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2 1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无法形容它的壮观。" H. _, k4 }# j, d( | s1 m, U, L
% D- h& [* M0 Q& W' P$ r8 i K 【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缘,各各三昧方便门,各各修习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欢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诸法门,各各入如来神通境界,各各入如来力境界,各各入如来解脱门。】
# s$ R8 K6 r/ d5 H
3 m' i! {1 _/ a, |& i" S( S* S* X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先说佛坐道场,「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来坐於道场」。清凉大师说这 ……
5 ^6 z) J4 V# M2 E3 E1 i+ J; G, ~6 W) N$ b2 e7 \6 ]
- T; p0 |% S1 m+ n3 k4 T' e* n8 d: y; T3 L$ @: o
. S1 B0 p5 h }8 \" \& `, r+ z 82 12-017-0555 大方广佛华严经
" K& D4 E( t$ d ( K/ T& \# i0 a3 c! F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五卷) 200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55
' R+ M# a2 l, ]; A4 G
( R" l( p( }. H+ ?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最后一小段经文:5 R! o4 n7 V9 F+ Q; {
2 |7 B. ~6 e, o. a* r
【如於此华藏世界海。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 L- W4 d& ~' f7 B0 y3 e. f* S' {! i7 i, Z$ R! q5 i6 }% S
这段经文是「结华藏外」。在前面「结华藏内」最后一个小段讲闻法得益,七种利益,最后一种讲「修极」,我们特别强调佛的恩德、佛的智德、佛的断德,也就是这个经中所讲的「大悲」、「大智」、「自在」。自在是断德,如果你不能够把烦恼习气断干净,你哪里来的自在?所以我们要想得大自在,如同我们天天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这是一位得大自在的。我们这么多年来,总结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原则,看破、放下、自在;如果不能看破,你就不能放下,你要有丝毫放不下,你就不能得大自在。修学的同修,哪一个不想得大自在?大自在何以得不到?没放下。这桩事情说实在话,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小自在。世出世法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了,心里一丝毫都不执著、都不分别,连印象都没有了,那你得的就是究竟圆满的自在,自在到极处了;那个「极」就是大圆满的意思。因此我们要想生活的自在,现在人讲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果报 ……
' c$ J" l) R G$ `) B
$ {9 @% j' {; Y6 j/ G& e
9 W4 A8 a- B1 m9 L [( b' E/ M3 g8 k8 z. z
1 o' O# s* q/ Z$ c9 M+ M7 O0 X" _) m: a8 f5 U
83 12-017-0565 大方广佛华严经
" }0 c9 b7 \/ W
3 g/ ~1 |# \& i4 U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五卷) 2002/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651 I1 f: D) l8 e8 S+ h; M* R2 i
8 b6 X+ y3 r$ F$ m 诸位同学,请看「现相品」菩萨念请第十句:
% C5 k" M3 G e9 L; C
1 y) ]0 _0 E2 ]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 q7 P4 A( f1 J; ]$ S ~7 v9 ~/ Y N( \: [1 z( P0 l9 C+ Q8 Y6 h
前面我们介绍清凉大师说的「不思议品」诸佛十种最胜法,我们介绍了两句。现在我们从第三句看起,「为欲调伏一切众生故,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如是而为一切众生而无断绝。」这一条说出佛示现在九法界的目的,是为了调伏一切众生。我们在此地,要注意「一切」两个字。调是调顺,伏是降伏。调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对破迷开悟说的;伏,是降伏烦恼而说的。众生,特别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间的,经论上常常讲「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所以教化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最为困难。但是佛菩萨依旧是不舍弃,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难得,显示出佛菩萨恩德之大。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是伏,破迷开悟这是调。「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这一句就是讲的尽法界虚空界一切微尘数诸佛刹土,一一佛刹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众生。每一个刹土都有九法界众生,佛哪里都去,不是住一个地方。什么地方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诸位一定要多想想这个境界,你仔细去观察、你去 ……9 S# a+ P- D `7 |0 d
# `. y+ B3 u% v4 k8 N3 q
7 f- y+ N/ Q |" R5 q0 [( v4 S. ?+ z4 [8 F& c: e: P% Z( I5 ~
8 e- ^) P0 H3 ~% ~' U2 k 84 12-017-0589 大方广佛华严经
- Q6 L5 g$ I9 m0 R, a F
1 G( C- X- H9 c" W1 k6 `$ W3 z; h& J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九卷) 2002/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05892 e2 L0 s8 a% d: n' a+ H, L
+ n5 V' L/ {3 S$ ~4 R6 r* `( f6 ^( @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众表教:0 o2 \" F$ f/ n( I
- ]; c% I$ N3 X# g* Z
【其一切法胜音菩萨,了深法界,生大欢喜。】
7 k# G* a+ ^& o" R, A9 k; B, w, n: P ~3 s/ d. g
往下总共有十句,显示菩萨教化的德业。「主教是宗」,主持教化的这个人,就是『一切法胜音菩萨』。在这十句里面,就把「一切法」这个意思圆满的显示出来了。十句,清凉做两种解释。前面一种配十地,一句是一地,说明菩萨「普摄十地功德」。第二段是「横就极位」来解释,就是说以等觉位来看,看菩萨圆满的德行。我们先看这一句,这一句是说的欢喜地,初地。『了深法界』,「法界」是所证之如,「了」是能证之智,这个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我们读经听经,往往把意思错解了。所以必须智慧开了才行,然后你听经读经才能够真正了解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要开智慧,心不清净开不了智慧。要想心清净,不持净戒你的心就清净不了,烦恼习气除不掉。* u, e) e; Y9 @) M2 f% V, U- ?
7 b6 u8 g6 r7 T9 Z/ X% R2 Y* s 我现在看到讲堂里面的听众,画面很清楚,没有几个人在听。念佛的时候我也看到,在家众比出家众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学院是处在筹备状况之下,我们还没有开幕,规矩是同学们订的,自己订的规 ……
6 q2 b9 r" |3 u! a3 a; l
+ T" d o; M7 u* H
! W. Y" z* j. l; q) R K$ l; c" J+ `# |$ i1 ~' V( a% ]2 H# ^. r( U
2 i5 V. E2 i0 I, B8 K& g* d( v 85 12-017-0592 大方广佛华严经$ V: Y" \7 \5 s& i( H! i
/ w- D9 a9 z& G4 H, c1 f
……这个心愿护持刹尘诸佛的正法,念念有这个心愿把如来正法介绍给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真有这个心、真有这个愿,所以有缘一定做,决定没有推诿,无缘不勉强。不管有缘还是没有缘,不管你做还是不做,你修的一定是清净心,一定是一心不乱。所以在生活里面修一心不乱,在工作里头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戒定慧三学具足,这个戒是定共戒、道共戒,换句话说,一切境缘当中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p3 M$ l/ f* A/ x3 d) c ?2 }
; z, C' k6 n1 w/ r* n 但是你要记住,你要了解什么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包含著真诚、平等、正觉、慈悲,少一个你的心不清净,清净心有欠缺。不但包括这四条,还要包括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一个清净心,要包括其余九个,理事完备,真清净!一念之中,一事之中,一尘之中,圆满具足!如果就《华严经》的教学科目来说,这一念清净心中具足十波罗蜜、具足十大愿王;缺少一条,你的心就不清净,不是纯净,不是纯善。一事一物如是,事事物物无不如是!第三首:
: ^% ?$ u* Z' x" [! h1 Q/ p2 B8 a# }% U+ o: Q4 |, {6 K
【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於法界。】1 H- A+ j: O, g4 O- ~6 h' e, H
; p9 o/ K, ~! W" N& N 这一首跟上一首可以合起来看,上一首事如其理,这一首事包含著理。两句合起来看,前面六句,一毛孔包含三世间,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也是三世 ……
. `' ~- V8 T3 P# L3 b
1 L& q. N$ O8 S; ^, H" u : F7 \. I K0 R( l" H
6 y& g0 K" r/ Y7 E5 F. P: {
/ w. b! E3 O# X/ }3 a" c 86 12-017-06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 h8 h8 z+ F" q/ N, Y
- j8 I7 R8 i; c, W4 `……就是我们现前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众生,这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不在这个本子里头。这个本子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