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 s3 G J. y4 `8 o
3 X9 j0 y, l2 {+ Y(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4565.html) * O+ J. y: X" N; E- l3 g
8 n0 w! ?- Y- M8 p$ S/ p0 B
" i) @$ C" z1 Z1 E$ j. N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E, W; C2 Z$ j. e/ t/ G# t# s$ Q4 U" S, Y3 r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3 X! @% I5 C' K2 c
. l" L& c0 \. y i5 h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 t6 Q4 K Q" U' w m) X7 F C9 X0 {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7 U3 H5 p( ]4 p3 a& N; T0 ~4 @) s, q
* U; {: f8 W; {" k' b, t" q* U$ ?* p2 ~& H- G) ~8 I5 E1 A
开经偈: e2 z- ]4 a' P5 Y: @ M3 b- F
; f" A; ~ K) S t5 D2 a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B4 l$ |- M) L; s3 m
: n) G }; O- O! G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5 Y. K* l9 o' a s, W
w3 d- X6 Y2 S$ O# X+ O# M5 I"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s) C" X3 i7 T( W3 U2 m0 L; l7 j% D, k3 ^4 D8 y. [
A1. 总释名题 A2. 别解文义 A1(分二)
1 Y; K7 ~7 ?" I3 y9 Q! m7 w/ U$ f$ [$ s ]1 o
B1. 经题 B2. 人题
7 I: r9 G k, Y% L8 E; o+ d
* C# z K* h. aA1. 总释名题' ?" Q5 v* l$ s
: h, Q& j' h9 D5 b1 K4 ^
讲这一部经分成两科:第一科总释名题,总起来解释名题;第二科别解文义。总释名题又分出两科:第一是经题,第二是人题──翻译人的名题。
5 Z1 |" h+ _' F: }0 n% @, h* y2 @
; U3 w0 q. O: l EB1. 经题
+ D* p @$ _' z7 v3 A9 l) e4 {6 V4 ~: M9 q4 K0 m/ I2 H
经的题目,在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里边有七种立题:
4 n2 N8 `0 C$ l. r' e! F% g6 g6 n, g/ R2 v
第一:单人立题。什么是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单人立题,“佛”是个人,“阿弥陀”也是个人,所以叫单人立题。- B6 t [ X/ b
4 R& S7 M+ d8 W. U, P第二:单法立题。什么叫单法立题?譬如《涅槃经》,“涅槃”是法,以法相作经的题目,这叫单法立题。* V8 j6 k L$ Y5 _& I
8 F; ~4 f$ z4 U' A, x
第三:单喻立题。用单一个譬喻来立题,什么是譬喻立题呢?就譬如《梵网经》。“梵网”就是单单一个譬喻。并不是说是这个譬喻的譬喻,就单单譬喻。譬喻什么呢?因为《梵网经》说的是戒律,这个戒律就比方大梵天王前边的那一个网罗幢。这个网罗幢是圆筒形的,挂在大梵天王前面,作为庄严的表现。这个网的周围都有孔,有这个网的窟窿,也就是每一个网孔里边,都镶著一粒最名贵的宝珠,这些宝珠又互相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个宝珠照著那个宝珠,那个宝珠又照这个宝珠……,来回这么互相照。
1 k1 G4 E$ S. S# K3 m+ ~
. i6 h7 G4 F! p虽然这样光光相照,你的光照著我的光,我的光照著你的光,但是这光和光之间,可不会彼此发生冲突,不会说:“你的光不要来照我这个光,我的光也不要去照你那个光。”没有的!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就是用来比喻每条戒律之间,互相都像这些宝珠一样光光相照。你守这条戒律,这条戒律就有一道光;你守那一条戒律,那一条戒律也有一道光,所有十重四十八轻的戒律,每一条都有它的戒光放出来,就好像这网罗幢的珠光似的。
- B, V, d# o( y6 ^: x, z7 L, j5 Z2 L1 `/ C% G* H' C; W2 [
为什么在网孔里头都镶上这个珠宝呢?这个网罗幢比方是菩萨戒,就因为每个戒,本来就是有个窟窿的。这个戒怎么有个窟窿?也就是有个漏洞在那个地方。虽然是一个个的漏洞,但是你守了戒律后,它就变成一粒粒的宝珠了。你若犯了一条戒,你就有一个漏洞;你若守著这个戒,就好像宝珠放光似的,而且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表示什么呢?表示这个佛的心、菩萨的心和众生的心,心心都是相应的。佛是怎么成的佛?都是从这个戒律修成的,菩萨也要从这个戒律修成佛,众生也要守著这个戒律才能修成佛,这表示化化无穷,这个意思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梵网经》是单喻立题,单单以一个比喻来命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单三。
8 X, C0 h# [0 c8 {) }. Z1 j
% n' E2 Y! k2 ^. T7 M& V ]) ?第四:人法立题。譬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个人,“般若”是法,是法的相,所以叫人法立题。9 R, s4 j1 z) b; `' [
/ E+ h; r, E5 K9 ^5 A
第五:人喻立题。譬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个人,“师子吼”是个比喻,言其佛说法好像师子吼似的。狮子一吼,百兽皆惧。) K# a, F- ~3 l5 o, ?
/ K; x8 y; ?! _3 H% o5 H+ y第六:法喻立题。本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是个法,“心”是个比喻,所以这一部经是以法喻立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复三。怎么叫复呢?复就是重复,也就是两种合到一起,又叫重三。 _& u/ Q9 x9 ~+ A
3 D4 ]/ l' f5 o第七:人法喻立题。有人、也有法、也有喻,又叫具足一。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个法,“佛”是个人,“华严”是个喻,表示“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又“大方广”是说这法的体,“华严”表示用。佛是修大方广六度万行这种法而成的佛,修六度万行是成佛的因,就好像花是果的因似的,这叫万行因华,用好像花似的这种万行的因,来庄严这无上的果德,就成这种佛果的德行。
" C1 Q3 D$ D: F* ], [+ K% q( U. d5 E" B
现在就用我所作的偈颂来解释本经。每一段文都有八句偈颂,来解释这一段经文。这八句偈颂是我自己作的,以前讲过一遍,这是第二次了。
# O! V( ]% p5 Q9 o6 i6 J
. k% }9 `; M% _* W3 T1 }, Q6 f5 A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 u+ W" z% }0 n6 A
/ L- f! v8 Z V( _0 e3 x( N @7 n妙智方可达彼岸 真心自能契觉源 法喻立名超对待 空诸法相体绝言$ C! Q4 R, t: D3 O
" y: |$ k. e2 v' h8 |7 M
宗趣原来无所得 力用驱除三障蠲 熟酥判作斯教义 摩诃逆转般若船/ J5 P4 n. ^0 D+ ~' `; [
4 J$ s( n! j6 L5 O
前边这八句偈颂讲的是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按照五重玄义 ( 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 来解释。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解释题目的意思。: v2 k* d7 v) e8 E+ D2 m
' ]' O, B, D1 `+ [+ H; z# l
五重玄义:(一) 释名6 F: [0 W! j& C* h8 g* d# H
( _7 n2 D) \$ U- d8 d9 u- [妙智方可达彼岸。什么是妙智呢?般若就是妙智。你用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到彼岸。这个到彼岸,就是波罗蜜,这“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
' O' B+ y! }! c3 E" Y
P; b9 z& y4 D' l% E8 i真心自能契觉源。这个“真心”就是说的这个“心”字,也就是说的这个“般若”。你有般若的妙智慧,有这种真心,自然就可以契合觉源。契合觉源,就是和佛的本觉相契合,就是得到那个本觉的体了,契合了。契合就是相合了,和它合成一体了。
% E0 P) R1 i0 J. n6 m% E& B# q$ v- T1 w+ J6 R y" r+ j
法喻立名超对待。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和喻来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个喻。“超对待”这是一个绝待的法,不是对待法;它超过去这个对待,而到这个绝待的这种境界上。6 s. V, N/ o& `; i
$ i7 Z8 Q7 M' f8 [' v3 K+ b
般若是什么?般若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有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来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才来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又叫彻底的智慧。彻底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