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30 18: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长辈交代一下:爸爸,我先回房间去了,我先回书房去了。『长无言,退恭立』,我就会回想到自己在念大学的时候,好不容易有时间回家里,结果东西一放,人怎么样?跑出去找朋友、找同学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不懂做子女的规矩,没有去体恤到父母的心境,好不容易儿子一、二个月回来一趟,父母一定是非常希望了解一下我们的读书情况、生活情况。% }/ l* n/ U* G( Y
+ D- B# B5 w7 ]7 A, L 所以不管是在学生时代,甚至于我们现在在社会工作,只要有机会回去探望父母,一定要跟父母好好坐下来。因为这么一坐,人的心会慢慢平和下来,可能你坐了十分钟以后,父亲有很多的感受就很自然可以跟你诉说。我们跟父母交谈的时候,你不要坐了两分钟,就「好!爸,我走了」,这样可能父母有很多的话都没有办法跟你做沟通。所以跟父母一定要坐下来,跟父母泡杯热茶,让他的情绪很平缓,他的话就很自然会流露出来。假如坐了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真正没有什么话谈,我们再离开。「长无言,退恭立」。$ H4 S" t; ` O+ P# t: P' |
3 O& A9 g- w0 Q" _- V* G
诸位同修,我们现在年轻人真正跟父母坐下来,可能五分钟、十分钟都坐不稳。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年轻人比较傲慢,听不进去长者的话,可是人生就会走得很苦,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好像很怕长者又讲我哪个过失,很不舒服,这个慢叫什么?卑慢,内心空虚,没有本事,但是又有一点傲气,所以就领受不了长者的教诲。假如在四、五十年前的年轻人,有没有像我们这样?没有,他们遇到好的长者,可以请教、可以学习的,都很主动去亲近。以前在乡镇当中,都有耆老在庙口讲故事,讲这些忠义的故事,很多孩子都很欢喜来听。所以确实我们应该用个谦卑的心去面对父母、面对长辈,毕竟人生确实是要透过很多的历练,你才会有真实的智慧。
+ R0 o4 _$ ]9 l
. Z7 k$ w$ n" O# N1 Q% k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7 m" J+ \, x3 }2 `. x* u7 A7 u _4 ]& u
这是当时候的社会情况,他们的交通工具是马,当我们坐在马上看到父亲,你会不会坐在马上说:爸爸,你好!那就很没礼貌,赶快下马来,然后跟长辈问好;等长辈离开了,我们再上马,『骑下马,乘下车』。以前是马车,所以你看到长辈可以停下来,赶快下车;现在是开车,你能不能看到长辈,马上就踩剎车?那不行,要会变通。在大马路上看到长辈的车,能不能窗户拉下来在那里「叔叔」?这样就学呆了。在这样的情况不需要,因为可能会造成危险都说不定。- S w" W$ b2 i, H. |- D G
* X1 I1 [, _3 j: ~ 『过犹待,百步余』,其实这就是目送长者离去,我们把它延伸成送宾的礼仪,送客人。在这一条当中,我们就会给小朋友实际操作,一个人当客人,一个人当主人,等客人刚走出门,主人马上就把门「砰」关起来。再把门打开,把这个客人找进来,问他:你刚刚有什么感受?这个小朋友说,「他恨不得我赶快走」,所以给人的心里就不好受。我们这种操作的过程,可以让每个孩子设身处地去体恤别人有什么样的感觉。接着也用问答的方式,让他们讨论。诸位同学,你觉得送客人应该怎么样送才能够让对方非常舒服?孩子就会从他的生活当中去找资料,比方说他们家住大楼,只有电梯,那就是送客人到电梯,等电梯门关了,我们再回来;假如没有电梯,那就送到楼梯口,等客人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才走。
: c/ \. f+ l' R; L5 g; s
5 _3 ]5 b2 X1 `/ V6 t$ @ 而这个动作是不是刻意要做的?其实不是。我们看看古代,朋友之间情谊都非常深厚,有时候一离开,下次见面可能又不知道多少年。在李白的诗里面,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他送他的朋友到什么时候才离去?送到他的船已经完全看不到,他才离开。诸位同修,我们去体会一下,古代那种朋友的情谊,他在那里目送的时候,内心都时时想着,这个朋友在这一生当中点点滴滴对我们的照顾。所以以前的人不忘恩、不忘情。3 ]/ Q$ D% k. r/ I' P
; G0 K+ V( N. z! {2 R @+ d 刚好我这次在台南讲课,我的结拜大哥还特地从台中跑到台南来听我讲。那天他回去,我就跟着他一起,送他走。他说他要步行到火车站去,因为他觉得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多看看,多学习,我就陪他走了一段路,走完以后,我也目送他离开。在那个当下,我们就回想到十年左右的时光,这位长者、这位大哥时时刻刻都在给予我们精神的肯定,精神的鼓励。所以在这个送的过程,内心也觉得非常感谢、非常感恩。
4 m& G2 M4 [: L4 A8 n/ E! |3 g% P! Q7 N0 {- O8 N8 R5 v( m
我在学院,前年的时候,那时候每次听完师父上人讲课,我们也在门口等着送师父走,在送的过程,我们也在落实「过犹待,百步余」。而在这个送的过程就深刻感受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人一生能够遇到明师,人生会有天翻地覆的转变。时常想到,假如这一生没有遇到师长的教诲,人生真是不堪设想,真的不知道造业造到哪里去。所以目送的过程,也时时让我们念受师长的恩德,时时提起知恩报恩,时时要提起以师志为己志。这是送长辈的礼仪,「过犹待,百步余」。
9 ?, d( a( u I( [; m
5 ]7 }0 x% I, q* l" F9 Q 有一次刚好我送了我们中心的老师离开,在这个离开的过程,我看着她们的车子,发现有一位女老师的裙子没有拉进去,就夹在门外面。我马上打电话通知她,说你的衣服露在外头,赶快拉起来。结果她们听了以后很感动,代表我们是送着她们离开,才会发现衣服掉在外面。有个幼儿园的家长,每次到幼儿园接孩子,学校的老师都是送他们出门,目送他们离开。这些家长每次到幼儿园都觉得很感动,备受尊重,所以敬人者,人恒敬之。当我们都很有礼貌,处处替对方设想,相信人与人不会有磨擦,只会有互敬互爱。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大家一起念一遍:+ k; d* {6 j4 j6 t ?
4 j' w, S- p3 @1 O! |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2 _: x% ]7 K% q( G Q
+ k2 l$ R+ d- n; l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因为长者叫我们坐,可能会考虑到整个坐位的问题,当长者觉得我们适合坐那里,他叫我们坐,我们才坐。不然到时候坐在不该坐的位子,要再叫我们起来,也觉得有点尴尬。有个孩子才三岁多,他到幼儿园去上课,也学了这句教诲。有一天她的父母还有外婆带着她一起到公园去,孩子坐在一个高凳子上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