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动物的人性光辉:《物犹如此》白话选译》
9 k' R; S9 F4 s' [6 V5 b) v6 p/ `- d& v* A
一、孝亲友爱! O, ?2 g. K9 P
谁无父母?谁无兄弟?动物孝亲友爱的天性,尤为令人感动。它们的真情与遭遇,讲述者为之伤心,听闻者为之落泪。% T, Z Z# G" w d6 u7 U. [$ o
/ f9 L' D! l- H$ m
孝象(《矩斋杂记》)# Z! X' u6 Y7 w( x! O" ^9 T
刘时用说:我曾经看到一头老象就要死去,它的小象取草喂它,可是老象已不能进食。小象看到这种情形,用鼻子来回抚摸母象的身体,两眼泪如雨下。等到母象死后,小象便哭着跃起,伤心地扑倒在地上。( P+ f- l! ]- k. {, _* \3 o& L( |
鹤子点评说:满腔的血和泪,滴滴从心坎里流出。母亲的养育深恩再也无法报答,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会觉得沧海无尽,自己伤痛的血和泪也同样没有穷尽啊!
2 T+ ]% u: Y3 t4 a1 y 诗曰:
: O+ j! Q2 f6 W" ^3 k% Z* Q6 | 乾陀万里断归魂,运鼻周身半泪痕。9 v# g: Z. L. p( o# i: u, |' j
血乳三年劳苦甚,何能寸草报深恩!, m. B. q! a+ g$ Q' e% q. {) X* D
; Q9 U/ g' _0 t8 c5 o7 k I, E" K, W \ 猿拔母箭(《圣师录》)
- v6 c( v+ j0 n0 Q1 q! K- I+ `. j( Q) D 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军邓芝,在打猎时射中一只母猿。他看到猿子为母拔箭,用口吮吸流出的血,然后用树叶塞住母猿的伤口,哀伤不已。邓芝扔掉弓箭,叹息道:“山间的动物还能如此哀悼自己的母亲,难道人还不如一只猿猴吗?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打猎了!”
" } T8 P4 n; K/ e3 P: [ 诗曰:, r% t: c, B i: A2 n8 j
拾橡攀萝不暂离,弓声霹雳黑风驰。. x4 U6 }0 B L7 B$ K- T5 x
箭锋洞处君休喜,看取猿儿吮血时。! p5 e/ Y g! Z& f- H
# f3 }' S- V% x; m: M5 _$ z% t3 W# B
猿抱母皮死(《圣师录》)3 }7 U& U6 E- Q# ^- S( Z, d$ e
吉州有一个捕猿的人,捕获了一只母猿和它的幼子。他把这只母猿杀掉,然后把它的皮和幼猿一起卖给龙泉一位姓萧的人家。捕猿人还拿出母猿的皮,给幼猿看。幼猿看到后,抱住母猿的皮又跳又叫,当下就死去了。萧氏的儿子非常感动,为它作了一篇《孝猿传》。
|& F4 p" { U, d' ?+ c 诗曰:
' x8 L* S2 D% `/ s 孤影空庭落月凄,前宵犹傍白云栖。' o) I9 i% ]; h5 F( [% y
惊心瞥见魂销尽,觅母黄泉掩面啼。/ M1 \( L# u: h* m
" K0 }) H2 c9 G# Z( d4 S 犊吞刀(《柳崖外编》)
" w. p5 c% F x7 H$ _$ F1 B 沭阳县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杀牛为业。一次,他买下母子两头牛,打算先杀母牛,就把它捆起来,磨刀准备宰杀。此时有人敲门,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犊趁着这个时候衔着刀来到邻舍孙老汉家门前,用牛角顶门。孙家以种地为业,孙老汉听到声音出门一看,见牛犊口里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还剩下一半,不一会儿就全吞了下去,朝着他哀号。孙老汉正为此感到惊异,这时王屠夫因找不到牛犊和刀,也跟了过来。孙老汉问明情况,才知道牛犊之所以吞刀,是不愿母牛遭到宰杀。于是他问明这两头牛的价钱,用双倍的钱买下,然后过去解开母牛,把它牵了过来。牛犊见到母牛便叫起来,一边叫一边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边卧下,从头至尾舔着牛犊。孙老汉原以为牛犊肯定活不了,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没什么事。后来,母牛为孙家奋力耕田多年,那头牛犊则继续耕种了二十多年,直到孙老汉的儿子那一辈才死。当这头牛犊死后,有听说过吞刀奇闻的人剖开它的肚子查看,发现那把刀在腹胃之间,被一层厚皮包着,就像新刀装在鞘里一样。! S# E1 F% W* _& l
作者柳崖子说:相传有牛犊为母牛潜埋屠刀,我听说前些年在家乡王雅村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而这头牛犊却为母吞刀,令人倍感酸楚。带着感恩和依恋,两头牛在孙老汉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说母子都没有辜负救命的深恩。
* Y7 l: ?$ | h& g) x+ Z7 n v 鹤子点评说:像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我仅听说过这么一例。当我在阅读这个故事时,起初是感到震惊,接着是充满敬意,接着感动得落泪,接着欣喜地起舞相庆。2 L' V9 d+ q# \0 T% M
诗曰:3 v9 n' K# {- n ^: t0 F6 }5 T, ^
吞刀凿凿莫疑虚,叩角独寻孙老庐。( N: k$ l/ k0 V
子母乍逢仰天恸,一时狂喜更何如。1 b8 ]1 m2 X& ~" {: l1 Q
& p7 u$ ~' M" G$ c5 l 犊藏刀(《同生录二编》)
/ X$ k1 [, E5 {; o& ] 云南安宁州有一位姓赵的屠夫,有一次宰杀一头母牛,把它捆绑之后,入室取桶。这头牛的牛犊在一旁,立刻衔着刀藏在石缝里。屠夫回来到处都找不到刀,恰好他的邻居看到,就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屠夫听了不信,便把刀取出放回原处,隔着窗户悄悄观看,果然看见牛犊再次把刀藏了起来。此情此景使这位姓赵的屠夫良心大为触动,为自己一生的杀业感到悲悔,于是他就去华山做了道士,每天拜神忏悔。他还养了这两头牛二十年,在它们死后加以安葬。0 _* U4 M, s) @ J1 o( T
诗曰:
" @: J( O8 b' \" O9 q P 刀头转瞬血飞红,小犊衔刀计已穷。: B. r+ {# Q/ H9 F5 s2 P
二十年间随母饭,华山消受好松风。
, m6 \4 e1 @6 @5 A# u2 t9 ?
9 o' B# a0 v- s# i6 r- q" H 孝牛冢(《井蛙录》)
0 h& Y, W) a' }; p' ]& g5 {4 R 金溪的前参政官漆尉山,曾对我说:在城南四十里,有个名叫九都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姓黎的农家,养着一头母牛和它的乳牛,乳牛刚满半岁。七月间,这位农户将乳牛拴在家里,驾着母牛在陇上耕作,耕完后把它放到附近的洲渚上吃草。中午时分,忽然乌云翻滚,雷雨大作,母牛竟被雷电击死。这位姓黎的农户招集陇上的人,帮忙一起把牛埋葬在河边。回家后,见乳牛还卧在牛圈中,不禁心存怜悯,叹息着说道:“你的母亲已经被雷电击死在陇上的洲渚了。”乳牛听后忽然站起,悲鸣不已。第二天,农户牵着乳牛到野外吃草,离洲渚还有一里多,乳牛即飞奔到母牛被雷电击死的地方,徘徊悲号不止,不吃不喝,怎么赶也不肯走。最后只好用鞭子把它赶回家,到家后它又脱缰逃去。黎家顺着印迹寻找,发现它还在母牛被雷击死的地方,边绕边哭,悲鸣声昼夜不绝,最后撞在地上头破而死。乡里人哀怜它的孝心,便把它埋葬在死的地方,为它建了坟墓,立碑名为“孝牛冢”,至今还在。这是清朝顺治丙申年七月发生的事。, i0 F R- h. G- {% I: O7 {3 W
诗曰:
0 ]1 U4 T, @" `7 `( X) S1 ^ 膝下初离盼未归,昨宵含乳梦依依。. X+ T9 y" o9 g# v* D+ g9 C) s
英灵寻母河洲遍,怒蹴寒涛十丈飞。
; X4 D# ^$ O( a9 u" w" D* Y$ R+ H" Q, }- d- Y8 _' ^# f& X; C2 B7 e
犊排户(《警心录》)
d, p6 H3 Q0 }' p5 K1 Q 桐庐有一户人家,养着一头母牛和一头牛犊,恰好都在同一天被人买走。买下牛犊的是一位农夫,买下母牛的则是一位屠夫,两人一起赶着它们出门。屠夫牵着母牛渡过溪流,进到自己家里。牛犊则一直站在溪流这边,望着离去的母牛,伸头长鸣,无论农夫怎么鞭打也不肯动。直到看不见母牛的身影,牛犊才在催促之下动身,但每走几步仍要回头张望。翻越两座山岭,穿过条条岔路,到了农夫家,将它关进了牛栏里。" I$ ^8 s7 G7 Q
这天夜里,屠夫烧上一锅热水,准备清早起来宰杀母牛。忽听门外有牛的叫声很是急切,那头母牛的应答声也同样急切。屠夫起身出门察看,门外正是农夫买下的那头牛犊,它挤开门走了进来,跳到母牛身旁依偎在一起,母牛不停地舔着它的脖子。屠夫虽然凶悍,此时此刻也不禁惕然动心,回身用锅里的水把火浇灭,便躺下睡了。- r4 f/ `0 ^! c2 _&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