生?有生就有生苦。谁能不老?有人说:“小孩子死了,就没有老了。”虽然没有老,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一种的知觉就死了。不错!他没有老,但是他有病苦、有死苦,也可以说他有老苦。怎么说他有老苦呢?他死那天就是老了嘛!若不老怎么会死啊!因为他死了,小孩子也就变成老了。由生到死这期间就是老,所以虽然他的寿命没有一个过程,但也可以说是老了。给他这样缩短他的生命,那么他也没有避免这个老苦。
" _/ U" ?  Q( ^5 O+ J1 E  |1 H" o+ {  X
病苦,哪一个也不敢说生病是不苦的,是不是啊?生病都是非常痛苦的,你就算开了悟了,生了病还是一样苦的。5 g* v, e: \, B1 Q! v$ l6 R
: k/ p/ @- W. U8 _& T% _- J, b
连释迦牟尼佛都还有“金枪马麦”之报,你能说没有老苦、没有病苦吗?释迦牟尼佛怎么有金枪马麦之报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做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那个地方的人都没有东西吃,就有一条大鱼在海里被人拖到岸上,大家就吃这条鱼。在鱼还没有被杀之前,这个小孩曾用一根棍子照著鱼的头打了几棍。所以佛成佛以后,还是要受这个头痛之报,好像枪刺著那么痛,这叫金枪。
1 H  ~7 u4 y0 e" ~  t+ e! x
* j5 s3 a6 J( l# y) A马麦之报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说了一句错话,他对一个修道的人说:“你这样修道还不够苦行,你若真正修苦行的话,就应该吃马吃的麦。”等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有一年结夏安居,到一个城里头,这国王不供养他,只拿一些马吃的麦子,给释迦牟尼佛和比丘们吃。所以在因地所造的业,在果地上都要受报的。
/ ^2 C0 @: T! e. ~6 m3 p; G8 d2 O" E) a
死苦,人人都不欢喜死,为什么?大约就是因为苦的关系。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种种的苦,所以叫诸苦。我们现在修行,可以把这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免去,所以叫“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我有一首偈颂,读出来给大家听一听。4 j$ N! V# K! c. d
6 \5 [2 m' w" Z+ Y4 {
度过苦海出轮回。一切苦厄就是苦海。你想度过这一切的苦厄,就要怎么样呢?就要脱出六道轮回去,脱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这一切的这个苦厄,超出这个轮回。5 E: a3 j9 Y% K$ q# G' s
4 [0 \1 X7 X  r6 Y
雨霁天晴月正辉。这个时候就好像雨霁。“雨霁”就是不下雨了,雨停了,天也晴了,就是雨过天晴。“月正辉”,月亮在空中正发出一种光辉。这比方什么呢?比方我们这个五蕴皆空了;五蕴皆空就没有云,也没有雨了。没有云雨,这个天就晴了,也就是“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种境界就是你生出真正的智慧,照耀一切。6 r& p9 Y4 b( W5 L0 {
1 C8 Q4 b2 i% r: i# K1 S! Y' F' a6 a8 g
乾元道体人中圣。这个时候,因为你已经度过一切苦厄,证得初果,所以身体可以说是纯阳了。“乾元”,干是属于阳数,在《易经》上它是纯阳体,所以叫乾元。“道体”,修道的这个体。“人中圣”,这就是人中的一个圣人。
8 ]0 [+ p7 v5 x# P# b/ n; ~$ M% F6 Y& V5 i/ L) J* Z
不坏金躯世上稀。你这时候证得初果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你这个身体就是不坏金躯了,世上很少很少的。
' M: ^: L1 w& T, l+ G& ?2 [3 C1 ^. c5 {# G% T% G: c( R+ L. F
脱生何须千年药。古代的秦始皇,要到蓬莱仙岛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以求长生不死。现在你不必到处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你只要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就死,这生死由自己,阎罗王他管不著了,就好像菩提达摩一样的2 L; H- I/ W$ |3 N
$ O) e5 m- H4 O8 w9 I$ @
证灭岂待万劫期。你证得这个灭,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中的灭,成了道了,就可以证得无余涅槃,而且不需要百千万劫那么长的时间,很快就可以证得这种无余涅槃。& h  R% l/ U0 `8 Y5 R. {

3 `- O1 f# m" ]4 ]8 O& {. a二死永亡五住尽。你能度一切苦厄,超出轮回,得到金刚不坏躯,这时候就二死永亡了。“二死”,什么叫二死?是不是死两次?不是死两次,而是有两种的生死。一种是分段的生死,另一种是变易的生死。证得罗汉就了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必须要证得菩萨的果位时才能了。现在这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这变易生死也了了,也亡了。这个“亡”不是死亡的亡,只是当“没有”讲。《大学》上说:“而今亡矣”,就是这个“亡”字,就读成“无”。那么在这里的“亡”字可以读“亡”,也可以读“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讲就要当“没有了”讲,两种死都没有了。" `9 {& S; J+ M, S  z

( a( t* x7 |8 n2 N+ I1 f" ?% u“五住尽”,这五住是指五住的烦恼。五住的烦恼是什么呢?第一是见住烦恼,本来叫见爱住;第二是欲爱住;第三是色爱住;第四是无色爱住;第五是无明爱住。因为有这五种的爱住,有所执著,所以就变成五种的烦恼。观世音菩萨把这五种的烦恼都没有了,下面这一句我们要注意一点。
3 ~* ]! H+ Y% V9 w2 g7 B, D: a/ @/ K8 n
逍遥法界任东西。这一句,你们要注意,逍遥也就是那个自在的意思,自在也就是这个逍遥的意思,逍遥也就是自由的意思,自由也就是快乐的意思,所以这很快乐的。怎么快乐呢?可以随便到各处去旅行。“任东西”,就是你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随时欢喜去就去;你欢喜到东方药师佛那个琉璃世界,也随时都可以去;你欢喜到娑婆世界,那更不成问题,更没有问题了!也不需要到领事馆去申请护照,办这一些麻烦的手续,随时你想要去就可以去,这叫“逍遥法界”。
# u, }( _0 U& ^/ _
5 v! V4 p3 I0 t这个法界,不只东西,就连南北也包括在内;不单南北包括在内,乃至于上下、十方都包括在内。你愿意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欢迎你。不会说你想到某一方去,某一方说你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不给你入境。不会的!你愿意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所以叫“逍遥法界任东西”。你看!这种境界多快乐、多自在、多逍遥,多自由、多平等。这真是一个真正的平等法界性!你到这“二死永亡五住尽”的时候,就能得到这样的自由,这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在、真正的逍遥!
) o- @( l2 c  f& T2 n
- \& h. s1 W% u6 `1 Q8 i舍利子9 g$ n0 k9 l! f# [# H
# ]  |5 ~$ A& v% `4 K0 V
舍利子是坚固征 译作鹙鹭母仪型 戒定圆明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
; R6 ~: j9 n, O' z! T. Q: Q! n4 d- L+ n) C8 X4 s4 _" U  w
大智云何因愚表 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智 取诸曹溪宝林峰
8 r% p! O5 u$ {2 V/ r4 Q( A) c; m! c- }9 E7 x& O8 ~
舍利子是坚固征。“舍利子”又叫舍利弗。“舍利”是梵语,“子”是中文。“舍利弗”就统统都是梵语,“弗”也就是“子”的意思,“子”也就是梵语的“弗”,所以你念舍利子或舍利弗,都是一个意思。舍利子是坚固的意思。什么坚固呢?智慧坚固,所以说“坚固征”。  `0 `6 q6 ^; \# @2 {

1 L. N  @' h/ P% c/ Y; C译作鹙鹭母仪型。舍利,翻译成中文就是鹙鹭。鹙鹭鸟是海上一种的大鸟,就是鹰。这种鸟飞得很高,它的眼睛就好像望远镜似的,看得很清楚。这鱼正在海里往上浮,它在空中就看见了,立刻就像火箭那么快地冲下来,就把鱼给叼起就吃了。舍利就是这种鹙鹭鸟的名字。在印度起名字,有以父为名的,有以母为的名,又有父母合名的。舍利子是单单以母为名。“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就是舍利的儿子。“舍利子”是依照他母亲的那种形态,所起出来的这个名字。
( ]' S, {4 |* F; u+ K7 K8 _; `+ \% E  E( I, }" s/ E  E8 _* y
戒定圆明珠光现。舍利子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定、修慧、修戒,戒定慧都圆明了,戒也圆满、定也圆满、慧也圆满,就好像珠子放光那样,所以说“珠光现”。
8 |; D& O/ e: x
* g' z# x/ O1 k; Y行解相应体玲珑。他又修行,又学教,所以智慧就大。“体玲珑”,他的身体好像玻璃、琉璃体似的玲珑。: E0 W/ l6 x3 \$ R* _9 I/ Q# c
# z+ L3 x1 n9 J$ _4 w: [9 u
大智云何因愚表。怎么叫大智慧呢?怎么叫大智?就因为由一般愚痴的人表现出来的,他和这一般愚痴人不同。愚痴的人做事颠颠倒倒的,明明说得很好,但是一做就做坏了,就往坏的做,这就是愚痴。他有智慧就不会迷,不会明知故犯,不会颠颠倒倒,所以叫大智慧。' Y. g) y4 n' y9 l- z3 l4 N9 j2 q# ~

0 g' z3 g  i9 c善辩已在母腹生。本来舍利子的母亲和他的舅父辩论,他母亲都说不过他的舅父。但是自从她怀了舍利子以后,他舅父再和她谈论道理,就屡次、屡次都被她辩倒了,他的舅父就说不过他的母亲,以前讲《楞严经》讲过好多次了。于是乎,他舅父就去学印度外道的论议。学回来的时候,舍利弗已经跟著佛出家了。因为他在他母亲腹里,就能帮著母亲辩胜了舅父,所以说“善辩已在母腹生”。5 e8 L' L$ ?6 }4 W

  K  I! [3 K9 m/ S: A% b: {% F人皆具此真实智。这种大智慧,不是单单舍利弗尊者才有,人人都有这种真实的智慧。可是人人都不用它,把它忘了。如果人人都可以用, 它的话,这种智慧是人人都有的。/ @0 m% _9 V- _3 C/ t' K- \

1 j: v( a6 i6 U  ]7 ^3 f1 u取诸曹溪宝林峰。这种真实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在曹溪。曹溪又在什么地方啊?曹溪在中国广东马坝南华寺。宝林山南华寺那儿就是曹溪,也就是六祖的道场。有人说:“这个旅途太远了,我没有法子去!”“那么远!我怎么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取去呢?”好!现在不必去。你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本体上,也有个曹溪宝林峰,不必跑那么远去找去,你自己就有这种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在你自己那儿。怎么样去求呢?只要你把那个颠倒心放下,妄想心放下,用功参禅打坐,就可以得到了。“曹溪宝林峰”,就是参禅打坐,坐在那个地方就像宝林山一样。
6 P+ Z+ n# c  p0 c, L
/ _4 ^9 y7 }8 R( C( j" F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W2 p7 v( h0 n9 O

+ q7 _" C# E* F7 e( E色不异空有若无 空不异色体用殊 色即是空真源彻 空即是色妄流枯
4 O* e. ]: k% a3 [) D7 I8 {& A) T2 V" T4 q+ u2 v' ]1 f
山河大地唯识现 梦幻泡影如是乎 慎勿外求持中道 放下染缘即来如
9 |8 @* f5 j- |; @3 V
! S' [" g3 X; t! m. t3 C, [色不异空有若无。什么叫色?就是有形相的,有形有相的就谓之色。什么叫空?就是无形相的,无形相的就是空。那怎么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这说的是彻底的一个了义,是究竟的一个真理。
! U) @; Y* B2 A. Q' b- ~" p. R" _6 z% a% e  ]) o
色,我们所有的这个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这所有一切都是色。这个色在什么地方呢?色就在这个空里边。这空又在什么地方呢?空也在这个色里边。所以说“色不异空”,色和空是不二,是没有两样的。“空不异色”,这空和色也没有两样,是一个的。这空包著色,这色也包著空,在表面上看是两个,但实际上本来是一个。就拿这张桌子当个色来讲,这张桌子就放在这个地方,这个空的位子就被它占领,没有了。你把这个桌子一拿开,这个地方就空了,空即刻又现出来了。那么没有拿开桌子的时候,这个空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不过被这个色给占领了,那个空间并不是没有。那么有空的地方有没有色呢?有空的那个地方,也就是色的根本。/ J# D5 V7 r2 Y  b3 @

6 X& N5 I9 x1 p* t- C+ `“色即是空”,我们把色分析开,就变成空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色法,心就属于空法。心法也就是空法,你得到空理,得到真空的理就是心。身体既然是色法,它是由什么而成的呢?是由四大而成的。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集聚而成的,这是色。若再把它分析开,四大又各有所还──人到死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就还于火大,风就还于风大,水还于水大,地还于地大,各有所还,这个色就没有了。虽然现在有这个色相,将来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有若无”,虽然是有,也和没有是一样的。
; c- J& l& ?7 r0 {: o4 d" u; x. o! [
空不异色体用殊。空虽然不异色,但是有体、用的分别;空是空体,色是空的用。这体用虽然是两样,可是它本来是一个。5 h4 ?2 V* O4 _1 F- q2 s! ]( N2 C

3 e; ?- u6 o$ A# ~: @色即是空真源彻。你若知道色就是空,就“真源彻”,真的源头,你也就得到了,也就彻底明白了。
7 d& Y4 t) a; X0 P3 t9 N: w$ ?) u: A2 ^. P$ U" M/ D3 _
空即是色妄流枯。你若明白空即是色,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就“妄源枯”,妄的源流就干枯了。9 d" e3 \* G$ b: K* x9 I
! @7 d* ?3 s- L# }- X, ]
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说是修道得到的一种境界。这色也可以说就是美色。在中文美色就代表男女的问题。你若是真正得到修道的这种境界、这种快乐,和这种色法的快乐是一样的,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修行得到的这种的快乐,比男女问题的那种快乐,还要强胜百千万倍都不止,所以空不异色。! F# E9 E9 |5 p8 u
1 e: G; [% z, s1 e( c( h1 R
色即是空,即色是空。你在色上若能明白空理,不著住,无所执著,不取不舍也不受,这就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你在空理上得到真正的快乐,就会“妄流枯”,妄想的思想这时候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得到比那种色的快乐更快乐的了,所以把那种的妄想心就给放下了。
. O# ^0 L* ~, P- s+ |9 c6 U# ?( J( I1 Y. Z0 F" [% q
“山河大地唯识现”:山河大地都是色法,这个色法又是什么现出来的?是我们这个分别的识心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把这个分别的识心变化过来,那个山河大地也就都没有了。  ?1 L+ R9 E7 C& [) k9 u8 o% c# v
! B5 p% P( R" N/ n5 t% Y
梦幻泡影如是乎。这一切都好像是梦。我们人人都知道梦,都作过梦,可是你问问他:“怎么样作的这个梦?为什么你就有这个梦?”他就是能答覆你也是似是而非,不一定正确的。他或者说:“喔!我白天想什么,晚间就作什么梦。”或说:“我或者以前见过这种境界,所以我就作这种梦。”但是有的时候你没有想过这个事情,就作这种梦,这又怎么讲呢?有的时候你也没有见著这种境界,你就作这种梦,那又怎么讲呢?讲不出来了。
2 i3 K2 ?, l2 ]8 {- G# S9 C" E: R# K% U) ]6 T. c7 J' K* p
怎么作的梦是讲不出来了,那么这个梦是怎么样醒的呢?也是很糊涂,糊里八涂的,甚至于作完了梦,就不记得了!忘了!你想一想,我们从作梦到醒来,相隔连十个钟头都没有,就会把它忘了,一点都不记得了。所以若有人说:“我不信有前生!我若是有前生,为什么前生的事情我都不记得?”你就可以拿这个梦来比较。我们从作梦到梦醒,这个时间相距不到十个钟头,梦里的事就完全忘了,何况是前生的事情,又岂能完全都记得住呢?
7 w( `! h9 r4 B, }$ k" P: y/ w3 E! h% m2 B! b) H
一个人正在作梦的时候,假设在梦里边有人告诉他说:“你现在虽然发大财、做大官了,又有这么多的子女、财产,可是这都不是真的,这是作梦呢!”这个作梦的人在梦里边,他是不会相信你说的这些话的,他一定说:“我现在又发财,又当官,子女这么多,财产这么雄厚,这怎么会是作梦呢?”怎么样他也不会相信他是在作梦。但等梦醒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他也会知道:“原来以前我发这么大的财,做这么大的官,又有这么多的子女、财产,原来都是梦境的显现,是在作梦呢!都不是真的!”为什么他知道了呢?因为他梦醒了。要知道我们现在也都是在作梦啊!可是我现在对你说:“你是在作梦!”你不会相信的!等你修道修得明白了,“喔!原来我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作梦哩!自己原来没有作得主。”那时候才知道,以前的确是在作梦。/ \) D) Q. ^+ Q3 l) l4 y# O

2 L& R3 H4 S* X) I4 x幻,怎么叫幻呢?幻就是幻化出来的。幻术师就是能自无化有,自有又化无。变幻不测,小孩子一看就以为这种的法术是真的。但是大人一看就知道,“喔!原来这是虚妄的!假作出来的!”就认识了。2 o3 e% c- x2 l5 _/ F$ q) F8 f! f
% h% U* l; g. Q, D+ h6 Y5 M3 ~
泡,就是水泡。水泡生出来没有好久就灭了,不长久的。影,是人的影子。人的影子是真的?是假的?你说它是假的,看著又有,又在那个地方存在著;你说它是真的,看是有个影子,但用手去拿,又拿不著。你说这是真的、假的?这个影子又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是由身体的背面、阴面出来的。人的阳面没有影子,阴面就有个影子跟著你,你走到什么地方,它就跟到什么地方。我告诉你,这影子也有一个比方,比方什么呢?影子就好比这个鬼,你走到什么地方,它跟到什么地方。所以怕鬼的人他一看见黑影,心里就打颤颤,就跳起来了,说:“骇!鬼来了!这是鬼!”其实原来就是个影子。可是这个影子,你活著,这是个影子;你死了,这个身体没有了,那个影子就变成鬼,没有影子的那一面,就变成神。可是这神和鬼并不是两个,是一个。你阳气足,它就跑到没有影子那边去;你若阴气盛,它就跑到有影子那边去了。你哪一边力量大,它就跑到哪一边去。你善功德多,它就跑去升天去了;你罪孽过多,它就堕地狱去了。所以说“梦幻泡影如是乎”,也就是这样子的。6 }) ?1 Q' T/ v7 n; x! u

+ m" V& t* B% S' P+ M慎勿外求持中道。你不要向外驰求,这都是在你自己这儿呢!/ y! C& }( D8 j7 h' A

8 _/ u4 |( {; P% J  Q放下染缘即来如。这个写的“如来”,不是的!是“即来如”,不要以为如来是个固定的名词,其实这也没有一定的。“放下染缘”,什么叫染缘呢?染,就是染污了;缘,就是这种因缘。你要把染缘都放下。什么是染缘呢?就是我们的欲念。我们的贪心是染缘,嗔心是染缘,痴心也是染缘。杀生是染缘,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甚至于吃迷魂药,这都是染缘。你能把这些染缘都离开了,这就是就和如来是一家人了。“即来如”,也就是成佛不远了。佛成佛了,就叫如来;我们尚未成佛,所以叫来如。来才能如,不来就不如。来到什么地方呢?来到佛这个地方,这叫来如。把这一些染缘都放下,就可以如了。这个“如”就是什么都合理了,没有一样不对的事情,什么都对了。# @( y+ P- _7 A- h* x" G
5 h9 {4 S& s& w: r
这个空是个真空,色就是个妙有。真空不空,因为妙有;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从什么地方显出来的一个空?从“有”的地方显出来的,也就是从色法上显出来的。从什么地方又有这个色?也就是从空上显出这个色法。所以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若是明白了这个不空不有的道理,这就彻法底源了,就真正明白佛法了。' z: i4 B- _! y+ y6 ]- Y
6 P" y0 l; _; L4 x% `, Q
好像方才说的这个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连梦的来源和去脉都不知道,怎么样有的梦?怎么样梦又醒了?也不知道!我们现在是怎么生的?又怎么死的?就更不知道!你在这个不知道的地方,若是明白了,这就是觉悟。所以说“色即是空真源彻”,你若知道色和空的道理,就明白那个真理了;“空即是色妄流枯”,妄想也就断了、没有了。你要想明白空和色的这种道理,就要在非空非色这个地方来见取,来领会其中的道理。这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也就是不空;不思恶,也就是不色。在这个非空非有的地方,你来把它研究一下,也就是在亦空亦有这个境界上来觉悟,你就能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空中有真色,真色中有真空。色法也就是空的本体,空法也就是色的一个面目。所以方才我说,就在这个色法上,也就是空;就在这个空法上,也就是色。
" [0 @$ {' Q4 k# i* a! ^4 L- I8 V5 b- I8 }3 c" ?2 V1 m
好像一座山,这山是个色法,你把山铲平了,这个空就有了。在山还没有铲平的时候,空有没有?也是在那个地方的。那么这空显出来了,那个色是不是没有呢?色也在那个地方。你看那个地方只有空吗?不是的,色也在那个地方。这空和色是一个的,不是两个。那空和色是一个的,也就和那个冰水一样的。为什么它有了色了?在这空里边变成冰了。空里边微尘积聚到一起,就变成一个色相,散了就又是空了,所以空就是色,色也就是空。怎么样子变成色的?这就好像空气和水一样,空气一遇到冷就变成水,再冷就变成冰。怎么样这个色又变成空了?天气热了就把它化了。有人说:“尘土不能化!”我这说的是这比喻,并不是说尘土就是冰。这是恐怕你不明白这个理,所以藉著冰和水来比喻,你不要认为尘和空也变成水和冰了。你若这么一想,那又是头上安头了。本来没有这种执著,我给你讲这个道理,你却多了一层执著。你有这么多的执著,我就没有法子教你明白空色不二的道理,还得慢慢等什么时候你自己参悟到这个道理上,或者就明白了。! y5 H4 r+ t) B. Y' C

8 Z% s% Y9 W* h/ T/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 X" z+ c: t, x! Q: N4 \( k+ b1 l, ^, U" A3 a1 E
不增不减。
0 s+ m* T- B7 Q% N5 m
) k  h; P; S# r: H; @* N  d" [受想行识如空色 再呼舍利汝谛听 是诸法空相无性 不生不灭寂然通
' ^. n7 t: {0 h$ e: ]! Z
8 O1 }6 \0 ^7 a( m# p7 _6 X5 j3 w9 o不垢不净离污染 不增不减悟玄中 湛然静极超造化 顿觉我法本圆融
- \1 N" |% q$ Q0 U& J
- Q$ |: Q0 {. ?! Q, m& l( F前边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字虽然有种种的色法,但是总括起来不超出三种。这三种就是可对可见色、可对不可见色、不可对不可见色。什么是可对可见色呢?就是可以和你自己成为一个对待法,也可以看得见的。可对不可见色法,对是可以对上,但你看不见它。不可对不可见色,就是对也不可对,见也不可见的这种色。这三种从什么地方分出来呢?就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上来分别。
  h5 F3 Q% o9 L) P$ f, \9 t) N! o' o! d# Z
可对可见色,譬如人、我、他、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这些都有形色可对,也有色相、有形质可见,所以叫可对可见色,这属于色法。
' Q7 R) K# ?/ T" M0 Y# E% N. {+ h9 ~5 O" G: H5 o; e/ H
那么,还有这个属于色法而可对不可见,对是可以对,但是你看不见它,只能听见,这是什么呢?就是声、香、味、触。这可对,可是你不可见。好像这个声尘,确实有个声尘可以对,音声一响你就可以听见,并且可以对著而生一种分别的识心,分别这个声音是好、是不好。可是你可看不见这个声音,你说这个声音是什么颜色的?是青色的、黄色的、赤色的、还是白色的呢?没有颜色!那个声音是方的?还是圆的呢?还是三角形的呢?还是长形的呢?你也不知道!就是看不见,你看不见它的这种的声尘的体相。这叫可对不可见色。这个声,也属于色尘;在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里头,它属于色。
( F- D' c6 N, r/ I* |5 Y* g3 z  \# a7 ~# b, [
那么鼻子嗅香。所以它鼻子一嗅这个香尘,你就可以知道它是香的,可是你看不见这香尘的相貌。香是个什么样子?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呢?不是的。虽然看不见,它还是有,只是它没有形相,所以你视之不见。但是你用鼻子一闻:“啊!这么香呢!”就知道有这么个香尘存在,所以香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
& B3 @1 x$ d$ D, y- F! p8 U- Y* f  S4 c- v: |8 e( t6 l% S, I- W
味,这个味就是:“这个东西好滋味!”好滋味什么样子呀?你看见好滋味那个味没有?也是看不见的,只可以在口里这么咀嚼,用舌头尝一尝,舌头就知道:“啊!这个味道好吃,那个味道不好吃。这个是酸的,那个是甜的;这个是苦的,那个是辣的。”可是酸、甜、苦、辣、咸,这五味有没有一个形色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看不见的,所以味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
& K9 h7 |6 m9 [) d+ S5 V) t- d
- p0 [' G7 X! K1 ]至于触,身上穿上绸缎的衣服,贴著皮肤很温暖,很滑腻的,很自然就有一种快感、很舒服的。你看一看这个舒服的样子是什么样子?这个触尘是什么样子?看不见的!所以触尘也是可对不可见色。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在色、受、想、行、识五蕴里都属于色蕴。
! v% P' w, b# u" H: V* h+ t' ~/ ^7 ?4 I0 p/ o4 A- R+ T
色、声、香、味、触这前五尘,或者已经过去,或者没有过去,在你的意识里边都会有一个影子留下来,有个影子。什么影子呢?譬如眼睛看见颜色了,意识里头就知道:“我早先看见红色的。啊!我又看见黄色的,又看见绿色的。”这个色尘过去以后,但是这个影子还会落在你的意识里边。你说没有吧,他又记得这么一回事;你说有吧,这个境界又过去了。这叫前五尘落谢的影子。色尘是这样,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都是这样。虽然事过境迁,可是在意识里边还存留下一个影子,这就叫法尘。
) J/ s$ @5 r3 D& f4 `0 i
9 \" Q5 Z9 [9 Y0 g这个法尘也属于色法,但它是不可对不可见色。它不可对,一对,它已经过去了;又不可见,见不著。但你若说没有,在意识里边又明明有这么一回事,好像刻的一个板似的,在那儿存住了。虽然存住了,但你没有法子看见它,没有法子听见它,也没有法子找到它的真正相貌,它只是前五尘的印象,落到第六识里边的一些影子,所以它是不可对不可见色。0 W( Y7 s3 i6 I

" ]4 }& J, `# e) Y$ n' [, ?受想行识如空色。经文上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蕴是这样,其余的受想行识也是一个样的。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16:37 , Processed in 0.1019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