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3-18 15: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天夜晚,朱文公梦到神说:「你这一念感动天!」足疾马上就好了。(《德育古监》第一五○页)
' X7 r* j0 _- D. V6 x, K" g
+ m# I! G J# c) X 伪造斗秤,遭受天谴
: ^$ T; z0 a9 ]0 ?6 N! i# F
6 S, c0 g" w* f7 P+ E0 ]0 _ 四川的黎永政,善於制造容器和秤子。他能随著客人的意思或吩咐,打造轻重增减的斗秤,而且收取比平常贵一倍的价钱。只要有人出高价,他便昧著天良打造。因此许多不顾天理道义的小人,登门请他打造。8 T# k1 C Q; H+ T) B7 l6 i3 c
後来,他跟两个儿子都变成瞎子,而且五只手指受伤残废,手节凋落而死。# i: H0 [& r8 \, L
古人有一首诗说:「越奸越巧越贫穷,奸巧原来天不容。富贵若从奸巧得,世间呆汉吸西风。」(《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三十七页)
- c$ j' u6 H/ U1 w8 Y
) Y; c2 _2 E/ J5 o% [) C1 Z 不学点金,三千功圆( t- o" O4 x3 @' U& V/ D6 _# P7 [% x
, r% |. I/ P) } 汉锺离成仙後,先教吕洞宾道法。他告诉吕洞宾说:「点铁成金的方法,可以济世!你想不想学?」; U' _1 ~) U6 [) @; l' I( \
吕洞宾问:「点铁成金以後,金子会不会再变回铁!」
8 k0 k z( B4 r$ w, z& v" Y 汉锺离回答:「五百年後,就会变回原来的质料!」
" L! W+ R. R) e 吕洞宾说:「这样会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愿意学!」5 j( [ m7 t3 { d! g, ^
汉锺离告诉吕洞宾:「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说这句话,三千功行就圆满了!」(《德育古监》第一四九页)
/ a5 x5 a; q; v. F% |
( A& c# @+ V( t# U/ i* T* ~9 o2 i7 f 丢弃假银,子孙贤贵* E+ |5 }: M# Y- m4 d; x/ n
& z# r$ b4 Z& l* W& P- S% j& A 孙蜃川尚书的祖父,有一天出售货物後,得到二两银子,他拿去请别人监定,发现是假银子。: e8 g# g6 @3 O& y! T
他心里想:「这银两既然不能用,我岂可留下来误害他人?」$ S! b6 m! r% l8 \7 P6 K; i' N
於是,他就走到东河的水边,又在水里走了数十步,将假银投到湖的深处。
/ {- U H( n( V# s. X5 w+ h 後来,他的儿子考取功名做了副使。孙子就是蜃川,也因贤能而当上尚书。5 S/ I+ h, A( U+ N, F2 k9 f) w; B
孙老先生将假银丢弃湖心,他的存心跟吕纯阳仙祖不学点石成金正好相似。子孙显贵还只是果报当中比较小的而已。(《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三十八页)
* B! Q% _. O1 o0 M
' @. i9 v/ @( m2 E 原谅下人,甘心受损
& y, X9 @+ F) F. Z+ j( e; k L# o6 J' g - L, S2 _. c! X; ~
胡子远的父亲,是唐安人。7 p/ q1 `, U' z w
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他曾委托一位仆人掌管钱币,结果得到五千串钱(每一串有一千文钱)都是假的钱币。
& q/ l4 x- g) \% a 那位仆人不久便逝世了,胡家家人想告仆人家属诈钱。胡子远说:「那位仆人已经死了,我那里忍心让他的遗孤对簿公堂?」
" \: V' f3 M4 n) c+ V; P h2 Q 有人告诉胡子远:「如果你把这五千串假钱半价卖给别人,尚可以得到二千多串真钱,不是很好吗?」( a" F* Z3 R. M& z3 S
胡子远说:「不行!这样终究会害到别人!」+ ]9 l R. i; |0 q
於是,就用火把这五千串假钱完全焚毁。後来他家突然变得显贵。(《德育古监》第四十八页)" c+ L& y* a# e1 X6 u
9 I' K4 l- \% ^6 u) d! F6 Z: W 不彰人短,吃亏受福0 b! u4 |: n& C, D7 w
, P+ c0 D3 @/ M7 Y' X 有一天晚上,文徵明投宿在某一富贵人家。翌日早晨主人尚未出来,他躺在帐中等待,恰巧有一位朋友来了,徘徊而且四处东张西望,看见桌上有一只金杯,急忙放入袖中,并且调头就走。' L# x9 ^4 k# M! F, f' P& _6 u# {
文徵明认识这位朋友。
$ G. P9 e' \- w 等主人出来後,文徵明告诉主人说:「我今天有急用,刚才看见桌上有金杯,迫不急待,已派遣仆人先拿走了,怎麽办呢?」$ s" n8 T) s e
主人回答:「是!是!」
* W7 W2 Y" R( l& Z! S 文徵明又说:「您这只金杯有多重呢?价值多少钱呢?改天如果遗失,我应当用钱赔偿您!」
4 i9 X$ o5 k4 I 主人又回答:「好啊!」
6 [3 j$ s9 f; \6 Z" ?" \) | 文徵明回家後,便卖田偿还金价,而且始终没有向人说这件事的原委。
5 ~0 }* a: M, R; V8 ~ 文徵明後来高寿,而且享有大名。他的孙子文震孟,考中状元,又当了宰相。(《感应篇注训证》第七十四页) ^! Q( ]" V) w/ F
3 [/ W1 e! k) p. F, ^
取价虽少,又有何损
5 r5 x3 G1 J9 t- V
: o( N7 M/ H J" } 魏时举是北魏时钜鹿人。$ A/ O r* s4 j- [8 d
遇到岁收不好,谷价狂~FM3BX1;飙~I;腾贵时,他便打开仓库卖出米粮,价钱只是别人的半价。
& f _+ ]9 J; q5 h3 C: ~ 他曾经对别人说:「凶岁的半价即是丰时的全价。虽然少拿了,可是又有什麽损失呢?假使没有遇到歉收,难道就能只想赚钱吗?」
3 D. x3 w) i2 F7 z/ h 他的儿子魏收节,一直升官,终於当上仆射(相当於宰相)。(《德育古监》第九十一页)
& ?) E7 F# `& u5 \) o+ i* I
8 i3 B3 F- A6 ]0 V 宽厚让步,即占便宜 w* D0 g; q, \8 g* S( L
y( q- |, d- ]5 J; {
东海的钱老先生致富後,想要居住在城里。
* L5 [% \. f* V! e" |2 T8 q 有人告诉他:「那一栋房子,已经有好多人出价七百两银子,而且即将成交了!」
( B2 Z. W! b8 |5 D! n 钱老先生看完房子,竟然出价一千两银子。钱家子弟不以为然,议论纷纷。钱老先生说:「我们都是小市民,屋主违背众人而卖我,我不多出一些钱,怎麽塞住大众的口舌呢?而且欲望没有满足,争端便不会平息的。我们以一千两银子买到价值七百两的房地产,屋主的愿望已经满足,而别人也不会想在这栋房子上面图利,从此以後,钱家的世业就可以不必耽忧了!」; V J4 b$ ~: k0 R
不久,其他房子多因为价钱太少而请求补贴,或者被原主转赎回来,而发生诉讼,只有钱家安稳平顺,毫无风波。* r. n& Y9 L! u* @ i) J4 U: v
(评)宽厚的人不占别人的便宜,占别人便宜的人不宽厚,这两条行径完全不同,所以将来的遭遇也不会一样。钱老先生步步为自己将来占便宜而预留余地,他只用了一种方法:宽厚。知道宽厚就是占便宜,便是善於占便宜;知道占便宜的方法在宽厚,对於宽厚也就毫不怀疑了。(《德育古监》第一百十五页); c- c2 _( P7 ]% N* X g. N5 o
在古代重土的观念下,通常生活比较困苦,或者经济比较拮据的人才会卖房子,所以买的人多给他一些价钱,应该是宽厚的行为。然而,对於现代那种专以买卖房地产而赚钱的大商人或仲介公司,又是另当别论。(著者注); g/ l; D8 d0 y) L2 {1 g% f
/ r7 u7 |$ i2 o: Q5 M7 }) t) f 忍饥助人,乐在其中
2 d# \. \8 M) N/ Z! P5 q; Z . I# Q4 Q. {* |2 ? P$ S5 b4 D2 V
江西有一位舒先生,在湖广一带借用学馆教导孩童长达两年之久。2 @0 o% p) D3 q1 _8 d6 v6 s6 u
有一天,他与其他乡里的私塾教师一齐搭船返回故乡,中途他登岸散步时,听到有一位妇人哭得非常伤心。
2 F! G5 p0 R$ C2 R$ Q9 } 舒先生问:「你为什麽哭呢?」- `& ]4 q+ d. R
妇人答道:「我丈夫欠官府十三两银子,即将卖我以偿还债务,我走了以後,年幼的婴孩必会因为没人哺乳而死去,所以我才这麽悲伤!」
$ p _$ Z" q/ p l. D3 ~& H: T 舒先生说:「与我同船的都是江西各地的私塾教师,他们每人出一两银子,就可以解决你的难题了!」
6 z2 K% H9 l, [/ @+ r 当舒先生回来告诉其他同行的人,他们都不答应捐这一两银子。於是,舒先生便将两年来所得的薪饷全部捐给那位妇人。$ a1 @! ]" f5 |' `5 d4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