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8 17: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叫养,用《大藏经》养我们的佛性。只供没有养不行,我们的心行跟《大藏经》完全相违背,这个道理要懂。
k# R }& B, S+ [& g1 a! p: r2 k# P [) T! q8 T
因为有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地方寺院、庵堂都供养《大藏经》,这个地方还要遭难?所以你要相信佛的话,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灾难从哪里来?心想来的。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众生,心里想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疑,想这个东西;干的是什么?怨恨恼怒烦、杀盗淫妄,干这个,他能不遭难吗?佛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出家人收藏这些经典,自己不看,又不肯给别人看,果报在哪里?在阿鼻地狱,叫吝法。你收藏《大藏经》,自己不看,也不给别人看,这不是吝法吗?我们这个道场悟泓法师做这个示现,现在遭难了,认真忏悔,知道过去错了。我劝他很多次,不听!跟他讲的时候,满口是是是,都是,是完了以后就完了,什么也不是。现在遭遇到困难,业报现前。这个示现提醒我们大家,我们如果看清楚、看明白了,知道这是错误的。布施经典也要看人,他能读,布施他有用处;不能读,布施他没有用处。能读、能解、 ……
: p. X0 ]# Z8 u" S: o" q& w* i: }5 U6 t. ]+ {2 x2 K
02-037-0071 净土大经科注
* o/ V3 z% {. W g' M
, K/ s) p- q& k……应了,一年半载的时间足够了。这里舍得干净,那边感应就特别明显。
4 a* Q! x, M! G L6 T" \$ m( n/ m
2 O6 i( [3 @, H% a" O 所以释迦牟尼佛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十九岁离开家庭,舍弃国、财、地位,出家去学道,修苦行。因为世间人认为修道必须要经过这条道路,你没有这样修法人家不相信,要通过考验。五十三参是考验,成就真实的智慧,要禁得起考验。谁在考验你?每天从早到晚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都在考验。顺境、善缘,你有没有贪恋的心?欢喜、贪恋,错了,烦恼生起来了。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你动不动念头?动念头,你不及格。逆境、恶缘,你起不起怨恨?怨恨恼怒烦,你起不起这些?如果你起,你也不及格。菩萨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动心,都没有分别执著,心里头永远是清净平等觉。这些考验你都通过,你就及格了,你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真菩萨,所有境界里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叫真菩萨;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假菩萨。这得搞清楚、搞明白。" X7 o7 r) K: i
/ ~; Y( V8 y* N& W 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诸天他们有神通、有福报,阿修罗亦复如是,他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在伽耶城不远,菩提树下成道了。这什么?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十二年的修行当中有六年苦行,没有得到结果,所得到的不是智慧是知识,现在人讲知识,它不 ……
/ D6 v6 X8 ^. Y0 X+ U& f5 K/ I! ~8 X" E7 A7 c) N/ F
02-037-0072 净土大经科注
1 g# s8 k' a! k* W! B
- p* \9 J" A9 e" f- ^; A' p- m……科学家的报告,《念力的秘密》,在这个报告里面看到了,我们的意念。美国布莱登这个科学家也是研究这些东西的,他提出来的看法,这个灾难并不是很可怕,如果地球上的居民能在这个时候觉悟,大家都认真的弃恶向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灾难可以化解。纵然不能化解,也大幅度的减轻,不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还可以把地球带上更美好的走向。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讲的,我们听了能相信。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灾难从哪来的?我们的心行不善。我们今天想的是什么?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瞋痴慢疑达到了巅峰;情绪不稳定,心浮气躁,怨恨恼怒烦,干的是杀盗淫妄,能没有灾难吗?灾难是自己找来的。宇宙是互相感应,我不善就不善的东西统统来了,如果我们心善,不善的都离开,善的就都来了。
2 y) v0 e8 {! x5 ]9 ~/ Q( f
6 }7 ^$ }8 ?4 f 宇宙之间至善,圆满的善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个至善从哪里来的?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都听佛说法,没有一天空过的。教育办得好,成佛的教育,至善的教育,没有别的。极乐世界的科学技术我们望尘莫及,极乐世界处处有讲堂,每一个讲堂你进去都看到阿弥陀佛在那里,阿弥陀佛有本事分无量无边身,每一个讲堂都是阿弥陀佛亲自在说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妙了, ……- ?7 g E+ e2 ^5 w. }) c! h
Y0 j! P# j# U7 V# e, C 02-037-0079 净土大经科注
# m; r) u! n' }9 k$ V8 {& c ) i; U: Z) A. ?7 |9 o9 F# o3 i
……现是权德,实无可得是实德」,权实要搞清楚。
8 {; e W" q3 v, h! R" a- \& r, }& F- z1 R3 F( d' x, g& j
人生在这个世间,你这一生能得什么?什么都得不到。古人有两句话说,这佛门讲的,「万般将不去」,将就是带,这个世间所有东西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走,连身体都带不走,都要丢掉,何况身外之物?「唯有业随身」,你带去是你这一生造的业,你造的善业能带去,来生有福享,造的恶业你能带去,来生有罪受,三途就是受罪的地方,这个能带去。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放下,放下,自性智慧就透露,就透到前面出来。不了解事实真相,自性智慧就变成烦恼,它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它会变成贪瞋痴慢疑,会变成怨恨恼怒烦,变成这个东西,智慧变的。所以,明白之后不能不放下,放下是真自在!2 w, x* O0 o4 ~/ [4 k
: s& U+ A2 z' g* d 下面是「合」,合就是总结,前面说法,再举比喻,后面将法跟比喻合起来。( Q/ i9 n) s8 @6 G0 ~; Q
4 @6 P4 b" J- G# ^ O9 ~7 O8 i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b& y+ n* [# q
0 ]' G ?5 v9 y5 A0 d5 ^' T
这些菩萨就跟幻师一样,能现一切幻法,绝没有分别执著。「会中诸大士,皆圆具」,圆满具足「权实二德」,就是权实两种智慧,智慧起用叫德用。故云『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 |& i! p" X+ F7 S" `! e) c
& s4 ^( I- A% u* N" e1 j; s% s2 `& ^% I 下面第二段,「超情离见」,愈来愈深。前面我们看第二段「文殊智德」,第一个是「示相无得」。这里头分三段,第二段就是超情离见,这个里头分七个小段,第一段「通达性相」。经文:
! s$ L8 n4 W' f3 |$ i7 t
* y1 R( G/ u0 V0 n6 Z- ~ ……! ^4 B3 D5 c0 i( V8 R3 w% c8 ^
8 \7 \; \$ [. t. {- s5 i1 g
02-037-0084 净土大经科注
. M- i: c" p+ v) k8 Y + p! G9 K+ A) r" v [
……生死是一个重大的误会。这是个因果,因果也不是真的。因果从什么时候有?从一念不觉就开始有了,一念不觉是因,变现出阿赖耶就是果,你看因果多早!但是回归自性里头找不到因果,自性里头没有。所以三界六道,迷是因,苦报是果,迷因之果。
3 E0 v5 P3 G |9 }0 `
6 ?. h( V0 F, g! @$ g 「止持会集音义」里面有个解释,「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以痛苦、烦恼。「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一切有为,有为就是有造作。什么叫造作?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著,这叫有为,你有这些东西。有为的心,心里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有为的行,行是行动,行动是什么?怨恨恼怒烦、杀盗淫妄,造作,所以常为无常患累。无常的是什么?因缘果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