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6 2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这个效果,他信心具足了。
5 s/ k) \5 P1 D$ g0 ] T8 v R) H4 c/ ?, c1 M7 P9 K
第三、「二次誓行善事三千」,他有个愿望「求儿子」。因为他命里没有儿子,而且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命里头没有儿子,这一次是行善事求儿子;他得到一个儿子,命里头没有的,那是求来的。这三千桩善事,不到三年就圆满,可见得他做得有信心,做得非常积极。而且全家人做,他的太太、家里面的人都帮助他做,三年就圆满了,果然求子得子。
( B- a1 L: Z/ x6 P$ X. ?/ W8 r1 l3 E; t# N9 B
第四、「第三次再发愿,行一万桩善事求进士」。进士是功名,他命里头没有的,命里头没有功名。进士在古时候,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最高的学位;从前的学位是考试得来的。县考秀才,录取之后这是县考秀才;省考举人;进士是皇帝考的,这是殿试,皇帝的殿试。进士是国家给学位,最高的学位,他命里头没有,这叫功名,他求功名得功名。这一万桩善事,很容易就圆满了。那时候他做宝坻的知县,看到农民生活很困苦,农民纳税他减税。减税的政策,这一个政策全县几万人都得好处;一桩事情,他一万善事就圆满了。梦中有境界告诉他,他的善行圆满了,他自己半信半疑;再请教当时高僧大德,人家告诉他,这个事情确实。所以说公门好修善,你机会好,你有权力做这个好事,减轻农民的负担,让整个县里的人,都能够得到利益,都能得好处。一个政策就万善,一个错误的政策就万恶,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求进士丙戍登第」,果然得到了。他没有儿女,求儿女得儿女;没有功名,求功名得功名;寿命他没有求,但是延长了,他的命里头有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他并没有求长寿,因为积功累德,寿命不求自然就延长。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要懂。他老人家一生的经验,一生的实学,教导他的儿子。
2 R0 X* Y n0 ~# X4 U |
3 w* ~1 _8 j+ v, S0 F 末后这一段,第五、「训子闲邪存诚,知非改过,齐家报国」。这是四篇文章教训他的儿子,内容是闲邪存诚。闲当作防止,邪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要知道预防。存诚,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的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真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福报就大了。诸位要晓得,心地虚伪,那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根本。处事待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不是堕三途,决定堕地狱,肯定堕地狱,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用真诚心待人,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不必去介意。人生时间很短,我们以真诚心待人,来生有好去处,至少生天享天福。他用欺罔的心对待我,他堕三恶道,他造罪业。各人有各人的去处,各人有各人的因果,这个我们一定要懂。「知非改过,齐家报国」,心量逐渐逐渐扩大,不为自己了,能够为社会、为众生,所以他福报就大了。
5 Z( ~8 S4 R3 [+ X6 |
; ~* l x. o6 \, k$ x8 w1 @ 末后结论,「云师教诲,精邃真理,熟玩勉行」。这几句话是勉励我们自己的,云谷禅师的教诲是真理,是非常精深的大道理。我们要细心去读,要去玩味,勉励自己努力的奉行,决定改造自己命运。我们自己命运能改,家运也能改,国运也能改,今天世界上有这么多灾难,能不能改?能改;只要我们真正觉悟,真正回头。我们今天修行,修行是什么?生活。过去生活为自己,错了;现在生活为众生、为社会,这就对了,修正过来了。过去念佛为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享极乐,为自己。现在念佛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求佛菩萨加持消灾免难,这个念头转变过来了。为自己是自私自利,为众生功德无有穷尽。所以念头这一转,这叫修行,这是真修,这是真正的实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5 \1 K' G. W' W% A
& M; [% j9 j9 U* F! O/ o$ B7 V4 k/ q7 k
了凡四训菁华—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第三集) 1999/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9-013-0003
& c# P: J9 y# f y: l' b! \9 T6 M+ X2 [7 @6 m
, c8 \* J5 y8 A6 q, }
# q( E9 b8 R' f; } b. g& n9 U& b; U7 c0 E- W0 z2 i
5 v7 H! u. s8 C4 |2 C2 [+ F. v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 ... 013/19-013-0003.mp41 o9 l0 n; G$ c
6 @5 a) l! b9 G3 M; z$ ` 诸位同学,请看讲义丁这一段:「改过之法」。这是四篇里面的第二篇。这一篇里面有四段:第一段讲改过之因;第二段讲改过之基,基就是根本;第三段讲改过的方法;第四段讲成绩、绩效。. ^2 L5 _4 d2 E% Y) l! H* |# I8 p" s
, `9 n/ E% B/ q% X0 f5 E6 K 我们先看第一段。「吉凶之兆」,兆是预兆,无论是吉利或者是凶灾,在没有来临之前都有预兆。这些事情,自古以来例子太多太多了。古人一般读书人,对於这些徵兆都能够看得很清楚,现代人即使非常明显的预兆,他都不能够觉察。原因在哪里?这与读书有大关系。古人所读的,确实是圣贤书,读书的目的不是求名闻利养;古书里面所说的,「读书志在圣贤」。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作圣作贤。什么叫圣贤?圣贤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事理通达明了,通达明了的人就叫圣人。不能够圆满的通达明了,也在通达明了这里面去认真努力学习,那就是贤人。在佛法里面,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读书目的是为这个,不是像今天,今天我们有几个同学来问,哪个学校,哪个学系最有名;这个学校是医科最有名,医科毕业出来赚钱最容易,那个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是为名闻利养而读的,他哪里有智慧?吉凶预兆在面前,他怎么会看得出来!/ {# `& D8 C0 d$ |3 J# ^2 S/ f
' A6 ~2 f! l. i$ r 志在圣贤的人,他的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清净心、定心生智慧,不但是很明显的,那太清楚了,就是很晦暗的预兆,也就是不甚明显的预兆,都能够觉察。《了凡四训》这本书里面,举的例子就很多,所以我们要细心去读,细心去体会、去观察,这是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你才有能力趋吉避凶。如果对於吉凶的预兆都看不出来,你到哪里去躲避?
3 i% H v3 S. H
, \/ k; f3 x8 p/ F* n4 i$ [ 这里面跟我们讲了一个大原则,要记住,「过於厚者常获福,过於薄者常近祸」。讲存心,一个人心地厚道,不欺骗众生,这个人常常得福报;心地非常刻薄的人,容易得到灾祸。可是现在我们要拿这个道理跟人讲,人家听了摇头不相信;反而告诉你,你厚道被人欺负,刻薄厉害没有人不怕他。那个想法完全颠倒了,这是不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只看到眼前,目光太浅太短了。如果眼光看得远一点,这两种人,一个是心地厚道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