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8 2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8 W9 c5 |3 p) Z+ V
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
: r7 x7 Q) K9 {6 O& m, \貪法戒成 至誠(二)知慚 行身近道 爲衆所愛.
" k* y* m$ ]& x$ R D& d* q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渡。 . M. a; |! n' M. z
譬人久行 從遠吉還 親厚普安 歸來喜歡。
- F: o; \; _ K! P' L! e好行福者 從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親來喜. & y9 C& e6 d5 G
(三)起從聖教 禁制不善 近道見愛 離道莫親.
) `4 O' G$ o& K1 P$ P. ?' w9 p( l近與不近 所往者異 近道昇天 不近墮獄。
0 P+ K8 |0 ~- f(四)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7 @, h: l3 B5 [! \, O* k
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祐人愛。5 S( A! R7 M, }% j+ P
(五)忿怒不見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隨身。
8 i Q5 {3 t, Y4 R& h注:
- n; L0 z5 F" Y! M6 _6 c8 A- m5 s(一) 秦本此二章又重出於無常品.又愛字秦本皆作念.( B6 D" \/ d3 j$ o
(二) 原刻作如.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a2 f' G% @9 B7 X(三) 巴本缺次二章.
9 v% L5 r5 L$ u- g2 Z(四) 晉本品第同.秦本忿怒品第十五.又恚品第二十一.宋本瞋恚品第二十.巴本忿怒品第十七.3 X- k q4 ]8 r+ S
(五) 巴本缺次二章.4 {8 }3 X/ N# R p8 Q. m7 W3 ?
3 u( J7 H9 j9 R+ E, g# N+ a9 L8 M: L$ _4 t) F9 U8 `
貪婬不見法 癡愚意亦然 除婬去癡者 其福第一尊。
0 ^, W; @! ~$ z( B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爲善御 棄冥入明。 " r9 Z5 h" S/ U3 q# `
忍辱勝(一)恚 善勝不善 勝者能施 至誠勝欺。 8 H. o ]1 v9 `5 \) y) w2 q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則上天。) r) r8 A A% Y) Q
常自攝身 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 到彼無憂。 7 Q$ l3 N: L9 k" I3 q
(二)意常覺悟 明暮勤學 漏盡意解 可致泥洹。 0 n1 Y1 ]" O; n% L/ J5 }
(三)人相謗毁 自古至今 旣毁多言 又毁訥訒
, P) Y( T' }; f亦毁中和 世無不毁。 ' ? k0 i2 G' Y5 @
欲意非聖 不能(四)制中 一毁一譽 但爲利名。+ N2 b$ B; R2 ^) f. B6 |! D
明智所譽 唯稱是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1 E, `6 C" J% v& B: O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人咨嗟 梵釋所稱。 ; K( k8 U |+ ^1 X. @6 J1 H
(五)常守慎身 以護瞋恚 除身惡行 進修德行.
# Q0 I# @: u' [: [0 r9 \注:5 }: W- K+ d* x7 C; N
(一) 秦本作怨.
5 X$ Y4 D6 Z% N9 H- \9 _& w0 ~(二) 秦本此章入戒品.& x* c5 `0 v4 t& ?) V' M
(三) 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8 S7 h3 @( p8 B1 R5 O5 a8 @! C g(四) 晉本作折.; Z9 H" ^. F, x) y9 w
(五) 秦本次三章入學品.
0 F, j" h5 H4 P# e
) R" Y& v* M. x. T4 k
3 Q. |; S3 @4 r3 d常守慎言 以護瞋恚 除口惡言 誦習法言.
, L [ Q% g k" q常守慎心 以護瞋恚 除意惡念 思惟念道。
2 ]1 W& c' k/ \- a. C) W+ r節身慎言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 }; s& P* ? P) a* o Z4 a
(一)捨恚離慢 避諸愛貪 不著名色 無爲滅苦. % u7 [3 B/ N; R& k' m: {
(二)起而解怒 婬生自禁 捨(三)不明健 斯皆得安. 7 w# C" M( n! y* P$ R
瞋斷臥安 恚滅婬憂 怒爲毒本 輭意梵志) f3 n; D* \8 q4 H5 e( X+ l) a
(四)言善得譽 斷爲無患.
! [8 B$ |9 `# Z1 @5 K同志相近 詳爲作惡 後別餘恚 火自燒惱。
7 z4 E" h. F1 D! l# G* }不知慚愧 無戒有怒 爲怒所牽 (五)不厭有務.
* y) Z7 w# b, E有力近兵 無力近輭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7 n* k5 |" u0 N舉衆輕之 有力者忍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3 c' {) L: [) {! q9 K7 H(六)自我與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 d* {* m0 r" T; C; H' U" U
注:
% r5 o% {. y: @(一) 巴本第二二一頌入次品.又秦本此章次句云.超度諸結使.末句云.除有何有哉.
4 _8 C- J! Q! \(二) 以下巴本缺.7 H0 f9 ~: N" \; S7 I- J
(三) 秦本作無明根.0 \" T) [* V0 y7 n! U
(四) 秦本此二句云.賢聖能悉除.斷彼善眠睡.+ k& m. Y8 Y# u& ^
(五) 秦本此句云如冥失明.
' h. n- w! W' P- J(六) 秦本此二章云.自我與彼人.大畏不可救.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二俱行其義.我與彼亦然.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
9 Z7 k+ y& K. k N; z
+ i+ W& V0 s+ Q+ r( B& U) w1 M& @: ?$ {; y8 s
俱兩行義 我爲彼教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 _/ E8 @' ]( S
(一)善智勝愚 麤言惡說 欲常勝者 於言宜默。
( j, n$ g6 [# n0 q8 g夫爲惡者 怒有怒報 怒不報怒 勝彼鬬負。5 T7 X/ w( a1 F; [$ s0 v1 c; J2 [
(二)塵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 i1 L; V: ?% ?& P+ i7 L6 O2 k3 w0 t塵垢品者.公別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汙辱。
9 [4 E% F0 b Z1 \ K* R: i# E生無善行 死墮惡道 往疾無間 到無資用。
* s: h8 X1 E l! N4 X% W當求智慧 以然意定 去垢勿汙 可離苦形。
- [4 V$ S3 I: K4 A慧人以漸 安徐精進 洗除心垢 如工鍊金。
: s. r9 ?5 w& d, q$ t) c3 v(三)惡生於心 還自壞形 如鐵生垢 反食其身。
4 m0 L5 r; _' d# q* ~) D# l0 o不誦爲言垢 不勤爲家垢 不嚴爲色垢 放逸爲事垢.9 g: G% r: N& j
慳爲惠施垢 不善爲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爲常垢。
( K8 V/ e# J: A" e垢中之垢 莫甚於癡 學當捨惡 比丘無垢。
( Z8 e/ G8 E) U- }* e4 l注:
$ y4 s" z/ x1 [( ]0 z8 x" L(一) 秦本此句云.若愚勝智.
1 V( v7 U- @0 ?: x2 m; [; ](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塵垢品第十八.餘本缺.
. k% |/ R3 k1 B. R. X(三) 秦本此章入行品.5 Z& F {& X/ R4 g! o1 r
& Z; n, v: @* ` H: n
4 D1 |% L0 P! G& g7 a, n, c( v& \0 p4 F
苟生無恥 如鳥長喙 強顏耐辱 名曰穢生。 % |: ]9 C6 x% ?
廉恥雖苦 義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潔生。3 V. D1 M# T) E$ L8 X! E8 L/ b6 b
愚人好殺 信無誠實 不與而取 好犯人婦。
( \* ~9 ]" \4 x7 _+ r* b逞心犯戒 迷惑於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2 ]% z$ w3 n. {; i2 K! y5 b+ V人如覺是 不當念惡 愚近非法 久自燒沒。
7 L V; E! l( ~ \1 b4 `若信布施 欲揚名譽 貪人虚飾 非入淨定。
9 j- g4 I/ T2 Z一切斷欲 截意根源 晝夜守一 必入定意。 5 {1 ]! E9 S) Q6 Y1 q; p3 e5 [
著欲爲塵 從染塵漏 不染不行 淨而離愚。
0 p3 k, h4 ?8 ^見彼自侵 常內自省 行漏自欺 漏盡無垢。8 D/ K2 X* N0 ] h# E& O
火莫熱於婬 捷莫疑於怒 網莫密於癡 愛流駃於河。, x6 Y4 ]7 q1 Q- P9 {; e
(一)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衆人盡樂惡 唯佛淨無穢。
5 W. t7 [( l5 T5 |$ o9 k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世間皆無常 佛無我所有。 h+ i6 B& `( W" |0 U2 M- K: P
注:
$ J5 r% ?% { t1 e6 @0 P7 C' Y(一)巴本缺次二章.0 i" S% `. t0 i9 e
3 `7 P, c" g5 h7 j' m W; G
# i$ T; \$ W0 Q4 T0 g" S(一)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七章〉1 u. F7 N, z: R; M" g s8 w
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
2 F6 p/ n6 b% j- J) J, t0 I, \; ?好經道者 不競於利 有利無利 無欲不惑。 , |) _, h7 Q7 b" ?6 Y, v: A
常愍好學 正心以行 權懷寶慧 是謂爲道. ( q, f$ g8 f0 m' _4 L) ?/ L
所謂智者 不必辯言 無恐無懼 守善爲(二)智.
+ T) D, z! D/ M7 m! p) U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雖素少聞 身依法行 ' b' k! j5 T9 D5 a
守道不忘 可謂奉法.
8 p l6 @5 V/ @1 u v* W3 x" m(三)所謂長老 不必年耆 形熟髮白 惷愚而已.
# I4 _, Y( R2 y1 [, N$ i謂懷諦法 (四)順調慈仁 明逹清潔 是爲長老.
' c5 Q0 y; w: J4 \( M1 q c/ d所謂端正 非色如華 慳嫉虚飾 言行有違.+ B2 ], i3 ^: K7 n& J8 u; H) ?
謂能捨惡 根原已斷 慧而無恚 是謂端正. 5 b& A/ D( T: ~' O3 h8 X$ q+ ^! n, g+ R
(五)所謂沙門 非必除髮 妄語貪取 有欲如凡. . z7 ?4 H3 R9 j/ _: y& l T- v
注:, ?- |. U2 a9 F$ O, g; g( e0 l3 B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沙門品第十二.宋本同品第十一.巴本奉持品第十九.
% a$ j0 s! j) T5 {0 x& g(二) 晉本次接所谓長老章.
; v6 u/ ]3 U; L4 A1 ](三)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第二章首二句云.謂捨罪福.淨修梵行.' {4 H5 S: m. c9 Q m5 E/ s9 U# ?
(四) 原刻作損.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9 A) K6 _8 Q( U) Q+ z- |8 g(五)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 ~! p8 b; E3 |% Z/ y/ ]
" T* t/ K( o% ]. T' J2 D" N
" ]6 u* P7 i% B/ b. W(一)謂能止惡 恢廓弘道 息心滅意 是爲沙門.6 {7 ]* w8 X6 O- k- m
所謂比丘 非時乞食 邪行望彼 稱名而已. 0 g# Y: l' |! n( p/ f5 D
謂捨罪福 淨修梵行 慧能破惡 是爲比丘.
* T6 w7 r( N; \; S6 w所謂仁明 非口不言 用心不淨 外順而已.0 w5 F9 a+ v" Y- X9 A8 ?- F0 v
謂心無爲 內行清虚 此彼寂滅 是爲仁明.
4 Y, N* } L8 h+ C- \所謂有道 非救一物 普濟天下 無害爲(二)道。
: J9 k, q2 e5 c- f: z戒衆不言 我行多誠 得定意者 要由閉損。, r6 t) h/ ? S7 J
意解求安 莫習凡夫 使給未盡 莫能得脫。) T& ?& T6 P! B1 i; E5 o3 L
(三)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2 B' X7 o4 I; v5 r4 Z7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爲極妙。
# ]8 q: S' y& v八直最上道 四諦爲法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