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1 09: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无论到哪一个国家去。“至于是邦也”,就是无论到任何的国家。“必闻其政”:他一定知道那国家的这个政事,那个政治怎么样子啊?是长处短处啊?是怎么样治理国家这种政事啊?他一定知道的。
- K& W9 n% L9 }- M6 a* ?
5 w/ h* D" R) h) v2 @这个“求之与”∶是他向人家求教明白的吗?“抑与之与”:这个“抑”,就是“或者”──或者是旁人自动给他的这种的消息呢?给他这种的政治的这个新闻呢?“抑”当“或者”;“与”就是“给”。他自动说给他呢?“与”也是一个叹问辞,就是一个问号,就是“是不是这样的呢?”“抑与之与”:是不是人家自动告诉他的呢?这个问的口气。“求之与?”这都是问的口气。
; o2 n, v( c @; |1 g+ {" H
[# `. H& k! e* `) V) I9 e/ V5 U这个“与”字,“求之‘与’”和“抑与之‘与’”这个“与”字,就不当“给”字讲了。这个就当“乎”字,或者“吗”字──“是他求的吗?”、“或者是人家给的他吗?”这么样子。“抑与之与”。% J/ L- D+ G* f. d6 n
# I* J% r- L7 @4 q3 L p“子贡曰”:子贡就说了。“夫子温良恭俭让”:他说我们夫子啊,他很温厚地,很温和地,他对谁都很和气地,很温暖地,没有贡高我慢的行为。这个“良”,“良”就是良善,优良也可以,良善也可以。他有他的优点,有他的优良的处,有他的好的一面。“恭”:我们的夫子啊,对任何人也没有贡高我慢,他是对谁都很恭敬地;很恭敬地,没有一点骄傲的行为。“俭”∶就是他还节约,什么事情他不浪费。
) Q/ x. W! [$ q0 E/ T( R. O; _
7 H5 X) _9 O! G所以我告诉你们,我才学会我们孔老夫子这个“俭”。这个“俭”,是一个作人的最好的一个方法。“俭”就是节约,不浪费东西;“让”就是谦让。无论什么事情他不和人夺权,不和人争,不和人吵,他总是一样。你欢喜嘛,他就让给你;不和任何人争,这是让。
$ ~: n$ O7 g0 c! Z. U7 @) S# a& g1 `: J: h, [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他有这五种的美德,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的力量,感动人,谁都和他说真话,说老实话,所以“以得之”:才能得到这个确实的,人家这个政治的情况,得到这个实情。* e/ O* f/ o# a# C0 x
& q5 c) Q2 j* i" e9 y然后他又再解释一遍,说“夫子之求之也”:说我们这个老夫子,他就算是求。“之求”:他的求。“之也”∶那个事情,这个政治的问题,那个是“之也”。“其诸异乎”:他和一般的人不同啊!“人之求之与”:他和那一般人的那种方法求,死乞白赖地用手段向人套取情报不同的。他是用这个温良恭俭让这种感化力,把人感化得五体投地;感化得人家都向他说真话,所以他能得到这种的真实的情形。) k9 c2 D& e4 o
& r% A5 `$ c$ ~- T5 R% _3 f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 ?8 C' N1 I& \# _7 r4 r9 G( g
, P4 W7 Q+ F: e& f0 s! ?这一篇孔子说的看这个人孝不孝,你观察他的行为就知道他是一个真孝,是一个假孝。所以说“子曰”:就是孔夫子说了。“父在观其志”:说父母在的时候,你观察观察他这个志向是在什么地方。他是不是能顺承父母这个志愿,去效法父母这种的善的行为。当然这个父母要不善呢,你就不必学他这个不善。譬如父母要是一个作强盗的,你也学去作强盗,那就是不孝了。就是看看父母这个志愿在什么地方。 Q* q6 y9 R0 @6 P) d% z1 ]
+ o' ^! l/ y0 `: F
“父没观其行”:等到他父亲死了之后,你再观察观察他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要等到他三年,还是和父亲在生的时候那个嘉言懿行那么样去做去,不改变他父亲这个良好的作风,这就是个孝子。“可谓孝矣”:可以说他是个孝子。% Z" |, P2 q3 _) A
E: _- C# L' R所以这个地方,一般食古不化的老学究就说:“啊!要照着他父亲那样学。”那我方才没说,要照他父亲那样学?他父亲是一个作强盗的,吸鸦片烟的,贩毒的,那么他也要学这个吸鸦片烟、贩毒了,也学这个每一种事情都不守规矩了?不是这样的。就是要效法他先人这个美言美德他那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还一样要改了它,所以你要能效法他好的地方。
& b; N8 h J3 T/ f, Z4 h" \5 A0 X+ T/ Q+ l4 J
你父母死了之后,“父没”就是父亲母亲死了之后,“观其行”:看看他的行为是怎么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就是个孝子了。& `- J# Z8 ?' Q& `7 ^+ }
* _, i8 N9 w# ]- M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l0 v, M5 h/ c6 a. f7 m$ }
. Y% ^& C, Q* ?' M- n; o- J' x这个“有子曰”:也是孔子的弟子,就说了,说“礼之用”:说这个“礼”,这个礼序,这个礼节,这个礼貌“之用”,它的那个用途是什么呢?“和为贵”:是应该和蔼地,和蔼可亲地,对谁都很和气地,很和地,不刚强,不骄傲,没有贡高我慢那个样子,那这是说“以和为贵”。. R- D* U+ V+ L* L. H {/ p
! M5 b# Q. y, B' o/ k
“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所行的至德要道,也就是这个“和为贵”,和礼“和”这个是最好的了。圣人以礼制欲,能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了,所以“先王之道斯为美”。“知和而和”:你知道和气了,知道这个……& J$ v- _5 Q7 X/ m& c. S8 I
$ _8 }1 x; U8 I8 ]( C: K
弟子∶掉了两句。 z9 E; H" Z" k) r0 J- k* P
; Y- h; L5 @$ Q7 O; J
上人:啊?, a, u6 L: m3 p% y* f
- n2 n& X8 A8 R! V0 j, i, g; S
弟子:掉了两句。
L& B; {8 O+ }( e8 O0 }: x
0 ?) x; _: }; T7 \* |0 i/ z( W+ A2 |上人:哪两句?
) N8 V% h. B! [+ h$ n* o
- t7 k) G M5 X- ?弟子:“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 V4 W7 ?# ^3 P* s- y* E
+ X, \8 ?8 I. Q) o上人:小大由之啊?什么?还有什么?% }5 {9 a3 [$ C9 V: j- o* E3 G
8 ?# q! s, p/ Q3 @弟子:“有所不行。”. g3 ?( j) [& {" H& v3 l: c
! C+ X- a' O6 Y/ A/ G9 P* u% Z
上人:“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对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对的。所以你们听着我念漏了,要告诉我,因为我没有看。今天大约累得头昏脑胀,所以头脑不清楚了。0 f: e+ Q, V# ]' w e( M% e9 Z
) I0 e7 l; [" ~, j“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不论小事大事,都可以照这样去做去;小的事体上,大的事体上,都可以照这样去做,不违悖“和为贵”这个道理。“和为贵。忍为高”∶那么小事大事,都可以按着这个规则,按着这个方法去做去。“知和而和”:你知道应该和了,更应该要和。知和而和,知道怎么样“和为贵”了,所以你更应该要和。
1 |. N( [! f, |3 P* X& l
9 ? S0 J [& G“不以礼节之”:还要用礼,来衡量衡量这个问题是对不对、合不合理?合不合乎这种礼貌、这种礼序、这种礼节?合不合?这个“节之”,就是来比较一下,来看一看,用礼来给它算一算。
! S8 h# o% n" S) C! ?& J1 m
+ J ?2 r, d% ?: H“亦不可行也”:如果你要不用这个礼,到这个规则法度上,这也是不可做的。“亦不可行也”:也行不通的。所以一切都要循礼,循序渐进,要不违悖这种礼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个礼的方法不可以违悖的。这是礼的用,它的用就是“和为贵”。
5 p7 @6 F( a/ a0 x( F6 a
0 N0 S; X7 J, [+ l7 T, S5 R; ]# I《论语》就是孔子和他的门人学生,互相谈话所说的话,所以这叫《论语》。《论语》里边讲到很多的作人的道理,看我们作人应该怎么样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