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十四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 誓成正觉,誓度众生,众生无尽,我愿亦无尽。净土之得往生与否?全视愿力之真切与否?
: c+ C+ m9 m2 \" z$ }   ⒊行:既发愿已:即应真实修行。修行有种种:如观想,礼拜、供养、忏悔等,一一行成 ,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牟尼说阿弥陀经,特拈出此法,可 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也。故云:“明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 不佛”也。* }6 L  Q4 Z+ h! z2 i  {# j8 \
 【佛学讲座第十四讲】
0 f1 n8 D5 J! t; _& }3 @+ Y   吾人应有之警觉, ^! z; A$ ^8 Y- R3 ^$ ~  l: a
   最后一讲,且来谈谈,学佛之人对於自己环境、本身 、和佛法,应有几点警觉,以作为修学路上之一条策鞭。: t' w* Y! J5 }9 i. T
  甲、世法无常: m( c2 B' s2 C' l
   先言环境:统观三界之内,整个器世间,不论大小精粗,皆随成、住、 坏、空*.,不停变 化;由无而有是“成”,成至饱和是“住”,随著变坏是“坏”,坏至於无是“空”。一般 房屋器皿,固然是要成住坏空;就是山狱、溟海,照样也要成住坏空。故沧海数变桑田*/, 桑田亦数变沧海;可见万法无常,决无一物,可为依靠。
5 j. w" i% h/ P$ j! d9 J- Y  t   又,一切有情世间,不论贫贱富贵,亦必依生、住、异、灭*0,不断循环;投胎而出是“ 生”,渐长而壮是“住”,老病衰残是“异”,寿命终了是“灭”。其仆妾乞丐之流,固然 要生住异灭,即王公豪富之辈,也要生住异灭。既死,则或天堂、或地狱、或马腹、或驴胎 ,莫不随业受生矣,是故有六道轮回,无尽无休。古人云:死生事大,岂不痛哉!是之谓也 。( ^+ a3 r- b4 Y4 c) G7 G  ?
  乙、人身难得
; e7 S) e) k$ s; i: F0 q& V   次言本身:吾人今得人身,此事因缘,甚是宝贵;盖欲出三界,而了生 死,必假闻道,修 行断证。而六道中,其他五道,皆难修证。譬如天道,耽著乐境,每忽解脱,不思修行;若 阿修罗,则宿习多嗔,与道相背,不肯修行;饿鬼众生,则饥火中烧,呼号求食,犹恐不及 ,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痴昏昧,但知食睡,不识修行;至於地狱,众苦交煎,受罪无间 ,更是不能修行。唯有人道,虽亦有苦,而道转亲切,易启觉悟;且尚存小安,得获办道, 而至证果。故古德曰: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
# Q) W- n7 W7 u: ^2 x  U   然欲得人身,却非易事。良以众生投胎之时,赖耶本识昏迷倒惑,循业受生,只见男女交 会因缘,而不识其善恶好歹。其中人道之数,若为一二;馀道之数,恐不止百千万亿。故昔 释迦佛说涅般经,即谓迦叶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印土呼手为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是故,若舍此身,思复为人,则如高山顶上,胡乱垂线,而穿针孔;亦如大海浮木,盲龟 伸头,欲出板洞,其机缘之数,固甚聊聊。且一旦堕於馀道,不论天鬼地狱,寿数皆甚久远 ;即畜生道,寿数虽较短促,却恐辗转多生。如昔舍利弗,祗园中所见蚁子,已历七佛,至 今九十一劫,仍受蚁身,不得解脱。故经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思之可畏!+ j2 H2 ]! ]) V" }8 p
  丙、佛法难闻
9 u  f6 \( a) Q" U" B8 ?# @, K   再言佛法:吾人所闻佛法,此为真正之宝。盖世间金银财物,只能济身 ,不能济心,固不可为宝;诸宗教哲学,虽能济心,徒增分别,不得解脱,亦不可为宝。唯 有佛法,能破迷启 悟,开发真性智慧;令离苦得乐,究竟了脱生死,故名为宝也。
1 e( h0 u& j) u, w4 Z: T   然佛法难闻,闻则须具善根因缘。若生於边地,无人弘扬,则根本不遇;或所遇非真,尤 其末法,邪说横行,其中旁门邪道,泾渭分明,尚易分别;更有附佛法外道,鱼目混珠,则 难辨识;或难遇正法,却不能解;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他宗不解,固无法起行 ;净宗不解,则难期信愿。又或解而不信,信为道元,既无信根,道无入处。故皆不可称为 闻。必所遇正真,且能解能信,愿乐欲行,乃可称为闻。须知,如是而闻於通途法门,已为 甚难;若能闻於特别法门,尤为难中之难。
- k% ^0 F% V* e' T% S1 f# \  丁、四马警喻5 L( f/ N# d2 k; X
   呜呼!无常迅速,一气不来便成隔世;生死海深,一堕三途万劫难复。 吾人何幸而得人身,又何幸而获闻正法;然则,吾人应当如何努力耶?% ^$ }% i9 ?- d" K8 r: L* x5 {. l
   杂阿含经喻世间有四等马:其第一等,以顾见鞭影,遂知驱驰,而不待鞭之加身;其第二 等,亦只要鞭轻著毛尾,则知驱驰;若第三等,则须待鞭杖小侵,方知驱驰;至於第四等, 则必待铁锥刺骨伤身,方肯著路。盖警觉有利钝,致马分良莠也。古人云:见到他人死,我 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此其学佛者之良马乎?' o/ ~8 [4 T( I% {( b  g
   时局杌陧,不可终日。古德有偈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愿大家发起心来——修。
' L. g4 I& @3 T* M6 p) t& X& Q   【注解】5 [+ ?) ^% N) k% M- [- c
 *.成住坏空:四劫也。
: B( x$ q; d9 X$ v* w */沧海桑田:喻时势变迁之速。
5 V4 O* Y2 y9 E* O *0生住异灭:有为法之四相也。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 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 Q+ ?) p, `- s# `0 ~
  敬请常念
9 z9 Q' w9 d/ u* l$ C   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 G3 Q, G6 @& `- _   南无观世音菩萨·消灾降福' I+ e/ u4 @# B$ ^( x% M" v+ H- ]
   “佛学十四讲”功德 主:
) \4 l. ]9 q- o  M   三宝弟子恭印:一○○○本。(八二)佛法字委印第○○三号! S$ n! a, F$ N5 t" q
   愿以此印经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求生净土。
$ c" n% D9 B9 F& o0 v3 H- e; ] (黄金谷居士,谢明凤居士)恭印:四○○○本。(八二)佛法字委印第○○四号) [4 A: m) z* F$ ]1 n4 t; I7 P
   以上共计:一一五、○○○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6 00:51 , Processed in 0.0934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