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9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应励力行持。应知十善业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果位的成就,一切增上生、决定胜的义利的产生,都必须以十善为因,不容缺少。因而佛于经中从各个方面对于十善业道的功德作了赞叹。
3 r0 w9 \! {: B8 d8 ?/ | 《海龙王请问经》说:“譬如一切聚落、都城、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之处。”/ U. T b; \" N0 z" l: U
第二节 十恶业6 |3 s8 k) K; ]) D* u' i
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9 r5 s+ {1 w# x$ N$ u) z8 [( s 一 杀生
4 w, m8 v5 C+ u( ]/ q' G 基,为其它具有生命的有情。如果自杀,可犯杀生加行罪,未犯究竟杀生罪。
: o" Z2 F- J( _ j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即对所杀有情确认无误。如果于有情作非有情想,或者于非有情作有情想,即为有误,不犯究竟杀生罪;如果心想无论谁来都将杀害,也是于基无误想,其余九种恶业当依此类推。(二)发起心,故意发起不间断杀害之心。
9 q& J6 b4 C# O4 t O# ]: @ 加行,自己做或教他人做,使用器杖、诸毒或明咒,不论何种方法来杀害有情。 N8 J, q& d2 w
一般人误以为指使人杀,自己没有动手作,不犯杀罪。其实教人杀与自己杀并无差别。如果是集体伙同行杀,则不论主从,凡参与者都同犯杀罪。以下九种恶业均为如此,后不赘述。
3 d+ X' d$ N, N. n 究竟,依靠加行,彼有情当时死亡或而后死亡。但如果作者先死或同时死,则不会犯究竟杀生罪,因为作者已成中有身或已转生,造业所依的身心已经发生了转变。
' a& K( a$ \! e; [ 杀生的动机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如因仇恨而行杀,是由嗔心发起的杀生;为了获取猎物的皮、肉、骨等而行杀,是由贪心发起的杀生;认为杀毒蛇猛兽、蚊蝇蚤虱等是为民除害,如是行杀是由痴心发起的杀生。与此相同,其余九种恶业都因贪嗔痴而发起。 5 q7 o: i5 r ~0 z$ u$ z) ~
二 不与取
) _2 }5 r8 P: `1 R; R2 t! I 基,为他人拥有、有权、执著的财物。 0 u2 |9 K9 Q$ |3 z8 |, |) x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没有得到物主的许可,将财物拥为己有的意乐。即物主没有布施,作者设法拥有其财物的发心。 ; m, W/ R1 R( y
加行,以强力劫夺,或暗中窃取;若于债务、寄存物等以狡诈欺惑方便而据为己有;或为损害他人等。由自做或教他做。 9 ?" I+ K" K' P: W3 h
究竟,将财物究竟属己想,即已生起得到之心。
; I% i: J$ O% c" @5 Q 不与取可分三类:(一)权威不与取,势力强大之人如国王等以非法的手段劫夺民众的财物;(二)盗窃不与取,如盗贼在主人没有看见的地方暗中偷偷窃取财物;(三)欺诳不与取,如经商贸易时,为了欺骗对方而以妄语、非法称斗等手段获取财物。
3 O" a" V+ u( q5 C( l 三 邪淫 ! T% d6 |: C$ O! G6 Y
基,略有四种:所不应行、非支、非处以及非时。所不应行,指除自己合法的配偶以外的一切男、女、黄门等均不应与淫。在钦·文殊友和噶玛巴不动金刚各自所作的《俱舍论释》中尤其强调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儿女及七世宗亲行淫。非支,指即便是合法夫妻,除正常支、道外的其余处(如口、大便道、手、股间、大小腿间等等)。非处,指夫妻也不能行淫的地方,如上师附近、塔、庙、他人面前等处所。《俱舍论释》中指出不能在有光明的地方行不净行。特别应注意的是不能在夫妻的卧室中供养佛像、经书,否则每次行淫均属犯根本罪。另外,身上所佩带的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取下,但在行不净行时应当放下,放在卧室以外的房间中,否则也属于犯根本罪。非时,即夫妻间也不能行不净行的时间。如白天、月经期间、妊娠期间、产前产后、哺乳期、斋期、病中、苦恼忧郁之时。 / `7 N, h, H. X: y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所指的基即上述四种情况。(二)发起心,乐欲行不净行。 9 i. ^2 D/ v. [9 W& `
加行,生起淫意,口说欲词,身体行淫。 ! ~) t4 M! h" Y7 Q, P! E4 n
究竟,以我所执而与境合,过限、受乐。过限即超过界限。 ) t/ u8 W4 I( Y1 Z
四 妄语
7 Z- n% p4 v. `! s 基,有八种:已见说未见、已闻说未闻、已知未知(第六意识)、(嗅、觉、触等)已觉说未觉,此四条及反此四条。对境为能解义者
6 ~; G5 ~ d; E: h- k& Q7 L; h1 t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即于所见变想为未见,及于未见变想为已见等。(二)发起心,发起掩盖真实情况并交换为另一虚假情况而说,故意打妄语。 ; u, y; r: S' A
加行,口中说妄语,或者默许虚假情况(如人问你已证空性否,如不答即属默许),或者以身相指示虚假情况。自做或教他做。 # r4 G) U% W6 V5 D! B. Z
究竟,他人已理解所说之义。依《俱舍论》观点,以有染心变换情况而说,当他人解义因此而变更了解,即成妄语。如果他人不解,不至于变更了解,故仅成绮语。以下三种语业,在对境未解时,都仅成绮语。 : g. ~' u( H- G" a
妄语分为三类:(一)一般妄语,怀有欺骗他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自性妄语;(二)大妄语,如说善法无有功德、恶业无有罪过、清净刹土无有安乐、恶趣无有痛苦、佛陀无有功德等;(三)上人法妄语,如没有得地说得地了,没有神通说有神通等。
: U1 J2 r) N% I* w$ A" O1 O 五 离间语 ; }6 L& l3 s8 K% Y3 `0 Y4 v( }" j
基,和合或者不和合的诸有情。
9 J! E6 b7 W' Y T5 Z! W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于和合有情,欲使他们相互背离;于不和合有情,乐其不合。
6 C S$ F' | m: m# j5 f. G ^ 加行,在发心的基础上,以实语或者不实语,随自己的意乐而说。
6 v8 |: s0 j3 g, l2 G! _( t8 [ 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
2 ^) m: ^" f4 B) n: u/ t 离间语分二:(一)公开离间语,一般是具有权威的人在两个人同时在的时候,当面以离间语使他们分开。比如说“这个人暗中说你如此如此下劣,当面也如此如此迫害你,今天你们俩好象不是那样的。”类似这种当面挑拨离间的语言。(二)暗中离间语,在情投意合的两个人之间,于一人面前说“你虽然很关心他,但他对你却是如何如何。”以离间语使他们分开。
6 B ]' b4 v: @8 ~1 t& F! N: M 六 粗恶语 ' r6 c; [3 Z5 X
基,能引生恚恼的对境有情,即自己依靠对境能生恚恼。 ( U. D, l5 y3 o4 u1 I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