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也要培育五种自在,五种禅定的自在。在昨天也讲过了的,也就是首先是把心导向目标、导向相的自在,那么入禅自在、出禅自在,持定自在──保持定的时间以及观照禅支的自在,他需要掌握总共五种初禅的自在。
7 Y% K! M m, d7 z0 ?% w- A& H当他俱备这种能力,通过这五种方式,善巧的掌握初禅时,然后他进一步的去以身体的三十二分身其中的其他目标入初禅,比如说体毛、指甲、牙齿等等,都要能够得到初禅,各别的得到初禅。4 \' i7 V" S; |, j5 @
为使我们禅定的光很强,那我们有必要修持白遍 Odata kasina,首先当修行者培育入出息念的时候,他已经培育了禅修的光、禅定的光的力量,进一步他要培育这 Odata kasina白遍。& D. |! E0 }$ w1 M+ Z
通过白遍的修持,修行者的定力将会很强,光也会很明亮、很强,这是白遍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要教导白遍,首先要修白遍,他先要从白骨观开始,就是说他通过入出息念那股所培育的禅定的光,他照自己内在的白骨,再照外在的,然后将白骨看到很清楚时,再照外在──照别人、别的众生的白骨,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白骨,慢慢的把光发向更遥远,从一个地方散播到一个村,甚至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城市,然后去照那许许多多的人的白骨,通过禅定的光发出力量。& Q. D& L# i0 ^+ U. {
从通过观白骨的过程,慢慢他改转向观照头──头壳、头盖骨,观坐在自己面前的人的头盖骨,那么当他这样子观时,发出禅定的光去观坐在自己前面的那个人的头颅的骨,他就会看到骨是白色的,那他把他的注意力专注在白色,只是:白色、白色、白色。这样子很容易的他得到了近行定,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入出息念的修持,所以因为他有入出息念的一股定力,使他很勤力的在观白骨时,观到他的白色时,得到了近行定。在他得到了近行定时,通过白色所得到的近行定,他不应该就在这个阶段入禅,他不应该决意要入禅,他应该把他的光散播,用决心要把那个光散播成更远,开始他发愿:愿我的光慢慢散播到一尺、两尺、三尺,慢慢到整个修禅的大殿,再把光散播到整个村、散播到整个城市,甚至散播到整个马来西亚、甚至整个世界,通过这样把光散播,它加强了那股光的力量。2 N" Q2 c" S4 J: {+ Z
当修禅者在散播他的色相的光时,他感到满意时,已经是把注意力专注在广阔的光的其中一点,那么专注在一点然后下决心要入初禅,这样他就能够得到初禅。这时得到初禅过后,他也要培育五种自在,就是刚才所提过的五种自在,之后也以同样的方式培育二禅、三禅以及四禅。当他白遍成就了一、二、三、四禅之后,他可以进一步的修持慈心观。
' N. M7 X3 x& T6 J# \4 j D5 @3 S接着修行者再通过白遍成就了第四禅定过后,他出来要把心用来培育慈心观了。他起慈心观,这时他首先祝福自己:
. e/ C- T- U5 Y# e2 J2 N0 M0 @$ a# b" [
avera homi──愿我远离仇恨、
8 Z: m3 o0 b: g1 _
7 b u# k7 d( b" p+ Pabyapajjho homi──愿我远离精神上的痛苦、 / n* n7 K4 u2 q. P, d; p
/ g0 `+ W: W! ? wanigho homi──愿我远离身体上的痛苦、 * [! @, L8 e! m* x" B/ r) U
" M' h6 k& O% S0 z3 Psukhi-attanam pariharami──愿我安乐地过活。9 W: d0 J) [! J4 `4 M
接着他要修持慈心观,跟据导师们的指示,修行慈心观要修到三禅,首先他可以先以他的导师或者他所恭敬的人为目标,想像他在自己的面前,观照他在自己面前,然后对他散播慈心、慈悲,通过比如说: ) `' B2 N, k. k7 y" ^+ X: | `
( O) @1 b2 b) J' Z# e& V( s
averahontu──愿他没有仇恨,你们可以以自己的语言或者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来散播慈心,
: J1 D" t0 D1 N3 n3 Z1 C0 l- v2 _5 m7 d `; E
avera hontu就是愿他远离仇恨,以及其他的 , Q" T4 v8 [3 ^; r
1 z# P8 ^6 C; E5 b& \
abyapajjha hontu之类的──愿他远离精神上的痛苦、 5 s; [1 O& P* s8 G1 W- F, @
/ g7 M& d# g" X
anigha hontu-肉体上的痛苦,
* P# d3 [0 S- F" x/ k+ h6 ^, U/ w
sukhi attanam purihanantu-愿他安乐等等。
0 j) `8 c- t) s) \通过你所选择的其中一个字眼、其中一种祝福的方式,把慈心散播给目标,然后通过这样子散播成就近行定,那么再进一步的得到了初禅,这时他的导师的影像在自己心中,看得非常的清楚。那么得到初禅之后,他需要依初禅得到五种自在,以同样的方法,他也需要把慈心散播给他的导师或者是他所恭敬的人,以便部育二禅。那么俱备了二禅的五种自在之后,再培育三禅,也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三禅的熟练的掌握。
* ~ }, d1 w2 I3 x4 E2 j接着他也以同样的方式修持,一直得到三禅,就是通过:愿他远离仇恨── avera hontu,然后培育到三禅,也以另一种祝福方式:
, E" e3 C$ @* H3 Z
, q- M$ x) G9 ]/ c- [9 q9 nabyapajjha hontu──愿他远离精神上的痛苦,以这样的祝福也要修到三禅。
# @7 L2 o3 N; q' M& o+ Q" X& K- M那么接下来他又换另一个字眼: ~2 i) W2 G& Q# \& g: F
) |, y2 f- D: b6 Zanigho hontu──愿他远离身体的痛苦,以这样的方式也是要修到三禅,接着他也改用另一个祝福方式,就是: & l3 w$ _& U% O4 a
, N/ I0 n+ E( `& \$ |/ B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愿他安乐的过活,而这也要修到成就三禅。
# s/ M$ k8 r6 q/ G7 H; R" ?一旦他完成了,通过四种祝福,各别的成就三禅之后,他改用其他的目标,就是从他的导师改向其他的比如其他的善友等等,五个人、十个人,那么每一个人,他都以同样的方式,经过这四种祝福成就三禅。# ~- U ?1 O4 f
而修行者就通过如此,散播慈心给自己,给自己所恭敬的人,给一个中性的人,也就是说你不会喜爱他或者是不会瞋恨他的人,接着再慈心散播给敌人或者是对自己有瞋恨的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散播给自己,培育通过把慈心散播给恭敬的人、中性的人和瞋恨的人,通过这样的修持来完成他的慈心观。
* N8 M; X3 r9 L) D修行者接着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分别,修持没有分别的、没有界限的慈心 sima sabbeda,就是排除通过自己恭敬的人、0 y _+ P6 D2 a: _
中性的人、瞋恨的人,他都一贯的能够培育慈心。接着他选择他喜爱的人、他所恭敬的人开始修,一直到最后连他所瞋恨的或者是他敌人,他都一样的能够散播慈心,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他在初步培育时,他不应该散播慈心给异性,比如说丈夫不应该以异性──妻子为修行慈心观的目标,同时妻子也不应该以丈夫为修持慈心观的目标,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如果他这么散播的话,他的慈心不能够单纯,往往会染上杂染而执着;但是在过后的阶段,他可以散播他的慈心给所有的众生。) G- ]5 |/ o' d. s! L
接着修行者就把心提升到空中去,好像从上面看下来一样,可以选择一个地方,比如一间寺庙等等。选择一个范围,首先就把心专注在这范围里的一切众生,那么他可以如此的祝福: 7 K2 h; r' o, E
0 p3 H% y8 h+ q/ a' d) ^" \) \* s
sabbe satta avera hontu──愿一切众生没有仇恨、 0 H# T3 U# l* [8 r3 X
" |! h+ v) T9 v: j. Z' iabyapajjha hontu──愿他们没有精神上的痛苦、
+ {5 e( J* N( j$ a* A1 H- x( @; L9 ^# u$ B7 x1 s
anigha hontu──没有身体上的痛苦、
) D, h# m* s- E# F6 b; V0 U0 N9 }0 n, 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愿他们能够安乐地过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