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20|回复: 7

佛陀对在家人的教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2 13: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t! j) R* T3 P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4178
: D' `8 n5 G0 W1 n8 [3 _( U3 T7 M$ _2 D5 N$ f$ Z1 ~
佛陀在世时,虽然孜孜不倦地说法教化了四十五年,但却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一本著作。所有的佛经都是在佛陀入般涅槃后,由其弟子们结集、传诵出来的。古代的圣者们将佛陀一生中所教导的法义汇编为五部:篇幅长的经文编集为《长部》,篇幅中等的经文编集为《中部》,按内容分类的经文编集为《相应部》,与数字有关的经文编集为《增支部》,其余的诗偈、论文、故事类则汇编为《小部》。这五部就是佛经的总汇,称为《经藏》。
! m" f+ f, t! T  y6 [/ F- r8 }9 R! |
您想知道佛陀到底说了些什么吗?您想知道佛陀是如何教导在家人的吗?请聆听佛陀如是说——《教诫新嘎喇经》。本经译自巴利经藏《长部》第31经,本篇的所有十部经文都是以全译的方式直接译自巴利藏经。本经是佛陀对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所作的教导,世尊教导新嘎喇居士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作为在家人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一、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共有十四种:四种污垢的行为、由四种不良心态导致的恶行、六种损耗钱财的行为。其中还重点探讨了人们应如何交朋处友:如何识别冒充的坏朋友和结交真正的好朋友。
8 L9 O+ t8 ?+ e6 F0 D2 w+ y; w* s- `+ x- F7 G, m. F5 W8 u
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六种,包括:亲子之间的关系、师徒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主仆之间的关系和在宗教方面的僧俗关系。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性的,其着重点在于作为一个在家人所应当承担的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义务与责任。此外,经中还探讨了在家人应当如何积累财富和分配财产等问题。一个在家人如果能够真正地按照经中的指示去实践的话,他的人生必定是幸福与快乐的。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中,本经被视为是在家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是获得幸福生活和美满人生的最佳指南。
( B& W# N# A! e- J: Y. k: }8 s0 U! W- P* o5 Z
经文:如是我闻(在佛陀般涅槃当年,有五百位大阿拉汉集会忆诵佛陀的言教,由佛陀的常随侍者阿难尊者诵出经藏。阿难尊者在每诵出一部经时,即以“如是我闻”开始,意为“我是这样听闻的”):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林喂松鼠处。在那个时候,新嘎喇居士子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当时,世尊在上午穿好下衣,拿了钵及衣,准备进入王舍城托钵乞食。世尊见到新嘎喇居士子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见到他这样做,于是问新嘎喇居士子说:
. }( W/ c+ V8 A
& f! _4 z  Z* \  B0 [+ ~0 Q; S“居士子,你为什么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呢?”“尊者(巴利语bhante,意为可敬的人。是人们对佛陀以及比库的尊称。现在,一般称呼上座部比库为bhante或“尊者”),我父亲在临终时嘱咐我说:‘儿啊,你要礼拜诸方!’尊者,为了尊重、敬重、奉行、尊敬、敬奉父亲的遗嘱,所以我早上起来,走到王舍城外,将衣服和头发弄湿,合掌向各个方向作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E4 T( W0 u: V- Y: s5 ?5 z
" J. ^- Q, \; A. h% B) j: _“居士子,在圣者的教导中并不是这样礼拜六方的。”
" q: I8 R1 L" E4 p7 t7 Y. I5 G
# T: B- u, L% Z4 E“那么,尊者,在圣者的教导中是如何礼拜六方的呢?萨度!尊者,愿世尊指示我在圣者的教导中所应礼拜六方之法!”“那么,居士子,认真听啊,好好地留意!我要说了!”新嘎喇居士子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世尊这样说:“居士子,圣弟子要远离四种污染的行为,不以四种理由来作恶业,又不接近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他离开这十四种恶行,保护六方,实行两世的胜利。他既于今世也于他世成功。当他去世之后,将能往生到善趣、天界。6 w' B' h; T) C5 @9 O3 l

" c7 J0 c, b$ J( V' i$ X) |四种污染的行为:需要远离哪四种污染的行为呢?居士子,杀生是污染的行为,不与取是污染的行为,欲邪行是污染的行为,虚妄语是污染的行为。需要远离这四种污染的行为。”世尊这样说。接着导师又这样说:“杀生不与取,及说虚妄语,追求他人妻,智者不赞叹。”6 Q. ^: D! X' C/ B
4 n+ r9 f9 X+ `& \
四种理由“不以哪四种理由来作恶业呢?追随欲望去作恶业,追随嗔恨去作恶业,追随愚痴去作恶业,追随怖畏去作恶业。居士子,圣弟子既不追随欲望,不追随嗔恨,不追随愚痴,也不追随怖畏,不以这四种理由来作恶业。”世尊这样说。
0 o$ W8 o0 _$ B( H
: S" l, G7 m$ e( C5 D- u- l接着导师又这样说:“欲嗔痴怖畏,被这些征服,他名声败落,如月渐变黑。欲嗔痴怖畏,不被征服者,他名声充满,如月渐变白。”“不应接近哪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呢?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出入娱乐场所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放纵的赌博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结交恶友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懒惰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
! y$ N& C! T$ S# S1 b' U/ \+ b
+ H5 \* P1 k' \; e诸酒类的六种过患: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有这六种过患:损失现有的钱财,增加纠纷,滋生疾病,名声狼藉,暴露私处,第六项是智力下降。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有这六种过患。居士子,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有这六种过患:自已无保护、不安全,妻儿也无保护、不安全,自己的财产也无保护、不安全,若有恶事惹人嫌疑,对他招来谣言,遭遇诸多不幸事情。居士子,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有这六种过患。居士子,出入娱乐场所有这六种过患:哪里有舞蹈?哪里有歌唱?哪里有奏乐?哪里演说?哪里有手铃乐?哪里有鼓乐?居士子,出入娱乐场所有这六种过患。
# ^' y5 D9 d8 U( Q' @: g7 C" X& s% \, k& v% R/ J
居士子,沉湎于放纵的赌博有这六种过患:赢了滋生怨家,输了悲哀钱财,损失现有的钱财,去裁判所言语无影响,遭朋友轻蔑,婚姻无望——这个男人是赌徒,没能力养妻。居士子,沉湎于放纵的赌博有这六种过患。: {( \  \' h5 \5 V% g- x3 q

& x& {4 j8 x# W. w' j. Z居士子,结交恶友有这六种过患:赌徒,痴迷者(指痴迷女色、痴迷酒肉、痴迷钱财的人),嗜酒者,诈伪者,欺瞒者,粗暴者。他与他们为朋友,与他们为同伙。居士子,结交恶友有这六种过患。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太冷了不工作,太热了不工作,太晚了不工作,太早了不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饿了不工作,太饱了不工作。他基于这些诸多的借口,还没有获得的财富将无法获得,已经获得的财富也将散尽。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世尊这样说。$ e3 a4 {) _# h, W& h: D% w2 R7 t

6 W$ ]5 f7 k; m, X( |; n接着导师又这样说:“有称为酒友,朋友啊朋友,若有利益时,同伙为其友。日寝.近他妻,生怨又无益,恶友又吝啬,此六事毁人。恶友与恶伴,恶行恶去处,由此与他世,两世人破灭。赌色酒歌舞,昼眠.非时行,恶友及吝啬,此六事毁人。赌骰子.饮酒,狎近他人女,交贱.不近老,灭如月变黑。无财.无一物,嗜饮如临井,负债如沉水,加速致破家。白天惯睡眠,至夜厌起来,常酩酊大醉,不适住在家。太冷与太热,说此太晚了,如此弃工作,错过青春利。若于冷与热,不思比草多(勤劳的人对于天气冷或热,不会考虑它们甚至比一根草还重要),做人所应作,其乐不消失。”- S% E! S2 d- |2 x' k) x

' {3 |# q% D& U" T+ Y“居士子,应知道有这四种非友似友者:应知道什么都要的为非友似友者,应知道花言巧语者为非友似友者,应知道阿谀奉承者为非友似友者,应知道酒肉朋友为非友似友者。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什么都要的人为非友似友者:什么都想要拿走,只给一点要求多,因其有难才做事(平时无事就不会来帮助,只有当他自己遇到困难时,才为朋友做点事情。他帮朋友做事不是因为友谊,而是因为有事相求),有利可图才亲近。
9 x: Z' f: M; W: }+ f! q( n& ]) S( B- K. Q7 l! }
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什么都要的人为非友似友者。1 L" F8 t3 g4 x
0 ?& t7 E4 f: ~, c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花言巧语的人为非友似友者:以已过去的事情来奉承,以未来的事情来奉承,以无意义的事情来招呼,挑现有事物的毛病(我们可以用例子来说明这四种人:“昨天我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可惜现在都吃完了。”“我最近都很忙,如果明天能抽空的话,也许会过去帮你的。”“你这件衣服太适合我了,再也没有其他这么适合我的衣服了。”为以无意义的事情来招呼。“这件衣服本来是想送给你的,不过,看!纽扣掉了。”为挑现有事物的毛病)。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花言巧语的人为非友似友者。9 [) M/ Y( r( {7 _1 [
* j1 d: H" v% W: e; J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阿谀奉承的人为非友似友者:认可恶事,不认可善事,当面恭维,背后诽谤。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阿谀奉承的人为非友似友者。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酒肉朋友为非友似友者: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时的同伙,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时的同伙,出入娱乐场所时的同伙,沉湎于放纵的赌博时的同伙。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酒肉朋友为非友似友者。”世尊这样说。7 |, d/ y" k# t7 H

! Y8 k3 H: V' l- k2 \3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什么都要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只说阿谀奉承话,以及玩乐时之友。智者应如此知道:这四种并非朋友;犹如危险的道路,应当远离及回避。”“居士子,应知道有这四种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能周济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苦乐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好言相劝的朋友是善心人,应知道休戚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能周济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在你放纵时能挽救,放纵时能挽救其钱财,有危难时能作庇护人,有事业要做时给予两倍的资助。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能周济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
1 m0 f% D+ ?' \% L# F. u3 S  H' N5 q) f5 `5 A- X6 V8 W; ~
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苦乐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能告知秘密,能帮你保守秘密,危难时不舍弃,为[朋友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苦乐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好言相劝的朋友是善心人:能劝阻作恶,引导向善,使听闻未曾闻,告知往生天界的方法。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好言相劝的朋友是善心人。居士子,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判断休戚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在你倒霉时不高兴,有成就时感到欢喜,阻止别人说你的坏话,称许别人对你的赞美。居士子,可以通过这四种方法来判断休戚与共的朋友是善心人。”世尊这样说。
# ?) l! Q8 ~1 |
/ v) [( W  p5 B  Q$ G接着导师又这样说:“周济援助的朋友,苦乐与共的朋友,好言相劝的朋友,及休戚与共之友。智者应如此知道:有这四种的朋友;应当恭敬与结交,如母亲与亲生子。智者具足诸戒行,犹如火光般照耀。勤勉积集财富时,应如蜜蜂采花蜜;财富逐渐多积蓄,亦如蚁垤逐渐积。能够如此集财富,适合作为居家士;善分钱财为四份,他实结交诸亲友。日常受用一份财,两份用来营事业,第四份则应储蓄,以备危难急用时。”& ?) c4 W0 \4 |0 @

; m% X: W9 i5 M: @“居士子,圣弟子如何保护六方呢?居士子,应知道有这六方:应知道东方是父母,应知道南方是师长,应知道西方是妻儿,应知道北方是朋友,应知道下方是奴仆、工人,应知道上方是沙门、婆罗门(指出家修行的人)。居士子,儿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东方的父母:曾受养育的我将孝养他们,帮他们做事情,维护家财,继承遗产,先人去世后将捐赠布施(在父母去世后的第三天开始,将以他们的名义捐赠布施,然后将功德回向给他们)。1 ~6 z/ b$ V/ x% _3 k

9 f) ~0 ]3 k: ~) ?2 j5 R' G& V居士子,作为被儿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东方父母,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儿子:劝阻作恶,引导向善,让他学习技能,为他迎娶合适的妻子,在适当的时候分与家财。居士子,作为被儿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东方父母,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儿子。如此则东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居士子,弟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南方的师长:起立,奉侍,顺从,服务,恭敬学习技能。居士子,作为被弟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南方师长,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弟子:使受到很好的调教,使受到很好的教育,传授一切技能知识,在朋友之间推荐[他],在各处都保证[他]安全。居士子,作为被弟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南方师长,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弟子。如此则南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3 w4 L! _$ E$ p; x

7 ~3 H! u) |( W& v1 H$ z居士子,丈夫应以五种方式对待西方的妻子:尊重,不轻慢,不邪行(对配偶忠贞不贰,不在外拈花惹草或红杏出墙),让与主权,赠送装饰品。居士子,作为被丈夫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西方妻子,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丈夫:妥善整理工作(家务),善待佣人,不邪行,守护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娴熟且不懈怠地做一切事情。居士子,作为被丈夫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西方妻子,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丈夫。如此则西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 ~  ~9 J( \% D+ Q: b+ O* {" |
3 j- M) ?- \$ i6 `居士子,良家之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北方的朋友:赠送礼物,柔和的语言,有益的行为,自他平等相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诚实不欺。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北方朋友,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放纵时能挽救,放纵时能挽救其钱财,有危难时能作庇护人,发生意外时不舍弃,尊重其后代。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北方朋友,也以这五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如此则北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 C( W( g# n- y4 A- Z+ h9 y) Y, c4 A8 Q- F8 F7 \3 g0 {
居士子,主人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下方的奴仆、工人:随能力安排工作,发给食物及薪酬,生病时给予照顾,分享珍馐美味,适时放假休息。居士子,作为被主人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下方奴仆、工人,也应以五种方式慈愍主人:早起,晚睡,只拿取给与的东西,妥善地完成工作,称赞主人的名誉。居士子,作为被主人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下方奴仆、工人,也应以这五种方式慈愍主人。如此则下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
2 p& Y. v, S3 I1 {  g, u( X4 D0 B+ e1 Y" g  n
居士子,良家之子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上方的沙门、婆罗门:以行动表达仁慈,以语言表达仁慈,以内心表达仁慈,不关闭门户,供养必需品。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上方沙门、婆罗门,也应以六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劝阻作恶,引导向善,以善意慈愍,使听闻未曾闻之法,净化已听闻之法,告诉往生天界的方法。居士子,作为被良家之子以这五种方式对待的上方沙门、婆罗门,也应以这六种方式慈愍良家之子。如此则上方受到保护,安稳、无灾患。”世尊说了这些。
2 I  X( t" ~  Q: l* n
: F. ?$ Z0 z% O* B4 y接着导师又这样说:“父母是东方,师长是南方,妻儿是西方,朋友是北方,工仆是下方,沙门等为上;能礼此诸方,堪为居家士。智者具足戒,柔和有才智,谦卑不顽固,如此得名誉。勤奋不懈怠,危难不动摇;智慧不断坏,如此得名誉。摄取于朋友,宽容离悭吝,教导再教导,如此得名誉。布施及爱语,及于此利行,于诸法同事,处处应如此,摄取于世间,如栓令车行。若无此摄取,母不获其子,尊敬或供养;父与子亦然。智者正观察:因为此摄取,所以得伟大,他们应赞赏。”如是说已,新嘎喇居士子对世尊这样说:, d# R4 D8 y2 ?- E" ]
9 q4 O0 q" Y2 R
“奇哉!尊者,奇哉!尊者。尊者,犹如扶起跌倒的东西,显露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让明眼人能够看见颜色。正是如此,世尊用种种方式开示法。尊者,我归依世尊、法以及比库僧,愿世尊接受我为近事男(近事男:又作净信男。意为亲近、奉事佛法僧的男子,即信仰佛教的在家居士。女的叫做近事女),从今日起直至命终都归依!”——《教诫新嘎喇经》结束6 ~' {" x8 s6 S0 |; x
" I0 R6 Z. p# b/ @6 I4 E5 B5 o$ T
《长膝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八集第54经。在这部经中,一个姓虎路,名叫长膝的果离亚族人,前往请教佛陀:一个俗务缠身、享受欲乐的在家人,要怎样才能获得今生的幸福快乐以及来世的幸福快乐?佛陀说:有四样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今生的幸福快乐:1. 勤劳具足:辛勤工作;2. 守护具足:妥善地管理保护劳动所得;3. 善友:结交良师益友,并且见贤思齐;4. 生活平衡:维持日常收支的平衡,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生活,既不奢侈,也不贫寒。同时也应避免四种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女色,沉湎于饮酒,沉湎于赌博,狐朋狗友。
$ Y" r9 \0 Q* }2 X
6 T; ?' [/ B1 f7 j* s佛陀又说:有四样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来生的幸福快乐:1. 拥有信仰:信仰佛陀;2. 拥有戒德:避免杀生、偷盗、邪淫、虚妄语和服用麻醉品;3. 乐善好施:克服悭吝,经常施舍、亲手施舍、欢喜施舍;4. 培育智慧:拥有观照五蕴、观照一切世间法生灭的智慧,具足导至苦之完全灭尽的智慧。
/ j3 t2 L& o( ?# }2 ~- ~5 l% V+ l' l* R( c2 J2 X" ^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果离亚的名为咖咖拉巴答的果离亚族村庄。当时,果离亚子长膝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果离亚子长膝对世尊这样说:“尊者,我们在家人享受欲乐,我们的生活有妻儿的拖累,领受咖西的旃檀,使用装饰品和化妆品,受用金银钱财。尊者,愿世尊能为像我们这样的人说法,能为了我们现世的幸福、现世的快乐,以及来世的幸福、来世的快乐之法。”/ J% c2 a! a6 G( j" \: O- K

8 Y7 D" Y! y- c' s/ l. j“虎路(长膝居士的家姓。因其祖先出生在老虎出没的山路上,故其家族以“虎路”为姓),有四种法能给在家人带来现世的幸福、现世的快乐。哪四种呢?勤劳具足、守护具足、善友和生活平衡。虎路,什么是勤劳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通过从事耕种、商业、牧牛、射技、公务,或任何一种技术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他对该工作熟练、不懈怠,拥有充分的思考能力,胜任工作、胜任安排。虎路,这叫做勤劳具足。7 J9 S! y, H8 k+ p6 ?

- A1 A. o# k* r; w4 B虎路,什么是守护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通过勤奋、努力,自力聚集,洒下汗水,正当、如法地获得财富,尽力守护、保管:‘如何才让我的这些财富既不为王所没收,不为贼所偷抢,又不被火所烧掉,不被水所冲走,不被不肖子孙所挥霍。’虎路,这叫做守护具足。
' f% m& V- L7 j% o# n; Z! V4 F* i$ E" c7 ]. J5 J
虎路,什么是善友呢?虎路,在此,在家人无论住在村落或市镇,哪里有居士或居士子,拥有高尚品德的年青人或拥有高尚品德的长者,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就跟他们一起交往、会谈、讨论,学习像他们那样的信具足,学习像他们那样的戒具足,学习像他们那样的舍具足,学习像他们那样的慧具足。虎路,这叫做善友。
* f; {- n/ s9 o! o, l' ^
; a2 v" E2 \  k1 [9 g虎路,什么是生活平衡呢?虎路,在此,在家人知道钱财的收入,知道钱财的支出,维持生活的平衡,既不奢侈,也不贫寒:‘让我这样维持收入超过支出,不让我的支出超过收入。’就好像商贩或商贩的学徒,拿着秤杆知道‘下斜了这么多,或上倾了这么多。’同样的,虎路,在家人知道钱财的收入,知道钱财的支出,维持生活的平衡,既不奢侈,也不贫寒:‘让我这样维持收入超过支出,不让我的支出超过收入。’虎路,假如这个在家人收入少但却过着奢华生活,将会有人说他‘这个在家人好像无花果一般食用钱财。’虎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假如这个在家人有大量的收入,但却过着贫苦的生活,将会有人说他‘这个在家人将会像饿殍一样饿死。’因此,虎路,在家人要知道钱财的收入,知道钱财的支出,维持生活的平衡,既不奢侈,也不贫寒:‘让我这样维持收入超过支出,不让我的支出超过收入。’虎路,这叫做生活平衡。; J: D, W7 H3 w/ x. B$ K2 X

, l4 C$ T0 k6 t8 V6 J3 q虎路,这四种是使已拥有的钱财损耗的途径:沉湎于女色,沉湎于饮酒,沉湎于赌博,坏朋友、坏同伴、坏同伙。虎路,就好像大水池有四个进水口,也有四个出水口。有个人不但堵塞了进水口,而且打开了出水口,天又没有降下足够的雨。虎路,这个大水池的水只有望枯竭而不会增加;同样的,虎路,这四种是使已拥有的钱财损耗的途径:沉湎于女色,沉湎于饮酒,沉湎于赌博,坏朋友、坏同伴、坏同伙。
$ _9 ~  e( Y  d7 X% y" W9 v: P
0 T& R. {; m. x! H  p虎路,这四种是使已拥有的钱财增长的途径:不沉湎于女色,不沉湎于饮酒,不沉湎于赌博,善朋友、善同伴、善伙伴。虎路,就好像大水池有四个进水口,也有四个出水口。有个人不但打开了进水口,而且堵塞了出水口,天又降下了足够的雨。虎路,这个大水池的水只有望增加而不会枯竭;同样的,虎路,这四种是使已拥有的钱财增长的途径:不沉湎于女色,不沉湎于饮酒,不沉湎于赌博,善朋友、善同伴、善伙伴。虎路,这四种法能给在家人带来现世的幸福、现世的快乐。
" r9 c! o' A: E6 \( f/ w/ \( e, ^; ]' ]6 W7 g7 Q
虎路,有四种法能给在家人带来来世的幸福、来世的快乐。哪四种呢?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什么是信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有信仰,相信如来的觉悟(佛教强调信仰,但信仰的对象是佛陀的觉悟,即相信佛陀是断尽烦恼者、具足智慧与德行者,是导师、觉悟者等等。假如相信佛陀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梵天,那是“邪信”;假如相信佛陀是有求必应、神奇灵验的神明,那是“迷信”。这与佛教所倡导的正信、智信不可相提并论):那位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这十种德号都是对佛陀的尊称。阿拉汉:因为已经断尽烦恼而值得受到一切世间的恭敬、供养。全自觉者:通过自己完全地觉悟了一切法的人。明行具足:智慧与诸德行的具足者。善至:已到达善妙之处。世间解:完全了解世间。无上者:没有任何能超越他者。调御丈夫:能调伏应调御者。天人导师:诸天与人类的导师。佛陀:觉悟者。世尊:具足种种祥瑞者)。虎路,这称为信具足。
0 b/ ]. x- P5 {" I: ^; Q, h: i
% q+ z' z- g6 ?& \: w虎路,什么是戒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导致放逸的诸酒类。虎路,这称为戒具足。虎路,什么是舍具足呢?虎路,在此,圣弟子以远离悭吝之垢的心住在家中,是施舍者,净手者,喜欢舍与者,有求必应者,喜欢布施分与者。虎路,这称为舍具足。虎路,什么是慧具足呢?虎路,在此,在家人拥有观照五蕴生灭的智慧,具足导至苦之完全灭尽的圣决择智慧。虎路,这称为慧具足。虎路,这四种法能给在家人带来来世的幸福、来世的快乐。”( G4 c" y3 r$ r+ x( n
* W8 \, F5 W  @
“勤勉理工作,不放逸安排;平衡持生活,守护所收入。具足信与戒,慷慨离悭吝;道路常清净,致后世平安。已以真实说,具信心家主,有此八种法,导两世快乐:为现世利益,及来世快乐。如此居家者,舍与慧增长。”9 v" a4 d% y* J% y0 r# g  N9 T: n

: Q3 D1 P+ L0 Q1 h. \8 t《人经》本经译自《相应部.有偈品》第三相应第2经。高沙喇国(拘萨罗)的巴谢那地王(波斯匿王)前往请教世尊:有哪几种法(法:巴利语dhamma。在佛教中是很常用的名词。含多义,可以指佛法,也可以指一切事物、现象。在这里是指事物、现象)在人的心中生起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利、痛苦和不安乐。
; S) m, _3 j% L6 ^$ N' k% c& f' L4 N6 Z& r
佛陀说:当一个人的心中生起贪、嗔或痴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利、痛苦和不安乐。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唯有在贪嗔痴的驱使下,人们才会造作各种各样的恶行、不善业。姑且勿论不善业要在未来成熟时才带来苦报,就算一个人在内心生起贪求、怨恨或愚痴的当下,他就不可能过得快乐!
0 Q& o4 m( M, X7 ^. ^" B2 ?: Z6 p
, B+ I( l9 Q# b! ^; o. D在沙瓦提城。当时,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问世尊说:“尊者,有多少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有三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哪三种呢?大王,贪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嗔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痴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大王,有这三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贪嗔与痴,恶心害人;芦苇结实,还毁自己。”
1 H9 A3 R1 r# J) S1 h- _1 ~6 M- N4 A9 e- ~$ h2 `/ Q1 ~. ^
《绑刀氏之子经》本经译自《相应部·六处品》第六相应第6经。有一天,村长绑刀氏之子前往谒见世尊,谈到了当时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习俗: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祭司据称能够超度亡灵,使死者往生天界;佛陀是阿拉汉、全自觉者,如果希望的话,必定也能超度整个世界的人往生到天界。佛陀当然不会相信所谓的“超度亡灵”。佛陀回答说: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即使大众为他求神祈祷,祈愿他能往生天界,但他死后仍然会堕落到苦界、恶趣。
$ c1 o2 l( e0 H2 v( G$ n/ ]! g8 V/ N5 j9 X! Z; k' h2 t  J/ Y6 F
就像把一块大石头沉入水中,无论人们如何祈祷、祭拜,大石仍然不会浮上水面。一个行善积德的人,即使大众为他求神祈祷,祈愿他将堕落恶趣,但他死后仍然会往生到善趣、天界。就像在水中打破油瓶,无论人们如何祈祷、祭拜,油仍然还是会浮上水面来。透过本经,我们知道所谓的“超度亡灵”,其实是古代婆罗门教(外道)的信仰。佛陀并不承认他能够“超度亡灵”,甚至还用譬喻来揶揄这种迷信的荒诞不经!佛陀否定神权,也否定迷信!+ R$ |3 U$ ]# I" ^

5 G3 R# {' c1 h/ J3 Y2 j, e; U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唯有人们自己所造作的业,才能决定自己未来生命的升沉——善业能导致往生到善趣,恶业导致堕落到恶趣。佛教强调的是智慧。真正的佛弟子不应该将自己的命运拱手给神佛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该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唱念祈祷。未来的幸福快乐取决于自己现在所做的身语意善业,而跟自我麻醉式的祭祀、斋醮或仪式无关。
8 E, `0 C7 y$ q3 I, Z
+ ~  E" z! f- v2 X: ?9 f  o5 X在整套巴利三藏中,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佛陀或圣弟子为他人“超度亡灵”的例子。《长部·大般涅槃经》中记载,在佛陀即将般涅槃之前,他甚至不要弟子们为处理他的后事以及供奉佛舍利操心。当时,侍者阿难尊者问:“我们要如何处理如来的遗体呢?”佛陀回答说:“阿难,你们不要操心如何供奉如来的遗体,你们只应专心禅修、精进不放逸。阿难,有些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智者对如来有信心,他们将会供奉如来的遗体(舍利)。”4 s8 P# `% ^. {- \
& o! n( Q1 ~' P2 S: U+ _
经文: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那兰达的巴瓦利咖芒果林。当时,村长绑刀氏之子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村长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尊者,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带上水罐、佩戴水草鬘、浸入水中,奉祀圣火。他们被称为能使死者、命终者上生者,称为能指引、进入天界者。尊者,世尊是阿拉汉、全自觉者,若希望的话应该能使一切世间的身坏命终者往生善趣、天界吧?”
* B6 l: @: R6 c9 x. u- j) _3 Q, E" D2 |% e" u
“村长,我就这个问题反问你,请按你的意思回答。村长,你认为如何,若这里有个人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嗔心、邪见者。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天界!’村长,你认为如何,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善趣、天界呢?”
7 r2 L# f& N* Y/ s! C* t7 x5 L
“这不可能!尊者。”“村长,就好像有人将一块大石头投入深湖中,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它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浮出来吧!亲爱的石头。浮上来吧!亲爱的石头。浮到陆地上来吧!亲爱的石头。’村长,你认为如何,这块石头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就能浮出来、浮上来、浮到陆地上来呢?”“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长,若有人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嗔心、邪见者。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天界!’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0 o4 c, i8 P+ Z; F2 H: @' q
) C! ^& h  a1 {村长,你认为如何,若这里有个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心、有正见。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村长,你认为如何,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呢?”
, c  S6 W3 i3 z- w' y3 S8 c) L  f' B0 h1 a
“这不可能!尊者。”“村长,就好像有人将酥油瓶或油瓶沉入深湖后打破,其中若有沙子或小石则向下沉,但是酥油或油却会向上浮。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它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沉下去吧!亲爱的酥油、油。沉没吧!亲爱的酥油、油。向下落吧!亲爱的酥油、油。’村长,你认为如何,这酥油、油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就能沉下去、沉没、向下落呢?”
# t6 _( |9 W- p7 q3 ?& R# @
3 n! E2 H6 X) V3 g: |4 v$ t8 d1 G# Z“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长,若有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心、有正见。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善趣、天界。”说了这些,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
* l8 s1 U; b; i* p: g6 W6 Y+ t5 G, V- o3 w# _' b- a
“奇哉!尊者,奇哉!尊者。尊者,犹如扶起跌倒的东西,显露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让明眼人能够看见颜色。正是如此,世尊用种种方式开示法。尊者,我归依世尊、法以及比库僧,愿世尊接受我为近事男,从今日起直至命终都归依!”% L8 |5 [/ ~$ D9 V% m2 J

; M+ }/ [8 @, B《愚人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二集第22经。原典无经名,经名为编译者根据经文内容所加。佛陀说:不知错者以及知错不改者这两种人都叫做愚人。反之则称为智者。不知错的人是可怜的。同样的,知错不改,不肯接受劝告批评,反而找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开脱的人也是可怜的。善恶分明者以及知错就改、虚心接受批评者才是有智慧的人。4 U+ Q. f5 F- p6 O$ k4 m1 \

5 ~) s& h- @4 i( r4 l! S, }“诸比库,有两种愚人。哪两种呢?对错误不认为错误者,以及知道错误但却不肯如法接受者。诸比库,有这两种愚人。诸比库,有两种智者。哪两种呢?对错误认为错误者,以及知道错误能如法接受者。诸比库,有这两种智者。”4 L) X* P3 |8 R" v2 E

% O* _$ [3 ?4 c  q9 l, E《适当行为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四集第61经。在这部经中,佛陀向大慈善家给孤独居士讲述世间的人都喜欢且难得的四样事情:财富、名誉、长寿和死后生天。然而,人们可以通过拥有四种素质来获得这四样事情:1. 拥有信仰;2. 拥有戒德;3. 乐善好施;4. 培育智慧:应了解邪念、嗔恨、心的懒散无力、散乱追悔和怀疑不信能使心受污染,做出非法的事情。认识到这些内心的污染后,致力于舍弃它们。一个在家人可以用自己辛勤劳动赚来的财富做四种适当的行为,作合理的开销和受用:1. 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2. 储蓄以防不测;3. 日常应酬的开销;4. 乐善好施,行善积德。8 ~; R' V8 Y- c5 N  H& H" W
. U: ^. ]7 s7 ?; \  x" |3 P$ t
经文: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给孤独居士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世尊对坐在一旁的给孤独居士这样说:“居士,有四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哪四种呢?愿我能如法地获得财富。这是第一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如法地获得了财富,愿诸亲戚和朋友都称赞我。这是第二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6 ?( M: ?# y& G
9 p  C0 n2 s. i, R$ E/ T/ f
如法地获得了财富,又得到了诸亲戚和朋友的称赞,愿我长命、保有长寿。这是第三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如法地获得了财富,得到了诸亲戚和朋友的称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能长命、保有长寿之后,愿我命终、死后能投生善趣、天界。这是第四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居士,就是这四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
' r& }' Q/ f# g0 |
! {# t  y) b. c6 j1 y居士,有四种法能导致获得这四种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法。哪四种呢?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什么是信具足呢?居士,在此,圣弟子有信仰,相信如来的觉悟:那位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佛陀、世尊。居士,这称为信具足。什么是戒具足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远离杀生……远离导致放逸的诸酒类。居士,这称为戒具足。什么是舍具足呢?居士,在此,圣弟子以远离悭吝之垢的心住在家中,是施舍者,净手者,喜欢舍与者,有求必应者,喜欢布施分与者。居士,这称为舍具足。
$ `: \; d- _) p- `
' S, n0 a$ k0 t3 @" E% _居士,什么是慧具足呢?居士,若以被贪欲、邪贪(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追悔和疑惑这五种称为“五盖”,即五种能障碍生天与证悟涅槃的不良心理因素。)所征服之心而住,则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后,名声和快乐消失。居士,若以被嗔恚所征服之心而住,则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后,名声和快乐消失。居士,若以被昏沉、睡眠所征服之心而住,则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后,名声和快乐消失。居士,若以被掉举、追悔所征服之心而住,则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后,名声和快乐消失。居士,若以被疑惑所征服之心而住,则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作所不应作、违犯所应作后,名声和快乐消失。
. h) H. E$ t: X% s5 `* T3 N, h
& p2 B: c. [- l2 P居士,该圣弟子如此知道贪欲、邪贪是心的污染后,舍弃贪欲、邪贪的心污染。如此知道嗔恚是心的污染后,舍弃嗔恚的心污染。如此知道昏沉、睡眠是心的污染后,舍弃昏沉、睡眠的心污染。如此知道掉举、追悔是心的污染后,舍弃掉举、追悔的心污染。如此知道疑惑是心的污染后,舍弃疑惑的心污染。居士,由于圣弟子如此知道贪欲、邪贪是心的污染后,他舍弃了贪欲、邪贪的心污染。知道嗔恚是心的污染后,他舍弃了嗔恚的心污染。知道昏沉、睡眠是心的污染后,他舍弃了昏沉、睡眠的心污染。知道掉举、追悔是心的污染后,他舍弃了掉举、追悔的心污染。知道疑惑是心的污染后,他舍弃了疑惑的心污染。居士,这个圣弟子称为大慧者、广慧者、明见者、具慧者。居士,这称为慧具足。6 _+ f, g) Y5 `# `7 F* `: N9 M+ [

" H' x+ O! O2 J- W1 G" ~5 f居士,通过这四种法能导致获得这四种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法。居士,该圣弟子通过勤奋、努力,自力聚集,洒下汗水,正当、如法地获得财富,可做四种适当的行为。哪四种呢?居士,在此,圣弟子通过勤奋、努力,自力聚集,洒下汗水,正当、如法地获得财富,可为自己带来快乐、满足和正当的快乐,为父母带来快乐、满足和正当的快乐,为妻子、儿女、奴仆、工人、佣人带来快乐、满足和正当的快乐,可为朋友带来快乐、满足和正当的快乐。这是他的第一种恰当的、适当的、合理的受用。& k$ y' K- h0 s( F; {
/ P6 N# X; k  A! H* V7 U
再者,居士,圣弟子通过勤奋、努力,自力聚集,洒下汗水,正当、如法地获得财富。若遭遇这些灾祸:火灾、水灾、王难、贼难或不肖子孙,可用这些钱财来消解这些灾祸,使自己平安。这是他的第二种恰当的、适当的、合理的受用。再者,居士,圣弟子通过勤奋、努力,自力聚集,洒下汗水,正当、如法地获得财富,可做五种献供:亲戚的献供、客人的献供、祖先的献供、王的献供和天神的献供(亲戚的献供是指亲族间婚丧应酬的开销;客人的献供是指款待客人的开销;祖先的献供是指以祖先的名义做布施的开销;王的献供是指纳锐;天神的献供是指祭祀的开销)。这是他的第三种恰当的、适当的、合理的受用。
) Z5 }" G- p9 L: I. q( u; }
: N4 i+ K$ ]  L( d再者,居士,圣弟子通过勤奋、努力,自力聚集,洒下汗水,正当、如法地获得财富。若有那些沙门、婆罗门已远离骄慢、放逸,安住于忍耐、柔和,各自调伏自己,各自平静自己,各自寂静自己。他对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实行能作为天界的、有福乐果报的、能投生天界的崇高的布施。这是他的第四种恰当的、适当的、合理的受用。居士,该圣弟子通过勤奋、努力,自力聚集,洒下汗水,正当、如法地获得财富,可做这四种适当的行为。! P) P6 v! l7 X" c7 E

( G1 F6 O3 R9 S5 w1 S' \居士,若除了这四种适当的行为之外他的财富减少,居士,这叫做不恰当的、不适当的、不合理的受用。居士,若通过这四种适当的行为他的财富减少,居士,这叫做恰当的、适当的、合理的受用。”“享用财富维持生活,我能免遭诸灾祸;作了崇高的布施,还有五种献供;供养了持戒者、自制者、梵行者。凡居家的智者所希望由财富获得的利益,我已获得了这些利益,已做了无悔的事。若人如此忆念时,此人已住立于圣法中;他今生受到称赞,死后在天界享乐。”
# C  F1 R) q. H  b1 z) J0 }0 r6 K" O' ^
《可爱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五集第43经。在这部经中,佛陀告诉给孤独居士:有五样事情是世人都喜欢且难得的:长寿、美貌、快乐、名声和生天。然而,这五样事情并不能因为人们祈祷或许愿就可以获得的,否则世上就不会欠缺这些了。佛陀又强调,作为圣弟子不应该通过祈祷或喜欢来实现这五样事情,而应该通过实行适当的方法来获得。该经并没有教导如何获得这五种事情的具体方法。然而,结合前面的经文可知,通过培育信、戒、舍和智慧即可以获得这五样事情。! Q  \+ ^6 {9 I2 e0 Z& }

: r2 o7 t% b' Y) N% O) E  r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给孤独居士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世尊对坐在一旁的给孤独居士这样说:“居士,有五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哪五种呢?居士,长寿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美貌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快乐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名声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生天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居士,这五种法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  q: ], Y& I! z8 t" h

5 Q/ N+ d( R7 t% d6 Y* k居士,我说这五种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法,并不是因为祈祷或因为许愿就可以获得的。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这五种在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法因为祈祷或因为许愿就可以获得的话,那么,在此世上还有谁会欠缺这些呢?居士,想要长寿的圣弟子不应该将祈祷或喜欢长寿作为长寿之因。居士,想要长寿的圣弟子应该实行导致长寿的方法。通过实行导致长寿的方法来导致获得长寿,他将获得天界或人界的长寿。居士,想要美貌的圣弟子不应该将祈祷或喜欢美貌作为美貌之因。居士,想要美貌的圣弟子应该实行导致美貌的方法。通过实行导致美貌的方法来导致获得美貌,他将获得天界或人界的美貌。
8 s7 B( D/ l- r+ s2 i+ ^1 T$ [
居士,想要快乐的圣弟子不应该将祈祷或喜欢快乐作为快乐之因。居士,想要快乐的圣弟子应该实行导致快乐的方法。通过实行导致快乐的方法来导致获得快乐,他将获得天界或人界的快乐。居士,想要名声的圣弟子不应该将祈祷或喜欢名声作为名声之因。居士,想要名声的圣弟子应该实行导致名声的方法。通过实行导致名声的方法来导致获得名声,他将获得天界或人界的名声。; V! ?+ B# X6 d' R$ N; k
" g0 I' z7 V& L) Y0 o
居士,想要生天的圣弟子不应该将祈祷或喜欢生天作为生天之因。居士,想要生天的圣弟子应该实行导致生天的方法。通过实行导致生天的方法来导致获得生天,他将获得生天。”“喜乐希求长寿、美貌、名声称誉,天界、贵族者,智者称赞大量、不断、勤勉地造福德。智者通过不放逸,实现两种利益:今生的利益以及来世的利益。领悟利益的人,称为贤者、智者。”
  _" j( J$ H3 f  }
; B+ c* a; B! }4 e8 Z) J《报恩经》译自《巴利经藏》《增支部》第二集第34。原典无经名,编者根据经文内容所加。本经可以算是佛教中的“孝经”。佛陀说:一个人即使尽其一生将父母亲挑在双肩上,为双亲擦洗按摩服务,并任由他们在肩上大小便,这样也不能报答父母深恩。即使让父母成为统治大地、支配宝藏的帝王,也不能报答父母深恩。因为父母不但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育成人。然而,劝导父母信仰三宝,让他们培育戒德、慷慨和智慧,才能报父母深恩。2 v$ ?  A7 U  x0 }

$ S% b( j$ o8 `; h! g7 t8 _8 p一般人认为,孝顺就是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然而,根据佛教,这种孝顺并不足以报答父母之恩,因为丰衣足食只能满足现世的物欲快乐,假如使用欠妥的话反而有可能滋生贪欲。如果做子女的能够让父母对佛法僧生起信仰,他们就不会精神空虚;培养德行、乐善好施、拥有智慧,不仅能提升今生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味,而且还能拥有更美好的来世。劝导父母培植信、戒、舍、慧,能够带给父母今生与来世的幸福与快乐,才是真正的尽孝和报恩。; [) ]) V+ K# T" W2 q. U4 N# \

. V: X0 q6 J1 h7 p( z经文:“诸比库,我说有二种人不易报答。哪两种呢?母亲与父亲。诸比库,若以一肩担母亲、一肩担父亲一百年的时间、一百岁的寿命,为他们擦身、揉身、洗浴、按摩,而且他们还在上面大便、小便,诸比库,如此也不足以回报及报答父母。诸比库,就算将父母拥立于能自在支配此大地富饶七宝的王位,诸比库,如此也不足以回报及报答父母。为什么呢?诸比库,父母辛苦抚养、养育儿女,使儿女得见这个世间。诸比库,若人劝导没有信仰的父母确立、住立于信具足,劝导没戒行的确立、住立于戒具足,劝导吝啬的确立、住立于舍具足,劝导没智慧的确立、住立于慧具足。诸比库,唯有这样才能回报及报答父母。”
/ U7 Z2 {: J! y# N; X/ q1 |; D: R5 N1 G5 R/ U* w3 v
《大吉祥经》本经译自《小部》的《小诵5》和《经集2.4》。根据该佛经的义注:古印度曾发生了关于“什么是吉祥”的争论,结果分成三派,一派认为看到的为吉祥,一派认为听到的为吉祥,一派认为想的为吉祥。三派各持己见,相持不下。后来有位天人到佛陀处请示此事,于是佛陀用偈颂的方式教导了三十八种最吉祥事:4 C: R) t: n0 ~5 g

" \% r7 _! y3 q" R7 \! |  L* t, `; \1. 远离愚人,2. 亲近智者,3. 尊敬值得尊敬者,4. 择地而居,5. 过去曾经修福行善,6. 自立正志愿,7. 博学多闻,8. 技术精湛,9. 善学于律仪,10. 言谈皆善语,11. 孝顺父母亲,12. 爱护妻子、儿女,13. 做事有条不紊,14. 布施,15. 法行,16. 接济亲族 17. 行为无过失,18. 不作恶事,19. 远离恶事,20. 不服用烟酒等麻醉品。% q4 |( h  j7 O+ Q( L" s

) I  ]+ y2 r) O1 I- Y3 t+ j* b- n0 a21. 不放逸地修行,22. 恭敬,23. 谦虚,24. 知足,25. 感恩,26. 适时听闻佛法,27. 忍耐,28. 柔顺,29. 谒见诸出家众,30. 适时讨论佛法,31. 克制,32. 梵行:过清净的生活,33. 如实知见四圣谛,34. 证悟涅槃,35. 接触世间法时心不动摇,36. 无忧虑,37. 无污染,38. 内心安宁。
% n: z3 ]" m) N: j+ {! T/ e9 M! ^; T+ z3 |
这三十八种吉祥事是在家众和出家众的行为准则与修学指南。直至今天,这些教导仍然对提升现代人(无论他是否佛教徒)的道德品质、心灵素养和生活品味有很大的帮助。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本经作为家喻户晓的一部经文而被编为《护卫经》之一。在许多场合,比库们都喜欢通过念诵和教导本经来祝福信徒们。
6 S) P) J1 z  K, D, {# E7 Z3 V2 ^% @+ _5 P" `* E7 M8 v
经文: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希望得福祉,请说最吉祥!”世尊说:“不亲近愚人,应亲近智者,敬奉可敬者,此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自立正志愿,此为最吉祥。博学技术精,善学于律仪,所说皆善语,此为最吉祥。奉侍父母亲,爱护妻与子,做事不混乱,此为最吉祥。布施与法行,接济诸亲族,行为无过失,此为最吉祥。”0 N1 O8 {' i, H9 l

! v" @3 F0 j: F0 z, d! T! J“远离.离恶事,自制不饮酒,于法不放逸,此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虚,知足与感恩,适时听闻法,此为最吉祥。忍耐与柔顺,得见诸沙门,适时讨论法,此为最吉祥。苦行与梵行,彻见诸圣谛,证悟于涅槃,此为最吉祥。接触世间法,心毫不动摇,无愁.无染.安,此为最吉祥。依此实行后,各处无能胜,一切处平安,是其最吉祥!”7 s5 C. w. q: x& g9 t
1 A2 n( ~8 {' }( J/ X% Z8 g+ B6 D
《应作慈爱经》收录于《小部》的《小诵9》和《经集1.8》。本经共由十首偈颂组成。开头两首半偈颂教导一位禅修者通过听闻等而以世间智领悟到涅槃境界的寂静之后,为了善巧于自己利益,应当修行戒定慧三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具足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傲慢等十五种素质。接着的三首半偈颂把一切众生分为七种不同的组合来散播慈爱。不但通过祝愿众生快乐安稳来散播慈爱,而且还通过不欺骗、不轻视,不互相以忿怒、嗔恚想而希望对方受苦来修习。就好像母亲会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独生子一般,把慈心无限量地散播到一切世界,并且在行立坐卧等姿势中安住于慈爱。! K- f$ E. W1 P' b/ w
0 M2 F. S+ l5 e$ G
最后一首偈颂教导以慈心禅那为基础,修观断除邪见,具足出世间戒和正见,再继续修行至断除欲贪,最后证悟阿拉汉,不会再投胎轮回。如同《大吉祥经》一样,本经作为上座部佛教家喻户晓的一部经文,也被编为《护卫经》之一。在许多场合,比库们喜欢通过念诵本经来作为祝福之用。本经之所以备受重视,固然与该经优美的内容与实用的教导有关,同时也显示出散播慈爱在佛教传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 \. `' L+ }" Z
8 Z- t# ~6 U* d3 g9 w# a$ P/ m' @3 j5 f
经文:“善求义利、领悟寂静境界后应当作: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骄慢;知足、易扶养,少事务、生活简朴,诸根寂静、贤明,不无礼与不贪着居家;只要会遭智者谴责,即使是小事也不做。愿一切有情幸福、安稳!自有其乐!凡所有的有情生类,动摇的或不动的,毫无遗漏,长的或大的,中的、短的、细的或粗的,凡是见到的或没见到的,住在远方或近处的,已生的或寻求出生的,愿一切有情自有其乐!”
( _1 x" ]1 G0 @1 G. S9 c/ A7 T5 K: |' c5 z- Q) g% C  s
“不要有人欺骗他人,不要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以忿怒、嗔恚想,而彼此希望对方受苦!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也如此对一切生类培育无量之心!以慈爱对一切世界培育无量之心,上方、下方及四方,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站立、行走、坐着或躺卧,只要他离开睡眠,皆应确立如此之念,这是他们于此所说的梵住。不接受邪见,持戒,具足彻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确定不会再投胎!”
$ r( {9 d5 G- Z% O% o5 c! K$ w6 s9 I3 }
Sàdhu! Sàdhu! Sàdhu!
! R! \4 V2 U: A" O8 i5 D7 f  P6 e/ T( [; G7 B& b, P+ u
萨度!萨度!萨度!
% @, k1 E$ `8 w& }3 q) v4 A/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19:37 , Processed in 0.1216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