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4: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很可怕的事。须知‘众生以善恶业力轮回六道。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地狱道。五饿鬼道。六畜生道。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末由出离之流”。这就是讲我们六道生死凡夫,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才出不了轮回,是很值得哀伤的。
; O0 @, d5 T! z5 H, P. p
( @ g/ Z6 s* E9 E+ `
A/ ~2 h0 r' a' H6 G( ?8 Y' H) f
3 s+ `9 M% F" p" }+ K. |2 s- R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
. l; O: [, g, {5 @: Z
+ ?8 T3 ~+ X! e! J8 [ 8 H" H6 o; z& U# k) S: v
! {& r3 h d1 U, O, V) i此处说的圣贤,包括世出世间。世间的圣贤人和出世间的圣贤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说千言万语,目的只是一个,教我们反省、教我们克念。反省是慧,克念是定。反省是看破,克念是放下。念是什么呢?‘妄念’。克服自己的妄想念头。妄念能够熄灭,真心理体才能够现前。而真心里面本具之光明,在佛法里称般若智慧,孔夫子所说的明明德,才能现前。换句话说,性体本具的光明德用,才不致于埋没。$ Q4 u& Y1 F' u. S
) w, A/ [0 F' @& G! g * J5 W Q. \2 m: B( q
/ s" I! o, @% W* d
“亲得受用”。‘亲’是亲自。你能得到理体上的受用,就像诸佛菩萨的受用没有两样。这种受用,是指的法身、般若、解脱,这就是亲得受用。你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得大自在,这是圣贤垂教的目的所在。- ]/ c7 `. ?( P
" P$ s1 l. N1 u
. R2 G0 A6 x% I1 t
8 o4 n5 }+ f( [9 k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t& |9 }$ X7 p0 R9 f
$ Z9 L+ X* {' a; w 9 P4 H3 G: w! z- [: o
+ @- ]* l, p0 Z* t1 t& ~, j1 m这几句话很值得我们警惕。圣贤书现在人读的固然不多,但我们的同修可以说人人都读过。纵然没有读过世间的圣贤书,佛教的经典、祖师的语录,这是出世间的圣贤,我们读了不少年。但是我们的法身、般若、解脱,有没有亲得受用呢?如果三德秘藏还没有现前、还没有得到受用,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里就给我们说出来了,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了,我们的毛病是不相信因果。口头上说因果,这是没有用处的,为什么?身心还是肆意纵情、六根放逸,这就不相信因果。
* w- V' C4 R. x3 ]1 O, G
" W) a9 U# a6 R/ @
3 q8 O7 M! {( i: @9 |( _% Q+ w3 @3 Z5 }
经上佛教我们应怎么作,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却没有依教奉行。佛说的是一桩事情,我们自己做的又是另一桩事情。我们的心行与佛的教诲不能相应,还是肆意纵情。这样的心态,纵然读之,不要说读一年两年,就是念一辈子也是枉然。何以故?这样念一辈子经,也不过学其章句而已。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发心要做菩萨、要做佛,所以不能成就。
2 A& L; a/ ~! Y
" X/ _1 L- e: s4 M' I
3 e/ ?0 H p! ~ Q) v3 i5 A2 F6 N$ K: {0 D* b
‘希’是希望,希望做圣人、希望做贤人。‘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我们反过来问自己,有没有发这个心?我要做佛。什么时候做佛?这一生就要做佛,不必等来生,现在就要做佛,要发这样的心才行,这样才能得受用。要是不发这样的心,大乘经典、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训,焉有不当面错过之理?这一句话点破我们四众同学的毛病。我们应该要觉悟。下一段归结到本文了,替这一部书作的序文,就不能够离开这一部书的宗旨。
1 J$ N0 v1 F% E8 C
1 m# b1 |3 B1 G* ]! u , L. Y5 U4 c4 u0 f
+ b$ ?9 U$ k, r0 ?$ B; ~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
! D1 i8 [& C( s* R+ U8 r2 o1 y- S
7 r& [- m' k* m$ s
- B5 n$ q) N* T# o0 e' p7 D袁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是他教儿子的家训。在文字上、在义理上,都能够达到通畅无阻、豁人心目。就是佛法里讲的‘开悟’。只要你认真去读,都能够叫你开悟的。“读之自有欣欣向荣”,这里的欣欣向荣,是以植物来做比喻。就是自然生起远恶向善之心。尤注说:‘指心地上一片生机。’确实有这个味道在。“亟欲取法之势”,念了之后,你心里就会起效法之心。了凡先生这样做是对的,我也应该这样效法。他能够改造命运,我为什么不能?不但我们能,我们要比他更殊胜,我们前途比他更光明。因为我们藉这个基础,可以直接入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修学大乘佛法也是落空了。在弥陀法会中,我向诸位强调—‘念处、正勤’。四念处、四正勤要不晓得怎么修法,读《了凡四训》就行了。有《了凡四训》,就可以代替了。四念处、四正勤,你看看这多么重要。要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五根里要具足前面三根,才能带业往生。像植物的根生在那里?根生在土壤之中。要是没有土壤,那个根生在什么地方?土壤是什么呢?就是念处正勤。换句话说,就是《了凡四训》。
7 F. c8 j6 ~* b0 w; ]( A! W! u8 M# G {: }! j+ o/ P% P
- R1 g1 e- w* I! S6 i! Q6 B, X7 V) M
我们现在学的大乘佛法没有立足处。所以我才普劝同修们,先修《了凡四训》,这太重要了。好比我们心里面,想兴建高楼大厦。得先找地皮。《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就是土地。把土地找到了,再盖房子才有可能。土地没有找到,在什么地方盖房子?因此这两本书是我们当前不可或缺的课程,应该积极的取法。
1 o: k8 v9 L* _* H0 o
" n) X4 i; K, v1 P: O ' ?$ }. _( B" r% |
P2 q) S2 w+ C4 v# t: k
洵淑世良谟也。
- M. U, Y U0 {% u, F* O0 p, P C" ~+ z2 `( O5 T+ T* I5 S; B) b9 n
( n/ p5 `% w0 ?0 a+ X* G d: l5 Z
* ?" ? O; z: G$ e9 A9 r‘淑,善也。言此书具改善世道人心之伟力也。’这一句是极力称赞这部书,这部书确确实实具有改造世道人心的力量,也可以说这一部书是修行成佛作祖的根本。. N' u% ]" F( C! \
/ ^2 W$ m# {! c d
9 o% C. |# t" h2 d- w9 M& g6 V# Q3 A1 }: {( a- O/ ?# a9 k
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流通。祈予为序。
& M1 t& P: T$ T/ |3 n6 d; @/ P) f5 B& D% v+ k- a, f! f
@1 X# `' k; [, ~1 q9 i. ~/ s9 r6 M! a3 R" j ? B
此处说出流通这一部书的因缘。什么人发心流通呢?永嘉就是现在的温州。温州有一位周群铮居士,他发心流通。将这一部书重新翻印,赠送给十方结缘。请求老法师给他做一篇序文。序文就是对这部书里面的要义,以及功德利益作一番介绍。2 t7 S9 q4 O- ?8 ^* x
& \2 \% |) H8 F7 C7 K3 u, {1 n + [* {8 O3 X! _& f
: d r' L- H+ P" a. b$ p' e0 D( @
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n8 e3 S3 g" T9 T: ^
. N' f8 ?* g- A8 ]+ X
7 p9 \% z8 @3 y0 o6 _# T
* S0 N" v: L6 P' D这是祖师谦虚的话。‘撮取’是仅举大要。“圣贤克己复礼”,尤注说:‘战胜私欲之谓。即孔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修省工夫。’这是儒家教诫学人用功的方法,在佛法上就是离一切相,《金刚经》教我们:不要取相,不要著相,也是这个意思。这是讲的克己功夫。此地孔氏是指孔夫子教诫学人。‘毋意’的‘意’,我们用佛法的名相来说,大家更容易懂。‘意’就是意识,再说得粗浅一点,就是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用第六意识。你看看孔老夫子,他不是不懂,他讲的跟佛法没两样。佛教我们离心意识。这就是离意识—第六意识。‘毋必、毋固’,这个必与固。‘固’就是固执,‘必’就是一定要这样。这两个字可以说就是末那识。必与固都是执著,在境界当中,一切不执著。最后一个毋我。‘毋我’就是忘我。在佛法里就是破我执,破人我执、破法我执,岂不就是离末那识?你看看与佛法离心意识参,有什么两样?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也要离心意识,念佛还是要离心意识,才能明心见性。8 H4 \6 T/ ]' }: u5 n$ F5 J
0 U5 R& q; K1 n# _6 c7 ]4 j9 b9 B
6 g, r, E$ v4 E2 [/ Q, T' M
$ }5 J6 E) Q! z4 G. u“复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