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序文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忍大师会下,几句话之下他就成就了。那是什么原因?是他心里本来无一物,干干净净。我们做得到吗?你请六祖大师来,说我的庙很大供养你,他要不要?他不要。他若是要了,心里面就有一物了,他就不能成就了。送给他,他都不要,还会用心机去欺骗夺取吗?这更不可能。
: p1 t9 g1 R0 ]: j! Q/ B/ f; @+ C% h. ?; E9 J

  C! A6 _' B% q3 l; e
) h8 L, ^( R! A7 A- g* _也许同修要问,有道场可以弘法利生,这不是好事吗?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最好的事情是无事,大家千万要记住。道场里面常讲,佛菩萨随缘。你看看十大愿王有一条叫‘随喜功德’。而我们一般所做的是攀缘,本来无一物是随缘。心里要想有一个道场、想有一个寺院,想弘法利生这都是攀缘。攀缘,心地不清净,烦恼重重。《楞严》里面所讲的,如来举心动念,先放光明;众生起心动念,尘劳先起。原因在那里呢?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一字之差,凡圣永隔。我们几时能够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成就。换句话说,修行人求什么呢?求心地清净,远离尘劳烦恼。远离攀缘,把这攀缘心断掉,一切随缘。即使没有人供养,明天没有饭吃,也不找人化缘。若明天没有饭吃没有道粮,就求人赶紧来帮帮忙,这就叫‘攀缘’。要怎么呢?明天没有,饿一天念一天佛,后天没有,饿两天念两天佛,饿到死则念佛往生,心里面还是如如不动,这叫‘随缘’。这才能成佛作祖,才能成就。这是用功关键所在。真正能做到随缘,没有不成就的。因为随缘是不动心。有人来请你说法,他来请,当然你随缘去了。没有人来请,绝不会找上门来的;找上门也得是机缘成熟,真正是可度之机。那是什么呢?那是自己已经成就了。最低限度已经有他心通,有宿命通。自己成就之后,倒驾慈航,才行菩萨道。+ {! {2 N- V' N/ b: k6 K1 g1 Q

9 \5 G. X* Q+ h9 h- H3 v
5 m6 T9 M- N1 H, y# ~* D/ w" {$ D
/ |' H9 |( a0 R; [# e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万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是行菩萨道,他不请我,我也可以去找他。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里所表现的,他怎么不堕落呢!阿难还证了初果,还要堕落。而我们连初果功夫都没有,博地凡夫就想学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那不堕落才怪!所以要晓得自己的程度,晓得自己的功夫。菩萨的心、菩萨的愿、菩萨的行,我们的程度不够。现在我们眼前要做的是发心,要发成无上菩提的大心。初学下手要从断恶修善,最初步的功夫做起,才能有成就。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可以看、可以听,暂时不要学。为什么呢?学不到的。别说那些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不到,祖师们的功夫都学不到。不要看远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我们有没有学到呢?印光大师有没有学到呢?所以要学就要从《了凡四训》下手,学袁了凡。先把这个基础真正打好了。得到的效果是转无福为有福,转无寿为长寿,转无法缘为有法缘。那时再进一步学祖师;祖师学成了,再进一步学菩萨;菩萨学成了,再进一步学佛。按步就班的来,才能有成就。一步登天,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师,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了。你要自以为不比慧能差,你要有这一念,就比惠能大师差得太多了。惠能大师没有这一念。
9 D) a: C3 X$ o" q8 P- n. ^: j" d! y
. e5 P7 B  m) W( P

# ~4 G7 y# a( K' i9 S+ K) f" K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7 u1 t$ S& C) f1 ^1 i0 \0 r

- d2 ]: g/ ^( ~$ c 8 {: d: r8 s9 R$ I" S

) O, u# S' _) ]* C- C# j5 L‘彼’是指袁了凡。这一段都是讲袁了凡先生的事,以及像袁了凡一样的人。他们能认真的修学,断恶修善,改造自己的命运,能做得到成佛作祖。我们为什么要自轻?为什么要自卑呢?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 N* s# b+ d( s% u' }2 t" \
6 `6 z2 q3 \' G9 X- O8 D $ H; X; y4 G7 m( w, ]

" s' n; P, y" A& X9 q  _8 d5 }尤注说:‘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是我岂不能是。然则自暴自弃者。实等于自杀耳。’
7 K7 U9 a0 s  k7 B: V4 E/ e: M
8 I- w) L# Q# |+ ^" r' g
6 g* p) [4 R, j  B# V+ O; L$ ]: R# f( N8 E+ v- O
我们要回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自暴自弃?如果不能效法前贤,就是自暴自弃。换一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在三年之内把命运改转过来,就是自暴自弃。万万不要贡高我慢,万万不要抬高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们能比得了谁呢?文章到此是一段。这是拿袁了凡居士,一生的行持,来勉励我们。下面再细说断恶修善的要领。/ `5 ^! I5 x8 x" N

8 L7 f5 @; D6 P9 E
) i( k# }8 D" Y7 V, h+ M, i
1 e' J' M% Y4 ^% o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5 T! `: N* M" T
+ N' m* J: O& l- @6 Z
: I( `  X! r1 x

9 O5 V) V, q. _这是假设一个疑问,说或者有人这么问。儒家常讲的格物致知,物是讲的“天下事物之理”;格、当穷尽讲。我们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万法的道理,这叫格物。致知是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使我们对一切法样样都能够明了,这叫格物致知。这跟前面大师所讲的不一样。前面大师所讲的是以人欲为物,以本性里的真智慧显现出来为知。而以去妄克欲之内功显现,称做格物致知。
3 O* |* _6 r3 t9 Z
* {1 D. I3 h$ {1 z, ]9 |
: R# v; A$ K* I
4 C* I$ J1 \# l7 R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
; w. Z; f4 B1 W; `  T/ K  P) s) x( B/ z
; q5 S7 ^: `5 d* q0 u2 n

5 ]/ L# g& Z0 t8 }7 g/ @这是印祖在这一篇一开端,就把修学的因果提示出来了。后面的文章,不外乎是发挥这个道理而已。圣贤之道就在诚与明。这两个字在前面讲得很详细,现在不必再说了。诚与明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体。□
, q% `- q% `4 S6 o' d6 F( C* m: f$ X2 e2 j9 K1 p: \; X

3 E, o1 o& O5 ^. l
4 F) |% U, I- t$ B. E尤注说:‘诚即惟真无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体。’所以诚与明都是从本性上说的,本性的理体、本性的作用,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来解释。那么诚与明,在名字上讲的是两个字,体上是一个。9 t# o! I4 ?# {6 A, B6 P

( g8 `  \" M7 l) f: Q
! w/ s& e5 m: y( U5 _) ]( @1 Y8 [" h% {1 h
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 c# S! _9 C" b) h6 s# H! u% K; `- I
- B5 j: L& v" ?$ I, O

; V; ~! N; j8 y6 i; W% A
' ]7 `- k7 t: G7 I3 F* D% s9 `前面讲格物致知,知、意、心这三个名词,也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诚、明是从两方面说的,知、心、意是从三方面说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说是有三,体是一个,那么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了。
9 @2 \2 N( e8 l. D, E1 ]& V# c+ S; N2 Z2 k( F

7 X* A: o# l6 r* m2 @* u' j% q2 j7 s( t
格致诚正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 B: J( r5 x: }: E
. m7 v9 k3 Y: R 1 w% T1 g6 a9 q2 A( k

* {4 a4 E/ ?1 E) Y) Y! |3 u% X两方面三方面,综合起来还不是一桩事情吗?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什么叫做闲邪存诚?‘闲’是防范的意思。闲邪就是防范邪思、邪知、邪见,我们先要预防。你常常能够提起警觉心,预防邪知邪见不让它侵入,你才能做到诚明的功夫。诚明为什么失掉?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
5 ^2 {0 x/ w9 `" M* x) Z: n, z
& E' v2 U% p% Z- z( O
3 B9 h1 I  Y9 v0 G8 n* }+ Q3 D
$ m! o' q! y! ^3 o- C4 V/ f5 ~2 h其检点省察造诣功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
4 o' r" a* y7 X3 n! Z5 P, ]3 g5 z- P: E. h  E1 x7 g

& L- A; O+ ^% }) j1 g7 l# d% t3 I7 i) e% y/ {
讲到做功夫,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检点、省察、造诣。‘造诣全神灌注不到不罢意。’. b. q3 ^5 L4 Q* @

8 P9 t: {" U, D! s# C9 x1 i0 i
3 _4 [1 }2 ?3 }4 h+ a
1 C( A# _: U: G修行一定要成功。从那里做起?明是总纲,明就是真智慧。诸位想想看,世出世间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而不是以聪明。世间的聪明与真实智慧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千万要把它分别清楚。佛说世间聪明是八难之一—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与真智慧的拣别在那里?应知世智辩聪是有分别、有执著的;真智慧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作用看起来一样,用心不一样,作用受用也不一样。一个是从分别心生出来的,一个是从无分别心生出来的。
! t& u0 v, s/ }6 R) Y) Z
6 U, p; B6 f' D; _9 l, i
+ _0 u  h  s, Z" E! K& _3 R" `, f* }: y
佛经确实是智慧,真智慧。我们现在念佛经,为什么我们真智慧不能现前?那就是我们仍用世智辩聪来读佛经,所以把佛经也变成世智辩聪了,不但不会开智慧,开不了悟,成就不了。几时我们心清净了,用无分别心来读经,来听经,一看就开悟了。换一句话说,那些开悟的人,会用功的人,我们跟他用的方法似是一样,而用心则全不一样。人家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八十万句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一个罪业。他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效果不一样?人家是以无分别心,真心念的。我们是攀缘心、分别心、杂乱心、希求心、悭吝心,乱七八糟的心在念,怎么会一样呢?当然不相同。如果有人问学佛有什么秘诀?很简单,秘诀就是于一切法当中无心。你在一切法里有心就不行,你一分一毫也入不进去。
% ~7 V4 W5 u- q4 P
, q5 f! f9 h, X; [; j& a 5 B8 A" x1 P# w3 G# D2 |$ J/ N

/ T8 c* O: f0 D/ i5 p- }7 T9 _3 l; f我们细看佛菩萨日常生活形式与我们没有什么分别。《金刚经》表现得尤其明白。释迦牟尼佛发起般若大经,在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当中发起。我们那一个人那一天不穿衣?那一天不吃饭?人家穿衣吃饭,是证无上菩提。我们穿衣吃饭,是造生死根本。那怎么会一样呢?这就是说明了事是一样心不一样。他穿衣吃饭没有心,我们穿衣吃饭有心。穿一件衣服,要讲究什么质料?什么样式?吃饭要适合口味,要挑挑点点的。这就是生死根本。$ C- X/ j# h3 y; [2 J9 N

( M9 v# X6 ^9 s6 W) C# I8 ?# S 5 i- M( w# _( Q1 @! {! u$ B

5 I+ q* G' D- ]% ?5 U诸位想想看,我们穿衣吃饭是不是攀缘,佛菩萨穿衣吃饭是随缘。古德说得好,‘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怎样是造新殃?攀缘就造新殃,随缘就不造新殃。所以大家时常要记住,十大愿王之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是等觉菩萨给我们说的话,修行必须依真智慧为总纲。下面的细目,一一都是以智慧为根本,这就是佛法。如果没有真智慧做总纲,则所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世间法。
9 b  B$ j0 _0 g" A" m) Y! i! S4 O
' \+ r2 y) N. |7 _* T 8 ~( |4 g8 n0 y' [

( k! ~) }: v$ f若是依真实慧随缘,一一法皆是佛法。穿衣吃饭都是佛法,待人接物也是佛法。若用攀缘心,则天天念经、拜佛,弘法利生都是世间法,都是生死根本。用攀缘心弘法利生,依然是生死根本。确实是生死根本,只在人天里修一点痴福而已。* v& l- Y: N. p8 d2 O! s4 t
7 ^' o1 G1 I+ Y+ t  C9 {! h9 n

: U( E' ^9 m+ s; g+ G
1 b" {. {1 h* L' g此处所讲的句句真实。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用随缘,而不用攀缘。则你行的就是‘菩萨道’,修的就是‘无上菩提’。即是古人所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法法攀缘,则一切法皆非佛法。祖师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深,希望我们能依照《了凡四训》来修行,事相上要照这样做。再用随缘的心,那就是行菩萨道,《了凡四训》变成无上醍醐。本来是世间的福报,结果一变,变成出世间无漏的福报。这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非常的重要,格物、诚意、正心,是修行的别目。
* I4 F, s  z8 j" n$ N/ [& G) Y  T3 Q# z, m" M) ]7 {

- g  G" i+ q  o  E4 }% a
5 r9 k$ l' v0 Z5 I: m6 e( h2 e: Q7 J+ v! f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6 C; r& ?% ~8 M

& @3 x; g; v7 Q" M " c) D' p, C7 N! A4 H

, w0 f- y9 Z5 E这些功夫有深浅,有次第、有目的。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恢复我们的明德。8 P  `+ h- o$ n, n2 W  }1 ?- C% W

9 D6 K* S# }# C; M% F1 } 0 Y" V* s& \; D# R
" g7 X+ a2 V( n- R4 J" n( K
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  ( f( o, }0 M1 F- B# l/ o5 A7 Q
2 h0 D  Y+ w/ D* T6 F
9 e* n) R% W% N  \% \3 P. N
$ k" L0 w2 u& G% _/ K
我们的‘意’为什么不诚?‘心’为什么不得其正?就是五欲六尘在面前,我们做不了主,被它牵著走了。换一句话说,五欲六尘是你的主人。你是它的奴隶,它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自己没有一点自由,身不由己,为境所转。所以意不能诚,心也不得其正。还是刚才一句老话,心离不开攀缘,所以心被境界牵著走,做不了主宰。随缘就做得主了,不被境界牵走,在万物当中自己作主,这才是诚意正心。见到好吃的,就想把它得到,心就被贪欲境界牵著走;见到好玩的,也想得到,心被好玩的境界牵著走。心那里会有诚?那里会有正呢?甚至于此地有一部很好的经书,我们看了很喜欢,也想得到,这心被佛经牵著走了,心还是不诚,还是不正。为什么呢?佛经还是一物。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要是欢喜高兴得不得了,马上顶礼膜拜,你还是博地凡夫,被释迦牟尼佛的幻相,牵著鼻子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家说‘佛来斩佛,魔来斩魔’。道理在那里?不被他牵著走,心里头一尘不染。实在给诸位说,要是动一念,佛来我斩他,魔来我斩他,还是被牵著走。既然碍不了事的时候,你斩他干什么?动一念就是攀缘。
, ~+ x$ O% v+ k# d" Y
8 ~' t7 L# [& ^8 d
  T- ]3 i. M4 T
% C! Z  M  B1 y" V请细细想想这个味道,我们还想真正学佛,真正培养自己圆顿的根性,要从那里修练起呢?要从万境上不动心练起。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像《楞严经》所谓的:用根不用识。根不会用,用识也不妨,不要用心所。我用心王不用心所,这也就很了不起了,那跟明心见性,就隔一张纸而已,很接近。可是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性不会用,心王也不会用,心所当家。展开《百法明门》,五十一个心所当了家。五十一个心所做主宰,所以是处处攀缘,时时攀缘,念念攀缘;无时无刻不在那里造罪业。那一天才能离得了轮回?那一天才能得到解脱呢?纵然是修福,未必是真福,怎么说不是真福呢?我们对于什么叫做福?什么叫做罪?实在是分不清楚。" u. C" w/ ^+ j/ G; C: e
" y, h8 K" C. U/ c. x
0 q+ J- R! x$ }/ o5 _) T6 r1 m

  c" o# r5 ]+ M# G% P) R* N9 [往往把罪当做福,把恶当做善,把邪当做正,自己搞不清楚,还以为做了很多好事,这是愚痴,这是无明。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外面邪教很多,拜神、拜鬼的也叫菩萨。有些庙祝来找你化缘,土地菩萨像坏了,请你发发心来修补来修庙。你出了财力,以为做了一桩功德,殊不知那是邪神邪鬼。你出钱帮助他作怪,他造作罪业,他是主犯你是从犯。你自己还以为是做了功德,实际上已经造大罪业了。这是邪正、是非不明。《楞严经》说得尤其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讲我们佛门里面邪正不分、善恶不辨。佛门以外我们容易辨别,佛门里面不容易辨别。要是没有智慧,没有明德,往往自己以为修很多功德与福报。将来报尽之时,到阎王老子那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算帐都是罪业。自己还不肯承认。几时才能觉悟呢?所以这一段特别注重在智慧上。是教我们转世间有漏的福报,而成就出世无漏的福德。无漏福德是无量无边,有漏的福报很有限。这是印祖在序文里大慈大悲,开导我们学袁了凡。要把心境转过来,把世间福转变为出世间无量的大福。这是祖师这一篇序文,立意之所在。$ n* f' H8 y# y' c

0 V$ p2 R  C" X# y
# g. s' S3 r$ F& v# d0 @7 i# ]
5 P8 _5 O% N' W4 z+ c2 t/ P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  ]2 R: }' m8 B! `1 `

/ p# O, B; V) D3 G & w8 s' O1 A) N! W$ B7 t/ ?

. P9 [+ d& K* ~, `& f2 S断恶修善的方法,祖师开导我们:‘明’为总纲。明就是‘智慧’。如果智慧不能现前,再好的方法,还是有问题。智慧不能现前,总而言之,免不了盲修瞎练。这是对学无上菩提而言。菩萨六度中,如果没有‘般若’,其余的五度从‘布施’到‘禅定’,皆是人天有漏福报。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要成佛作祖。而其结果,还是在人、天两道享福,这就是自己路子走错了,所以说是盲修瞎练。
3 o( S9 j3 k8 B' X# U- z
  p* i% o- y% b  `
8 V- m, i" C7 M( i6 C: o% f1 X6 t2 Z$ Z0 F/ _
假使我们修学的目标是求人天福报,般若智慧就不会现前。福报能不能得到呢?也未必能得到。我们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也许就明白了。道理就在我们凡夫对邪正、善恶、是非,很难辨别。人天福报是要断恶修善才能获得。也许我们自己以为修的是善,断的是恶,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断的是善,修的是恶,将来的果报就不堪设想。所以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在序文里面看得很清楚,皆是指导我们智慧第一。为什么呢?明为总纲。& t! g9 N2 R! D' x" @
$ z, Z6 ?8 s. s/ V" V; |
8 A* h4 x0 [; T; t- ]7 ^
0 s# Z- l( A9 C. J2 q8 u) n' [
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至于修身、齐家,这一套都是方法。此地讲得很清楚,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物欲格除。换句话说,我们要做的第一桩事,也就是修行的根本。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先在境界里面学不动心。在一切境界之中,将自己的贪、嗔、痴、慢断除,这就是‘格物’。要从心地格除物欲,只要你做到这一步,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透出来,透出一分就很难得。为什么呢?这一分是真智慧,从此以后有智慧,做为我们修证无上菩提的基础,一切的修为皆得其正,他怎么会不成就呢?所以祖师在这里引用古人两句话教导我们,这两句偈是:$ F- ^2 w& I3 J$ A
# T# F  Q& n5 q' ?0 H7 n
4 B# O3 k  T5 o. X* E" A

+ X+ c! l  J% z“慧风扫荡障云尽”,‘障’就是五欲六尘障碍自性智慧德能。好像云彩障碍阳光,智慧比喻大风,把云彩吹走,障碍没有了,智慧一透出来障碍就没有了。
0 j1 E/ Z8 q- P+ D
! n, M- ~# {# g1 u
  B1 O# ~3 F/ J, h0 |% ?- D
) V) w( ^0 Q: T: Y, v5 i“心月孤圆朗中天”,这句容易懂。明月中天,才能将一切事物真相照得清清楚楚。
7 Q. S: h2 F' l1 W/ T( M8 [
& f2 i0 v1 j5 c7 N) @. L8 O
( ^$ Y: t0 J1 r7 P0 g; Q9 s8 A  m3 V' v7 x  K. j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
1 V, x7 A- W& Z8 T2 \
) }( M5 i3 X7 L' A 6 u# n. ^7 j4 I

" f1 {% O; `! R$ ^8 p这是自古以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教人修行的次第,千万不可疏忽。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研教之所以不开悟,就是把顺序弄错了,所以路走不通,越走越艰难。到后来多少同修们,连信心都丧失了。原因就是没有按照祖师指导的顺序。换句话说我们将纲目颠倒了,乱了头绪了。印祖在此地,把我们向来修学的毛病给我们点破,指出一条道路来让我们走,确实古德是如此。
9 ^6 n' m% U8 G- ]2 W# Q; T) @$ Z3 _
) L. O* Q' s2 s# g6 \4 e
% \8 d: K* y& z" C( k
“从泛至切”,‘泛’是泛泛,慢慢走上切实。
) B: d& u+ B( l+ R  e4 t2 A7 A" B1 A
  C+ q7 U" q9 E/ D
5 L0 b% f+ s+ O4 |# {" m" p* v
“从疏至亲”,‘疏’是疏远,‘亲’是亲切。这是一定的次序,不容忽视。
  R- U1 M' c, z. u9 I$ A3 j
" {9 a) r* ^; |7 T   ]: ]$ q& v# m/ V

, R5 ~0 v' `: E* s# r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资。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 u. x5 B  i5 P0 ^4 c/ b6 ?) x8 A# X8 R
+ P/ m% N7 S/ y
8 u- Y- f$ p+ D3 V2 D4 }
0 V. T6 f- X5 _# U这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说明‘格物’的大意。一般人把格物讲错了。错认‘格物’就是要研究天下万物的道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讲的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毕竟是少数人,这样说起来,成圣成贤只有少数人有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成佛’,那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希望了?所以祖师在这里说得非常明白,‘格’是格除的意思,‘物’是物欲。你要懂得这个讲法,我就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格物致知也能做得到。可见得圣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不一定要博学多闻的大学问家,他们才有分;不认识字的人也有分,没有念过书的同样可以做圣做贤、可以成佛做祖,这就是把这道理说明白了。
$ x1 o$ @, O! w& i7 ?
: p+ J$ O7 n; O3 g9 O5 S ) m7 i; K; I$ Q

. A. b" K2 K# ]* j, q假如是要“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这是过去一般人解释‘格物’的说法。格物致知而后才能做到诚意正心。照这个讲法,只有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还不行,还得要遍游天下。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人可以够得上格物致知的条件,确实有很多人有这种误会。这种说法我们细细想一想,不是圣人说的。圣人的意思,这个‘格’确确实实是‘格除’的意思,唯有格除物欲,我们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中自生智慧。
8 c( a- |' v, [4 V3 }' J- {! R& Z. S9 z

) Z; c4 B, T! n( r2 P& m. i' n. r
1 T, q/ m4 n( @2 M诸位读《六祖坛经》,你看六祖大师对忍大师讲:‘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心里面生智慧。他为什么生智慧呢?就是他将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离相离念,心地清净,所以他心里生智慧。我们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智慧不能现前,就是被物欲所盖覆住了。物欲盖得愈多,往外面透的智慧就愈少。物欲盖得愈薄,透的智慧就愈多。无论是透的智慧多少,我们都是为物欲所障碍了。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皆不例外。到什么时候物欲(贪嗔痴)真正从心地里面断除;就是世间万法,乃至于出世间的佛法,你做到了一尘不染,佛菩萨在你面前,你的心地也如如不动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格物的功夫到家。为什么呢?本性里面的真智慧,毫无障碍地透出来,这是我们应当要明白的。序文里面所讲的纯厚的天资,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善根深厚。《弥陀经》里面讲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意思。4 Q2 I6 {& X9 D2 k/ t
, p2 Y- ~$ v6 F( C
( U( h5 C2 v$ Z0 m' ^, G, n

7 S, s) W$ o, D2 X3 \  S& B0 P《弥陀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定要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只要心地纯厚,这种人修道,比那些世智辩聪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些人比世间那些有学问,博学多闻,行万里路的反而来得快,来得踏实,绝不是没有分。这一段话,是印祖从反面给我们说的。
1 `! W( A( o, }9 I$ h* Y4 c0 N3 ^2 j+ R8 c

- ^4 f- a4 Q) C% K8 C8 {+ f: `1 z* u* O3 F8 |
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 G4 D! a/ o9 Q: H+ t3 [1 d# S% z' r5 T. H) p. }0 X  j- C7 B
; J- ~4 Y% T# C0 z
, ]! }/ s( q; W
这里面也说这些毛病,我们细心观察这些毛病,确实是很多。‘穷’是追寻究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穷到底之意。这就是对于理论的探讨,应当要追根究底。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一定要彻底的明了,这是有智慧的人。“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 |* L6 a! D- m) N4 D% ^, G
( [( M+ Z3 ^! e" y7 M

, P- j9 K. p6 t( G! r2 w$ K) ]  \5 F8 x8 M- M
这两种人:一种人对于理性没有深究,确实是很多;一种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两种人,我们要是跟他谈到理性,宇宙人生的大道,讲到佛性,讲到佛法。他往往不敢承当。以为那是佛菩萨才能做到,我是凡夫怎么能做到?“高推圣境”,实际情况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就先认为不行了,认为自己做不到了,这是“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1 ]& Z& e8 g/ K  ?1 v9 `* K
  H; c6 z5 C/ d; I' @% X" p7 d

- Q- K; ^: X( g% R# ^! N: }
, P, Z+ J; j: b& D# b尤注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无思无虑点尘不染之心。如具此心则亦大人而已矣。’此处所说的大人,可以解释为佛菩萨。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呢?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一尘不染的。‘尘’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物欲。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欲望,是贪嗔痴,‘欲’是烦恼;五欲六尘,一执著心里面就产生欲望,就不清净,心地就为其染污。‘大人’是佛经里面讲的大丈夫,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心地永恒不染。物相有没有?物相有,这五欲六尘的相是有的。功夫要自己做,要在这里面训练著不染著,不染就是不起心动念。此地比喻赤子之心。‘赤子’是小孩,多大的小孩呢?两三个月的小孩,他对于一切物相不动心。在菩萨行里面有一种修行法,叫‘婴儿行’。
6 n# o8 z2 |& h% z; M% F& u4 M* T) o: w* m
' `+ O6 D* r! {0 ?) k
: K" L9 ^; F. g* o$ X6 u: a
诸位顾名思义,就可以体会到,怎样修菩萨行呢?看那婴孩,你就学他。他不会说话,也不会攀缘,他对于一切境界的好丑,都不起分别心,这就叫赤子之心。所以赤子之心,讲老实话我们那一个没有呢?个个都是从这儿来的,可惜保持不住,年龄稍微大一点,赤子之心就丧失了。那真正是佛心,真正叫清净心,丧失了。“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i+ @) _! G. _8 {( l6 S. ^% e  L
7 }: \. Y' C2 S; E  Z

, G9 R/ ?- s9 J4 |% N7 d5 v) D3 c% a& K2 Q
尤注说得好:‘狂夫欺慢。如何有入道因缘。多众自疑。竟忘却本来面目。’这两句话有责备、感叹的意思在。可见得我们本来不是凡夫、本来不是愚人,就是因为“高推圣境”,以为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做不到,真正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卑感所造成的,以为我们不如佛菩萨,甘心当凡夫,甘心情愿做个愚痴人,所以不肯奋发。因此随波逐流,遵循从事,我们看现前多数人,是在这个境界当中随业流转,当然是凡夫。对于这些人有什么方法来劝他回头呢?你要以佛法的理论来跟他讲,办不到。为什么呢?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不敢当。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底下所讲的。8 ~" ?8 _0 K9 |0 g3 O2 R6 F# g* G
) _! x$ f! j6 Q; ]' \( _- @

5 @: e1 w, Y- W/ K% ?/ g  R1 c4 ]( y& u. Z! t( j( F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z% @7 T- ?# X: z
. \1 }8 H2 T3 ~& p
( _3 v8 t5 l2 f( [5 g8 ^
# p# t; J: J( f7 \
讲因果报应,他能接受,他就害怕了。这是佛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法门。‘报应通三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果报是通三世的,‘现在时期为至暂’。这是我们俗话讲的现世报,现世报时间不长,一生当中就能看得见的。‘过去未来时期则甚长’。有多生多劫种的因,现在果报现前了;或者是多生多劫种的因,我们现在还没有受报,未来世缘成熟才得果报,这种情形多的是。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这是现因现果;现在世造的因,来世受果报,这叫‘生报’;或者是现在世造的因,多生多劫以后再受报,这叫‘后报’。大家要明了,佛法里讲的三世因果,事、理说得非常透彻。可知三世因果主要是劝导中下根性的人,可以由此入道。( ^. ~8 B! J( G- }6 s' Z; p# U

* ]% ~4 a; S# \. B" I+ W0 k
4 p3 ]" b6 n8 J3 s# s2 o/ |8 c+ l+ v) w2 y* [! X# E
‘藏经中所载因果报应之事。往往有经多生多劫。而酬偿夙债者。’诸位要是查《藏经》,单找这些因果报应,也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这些事情散在诸经论中。古人把经论里的因果报应摘录出来,编成一本书,你只要看这本书,就把整个《大藏经》的因果报应都看到了。这部书的名字叫《经律异相》、《法苑珠林》,这两种书里面都是摘录编成的,只要看这两本书就都看到了。但是这两本书的份量都相当大。我们都想看。单是《法苑珠林》就有一百卷,份量差不多等于《华严经疏钞》,《经律异相》有五十卷。所以份量都相当的多,这是佛在经典里面讲三世因果的事。
0 d% T( G# ?5 j) u4 N
6 |, Q3 Z$ p8 Y9 n: C0 g: o 7 @% N5 Z" G8 c

4 T$ m: `* c, j5 l‘身口意三。所作诸善诸不善业。缘熟时至。一一自食其报。报尽方休。’这几句话我们确实要牢记在心。身、口、意是指的三业。我们身、口、意天天在造,时时刻刻都在造,所造的业,有善、有恶。有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善业与恶业都有果报。什么时候果报现前呢?缘熟时至。我们所造作的在阿赖耶识里留下业因,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报应的,换句话说,有因一定就有果。也许同学们要问,成佛以后还有没有果报呢?成了佛以后依然不免,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成了佛还要受果报。不过成佛受果报,或者已经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受果报,与我们受果报不同;我们受果报感受到苦,而他们受果报没有这个感受,为什么没有感受呢?他对于前因后果都明白。5 o7 |4 O# z3 B8 W, y0 [

5 z: `8 D4 P0 S7 L4 C 9 {* k$ `: Y2 f" A' Z
/ g- }* a* A# M1 V/ s$ V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不晓得因果报应,我们今天身上带的钱财被人偷了,心里很难过,很烦恼。这就是苦受。佛菩萨受果报,知道这是自己前世造作偷他的因,今天被他偷回去了,还他的债就没有事了,心里有乐受,没有苦受。一报还一报,清清楚楚。所以说,悟了以后,只有还债再不欠债。还一笔,心里就舒服一层,他愈来愈自在。心地确实是清净平等觉。. x+ W) g; V- H" `2 M# D- v1 n
; @+ j2 ?& \  }. p

2 w+ I" z: o7 L/ a" X8 J5 S( \5 t4 W8 c- ?9 _: x* B& j4 N- l" K
我们凡夫迷惑颠倒,一面还债一面又欠债。欠的比还的更多,永远还不尽,苦不堪言。这是举个比喻来说。所以说‘报尽方休’;报尽就是还完了。但是真正讲到‘休’,那是要般若智慧现前,才办得到。换句话说,自己不会再造业了。9 i( n3 C' E$ R% ]9 \
* j0 C& C. P% F* v5 C" D
/ e5 T( G1 t7 X$ {" h' B9 G

  b. p9 ?  Y9 R/ E* a7 r; R古德给我们讲的:‘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随缘消业,消业就是还债,不再欠债了。心地真正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时候,只有还债。随缘跟攀缘不同,‘随缘’是菩萨行,‘攀缘’是凡夫行。随缘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恒’就是永远是这个样子。永远都是顺著众生,这才能消得了业;你不能随顺,就动心了,动心就造业。所以要想不造业,就学著随缘不要攀缘。我们想做一桩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缘做一桩善事好不好呢?古人告诉我们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心地是清净的,你做一桩好事心不清净。可见得我们真要想做到心地清净,唯一的办法—要随缘不执著才能办得到。  ?1 D( f' C) `" P
7 f+ n0 T1 d  J  z: d2 h. i
$ \7 z$ c) j+ v( {( ^1 a" Y  J6 A

) \. I% P1 M+ C4 x7 t* f& r0 e‘众生障重欲深。昧却本明。’‘障’是讲业障。业障太重了,欲望太多了。所以本性里的智慧光明失掉了。‘逐妄造孽纷纷扰扰。无时无处不在迷境。处火坑而不觉。遇怨怼而不知。’火坑是指三界,三界六道就是火坑。如《法华经》所说的三界火宅,那有安稳处呢?遇怨怼而不知,误将怨家对头当做亲人。‘千秋长夜万劫沉沦。可怜亦可悲已。’' V8 d7 N" h1 o$ _) n( P' C6 B: s5 ]

& q' M+ q! t( m/ B6 H6 b7 u  c * L3 d5 s/ Q* y: j( b4 ^( `
+ w% P$ ]$ J2 d. B9 Z' b; s
这是说众生相。不但指现前人道,还包括诸天在内的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因果报应是一切事实的现象,作用非常广大。对中、下程度人,讲因果报应的道理,容易体会容易接受。6 X, s) E6 w3 s: h1 N0 n
( U1 ^4 n4 Y6 W7 y. Z3 S! @! E
/ F. f/ ^7 Z" X9 y) C! N& d' L

" f- C7 z7 {  ^# A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9 g3 P; s: U" z" j0 s
8 C- v" t  K/ ~

2 m/ F" ?$ B2 y  H" [
# b/ m! i1 \" c( a! D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知道修道先决的条件,要深信因果,他才肯认真修行。如果拨无因果,根本就不相信因果报应,那就没有办法了。讲高深的理论他不懂,不能接受—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凡夫办不到。那么讲浅一点的呢?因果报应他又不相信,他以为是神话。这样的人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度他,在佛经里,称为‘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
1 o3 Q+ q2 Q6 l! r4 N. R+ V# G) j6 T* e& h3 P
  D- L* W0 R/ F( s! W6 i
- A8 l' Q, R1 Y8 }* p/ P) i" ?" `0 O
如果你不想得恶果报,那么你必须先断恶因;不造恶因,当然就不遭受恶的果报。试问那一个人不希望好的果报呢?好的果报从那里来?由善因来。可见得我们要想离开不好的果报,得到如意的果报,就必须要懂得断恶修善才能获得。断恶修善的重点在身、口、意三业,因为造善、造恶,都离不开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简言之。各各都能为十善业及相反之十不善业。详大乘戒律中之《十善业道经》。’
5 t7 T0 D5 G3 ?2 M; j
' }0 x2 P3 d% a3 v . k8 A# b, X! [4 g+ R
9 ?) m  Z/ i3 U8 H& G
这里举出修行的纲领。众生身、口、意种种造作无量无边。佛将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归纳为十大纲领。所谓身三、口四、意三。称之谓十善业道。‘身三’是身体的造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口四’是言论四种造作,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口的四种善业。‘意三’就是心里三类念头,不贪、不嗔、不痴,这叫做意的三善业。这就是《十善业道经》里所讲的,十种善业的功德果报。十善业反过来就叫做十恶业1 {( }4 x+ \7 Y6 K% n# J# @
2 F* O* E* o# t2 F! S/ v& X$ f& q
7 h9 a/ n4 |5 m+ I! M8 \: w+ U; L1 g! ]
4 s9 w$ N( s* s, n3 l$ ]) o  Q( U
。这是佛为众生指出善恶的标准。我们身、口、意,一动念、一造作,就要想到这十条。我所造的是属于善业、还是属于恶业呢?那么善恶的果报自然就明了了。佛菩萨以这样的法门,来接引中下根性的众生,入菩提大道。  
0 X4 b( ]% Q* H0 G! I& h: j4 _: ?: _4 ?8 r! B3 G* q

, i) z0 i4 H5 [2 i4 w6 q* I  M: b5 c1 V; X; E
所以断恶修善是大乘佛法里的根本法门,无上菩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们如果深信因果,深信报应,就可以入大乘之门了。; N- H/ U+ S. r- X. u  A

% e) o6 w$ |  h: m' r 7 e8 a8 j9 F* o) h$ Q! A6 d4 T

2 e; }# S( r8 q6 G. P“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心’就是意,你对于身口意三业,自自然然懂得防护了。换一句话说你就知道改过修善。“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
  L% G7 v  i4 _5 P$ R' @; ^; u) {6 B1 K& W/ w

0 D1 j  E+ r7 u( R2 K3 `1 o5 d( r
‘君子戒谨恐惧。虽处暗室中。觉(也好像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常若有多人监视然。常存明明在上鉴察不爽意。’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天非常的尊敬。民间所称的玉皇大帝,佛门称为忉利天王。‘帝天’,如同对玉皇大帝四天王一样。“不敢稍萌匪鄙之心”。‘匪同非、鄙同丑’。不敢稍存非理之心,不敢稍存丑恶之念。当然就也不敢做恶事,这才能断恶业。. a- Q$ V% U; v7 Y/ e7 m0 E
! p3 z" R0 x) v8 M6 M6 I+ g

- g& E; R0 E0 G* F
: @! r; q) G/ t+ j7 A2 v4 \“以自干罪戾也已矣”。‘干’是干犯。‘戾’就是罪过,就是常如面对帝天,面对大家,不敢故意造作恶业。* D0 X5 Y' Y) N/ ]; Z5 A
% M5 n. O, |! ?) k, T% {' V  }" \& m' F

& v/ l2 g! _8 w$ m8 G5 K5 C* L, n; T6 T) `) _
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 `2 o  N/ g( X5 n4 G( t& L
$ R- v% z7 o' x
4 O: Q/ B  q: k! o/ E5 p* o! \  K1 N) }" Q; F0 _7 h
大圣大贤、佛菩萨度众生,也不舍弃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对于中下根性的人很有效,上根利智,也不例外。上根利智通常讲,偏在心性的理论上,后面有两句话说得好—‘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因果’。这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讲的。所以上根人没有不相信的,他的信心比中下根性的人要坚固得多了。为什么呢?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修行必然是如法的。: b0 `3 h3 l3 ?
# r2 }8 _1 i+ H3 q5 f( {, S$ u
2 s& x: {: f% E
' O; s( D( a" y# j& T% e
尤注说:‘大觉究竟真空实相。彻底尽源。更无遮障之谓。’‘大觉’,是指佛。‘究竟真空实相’,‘究’是穷究,‘竟’是毕竟,圆满的意思。对于真空实相的理体。‘彻底尽源,更无遮障之谓’,这是大觉。这是从大乘佛果上讲的。
. z6 }5 ?. E/ W, o2 k% I" r0 z0 ?. w/ M3 x. j& ~/ J

5 Y& B2 D* U/ k5 x0 s( j& C: N0 y  k! a0 j, a
‘凡夫不觉悟。声闻自觉不觉他。菩萨自觉亦觉他。但功行未圆满。’这是说明佛、凡夫、小乘菩萨之所以不同处。‘惟诸佛如来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为大觉。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足万德。为一切世界所尊奉。故曰世尊。’佛为究竟圆满之大觉,为一切世间所尊敬。他以圆满大智,教化众生,普遍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就是深信因果,断恶修善的法门。
+ V$ g" r6 C, Y& m9 f4 n
) A4 `) B7 w8 h% W
1 o$ T5 Q+ y0 f2 b* n; n) a4 h3 l* u; e, X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k: L4 n3 F2 l' V/ `

3 ~8 o$ q8 U2 F( S0 S& [ , E2 v5 m8 ]; I

2 a: C# ^5 |7 U5 r4 ~4 E- r这是说,那些没有善根、拨无因果的人,你给他讲深讲浅都不能接受。我们现在要反过来问,别人接受不接受与我们自己不相干。他做佛,他做他的佛,他堕地狱,他堕他的地狱,与我无关。问题是自己怎样?这才是接受佛度化的真正紧要处。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论,必须看作是为我一个人讲的;佛所制定的戒律,是教给我一个人修的,与别人无关,我们要这样的直下承当,才能够得益,才不致于造业。要是不能这样直下承当,常看某人破了戒,某人做了坏事,你口里讲这些话,就是口的恶业。你意动了这个念头,是意的恶业,外面境界一动就在那里造恶业,这叫迷,这就是不觉悟。须知外面善与恶与我们不相干。我应当怎样呢?‘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不迷,如如不动是不造业。心地清净不染,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才叫做会修行。这两句话很要紧,我们要常常检点反省。/ c0 U( ^* [  o' ~/ [% A3 P; I
! w1 H. m: G. p% _

! P5 R2 F/ p" J  a' w' g2 ^. g' k" d. ]6 ?: w6 G
‘狂者’,是指狂慧之人。所谓狂慧,多半是指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世智辩聪者。这一类的人对于佛的经典非常喜欢,认为这是哲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可是一提到戒律,孔夫子的礼教,他就不愿接受。戒律比礼教还严格。以为这是不合时宜的生活教条,又何必学它,学它的理论就好。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总是自以为聪明,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外国人的生活规范,我们何必要遵守?佛经的道理不错,我们可以学学、可以看看,戒律用不著,三代之礼都不同,何况是外国的古礼。我们是现代人,何必要学古时候的礼节呢?现代人见面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何必还要跪地顶礼呢?这即是狂者。以为戒律是约束我们、拘束我们的。反而说那些持戒的人著相。《金刚经》里讲破相,要离相修行,何必执著戒律,死在戒相之下,有没有真正死在戒相之下呢?真有!不是没有。但是对于那些持戒的人,也未必完全都著相,里面还有极高明的人,他不著相修一切善。
" I: ~7 \2 t" f5 H2 O4 p. Y8 Y) h. A1 Y- Z
6 F# c! V* e4 K+ s3 T

' W9 L$ U/ e3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明心见性的人。他为什么还要斤斤在戒相上计较呢?那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著相修行对现前有好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纵然不能成佛作祖,绝不会堕三恶道,不受恶的果报,这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不可被那些狂慧之言所蒙蔽,也认为似是而非的理论很有道理,就把戒律看轻了,这是错误的。这是第一类人。第二类人,是他自己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他不敢提戒律,一提戒律,就觉得自己一身都是罪过。但在表面上又不好意思说,说了难为情。因此一谈到戒律,就说善恶果报之事渺茫,不足凭信。这个论调与前面不太一样、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不能够接受,而不肯断恶修善,这都是护短,自己有毛病、有短处,而不知悔改。祖师给我们讲:除了狂、愚这两种人之外,有谁不信受呢?那一个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呢?0 ?5 i( c& R3 o+ B) l( ]

0 \0 c$ g4 X4 q0 Z 9 F7 g# R, x! ?# U, @4 [% a. d
* N# J. {- m3 D* V- S; c' L9 Y
‘人惟苦不知愧耻耳。知愧便不敢遂过。知耻便不敢因循。有愧耻之心。即为其人入道因缘。’
: z: W! ^/ b* K/ u
& g3 V; \) i* M9 ^ 4 v7 D# K* \* F7 U$ E' v& v) @

4 J+ f# v" ~$ |5 K# N' }尤注在此说的愧耻心,就是佛法讲的惭愧。有惭愧心的人,就有入道的因缘。换句话说,不知道惭愧的人,入道就很难。至于因果问题,下文引梦东襌师的两句话,说得非常之好。5 }3 F3 T. e" ?9 ]3 `& R; |

* {  A3 Y9 ?/ U) V + w2 A- }0 v. f/ |7 E# d

0 ~/ C. n3 e' W) }& x9 u8 A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 _& w! b+ m" N  Z7 M6 a: |
. ^1 E0 |* g0 P, u8 u& K
% _5 _+ }& R4 O" g
8 t! z6 w8 p( J; o" B, f0 T; x7 {梦东禅师此言,是说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上根利智,他绝对不会不相信因果报应的。就是中下根性,能够深信因果报应,他将来一定能明白心性之学,与上上根相同。换句话说,他也能明心见性,也能成佛作祖。小注有梦东禅师简略的介绍。梦东大师的集子,也流通相当的广。
% K$ z* X) F6 H
; B+ F! z9 J4 T" f4 o4 L 7 Z/ a9 E  w6 Q7 c; U6 Y6 c
$ {. r* A& S- M1 {% Q* |. X3 k
印祖引用梦东禅师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实际上就是祖师开导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乃至于到佛法的最上乘,也不能离开‘因果’。
7 i9 U2 a- F8 E0 S+ C4 ~' W6 D1 o# @7 R3 w
1 k7 f" r* }1 |8 Q

) V" g1 X0 [3 |$ r“善谈心性者”,这是指禅宗的大德,所谓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在大乘法里是最上乘者。禅师说这一句话,并不是没有依据。我们在《藏经》里面可以去考察得到,历代一些祖师大德们的语录,确实是这样的。凡是真善知识,绝对不会背弃因果的。我们以近代,虚云老和尚来说,有不少同修看过虚云老和尚的《法汇》,但是老和尚在圆寂前的两、三年,也就是最后的遗教—《方便开示录》,自始至终都是教我们注重因果的道理。念佛求生净土。
8 P3 q  ], I( R. F/ G# z
9 e/ r. t" `7 n1 D6 y/ }  k
- m2 s3 s& n' Z0 {) u2 Z7 i
& Q" ^$ T" B* A1 K' @" L% O尤注说:‘梦东禅师为前清乾嘉间法门第一人。’干、嘉是指的年代—乾隆、嘉庆年代的人。法门中第一人,这是推崇他。在当时佛教里是一代的高僧。他本来是禅宗的祖师、禅宗的大德。他以禅宗祖师的身分,大力的弘扬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兼收。‘晚年退休。直隶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莲风大扇。遐迩向化(遐迩是远近)。道俗归心。迄今净因广植。法门中咸推红螺寺。为中国黄河以北。第一念佛道场。有《彻悟禅师语录》(彻悟禅师就是梦东禅师)刊行于世。言言金石字字牟尼。今日方便摄心之化。流布益广。师之宏法功德无有限量矣。’
- G8 Z; A+ Q9 v  k$ {/ b8 e) A. U; L( U$ S9 W% k

. ]1 P) ]" n. c/ B' f3 [. C4 _! K+ g! G' |! R
彻悟(梦东)禅师也是净宗的一代祖师,确确实实对于净宗贡献很大。北方之有念佛法门,是他老人家一个人提倡弘扬。犹如晚近印光大师,在苏州灵岩山的道场一样。这两句话,非常有名:“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 Z3 {- u  w* V! |7 J& u
3 U) j/ ~$ c* W1 @: {' e  @
9 H4 G# k: b+ r3 G! I! j7 ]+ }8 L9 z& M5 h
‘过去所造为因。现在所受为果。现在所造为因。未来所受为果。’这四句话是告诉我们因果通三世。故菩萨畏之。  f; j1 P! Y" [

' N; i5 _# I' t  M* s. ~6 j
: ]/ }9 v9 b5 E0 Y; \
% d; U- a  o" c- ]* W3 G. |" p尤注说:‘苦乐因果皆由自心之所感。十方三际一切事相无一不发生于瞥尔妄动之生灭心中。亦无不消除于本来清净之真如心中。一毫端上纳尽华藏世界。事相无量无一而非因果。无量因果无一不出之于心性。心性不易见。即可借因果以见之。’/ b, Y5 I, M/ \: V) T
% I7 c. ]+ f0 a' w

) ?+ _. w$ X$ ~: R, m) S: [) G' X) ~/ J0 q
这是将因果与心性的道理,讲到了极处。心性是讲‘体’,而因果是讲‘相与用’。在《十四讲表》里说的体、相、用。所谓体,就是讲心性,心性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因与果,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用。这个关系怎么能分开呢?如果要真正懂得其中的关系,就晓得心性与因果是一而二、二而一,一体之两面。
4 x- [9 X1 N! F9 h: g  J& S1 b, `  w/ z$ m6 Z$ k  U. C

# b% q+ s! c6 m
7 @; C( G2 i! m1 I修持若是偏重在心性上,不谈因果、不理会因果。则心性的道理也不能透彻,这是必然的,因为理与事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真正要在理性上通达,事相上绝不能舍弃。这一句话是对上根利智的人讲的,下面一句合起来看则是三根普被。我们没有那么高的天分,顿悟明白心性的道理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们从事相上下手,可以说人人皆有分。我们都读过《弥陀经》。《弥陀经》的极则就是说心性的道理。但是带业往生的事相,完全是因果感应。阿弥陀佛在因中发的愿是‘因’,现在修成极乐世界是‘果’。我们现在深信净土法门,发愿求生是‘因’;将来报身尽了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是‘果’。诸位必须要深信这个法门,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才能获得。
. G+ N) Z4 j- v. v$ y' F" x+ b2 @3 O; j. V$ w/ p

/ G9 Q5 c+ P, s9 y; N( ~" W- e  t) W3 K1 w8 t
深信因果将来一定可以明心见性。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纵然是下品下生也能证得圆满佛果。经上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证得三不退。证三不退是经上讲的一生补处菩萨,这岂不是人人都有份吗?到了补处菩萨才大明心性,不是小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是究竟圆满的明了。我们娑婆世界是苦因苦果,极乐世界是乐因乐果。在这个地方,果报我们不必重视,须要看重的是在‘修因’上。由修因上来说,这一本小册子,就是教我们造‘乐因’,后来的果报当然就是‘乐果’。但是不善于修学的,像袁了凡居士,他所造作的是苦乐相对的乐因,将来果报还是在娑婆世界,人、天两道享福。而人、天两道的福报,是万万享不得的。) y& t2 b* @- S7 y' G) y# [8 Y1 G4 J

. x# f8 j5 N0 B, m8 a
! q% k- W7 O* }/ ~# l  V
: J, k" D* R4 ]享福就容易迷惑颠倒,人间再大的福报,你能享几年呢?纵然活两百岁,也不过是两百年而已。两百年享完了以后怎么办?依然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太可怕了,太可悲了,所以说人间天上的福报我们都不要。我们修什么才是真正的乐因呢?修净业。什么叫净业?所谓‘净业’就是在断恶修善之中,以至诚心、清净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  j5 U5 m$ K8 Z4 f% i

8 ^4 W; z5 m7 t& X3 @, k; v
2 a8 \9 b' K: s; b  m8 \( @% f2 g: W  d* E% o% i) b! g: |
断恶修善的目标是在自己心地清净,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求。正如同《弥陀经》讲的,我们念佛主要是在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这是无漏的善法。这一种的业因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才相应,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假如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断恶修善祈求人天福报,那也能得到。但这么一来我们一生修行所下的苦功,也不过换得来生享一生福而已。这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享福没有不迷惑颠倒。所以享福报当中又造无量罪业,这是我们特别要警觉的。4 j; _* b% Y8 b. E/ e0 N% [

' F2 _0 m6 R* g) o
0 J( `5 r; ~4 f% n
. W( I/ z6 {5 i# I  `+ H菩萨就懂得,这个心在最初一动的时候,就能知道后来果报是否清净?这是与我们凡夫不相同的所在。十方三世一切事相,皆是讲的‘果’。有果必有因,这个因、没有一桩不是由我们心地最初一念的生灭心中,现起十法界依正庄严。明心见性之后,这是讲成佛了。成了佛之后才明了真心理体上本来没有一切妄相。这个道理虽然很难懂,但是不能不懂。我们在讲堂里面,大经大论上常常讨论这问题,常常提起这个问题。一遍、二遍,十遍、二十遍,我们悟不过来不要紧,千遍万遍必然有个悟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所以经一定要多看,一定要多听。目的就是要开悟。
/ w* q/ u5 x; p6 C
) ^$ R0 a2 }1 Z" D8 K9 T8 s' u
8 f! A( m6 T8 S
6 V: H" I# e& T  y" n) J* N- w) A我们早一天获得清净心的现前,然后才晓得,像《华严》里面所讲的无障碍法界。此地举了一个例子:一毫端上纳尽华藏世界。这一个例子是指的事事无碍的境界。由此可知,不但在我们六道凡夫境界里,六道以外四圣的境界中,也就是说整个十法界的依正庄严,没有一桩不是因果感应的道理。成佛有成佛之因,作菩萨有作菩萨之因,三途有三途之因,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明白之后,十法界就可以随意选择,我希望到那一个法界,我就造什么样的因。换句话说,十法界里就可以自作主宰了,就不会随业力漂荡了。; _3 o& n; D" P+ Q1 b2 ]
& ?) b; r' ?: W1 [) z& q: h/ Q( z4 V
, N/ G& |: a( P( b0 Q. q4 @& K3 C

  K) ?% }& V& G  A0 u《了凡四训》就是教我们在境界里作主,改造命运。而凡夫没有一个不随命运转移的,那一个人能逃得出命运呢?能逃得出命运的,过去讲只有修行人。所以看相算命的,他不给修行人看,为什么呢?修行人的命相看不准,就是他自己能改造。如果修行人被看相算命的算得很准。还对看相的夸奖几句。自己还不晓得反过来惭愧。修了这么多年,还是在命运手中,一点都没有转过来。
: _0 @& @5 B3 J) H6 }
) E2 M& ]5 b6 M3 Q& F1 y) o) d, @
3 w$ b! H8 `) v, g* x
' T7 H# S# C0 B3 D: Z袁了凡是个凡夫俗子,都能扭转命运。我们是佛门四众弟子,要不能改造命运,那还谈什么修道呢?无论在家、出家,学佛第一步就是要改造自己命运。这是祖师特别提倡、流通本书的用意所在。也就是给我们在佛法里面,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后大、小乘的经典,我们才能得受用。末后一句说:“此理势所必然也”,这个道理势在必然。
+ M/ w9 s4 a  G: ]9 e
) s- N* J7 i) {  X, G1 e7 f / s, ^' ~3 w4 w8 {

4 R, p$ R8 I- _; T) p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4 t  v. }* T6 S. L7 K0 B7 }! _4 M& P" c5 ]. X% j) w# E7 P

+ P8 ~) l4 o, }9 q! N
! {( i# A7 B. P+ }7 @9 X+ r2 N这几句话是祖师对于一般凡夫的悲痛与感叹。由梦东禅师的两句话,我们就明白了。因果的道理,凡圣皆不能避免,皆不能超越。现在先问我们自己相信不相信呢?如果能相信因果报应,这一种人就是经上所讲的多善根、多福德。不相信因果报应,那是少善根、少福德。不信因果他就不肯修善因,不修善因就是自己放弃可以得到善果的机会。这真叫做自暴自弃。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注意,断恶修善是我们本分上的事情,我们应该要这样做,至于善的果报根本不要理会。求富贵、求功名、求长寿、求多子孙,一概都不要求,你的善因厚了,自然就报得了,何必要求呢?如果你要求,那个善就不是真善。古德教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只问修善因,不理会善果。对于果报不必去理会,善积厚了,果报自然现前,这多么自在!不相信善恶果报的,必然是常造恶因,常造恶因的人,恶业成熟,焉有不受恶报的道理。果报不可思议。印祖在此地给我们讲,“常受恶果,经尘点劫”,常受恶报。‘尘点劫’是指时间之长。+ m4 J0 Y+ d! U: w4 Q

: D: ?9 z  Y) w  B) }- F5 A" q4 H6 f % O  ^- F5 B5 b+ h! |  Y3 u; T; s

3 a: A9 v+ Z. ^" a6 D尤注说:‘劫最长时间也。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历第一中劫曰成劫。历第二中劫曰住劫。历第三中劫曰坏劫。历第四中劫曰空劫。循环往复多不胜计曰尘劫。’‘尘’是指微尘。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称为一大劫。这就是说明我们要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依然造作恶因,没有不堕恶道的。一堕恶道,苦报的时间就太长了。我们学佛的同修们,要想在这一生真正有成就,必要从深信因果上做起。换一句话说,最低限度的好处是不堕恶道。这是给那些凡夫俗子,没有志气的人所讲的。对于真正聪明智慧有志气的人说,最低限度也要带业往生,这才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佛菩萨教诲之恩。果然能带业往生,现前我们所做的正助双修。所谓正修—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忆佛念佛,一切时、一切处,心上只有阿弥陀佛。助修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也就是这一篇给我们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恶修善,不希求一切福报。求什么呢?只求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决定可以带业往生了。这样修学正是再稳当不过的,决定可以成功。如其不然,纵然来生享人天福报,刚才说过了,福报享尽了还是免不了轮转恶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很可怕的事。须知‘众生以善恶业力轮回六道。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地狱道。五饿鬼道。六畜生道。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末由出离之流”。这就是讲我们六道生死凡夫,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才出不了轮回,是很值得哀伤的。
; O0 @, d5 T! z5 H, P. p
( @  g/ Z6 s* E9 E+ `
  A/ ~2 h0 r' a' H6 G( ?8 Y' H) f
3 s+ `9 M% F" p" }+ K. |2 s- R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
. l; O: [, g, {5 @: Z
+ ?8 T3 ~+ X! e! J8 [ 8 H" H6 o; z& U# k) S: v

! {& r3 h  d1 U, O, V) i此处说的圣贤,包括世出世间。世间的圣贤人和出世间的圣贤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说千言万语,目的只是一个,教我们反省、教我们克念。反省是慧,克念是定。反省是看破,克念是放下。念是什么呢?‘妄念’。克服自己的妄想念头。妄念能够熄灭,真心理体才能够现前。而真心里面本具之光明,在佛法里称般若智慧,孔夫子所说的明明德,才能现前。换句话说,性体本具的光明德用,才不致于埋没。$ Q4 u& Y1 F' u. S

) w, A/ [0 F' @& G! g * J5 W  Q. \2 m: B( q
/ s" I! o, @% W* d
“亲得受用”。‘亲’是亲自。你能得到理体上的受用,就像诸佛菩萨的受用没有两样。这种受用,是指的法身、般若、解脱,这就是亲得受用。你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得大自在,这是圣贤垂教的目的所在。- ]/ c7 `. ?( P
" P$ s1 l. N1 u

. R2 G0 A6 x% I1 t
8 o4 n5 }+ f( [9 k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t& |9 }$ X7 p0 R9 f

$ Z9 L+ X* {' a; w 9 P4 H3 G: w! z- [: o

+ @- ]* l, p0 Z* t1 t& ~, j1 m这几句话很值得我们警惕。圣贤书现在人读的固然不多,但我们的同修可以说人人都读过。纵然没有读过世间的圣贤书,佛教的经典、祖师的语录,这是出世间的圣贤,我们读了不少年。但是我们的法身、般若、解脱,有没有亲得受用呢?如果三德秘藏还没有现前、还没有得到受用,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里就给我们说出来了,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了,我们的毛病是不相信因果。口头上说因果,这是没有用处的,为什么?身心还是肆意纵情、六根放逸,这就不相信因果。
* w- V' C4 R. x3 ]1 O, G
" W) a9 U# a6 R/ @
3 q8 O7 M! {( i: @9 |( _% Q+ w3 @3 Z5 }
经上佛教我们应怎么作,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却没有依教奉行。佛说的是一桩事情,我们自己做的又是另一桩事情。我们的心行与佛的教诲不能相应,还是肆意纵情。这样的心态,纵然读之,不要说读一年两年,就是念一辈子也是枉然。何以故?这样念一辈子经,也不过学其章句而已。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发心要做菩萨、要做佛,所以不能成就。
2 A& L; a/ ~! Y
" X/ _1 L- e: s4 M' I
3 e/ ?0 H  p! ~  Q) v3 i5 A2 F6 N$ K: {0 D* b
‘希’是希望,希望做圣人、希望做贤人。‘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我们反过来问自己,有没有发这个心?我要做佛。什么时候做佛?这一生就要做佛,不必等来生,现在就要做佛,要发这样的心才行,这样才能得受用。要是不发这样的心,大乘经典、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训,焉有不当面错过之理?这一句话点破我们四众同学的毛病。我们应该要觉悟。下一段归结到本文了,替这一部书作的序文,就不能够离开这一部书的宗旨。
1 J$ N0 v1 F% E8 C
1 m# b1 |3 B1 G* ]! u , L. Y5 U4 c4 u0 f
+ b$ ?9 U$ k, r0 ?$ B; ~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
! D1 i8 [& C( s* R+ U8 r2 o1 y- S
7 r& [- m' k* m$ s

- B5 n$ q) N* T# o0 e' p7 D袁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是他教儿子的家训。在文字上、在义理上,都能够达到通畅无阻、豁人心目。就是佛法里讲的‘开悟’。只要你认真去读,都能够叫你开悟的。“读之自有欣欣向荣”,这里的欣欣向荣,是以植物来做比喻。就是自然生起远恶向善之心。尤注说:‘指心地上一片生机。’确实有这个味道在。“亟欲取法之势”,念了之后,你心里就会起效法之心。了凡先生这样做是对的,我也应该这样效法。他能够改造命运,我为什么不能?不但我们能,我们要比他更殊胜,我们前途比他更光明。因为我们藉这个基础,可以直接入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修学大乘佛法也是落空了。在弥陀法会中,我向诸位强调—‘念处、正勤’。四念处、四正勤要不晓得怎么修法,读《了凡四训》就行了。有《了凡四训》,就可以代替了。四念处、四正勤,你看看这多么重要。要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五根里要具足前面三根,才能带业往生。像植物的根生在那里?根生在土壤之中。要是没有土壤,那个根生在什么地方?土壤是什么呢?就是念处正勤。换句话说,就是《了凡四训》。
7 F. c8 j6 ~* b0 w; ]( A! W! u8 M# G  {: }! j+ o/ P% P

- R1 g1 e- w* I! S6 i! Q6 B, X7 V) M
我们现在学的大乘佛法没有立足处。所以我才普劝同修们,先修《了凡四训》,这太重要了。好比我们心里面,想兴建高楼大厦。得先找地皮。《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就是土地。把土地找到了,再盖房子才有可能。土地没有找到,在什么地方盖房子?因此这两本书是我们当前不可或缺的课程,应该积极的取法。
1 o: k8 v9 L* _* H0 o
" n) X4 i; K, v1 P: O ' ?$ }. _( B" r% |
  P2 q) S2 w+ C4 v# t: k
洵淑世良谟也。
- M. U, Y  U0 {% u, F* O0 p, P  C" ~+ z2 `( O5 T+ T* I5 S; B) b9 n
( n/ p5 `% w0 ?0 a+ X* G  d: l5 Z

* ?" ?  O; z: G$ e9 A9 r‘淑,善也。言此书具改善世道人心之伟力也。’这一句是极力称赞这部书,这部书确确实实具有改造世道人心的力量,也可以说这一部书是修行成佛作祖的根本。. N' u% ]" F( C! \
/ ^2 W$ m# {! c  d

9 o% C. |# t" h2 d- w9 M& g6 V# Q3 A1 }: {( a- O/ ?# a9 k
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流通。祈予为序。
& M1 t& P: T$ T/ |3 n6 d; @/ P) f5 B& D% v+ k- a, f! f

  @1 X# `' k; [, ~1 q9 i. ~/ s9 r6 M! a3 R" j  ?  B
此处说出流通这一部书的因缘。什么人发心流通呢?永嘉就是现在的温州。温州有一位周群铮居士,他发心流通。将这一部书重新翻印,赠送给十方结缘。请求老法师给他做一篇序文。序文就是对这部书里面的要义,以及功德利益作一番介绍。2 t7 S9 q4 O- ?8 ^* x

& \2 \% |) H8 F7 C7 K3 u, {1 n + [* {8 O3 X! _& f
: d  r' L- H+ P" a. b$ p' e0 D( @
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n8 e3 S3 g" T9 T: ^

. N' f8 ?* g- A8 ]+ X
7 p9 \% z8 @3 y0 o6 _# T
* S0 N" v: L6 P' D这是祖师谦虚的话。‘撮取’是仅举大要。“圣贤克己复礼”,尤注说:‘战胜私欲之谓。即孔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修省工夫。’这是儒家教诫学人用功的方法,在佛法上就是离一切相,《金刚经》教我们:不要取相,不要著相,也是这个意思。这是讲的克己功夫。此地孔氏是指孔夫子教诫学人。‘毋意’的‘意’,我们用佛法的名相来说,大家更容易懂。‘意’就是意识,再说得粗浅一点,就是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用第六意识。你看看孔老夫子,他不是不懂,他讲的跟佛法没两样。佛教我们离心意识。这就是离意识—第六意识。‘毋必、毋固’,这个必与固。‘固’就是固执,‘必’就是一定要这样。这两个字可以说就是末那识。必与固都是执著,在境界当中,一切不执著。最后一个毋我。‘毋我’就是忘我。在佛法里就是破我执,破人我执、破法我执,岂不就是离末那识?你看看与佛法离心意识参,有什么两样?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也要离心意识,念佛还是要离心意识,才能明心见性。8 H4 \6 T/ ]' }: u5 n$ F5 J
0 U5 R& q; K1 n# _6 c7 ]4 j9 b9 B

6 g, r, E$ v4 E2 [/ Q, T' M
$ }5 J6 E) Q! z4 G. u“复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4: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话就是见性的境界。‘性’是讲的体,‘礼’是讲的用。是从相用上说的,得其相用必然见性。孔夫子为什么多礼?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多礼?对待任何人都恭敬,佛教我们一切恭敬。真正有礼貌,丝毫不欠缺的是圣人,有体有用。如果说世出世间,一些大德们,学问增长、道业增长,却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就颠倒行事,绝没有这种道理的。愈有智慧、愈有修持,对待众生是愈谦虚。你从谦敬当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智慧光明。1 O) x* X( x" D4 ]% a- k! [

. Q  X. P& \2 `
* j3 ]; @6 R7 Z0 [# Z& @2 w4 D
" d7 R) `* q/ [9 C* h% e/ n. j; C如果说学问增长了,脾气也大了,贡高我慢习气增长了,这决定没学问。在佛法里面讲那是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他已经遭难了。也就是说他不是走的佛道,他已经落到魔道里面了,决定不是佛,决定不是在正法上。
$ X9 i$ K2 M1 v# Q1 d
- h) {/ O9 ]8 e6 N   E  b4 ^( I7 N! R
4 C0 Q; N' _# I* a% l! c9 O) y
‘复’是‘回复恭敬’。可见得从前不知道恭敬,明心见性之后才知道恭敬、才晓得平等、才知道谦虚。懂得尽量把自己压下来,抬举别人。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恭敬可谓之为无形之礼服。’从这些地方也可以勘验我们自己的功夫。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法,我们谦敬之心是不是在增长?傲慢的习气是不是天天在断除?这是很值得我们检点反省的。假如我们傲慢习气在增长,谦敬的功夫没有进步,自己就要觉悟,我们没有在菩提道上。换句话说,在佛法里面,无论学那个法门,一定有过失、一定有毛病。道业不会增进、善果不会现前的。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道上,就用这个功夫就行了,不必请教别人。别人都说客气话、都恭维你,为什么呢?说真话的人很少,听假话我们欢喜,口里说的是一桩事情,心里面想的是另一桩事情。我过去不懂,人情世故知道的少,就犯这个毛病。现在有人请教我,我就恭维、不敢讲真话。
2 w& O% [8 w. Z) j% N1 d3 o4 [; q& n
! B/ @2 W9 c( r1 X2 v 2 D; u. B; ?" n/ m$ S2 [- P' d
, o) k; j/ r+ J$ T1 i/ U
以前有一个同戒的戒兄弟,感情非常好。他讲经,我也在下面听。讲完了以后,他说:‘我讲得不好的地方,请指教、指教。’我就以为是真话,就告诉他,你那个地方有毛病要改过。他脸马上就红起来了,眼睛瞪著我,不高兴了。我就说:‘你讲的很不错,很好!很好!’只好讲客气话。从此以后我再不敢说实话。在这种情形之下,我请教别人,别人也一样恭维我,说假的,不会说真的。我们怎么能有进步呢?真正要想求进步,只有自己反省。自己检点。不要检点别的,就这一桩事情就行了。我是不是做到一切恭敬?是不是把贡高我慢的习气,天天在减低?就这么两桩事情,就能够观察得出。我们是不是在菩提道上,我们在道业上是否天天精进。& y# t0 P" |6 M! L& R% r2 ^
5 ]: l1 B+ |7 |/ [2 m( U

' J( Q: o- R! ~% \% Q( H* ~! T; P/ u$ J3 W, M
尤注说:‘防闲邪念。使勿踰越范围。防心如防贼之意也。’“闲邪存诚”,‘闲’就是防止的意思。这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常说的,防意如城。这个‘邪’是指邪思邪念、邪行邪说。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防,念头一起来就要觉悟,提起觉照的功夫,知道我这一念是善念或是恶念。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就晓得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将来果报是善报是恶报,立刻就觉察,这叫做‘闲邪’,这叫做‘存诚’。" c( [  f6 \2 o  G. Q2 B8 a
1 F3 I/ P) J$ `+ ?. ?
/ Z9 @9 l! e7 G

1 g* d8 v" H* L5 m# c) r闲邪与存诚的功夫是一体的二面。印祖说他做这一篇序文的意思,最后结归到这两点,是希望我们像圣贤一样,要做克己复礼的功夫,要做闲邪存诚的功夫。才不辜负他老人家,做这一篇序文来介绍《了凡四训》。同时在这一篇序文里面,我们也明了修学《了凡四训》,特别著重在‘自净其意’上。* R- _1 ^& n( e
, j; }: r1 A  z4 H

, A) p+ ?* K' N! q' @  E1 y, B% p6 @5 Y; O/ ^
旧序里说明这本书精深博大,中正精微。改过、积善两篇是正文,前面也曾经提到,好像经书里面的正宗分一样,立命之学是现身说法,等于序分一样。第四篇—谦德之效,等于流通分一样。诸位要知道这本书里著重在得‘福报’。换句话说修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你会修还要会保持。用什么方法能保持呢?谦德能保持。刚才讲的‘一切恭敬’才能把你的福保持得住。要不能一切恭敬,所修的福报都漏掉了,有漏的福报。所以福报定要用谦德来保持不失。你要没有谦德,则一面修就一面漏。修的还不够漏的,修了一辈子依然没有福报。这就不必多说了。
' ~) ], l! {! d* l. I+ X0 _: W6 U0 z; s4 O4 ~"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18:51 , Processed in 0.07442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