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w: s" e9 z4 S- m) v7 j' l7 v& g6 N8 A; q! Q9 T( q8 l9 m
[佛教与科学]魏晋南北朝僧医的医学成就(李清、梅晓萍)
( p- r0 r' ?% X; @% A. `: _4 s% `" S- D( u( R9 p/ S: n
2 o! Y5 N5 P" a: Y
魏晋南北朝僧医的医学成就 6 P+ `8 B" J# D+ W* Y E
李清、梅晓萍 . W- I$ c$ \& o! H5 t& `% {3 \* l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a, S6 Q/ u1 {5 Q& L
2 N7 m1 H8 ^3 H1 t. E3 d6 r 佛教经过汉代的初传时期,进入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中国化”自此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此时以后华籍僧民出现且人数日益增加,各地佛教寺院修建,而且还出现了寺院经济。此时佛教在诸多方面对医学产生了广泛影响,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为僧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僧医开始见诸于文献记载,成为我国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力量,为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6 b# W; G5 t: `' U' h/ C4 r5 J 一、来华僧医, @6 r! W9 t5 J1 u
魏晋南北朝时来华的僧医大都习过五明,其中之一为医方明,因此这些僧人是懂得医学知识的,他们把这些医学知识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留下很多为人治病的例子。同时也带来了印度传统医学的专门书籍,丰富了我国医学的内容。
; C- P, `6 I8 @( p0 J 1、借医传教 治病救人: N: H* v' g ^7 E+ y% o
据《高僧传》卷二记载印度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弟子洗足,并令其最终能疾行。其卷三载:印度僧人求那跋摩善医,曾在婆国(今爪哇)两度为当地的国王医治脚伤,后于刘宋初年来华。同卷说,求那跋陀罗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博通“医方咒术”,元嘉十二年(435年)至广州。此记载来华僧医均精通医学,且临床经验丰富,医术高超。
( u1 ^2 k) s7 M1 {' M9 y3 n9 l 卷四《于法开传》载,于法开“祖述耆婆,妙通医法。尝乞食投主人家,值妇人在草危机,众治不验,举家遑忧……主人正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其少肉为羹,进竟,以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范行准氏认为此为我国羊膜之最早记录。“升平五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不肯复入。”由此可见,于法开已经把印度医法和中国医法针灸、切脉结合起来了,使印度医学中国化并融入中国医学中。& i8 E! L+ S7 e; F; c
卷九《佛图澄传》说,西域人佛图澄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后赵石虎的儿子石斌忽暴病身亡,“澄乃取杨枝咒之,须臾能起,有顷平复” 。另“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为医疗,应时疗损,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记。”佛图澄的医术可谓精湛,同时他也达到了以医弘教的目的。《晋书·艺术·佛图澄传》说“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与出家。”另有记载晋代来华天竺僧人耆域治疗病危将死之人,耆域以应器置病者腹上,又以白布通复之,咒数千言,既有臭气通彻一屋,应器中有若淤泥者数升,臭不可近,病遂瘥。此病例疑为用外治法使病人泻下而治愈。5 g2 g, B3 W2 [$ f3 C
来华高僧远道来到中土,虽然他们是为了借医传教,而且他们的医疗技术也多含佛教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积极治病救人,为我国带来了印度及西域的医术及治疗方法,在广泛传播佛教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医学的内容。8 |( p) Z' A+ r4 k* Q0 a% A
2、译述佛经 传播医药- `- k0 C# Z" f( U% [* \+ Q
西晋月支僧人竺法护译的《胞胎经》,详细论述了胎儿的发育周期。西晋法炬共法立译的《法句喻经》、苻秦昙摩难提译的《增一阿含经》、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的《四分律》、弗若多罗共罗什译的《十诵律》、东晋法显佛驮跋陀译的《摩诃僧袛律》、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译的《五分律》、北凉昙无谶译的《金光明经》等等,这些书籍均涉及到医理、医术、养生、药物、制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使印度医药学知识传入中国,其书籍中记载的很多医学内容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另外也有一些从南亚传来有关医药、养生方面的书籍,可惜这些书籍没有流传下来,但其中一些药方在别的书中保存了下来。$ c% X9 w7 ^' y$ @! O* h, P
二、汉地僧医! i9 \0 ^( L0 ~8 i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地出家僧人增多,由于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很多僧人都懂得医道。他们周游四方广播佛教、为人疗疾,同时勤于著述,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医疗经验,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各科并影响了当时的一批中医医家。
* v ?- j# G. C3 b' a) i (一)治验临床 专精医术
6 Z, I; O# S0 ^+ G! M! N 1、详论脚气 独创效方
1 b" x% K7 @* F5 g 脚气病发于岭南地区,对于脚气病防治学始于晋代僧人支法存。支法存对岭南常见的热带病疟疾及寄生虫感染均有所成就,尤善于脚气病的治疗。《千金要方》明确记载“防风汤……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温而不损人,为胜于续命、越婢、风引等汤,罗广州一门南州十人常用,亦治脚弱良方”。《太平御览》卷724“自永嘉南渡,士大夫不袭水土,皆患脚弱,唯法存能拯济之。”其用于治疗脚气的处方,使他成为中国治疗脚气病的先驱者。仰道人,也以疗脚气病而天下知名。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这是对岭南脚气病治疗史的记载,支法存、仰道人也是此病治疗最有经验者。# a6 k ]5 J5 J. U4 F2 l, f, m; V
深师,又称僧深,释僧深。其医师事仰道人,同时继存了著名医僧道洪的本草之学。善疗脚弱气之疾。其撰录法存等诸家医方30余卷,号曰《深师方》。其书所载脚气病效方百余首,为《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所引录,为我国脚气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医疗经验。据载,湘东王在南州患脚气困笃,服深师紫苏子汤大得力。此后,紫苏子汤流传后世,称“苏子降气汤”,而成为降气的代表方剂,且其适应症已不限于脚气上冲。其后很多医家对脚气病做了更详细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此病的治疗。
* B- Y z( |9 ^% x" }! U, n 2、精治眼疾 金针拔障( |+ {4 a `) b4 J) }$ @* m& L
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不少医师精于眼病的治疗,尤其是金针拔障术。晋代僧人单道开,精医,尤善治眼疾。时秦公石韬请单道开治目疾,著药小痛,韬甚惮之,而终得效。后秦北印度三藏、译经师弗若多罗治目痛,以罗散禅涂眼。这是以药物滴眼治疗眼病的例子。% \1 H4 D. Y& j2 h* }) E
慧龙道人,南北朝梁僧人,以精治目疾闻名。《南史》载,梁文帝(424-453)第十子萧恢“有目疾久废视瞻。有道人慧龙,得疗眼术,恢请之。及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