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2 1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地就是究竟圆满成佛。都在这个「信」字。诸位要晓得,还有这个牵挂,还有那个想法,还有这个放不下,都叫不信。这几句,希望诸位能把它写在小本子上常常念,检查我们信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的信到什么程度?这个法门,真的叫妙极!
: A( G6 q5 I4 ~3 k/ `1 l* z( ]* j2 k! Y9 g
疏【信者,不疑之谓。】
. U' I- B: f! ]/ c7 }, ?9 v4 ^, k8 z5 T% { E# ?
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完全肯定,这叫信。2 D1 P Q' F" V) X
}2 A/ S6 [/ r0 h9 O4 p9 F
疏【受者,信已 …… F A/ g, Y+ ~
2 `- \5 b8 ^ Z$ _; E c7 Q3 d3 D V3 z" G4 _0 K$ `+ T
10 01-003-0277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0 I( @' [4 ^( U( C0 a: p$ l 1 K3 P+ z% X7 j. z& [4 z( \
……是受心理在主宰、支配。如果你能观察到这个地方,你就有相当深度了。然后你必定会想到,我们一个善念,身体会健康;一个恶念,身体会有毛病;如果是清净念,这身体可以长命百岁,可以青春永驻,都是从这个道理上体会来的。事实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的。胡思乱想,一天到晚生烦恼,搞贪瞋痴慢,就是跟你自己身体过不去。最健康的想法就是念阿弥陀佛,为什么?阿弥陀佛无量寿,你念阿弥陀佛,你就无量寿。阿弥陀佛无量光,学气功的人说身上有气,佛法叫光,你念阿弥陀佛就无量光。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念阿弥陀佛,你的相就庄严。真信、真愿、一心持名,你就能够得到究竟圆满。不能相信的人,不能接受的人,没福报,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能信、能愿、肯念的人,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5 `6 F$ V7 y: }+ F
9 g8 E5 p& u1 ?# T) c9 O
钞【连持者。】
% T. D9 ], @: Z; T& J* {0 i7 q6 p; _5 O/ D+ C+ X& i
『持』是保持,『连』就是相续。
, I1 i4 O+ d [5 J: s- ^* w3 n( N+ B/ w1 N2 R9 s/ k- _8 N
钞【依业所引第八识种。】
6 |) x: }" ~+ u9 t; `; O0 s7 j- F3 e0 K9 R. f# F
『第八识』,世间人称为灵魂。其实称灵魂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它不灵。它要灵,它怎么会肯到三恶道去投胎?它会到三恶道去投胎,可见得它不灵!佛家讲它迷惑颠倒,迷魂是对的,灵魂是错误的。孔老夫子称它「游魂」,这个说得很正确,因为它的速度非常之大, ……4 r5 b2 S- }* o2 p$ X" D, c
2 J: B1 d2 d9 C
6 K' d# c/ n' B11 01-004-0038 阿弥陀经要解
6 r) \! j- ]( \
4 S# ]$ `0 ^- ]" Y: ^& s/ e……不反对、不怀疑了,还不行,一定要深深的相信,一定要依教修行。修行里面有个秘诀,古人所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虽然佛祖一再给我们开导,「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的浅深」,这个话没错。可是有些人误会了,他认为我信,我真肯去,大概我这个没有问题,将来一定去得成,我不念佛没有关系,顶多品位低一点。所以他就放逸、懒惰懈怠,这是误会!没有把佛祖这个意思搞清楚。你虽然有信有愿,你究竟信到什么程度?如果你不用功,如果你还不能放下,我可以说你那个信是没有根的、是动摇的,你那个愿是假的,不是真愿,真信切愿没有不发愤努力的,这个实在是自欺欺人。
; }7 {( [/ e( q5 \7 [, w1 e/ [% e* _+ `
当临命终的时候,你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去不了,那就是麻烦、就是个累赘,为什么?有一桩事情没放下,你的念就不一,所以你的功夫就不得力。这个法门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成就,必须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你念头自然就归一了。所以古德修行,他自己住的房间一尊佛像,不供第二尊,供第二尊怎么样?念就不一了。看了阿弥陀佛,旁边还有观音菩萨,念著阿弥陀佛想著观音菩萨,二念了,这就叫打闲岔。经书只有一本《阿弥陀经》,决不放第二本书,看了第二本书,这个书我还没念完,妄念又起来了 ……
$ r. e- z! P" Q8 j) \. M) P* d3 }! f. h3 B( j& b) `1 `/ O0 J
, S9 E" Q- P! ~5 l [/ n5 p
12 01-004-0045 阿弥陀经要解* {& o, L* q8 ^- c, l0 m
3 H2 K! h% m; C6 A# P" p
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五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45: _! ?6 ^+ a" Z: V/ U" w' A
1 G5 k g2 \7 f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五页,倒数第三行。 J3 Z& T3 w( v( |$ m
5 {. x4 F- x: m; f: { 解【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盘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9 O! }, U! A3 t) G1 t
0 g8 U2 R# R( j" Z' Y; U 前面注解里面所讲的「不为见思所乱」,那是讲的事一心,此地所讲『不为二边所乱』是说的理一心。事一心我们一般说是证得念佛三昧,理一心是分破无明,智慧开了。「二边」,拿我们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是两边,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可是离开了相对呢?那一句也说不出来,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印宗法师请教六祖的时候曾经说过,他问六祖在黄梅得法的时候,五祖有没有说关於禅定、解脱这些重要的道理。六祖当时一口就否定,他说禅定、解脱不是佛法,这句话说得可以说是令人相当的吃惊,现在的术语说那是引起很大的震撼。禅定、解脱怎么不是佛法?所以连印宗都不懂。而六祖跟他怎么说?禅定、解脱是二法。诸位懂了吗?二法就不是佛法。- b9 [, Y* s j* g
! c2 S) F( N8 f1 I: a 这个境界是往上提升,二法就是二边,禅定是一边,散乱是一边;解脱是一边,系缚是一边。换句话说,你起心动念都是落在两边。落在两边,怎么就不是 ……" ?& e' z- G/ y" g1 E1 H8 ^* O1 k
- }) L. K# }' |- U
6 L$ _, K, {: J$ _3 y 13 01-004-0047 阿弥陀经要解, @/ ^7 X! A: J! R" Q! `
+ @ k- u) Q5 {9 d, L, e. H
……成为一代祖师。
: u" V/ U% k" b! s! S$ I
1 i5 }* q$ ]" y 所以我们修学要认真,晓得海印三昧里面,大圆镜智里面,就如同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了一物统统是障碍。所以修行无非是把心性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你的心海才能印、才能印现,你的圆镜才能够显现。好比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点灰尘都没有,才起照的作用,一有染污,它的作用就失掉了。所以佛语、祖师的言语,都是从自己心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不能把它当作世间的文章来看,那就错了。
& n6 x4 F! N$ t# \5 T5 L# ]+ G8 e4 C* V' n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 t, r' c" v9 I0 U, z; p9 Z* X) a7 k5 \9 d
这是帮助我们破除正行跟助行的疑惑,这个法门所提倡的正助双修。持名要把它判属於行行,前面所讲的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当然慧行是正行,行行岂不是落到助行?所以才有这个疑问。执持名号既然是助行,什么叫『正行』?诸位要晓得,正与助都是一句佛号,并不是在持名念佛上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来做助行。那当然是未尝不可,以六度为助行、以三十七道品为助行、以八万四千法门做助行,我们在大经大论也常常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