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03|回复: 1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4 14: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t. H/ y4 ^3 r  G9 V- o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40 |& Q/ q) p) I- A0 F0 `
大愿法师讲解
3 Y6 O# o9 s+ B, X) G7 T$ K5 t6 s2 B$ z1 N4 B! _
我得人身无义恒空过,
1 V! }/ R1 i% x0 T* K我为佛子未如教修学。
7 ~8 K1 }8 ?8 R" D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 \! F) h5 L& Q+ e; F9 i& o
愿仗上师三宝共加持。1 b2 c# D. |* M4 E- H1 y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t+ o; a/ ~# ^3 f4 U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3 {0 X7 T* ?/ P8 _

. `" u+ `; w; p. Z. {" h4 ]诸位善知识,请大家先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R6 t, T/ v3 [& M
昨天说到了盗戒第二,要不偷盗。不偷盗也就是说要正命地生活,我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生物质,衣服、饮食、住宿的地方,这些佛陀都主张信徒以自己的劳动合法地获得。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地强力夺取,或者骗取,以及偷盗他人的劳动成果,都是犯盗戒,都是邪命自活,所以我们要正命地生活。
. Q4 z0 y! w2 m8 g( x8 F如果犯盗戒,不仅仅是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而且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并且也会让自己增长贪欲,将来堕到三恶道中间去。所以提倡守持不偷盗戒,对个人来说是息灭贪欲心,不堕恶道,得到八福德的人身,得到资财具足,知足常乐;对社会来说,如果人人都能够守持不偷盗,就可以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
" |% P' w4 }2 ~* B2 e6 k; r淫戒第三& q6 `- S3 ^; L' q1 X6 R, D
今天我们来学习淫戒第三。事实上我们简略地归纳说,不杀生戒是佛教的生命观,我们要有慈悲心,要平等地尊重一切生命。不偷盗戒是佛陀告诉我们如何过好正常的经济生活,就是要守持不偷盗。如何过好正常的感情生活呢?佛陀告诉我们要守持不邪淫戒。所以佛陀指导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他们物质生活的原则就是不偷盗,指导在家佛弟子感情生活的原则就是不邪淫。9 J! w; h; d# g& [  f4 s- Z' m* T3 E
【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
8 D2 U* ^( a2 f1 P4 v. j, F! B因为这个一切的结戒都是在比丘中说的,所以佛陀告诉比丘,让比丘辗转教化在家信众,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
% q8 Z- A  y1 `【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 m" e9 L5 B3 M: @
“欲想”,就是心里面想异性的生理特征。
3 n4 I0 x) w+ r, t' m* h“欲觉”,就是对于情欲的境界忽起寻求,称为“欲觉”。
- X8 f3 O/ e; C' P6 C2 d“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这一些邪淫的念头都不应该生起,何况是去起欲,造邪淫的恶业。乃至于如果欲不遂,不能够满足就起于嗔恚心。然后贪欲与嗔恚都是因为有愚痴的根,三毒都具有了,所以贪嗔痴三毒就成为一切结缚的根本。一切烦恼结,一切生死轮回的束缚,一切障碍的根本都是贪嗔痴,所以“结缚根本不净恶业”,违背清净行能够招致此生他世的苦报,所以称为“不净恶业”。这个造邪淫业是“不净恶业”,是结缚的根本。/ _, B# Q' a; t: F) Z0 \& ~# }
【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 |4 k4 j5 u( g" r7 W6 u
犯邪淫戒有四种对境,男人、女人、黄门和二根。黄门就是男根损坏的人。《十诵律》二十一卷上面将黄门分为五类:一个是生黄门,生下来就是损坏;第二是半月黄门,半月半月不同;第三是妒黄门;第四是变黄门;第五就是形残黄门。( s/ O3 A. E6 V1 l! I+ P6 @
二根就是不正常的人,同时有男女二根的人,这样子的称为二根。
- p3 \$ Q+ f. p6 i+ J5 q4 N【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1 N0 t- i5 N% s
三处行淫,这里面佛制戒说,在家男居士犯不可悔罪,是与人女;非人女,那些天龙鬼神女;畜生女;在口道、大小便道,这样子三处行淫是犯不可悔罪。
$ {. d: L+ b. B$ S" a【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
7 |/ i2 N) _5 K+ ]这个是讲那些不正常的,造邪淫业,乃至于男与男犯同性恋,这样子二处行淫,口道、大便道行淫,都是犯不可悔。
; e5 E' S4 W2 B5 e8 }
; p5 B: H" s5 w3 ~7 p, x三缘成犯
& j6 r; v, |/ g, s+ F& }杀戒以五缘成犯,盗戒以六缘成犯,成不可悔,淫戒是以三缘成不可悔。) ?6 N3 v# J( q; ?$ b- Y- i
一、淫心,如饥得食,如渴得饮,这样子是犯。如果有一些情况底下是自己没有欲望,被迫的,这样子是不犯。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尼就被恶徒所伤害,她自己因为是已经成就阿罗汉的果位,所以如同热铁入身,臭尸系颈,这样子佛说无犯。
) v- {8 ]3 ]2 a& P二、是道,就是说女三处,男二处。4 ^, q( s% O) U; d
三、事遂,乃至于入于毛头许,胡麻许,这样子的就是犯不可悔罪。
* a7 x8 r& ^& ^0 e2 z【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下可悔;】( r8 s' T8 H# `/ `: D
也就是说动了这个念头,犯根本罪之前,有三种方便罪:
7 t5 z6 H: a  W5 P$ B& c$ q第一是内心起欲望,但是身口未现,名为远方便,也称为远加行,这个是犯下品可悔罪。不要认为动了这个念头没有过失,事实上是有过失,经常这样子动念头就肯定会损害戒体。
% F) {' @3 B! q6 j8 ^第二是动身口,未到前境,这个是次方便,犯中品可悔罪。身与口都有动,身在靠近,口也是说绮语,但是未到前境,这个是次方便,中品可悔。0 b+ r: D+ Z, y3 Q/ q7 y
第三是已经临至境所,已经在一起了,但是还没有犯根本,没有事遂,这样子是近方便,是比较重的中品可悔罪。未和合者犯下可悔。
5 p9 }/ W5 [6 F0 T【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3 ], b/ q" k+ P0 u6 `% \6 \7 O
这个就是指次方便和近方便,都是中可悔罪。) d" Y9 d6 b5 Y+ H# g1 T( ?- K$ |
【若优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4 Y( J- v" V& Y) V6 L# B
如果男居士对自己家里的佣人和奴婢,她已经有丈夫,但是还没有嫁过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
- {* v/ {/ H2 l9 r9 h【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 r8 s# h$ e2 C如果是造那个三种方便罪,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了。远方便、次方便、近方便,就是下品可悔、中品可悔罪。
  {9 a5 N9 k. f$ q8 V% C9 z- K% ~" S【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1 i2 W5 T" \/ b7 c8 ]
如果是优婆塞家里面的婢女还没有配嫁,非道行淫是犯可悔罪,但是受报罪重。因为对于婢使应该是如法地以礼来迎娶,就不会坏她的贞操,这样子就不会损害她的名节,否则这个犯戒的人就是损害自己的阴德。损害自己的阴德是幽冥界所深恶的,所以受报罪重。
# P  W0 f' x- S6 N2 P/ \+ T【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7 @7 u7 g' ^9 ^0 E9 p. K) d
这是造同性恋的恶业,这样子二处行淫是犯不可悔。5 P9 G$ f  D& x% @
【余轻犯罪,同上说。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
. H4 U5 N2 W& g8 B“直”就是价值的值。“与直,无犯。”这个无犯,就是说没有犯上品的不可悔罪,但是还是戕身败德,损害自己的身体,败坏自己的德行。印度是亚热带的地方,如果禁止得非常严,世俗的人不能奉行,就反成虚文,所以佛陀大慈,开方便说“与直无犯”,事实上是无犯上品不可悔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还是有违自己的道德。
) I& p; s5 Y% D+ X6 C【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淫,女者三处,犯不可悔;】. Y/ _* |$ G9 E0 z
这是说人女乃至于畜生女,已经死了,但是身根没有坏,“共彼行邪淫”,是在女三处,就犯不可悔。事实上这个就是指犯邪淫,那种淫欲非常炽盛,犯奸尸。6 u5 P4 Y, V3 }2 Q6 T: E  o
【轻犯,同上说。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5 ^/ q( O' a+ g# B& J如果是在家的男居士,自己这一天在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但是他犯淫,这个是犯不可悔罪。这个就是分两种情况了:. {; e( A1 ^% M( k! p, x
第一种,如果这个男居士自己今天受持八关斋戒,在家里面有过夫妻生活,是犯不可悔罪。0 c! r$ U4 J! I
还有一种,是女方有受持八关斋戒,这个丈夫没有皈依,也没有受八关斋戒,没有受五戒,然后他有这个夫妻生活,应该是男方不能够再受五戒。因为他没有受戒,所以他没有犯戒之罪,但是他不能再受五戒,乃至于不能出家。
  _3 p2 N4 v* m% E如果男居士自己受八关斋戒,行淫者,犯了这个戒,八支斋体,八关斋戒一切都破掉了,一切皆犯,全部都破毁掉了。8 Y, t( S5 X8 y& f
【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 {, N) V9 N6 `如果是他没有受五戒,但是他“犯佛弟子净戒人”,“净戒人”是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他自己的妻子受八关斋戒这一天,也是不得犯,如果犯就是名为破他梵行。“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也就是说以后不能够再受五戒,乃至于不能出家受具足戒。' l' }0 @- s  d& _1 A
【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 _4 z' E* \3 k7 u6 v到此地这个淫戒第三的经文就应该是圆满了。# c4 n* j7 F' f1 e2 w, X
佛陀说,佛有“生身”和“戒身”。事实上“戒身”就是指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因为这个五法能够显发我们本具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能够显发我们不生不灭的法身,所以也名这个五法为五分法身香。这个“戒身”就是指法身,所以以此戒法,师师相授,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如果是自破梵行,或者破他梵行,就是破坏如来法身,那比破坏生身舍利塔的罪还要重。8 Y  Z4 K: @, Z1 S$ P
佛陀说,如果有人为佛陀的舍利造塔,另外一个人去破坏它,这个罪当然很重,但是尚有可悔。如果是破坏戒身,就受罪如伊罗龙王。也就是说如果是破戒,这个罪业比破坏如来的生身舍利塔的罪还要重。
  Z& z+ W7 t4 \5 X- R/ b2 U/ P“伊罗龙王”,“伊罗”,其实具足地说就是伊罗跋罗,也称为伊罗钵。“伊罗”是一种树名,译为中文就是臭气,跋罗就是极,极臭气,这样子一种树。这个龙王过去生曾经是迦叶佛时候的比丘,有一天要出去办事,他的袈裟给伊罗树的树枝挂住了,他就起嗔恨心,把树枝折断了,以后也不忏悔。我们前面说不杀生戒,乃至于比丘对于一些草木都不可以故意折断。他以嗔恨心把树枝折断,并且不忏悔,之后就堕落为龙身,这个龙王的头上生了这种臭气树,苦毒无量。
2 X8 p' u) j' f到释迦佛的时候,这个龙王曾经现身变化作一个人来顶礼释迦佛,释迦牟尼佛就呵斥他,让他现出原形来,并且没有给他授记说龙王到底什么时候能够脱离这个苦报,只是说:“弥勒佛下生成佛的时候,你再去问弥勒佛。”可见他这个罪受的苦报比较重。
7 G3 W/ d3 u- p1 q) I( A" D# @你看,一位比丘只是以故意折断树枝没有忏悔,都尚且如伊罗龙王一样受罪长劫,何况是造了杀生的业、偷盗的业、邪淫的业,如果不忏悔,就是受苦累生累劫,难以出离。$ n$ B( v3 r: F$ p/ |0 T  R
不杀生、不偷盗,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不邪淫呢?人呐,《圆觉经》上说,三界轮转,爱欲为本。这是他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烦恼,所以要真正地做到就难一些,比较容易犯。所以就在这里面佛陀特别地指出来,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所以我们应该要学玉琳国师。
& Y8 i: [8 n3 n* @6 y% K玉琳国师前生是在寺院里做书记师,书法很好,有一位女子见到以后,很喜欢他的书法。这个女子后身就转世为王宰相的女儿,玉琳国师第二生继续出家修行。这个宰相之女到寺院礼佛进香,就见到玉琳国师,生欣慕的心,王宰相就迫使玉琳国师还俗结婚,但是玉琳国师道心非常好,在洞房里面一直跑香。后来就得到顺治皇帝拜他做国师。应该大家都看过这个书,或者连续剧,所以是守持这个戒法的一个典范。! q* t6 k7 W# i  B
三缘成犯:淫心、是道、事遂。' R% O5 |0 z7 }# t, J% u4 _

( U) T( \6 X8 [  N, z! {% Q7 B3 b+ U开缘有三
1 ^3 k7 j# v9 U有三种情况是有开缘的:
% _: T0 s2 u4 [% {5 y+ C一、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入身,惟苦无乐,没有乐受。
# h" }3 P  n1 @( ?# f; E; h" }二、熟睡不觉知。* K; \2 a, K) |1 r' S
三、狂乱坏心。
1 P; u7 S3 Y3 O  ~在这样子的三种开缘下是不犯的。
8 K7 U0 P' _, L0 b$ k( A
; X/ [8 Q# _4 M4 `
; K" B, x) ^# H' U- U, S& b' o$ `0 t, D6 d2 `0 Q( [( l5 @

& ^+ C6 N$ I+ P(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18:45 , Processed in 0.0783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