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2: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而三的诵读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教诲。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伟大之处:精神饱满、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师,随时淮备要教导别人。所有这些尊贵的法句都可以被每个人在经过正确的思虑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
/ V8 L5 t0 Y% V2 e' a; }$ B “法句经不可以像一般书籍的泛泛阅读,然后搁置一边,”Narada尊者说:“必须一再阅读,而在需要的时刻作为教化、激励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确无误地宣称,一如法句所述:“啜饮法义的人喜悦过日子。”
0 d9 ?, H9 R( q8 P: E# R1 {7 I3 B% c 达摩难陀上座(K.Sri.Dhammananda)
4 c) \! v Y& i9 \, z4 R 佛教伽蓝
( P, b( S' G6 j9 C3 B 吉隆坡 马来西亚9 w( v2 D4 W j4 b; ]* y
1988年五月三十日
- ^9 c; O6 }- M$ l 佛曆2531年卫塞节6 F3 d, N' n+ H o
& y- Q% D$ k! ]# L4 { m5 Y6 O) w3 g3 e) l
' @' @3 l/ n# a# C* V. \, Q# ` ^" G7 ^; L
. g3 W8 P/ r' F/ A/ G' o u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Narada Thera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
7 \( g0 Y. e' I7 g8 u
& T3 G! N2 n3 E7 y( E$ \% ^第一品 双品
4 i U* ~$ B9 H1 @. c" M瞎眼的阿拉汉. e+ r& v1 K- e: t1 ^2 o9 X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2 z7 ^* ]9 }* O/ Y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j' C; \3 F" ~) ^! p( t- t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2 a# w+ v) ~# ^6 G7 w3 t% y+ Z6 g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9 ~$ }: h8 R$ @: ?5 i& W
7 s1 F) ?! m8 l' `# V+ `; R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 G m/ B1 q6 e" Q; h3 S, a$ l: Y
% l, A/ ^, R9 X% ?' e6 h5 p" o"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1 Q9 z% J: s: y
) }/ j0 w, i& p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3 U9 ~$ j- B% J& [# @/ d: W8 L' B8 d* A! a6 I
他们接著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麽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8 [$ N U, A/ r) Z$ C
6 y: n5 T# c7 d @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5 c- [& `3 s' i% q) U5 W* m
7 p- d, T% @, w& |7 h; u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僕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僕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複,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8 v( _, m2 G \ s# y, y7 C" L2 K5 L1 U- n! Q( m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7 G0 r: ?/ _2 ~. _. ~* J8 k8 Y; O! T, y% D$ Q( f0 B& G
佛陀接著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1 V6 w* \ n8 Y
4 _ o( ?+ L0 G, F' J+ V7 d
1 M4 C0 q2 i$ n
1 G# K2 U: h. [5 J. x y2 m7 R备注: . Z* G2 L; E2 z& `
1.「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 ?3 o1 }7 ~4 M( j" r2 H6 V5 ^1 L 2.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1 G, f) ~7 i% {1 o$ O
3.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9 P9 r u* ~0 b" i
* r% H- A! d2 V/ Z9 E( c! N
) y3 i) O% ?4 P0 K5 O5 r& G$ @何必妄想 f7 T, b+ B8 i3 u2 k" x8 w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0 `+ k6 h/ {8 C# w- k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6 f* g% v, U2 _" `3 ]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 ~/ l( X+ m( d- I3 e# e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 {' a( u, \+ a
% s h( R* b3 f1 J* V- f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6 d, }/ z+ J& `6 B1 D9 A
# W+ P5 b u3 O% N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三十三天。3 i u7 a' e: x, p4 W& Z
s* V6 L. G( Q3 W; l当他在三十三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複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L7 O5 o5 H7 B( L5 i; j1 W
( Y$ ^7 o( [8 L; O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三十三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三十三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三十三天的荣耀。
; s0 W: [; m) [8 t, L7 ?/ g) q7 \ N! \' m3 p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3 e$ x" F6 { B$ i
: r( D" M( f* C0 ]3 ^2 G
- e' O' [) M0 l1 ^6 v* V# Q/ C- n, A4 w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 b) I+ f B5 u+ K' ?8 I- U
* T) E% Y b( _) ?# P5 U G ' o9 M/ H3 B) I! y
报複的苦行者7 H! ]2 o' ?/ M6 f4 t, G
人的内心若抱持:
+ U# V v+ M, F ^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
* }; a8 z$ i2 b/ G; f3 a/ @/ R: s1 v, o1 U4 M) }! L0 H
人的内心若没有:
' r! ^ ~. l) V8 F& r5 w0 k) H「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7 M0 J" n& P9 b
+ ^* w Y8 [' v. W/ Q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3 J$ ]5 p4 V3 w# V: G8 `5 A
; A: F8 y' n1 C- _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7 l/ _" L3 ^) H
. ?+ l8 E) `" d' ~- ?0 p8 m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诅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 N; V3 X" E7 k- W5 p8 y+ C 0 \1 y$ B2 m! e7 q/ a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複,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歎那些尽管有能力报複,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