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上师索达吉堪布传讲<观无量寿佛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足下也有七宝莲花,阿弥陀佛和菩萨同时放光照射行者身体,当时他就能睁开双眼明见诸法。由于从前的宿习,行者听到各种声音都在宣说甚深第一义谛。当时他就从紫金台下来顶礼阿弥陀佛,并且合掌赞叹世尊的功德。经过七天,就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就能飞行到十方世界承事无量诸佛,在诸佛面前修持诸三昧。经过一个小劫获得无生法忍,现前菩提授记。这叫做上品中生者。
# c& w# u+ o. N9 t  由于前世的善缘,上品中生者往生极乐世界后听到的都是空性等甚深的大乘法,而不是无常苦空无我等小乘法。所以大家现在应该多学一些高深的法,这样将来的成就会比较高。当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依照次第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学显宗,首先应该听基础的法,然后再听中观等深的法;如果是学密宗,首先应该修加行,然后再趣入正行。) ^6 Q8 v1 M6 W; w1 e& |5 V" D! T
  由于宿世的不同因缘,有些人听到中观或者密法时心里特别相应,而有些人听到这些深法后一直感觉不舒服。对后一种人来说,今生一定要努力与甚深的佛法结上善缘,要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那样:“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这样的话,来世因缘成熟时就会值遇深法,而且听闻之后马上就能接受。
; N, e# N  \" s: q1 q  - O. W# I4 e( B" K. d4 H9 N
  十四之三、上品下生
# S. w! d" p; Z- Q- [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4 m; N4 J# U3 F1 B/ p! m  上品下生者,他们也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只是发无上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种行者在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其他菩萨拿着金莲花来到其人面前,阿弥陀佛化出五百化佛迎接此人,五百化佛同时伸手迎接此人,并赞叹说:法子,你现在身心清净,已经发起无上菩提心,所以我来迎接你。
& E- \& m0 b0 [; S# i  大家要搞清楚不同品位者的待遇:这里的上品下生是阿弥陀佛和五百化佛来迎接,刚才的上品中生是阿弥陀佛和千化佛来迎接,再往前的上品上生是阿弥陀佛和无数化佛来迎接。大家不仅要清楚这些待遇的区别,也要明白这些不同的待遇各自需要什么因。
6 P3 n1 N( Q6 E! }  ! U. _3 ?" t# K$ Z  u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z1 _3 D5 G: w" j9 a
  见到这些事情以后,行者就见到自己坐在金莲花中,坐上以后莲花便闭合,之后跟随在世尊身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往生后一日一夜后莲花才开放,在七天之中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然见到佛身,但对佛的相好庄严心不明了,经过二十一天后才见得清清楚楚。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演说妙法。云游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经过三个小劫获得百法明门32,安住于欢喜地,这叫做上品下生者。
! x# ?+ q2 j+ N# T7 V9 C! n. y  上品下生者往生极乐世界后,不能马上见到阿弥陀佛。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已经到了殊胜的道场,可是经常见不到上师,自己心里很苦恼,口中也发出怨言。其实这些人没必要埋怨,这都是宿世的业缘导致的。由于往昔的不同业力,才导致了今生人和人的差异:有些人不管学法还是修行都特别顺利,信心、智慧不断在增上,即使遇到一些违缘,最终也会转变成顺缘;而在同样的环境下,另有些人的收获却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明白这种道理后,大家应该好好行持善法,以便为将来创造良好的缘分。
* y) ]( l# A9 C  ( v; v. u: B8 j9 S& ?+ u9 s( I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9 O5 W# F4 p% I' e- P, o' r, L
  这三类往生叫做上辈生想,名叫第十四观。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 Z  f- l' w+ }  5 q( s6 M6 q& J3 a! e
0 u$ i0 h" |/ G1 a; D; g& ^
   回向偈:) q# R  V: _( M3 U: A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a3 C# s2 I, A6 G2 G8 q. Y, A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8 E7 Y* M  m+ N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 n8 n1 G9 }$ ^" B7 a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9 G6 V7 {; W% P; W
, v3 K5 o* f/ |9 a( e第七课! h  [; h- m; Q2 H0 c9 l. H) \
  5 I0 N/ A) d( @1 z* q/ T
思考题' n1 n2 T& Y3 H- J& `
1.简述中品上生。. I; G6 o( X  V; f
2.简述中品中生。
  R: y7 ~/ `: k& f, W: w5 l3.简述中品下生。; T7 O9 b9 w# ^: _7 Q
4.简述下品上生。6 L6 @1 X' ?+ N+ ^/ a- |
5.简述下品中生。/ K! Q& ^7 N  q
6.简述下品下生。
6 @1 y1 u5 w! w3 `4 r8 t! r1 |* P$ ]" C; `0 w* o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o& x- u- Z  W( J1 s4 t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7 k  M' Z" z' Q( y0 u$ L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 k" d) z  p1 w- g6 ^' |; |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h) q2 l$ `; i) a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8 R/ b- g4 E! e4 t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4 ^# `- L9 W: }1 l$ i4 I2 P8 M0 G# f: H! t( B. `6 m
  
7 ~5 f- E' Q7 i- q/ {# t+ U+ l! J  《观经》非常重要,通过这次的学习,希望大家能领会净土宗的不共意趣。
% q6 h; Y" r) G  从汉传佛教的历史看,《观经》的弘扬与昙鸾大师密不可分。《续高僧传》中记载,昙鸾大师早年曾游历五台山,在五台山见到了神异之象,由此生起信心而出家。出家后他阅读《大集经》,因有感于词义深邃难懂,便发心为此经作注释。注释才写到一半,昙鸾就罹患重病。他觉得生命太脆弱了,自己应该先修长生法,然后再弘扬佛法。于是昙鸾来到江南的茅山,求得了道教的仙经。回到北方后,昙鸾在洛阳遇到菩提流支,他问菩提流支:“佛教中有没有胜过道教的长生不死法?”菩提流支说:“世间的长生不死只不过能暂时延长寿命,真正的长生不死只有佛教中有。”说完便授给昙鸾《观经》,并说:“如果能学习此经,则再不需要转于三界轮回,能够住世恒河沙劫。”昙鸾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焚毁了仙经,从此一心一意修持净土法门,将《观经》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法。临终前,昙鸾见到一位梵僧,梵僧对他说:“我是龙树菩萨,现在住在极乐世界,由于你与我志同道合,所以特来见你。”昙鸾自知时至,便教诫僧众精进修行,之后于念佛声中安然逝去。当时在场者都见到种种瑞相,他的事迹传到朝廷后,皇帝下令为他建塔立碑。正是由于昙鸾大师的努力,《观经》才在汉地逐渐弘扬开来,所以我们应该感念他的恩德。! ?* |: ?6 M1 y: i& z% D' z
  目前《观经》还没有藏文译本,我觉得藏地修行人很有必要学习《观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它的内容对藏传佛教是个很好的补充,所以我也发愿在离开人间之前将其译成藏文。这部经不算太长,如果要翻译成藏文,可能一个礼拜都不需要。当然,我的事情特别多,最好能以闭关的方式专心翻译,否则不一定有时间翻译成功。如果这件事对众生有利,就请护法神和僧众们给予加持,如果没有利益,那放下来也可以。% E6 j/ X% w% R. T# ^
  
( E( X6 Y& y# H! G  下面开始讲正课,前面已经讲了第十四观,今天开始讲第十五观和第十六观,这两观分别是中品往生和下品往生。一般来说,往生极乐世界需要信愿,而从这两观的部分内容来看,好像没有特别强调信愿。但大家应该清楚,实际上这里面以隐含方式讲了信愿,所以,信愿还是很重要的。《华严经》云:“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意思是,内心的意乐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大家要努力培养往生净土的信愿。5 f$ m7 x. ~+ K( D* c/ B
  + a4 f7 j% M! H7 i* f6 N3 D1 Z- Q
  十五、中辈观
& k. [2 l6 a) e. h' R: A0 c  十五之一、中品上生/ o' m8 i0 Z) g; U' l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g1 b% P- A+ Q6 A* A% F3 d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中品上生者,如果有众生受持五戒或者八关斋戒,修行诸戒33,不造五无间罪,没有染上各种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s: {0 W, i3 r: H
  其实这些条件并不高,不要说诸位出家人,很多在家人也可以做到。所以,除非你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如果真想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努力具足这些条件。7 c0 |3 b  [/ y* k. n
  
  l( m9 B" e3 G6 t+ \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7 _( v, b1 ~  i
  这个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被比丘眷属所围绕,放出金色光明来到此人所在之处,佛宣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并赞叹出家能够远离众苦。
0 m, O# s$ p4 B: N7 _' i8 \3 i- j4 o. _  所谓“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这是阿弥陀佛针对出家行者说的。《无量寿经》中说,往生极乐世界者有上中下三辈,在发菩提心方面没有例外,不管是哪辈往生者都需要发菩提心,而在身份上则有所不同,虽然居士和出家人都可以往生,但以出家身份最为殊胜。
& N1 e. ]$ g# S  O4 ]" O  - m# S; V. X  N0 B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 t# g, t5 i  U- u8 ~# F6 y  行者见到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后心生大欢喜,又见到自己坐在莲花台上,于是长跪合掌向佛顶礼,还不等举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往生后莲花马上开放,当莲花开时听到的各种声音都在赞叹四谛,行者当时便获得阿罗汉果位,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等功德,这就叫中品上生。
$ _! H+ Y# [/ S& d0 G5 w/ `9 L( m  所谓的三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可以了知自身他身过去世之生死相,天眼明可以了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可以了知现在之苦相并断除一切烦恼。这三种明其实就是六通中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
, f- b6 e' U6 t9 L) a2 j. i  所谓的六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 P0 Z. `7 c9 g+ [8 p/ H( G2 k
  所谓的八解脱,分别为: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尽解脱(即灭尽定)。这八种解脱其实是八种禅定,因为依靠它们能从各自的违品中解脱,所以统称为八解脱。340 B6 H9 q% A& ], G
  
' z) o+ u; R0 j2 [" s7 S, Y2 E; E5 O  十五之二、中品中生  R+ g6 G" O7 R# k( O: Y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 ?8 k" g# b: v; c5 O3 a: o  中品中生者,如果有众生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比丘戒,在此过程中无有违犯,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 |0 |3 O& t+ M9 i5 p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本人对净土法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往生极乐世界比过去认为的还容易,每个人都应该有往生的希望!以此处的中品中生来讲,不需要一辈子守持戒律,只要一日一夜持戒,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在历史上,很多人就是以这种行持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大家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 ]7 y3 `3 R- o
  一般来讲,刚受戒的人特别注重持戒,不要说一日一夜不犯威仪,甚至好几年都没问题。不过,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如果是根机好的人,时间越长越注意持戒,他们会如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持戒律;而根机不太好的人则不同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正知正念慢慢就退失了,戒律也持得不清净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尽量守持净戒,这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Y- v3 I% Y6 j' {) r; y0 b
  ' g, ]9 j0 {0 {  f( h" c- ~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 p1 r8 h- P2 q# D" h' G  以戒香熏修的功德力,这个行者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及其眷属放出金色光芒、手持七宝莲花来到自己面前,行者听到空中传出赞叹声:善男子,像你这样的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诫的缘故,所以我来迎接你。
5 z7 b) p+ M9 h0 @+ N8 c8 m/ w. ]  ) h9 o! h7 p3 O2 r6 B# c  ?; u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4 ?7 N9 F/ `8 m; q' z
  行者见到自己坐在莲花上,莲花随即闭合,行者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在宝池中经过七天莲花才开放,花开后睁眼见到阿弥陀佛并合掌赞叹世尊,听闻世尊宣说佛法后心生欢喜,于是获得须陀洹果位,再过半劫获得阿罗汉果位。这叫做中品中生。
& H7 }6 e% Q9 m  j  中品中生者到极乐世界后不能马上见到阿弥陀佛,要过七天才能见到佛,所以,如果是急性子的人,可能会等不及。我们这里也有类似情况:有些人一直见不到上师,在上师家门口怎么敲门也不开,好不容易侍者开了门,却不让进去。他们苦苦哀求:“如果不能见上师,您能不能把这个东西供养他?”侍者态度很不好:“不行!不行!”最后他们特别生气:“你怎么这样呢?”甚至回去以后还不舒服:“唉,连见都见不到,有什么嘛?”从此以后再不愿意供养赞叹上师。其实,不管谁都是这样的:如果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愿意欢喜赞叹;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不愿意欢喜赞叹。这也是人之常情。7 W/ W3 x; a1 ^) t9 q
  此处说,中品中生者往生到极乐世界后,经过半劫能获得阿罗汉果位。大家要明白,这种阿罗汉跟小乘阿罗汉是不同的。以前我也讲过,极乐世界的阿罗汉实际上是大乘行者,他们具有大乘菩萨的功德。
1 L6 B4 b! G' h0 i* i8 q% Q  5 J8 Y$ K/ j  ?) M& ?3 Z
  十五之三、中品下生& j1 a9 {- r' V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F/ }" r( l, w, L3 a
  中品下生者,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持世间的善法,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其广说极乐国土的快乐之事,又宣说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听到这些事情后即便命终,在壮士伸缩手臂这么短暂的时间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5 g- t: s  {  l, m8 t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只要生前孝养父母,做世间的善事,临终时有善知识为其宣讲极乐世界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命终后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条件确实太容易了,不要说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做到。这对我们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安慰。末法时代,很多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要修行,实际上经常忙于各种琐事,真正能下工夫念佛、参禅、修密法的人并不多,因此,如果能依靠这种方便法轻易获得解脱,那当然再好不过了。
. u! o6 q) p) W/ R; E  要提醒诸位的是,虽然此处没有明显地提到发菩提心,但我们也不能说绝对不需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虽然没有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过,自私自利心也比较强,可是当他们即将往生净土时,依靠法性力自然而然会产生利益众生的善心,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7 w& w. t, C' {5 A* R) x# [
  从这段经文还可看出,善知识的引导对于解脱非常重要。因此,今后如果见到有人要离开人间,不管有没有人邀请自己,我们都应该主动为其念佛或者讲解往生的窍诀。! H7 R& }5 v2 X5 A" v& G
  
# D. m; M0 F1 l# F1 O8 T  Y: r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 V: C& d* V8 v- v  经过七天遇到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听闻佛法后生起欢喜心,随即获得须陀洹果,再过一小劫成为阿罗汉,这叫做中品下生者。( J. h3 Q. ?1 R3 @9 e
  这次讲解《观经》,我只是从字面上做简单介绍。如果要多引用一些公案和教证,这当然也可以,但我觉得如果讲得太广了,就会在一个法上停滞不前,这样大家可能会比较着急,如果抓紧时间尽快完成这部法,一方面会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能尽早趋入下一部法。因此,有必要时我会广说,一般情况下就从字面上简单解释,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 o! z# n; A( N% I$ s  
! ]3 B; ]( L. X. v  L. ?2 f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 Y' O9 M2 d4 c  这三类往生叫做中辈生想,这叫做第十五观。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就叫做邪观。
: G' `* K3 L8 j5 [" U% ]# K" w  
2 n1 ]: ~' G1 S# ?" i& J/ v  十六、下辈观7 k) c! H9 ?6 d. U3 R1 W" u
  十六之一、下品上生/ P1 F" F- @& U! E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T; T6 [7 {2 ]5 q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下品上生者,如果有众生造下众多恶业,虽然没有诽谤大乘方等经典,但是这种愚人广造恶业而且无有惭愧心,他们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为其赞叹大乘十二部经典的名字35,以听闻这些经名的缘故灭除了千劫的极重恶业。善知识又教此人双手合十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以称佛名的缘故灭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5 `' l/ }  K: R* L8 N" ?" g8 ]+ Z  下品往生者不是受戒、发菩提心的好人,他们是一辈子杀盗淫妄、无恶不作的坏人,而且他们一点惭愧心都没有,干了坏事也不愿意忏悔。有些道友的父母就是这种人,子女已经劝他们无数次了,可他们还是如如不动,一直坚持无神论的邪见,甚至越劝越不听话,最后这些道友实在无能为力了,只好放下来不管了。其实,对这些与自己有缘的众生,大家还是要不断地劝化。! D; i: o( @, M; O
  一般来说,人死的时候是比较听话的,很多罪业深重的人一辈子都不愿意听人劝,可是当他们罹患绝症或者即将离开人间时却很听话,如果那时让他们念几句佛,他们也愿意念。有些道友向我请假:“我的父亲要去世了,他一辈子不信佛,我可不可以下山给他念几句佛?”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会同意:“可以,可以,你快点回去。”有些人回去后劝父母念佛,结果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父母真的往生了。所以人的因缘非常奇妙,本来是罪业深重的恶人,可是依靠短暂的因缘,最后居然获得了解脱。
  n+ O' N/ t+ \$ m8 @0 T* `4 G  遇到善知识或者善道友确实是一种难得的因缘,这种因缘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我在一所大学讲学时曾讲过:“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一种因缘,有时候跟某个人短暂接触,也能让自己的命运彻底改变。”《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说:“人身最极为难得,善友亲近亦复难,刹那亲近善功成。”(获得人身非常难,亲近善友也非常难,刹那亲近善友也能让善法成功。)《法华经》中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现在很多人就是如此,在乘飞机或者坐火车时,旁边的人送给他一本书,结果从此走上了学佛之路。所以,善知识的恩德确实非常大,诚如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说的那样:“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获精华义劝者恩德大。”对于引导自己学佛的善友,我们应该怀有感恩之心。$ e  p8 }& L3 x( z5 J
  ! t2 I# t& T* h0 H5 N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3 o: `* a9 X( X% d! U
  这时阿弥陀佛派遣化佛、化观世音菩萨和化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面前,赞叹说:善哉,善男子,你因为称佛名的缘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接你。这样说以后,行者见到化佛的光明遍满室内。行者见到佛光后非常欢喜,随即在欢喜心中命终。9 p6 C/ R; w! N0 X
  临终之际,如果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内心会非常欢喜,就像某人要离开某地时,如果突然有好朋友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非常欢喜一样。很多中阴窍诀里面说,这种欢喜的心态对于解脱是非常重要的。
: w; D. o" v  f! C: q  
! o9 G1 c7 h$ v- L/ R: @3 j     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4 X, n# l% P$ {) o/ G
  行者命终后乘宝莲花随化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宝池中,经过四十九天莲花才开放。当花开的时候,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安住在此人面前为其宣说甚深十二部经。此人听到十二部经后心开意解,发起无上菩提心36,经过十小劫具足百法明门,得入初地。这叫做下品上生者。也就是听闻佛名法名僧名,以听闻三宝名称而得以往生。( v: ?3 \. J7 k4 f' L. t7 j
  大家可以看到,下品上生的恶人只是没有诽谤大乘佛法,其他什么恶业都造了,而且造罪时无有惭愧心,可是临终时依靠善知识的开示,他们听到佛经的名称,念了几句佛号,居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听闻佛名和经名,这是一种殊胜的解脱因缘。从某个角度来讲,这相当于密宗的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
7 E# W5 j/ J( q! Q! v' U' ?  有些不懂佛法的人经常问:“怎么密宗这么奇怪?见到什么就解脱,听到什么就解脱,系带什么就解脱?”其实这并不奇怪,不仅密宗有这些方便,显宗当中也有。这里就说得很清楚,光是听到十二部经的名称,以这么简单的因缘,就能灭除千劫恶业进而往生净土。既然大家能接受显宗的这种方便法,也就应该接受密宗的方便法。其实显宗和密宗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拿密宗的“即身成佛”来说,我在《密宗断惑论》中曾结合禅宗的教言解释说,既然禅宗可以见性成佛,密宗当然可以即身成佛。2 P+ S" X& E1 Q& D5 T1 ?7 A1 B
  对于临终者来说,儿女、财产、房子等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解脱。前一段时间,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去世了,他去世时年仅五十六岁,留下了七十亿美元的资产。我在想:当乔布斯离开人间时,不要说七十亿美元,连十美元都带不走,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不过据说他学过禅宗,也经常观无常,但不知道到底修得怎么样。现在很多老板、明星甚至领导都学佛,可是他们的学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内在的实地修持,离开世间时能专注于佛法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要记住,当离开世间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带不走,所有的东西都不得不放下,只有善根和善念才帮得上自己。在那个时候,我们一定要万缘放下,要运用净土法门或者中阴法门的窍诀,自己的心要专注于极乐世界,口要尽量念诵佛号,如果自己实在不能念,要请别人为自己助念。
1 j3 d$ p# l" v& n  : g; x9 y# B, f) _6 h: z  C
  十六之二、下品中生+ m9 o0 U! m) {+ l( s, \0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7 e* [: B0 w' N+ l; d5 M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下品中生者,如果有众生毁犯五戒、八关斋戒或者具足戒,这种愚人偷盗僧祇物或者现前僧物37,以不清净意乐宣说佛法,而且无有惭愧心,以种种恶业作为庄严(比如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做的坏事)。这种罪人以恶业本来应该堕入地狱。
+ Z6 e+ g& v  e  
3 ^* \* k$ V! y7 @  y2 g4 k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9 Y( y! f% G, W/ ]: z
  接近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之间都现前38。这个时候他们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以大慈大悲心为其宣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广泛赞叹彼佛的光明神力,又赞叹彼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39。此人听法后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的猛火化为清凉风,凉风吹起天花,天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萨迎接此人。
# }' h/ l! j: S. M2 b  作为善知识,救度临终者的方法很多,可以念诵佛号,可以读诵显宗的教言,也可以读诵密宗认识心性、安住自然本智的教言。我遇到过很多即将去世的人,当我宣说佛法的教言后,他们马上就能明白,尤其是以前学过佛的人,听法后的表现完全不同于世间人。/ @9 V5 k) X' h, B
  有些人经常想:我一辈子造了那么多恶业,临终肯定会很麻烦,如果那个时候能找到一位上师就好了。这种想法是对的,临终时有善知识引导确实很好。《毗奈耶经》中说,如果见到有人命终,比丘应当劝慰对方不要恐怖,要放下财物和亲人,一心专注于解脱和佛陀的功德。以前法王在讲《戒律根本颂》时曾引用过这个教证,并要求每个弟子都背下这个教证。希望大家也掌握这个窍诀,今后遇到临终者要用它帮助对方,当然,自己临终时更要用得上。
2 L; |( Y3 [" X+ I) b  其实窍诀不在多,关键在于能否用得上。有些人虽然学了很多窍诀,可是临终时一个都用不上,反而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结果毁坏了很多善根,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所学的窍诀能用得上,由于临终的心力非常强,那个时候就会成为解脱的良机。拿忏悔来说,活着时即使忏悔了很久,也不一定能灭除很多罪业,而临终时,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功德就能灭除八十亿劫的罪业。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临终的机会。
) e5 C5 a4 g5 M, U# c  7 _+ j$ V8 H  T0 p0 C9 d1 v; M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 f. \9 Z. z, V  此人如一念顷就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的莲花中。经过六个劫莲花才开,花开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慰此人,为其宣说大乘的甚深经典,听到这些法后当时就发起无上菩提心。这就叫做下品中生者。" a% I& _# y& d9 Y
  ; @/ [7 ]6 y+ @
  十六之三、下品下生% K/ P# D) J2 n# }7 M: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 H, R5 A( h* C9 ^$ h! z+ G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下品下生者,如果有众生造做不善业,造下五无间罪和十不善业,具足一切不善业,这种愚人以造恶业的缘故本来应该堕入恶道,在多劫中感受无穷的痛苦。
7 h- x3 M: O+ ?+ I) D+ g* O5 T  6 p  i5 }, r/ R  J( U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s; b: k4 C  Z7 L$ _* f
  这种愚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以种种方便安慰他,并为其宣说妙法,教他忆念无量寿佛,可是他因为痛苦所逼而来不及念佛。于是善友告诉他:如果你无法忆念无量寿佛,应该称念无量寿佛。此人听后至心念佛,口中佛声不断,具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以称念佛名之故,于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人命终之时见到金莲花,金莲花犹如日轮一样住于其前。
; C' [% g+ R9 j7 X4 w9 B+ t5 ]  9 N1 k% ^8 ~" r. L" V1 N7 h: h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 m- h5 c9 m; o" Q4 x, I7 H  此人于一念顷就往生极乐世界。在莲花中住了十二个大劫后莲花才开,花开时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实相法门和灭除罪业之法,此人听法后心生大欢喜,当时就发起菩提心。这就叫做下品下生。; S% W$ E4 n# B, j# b! R5 n
  《无量寿经》中说,诽谤佛法和造五无间罪者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观经》中说,造五无间罪者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两种说法是否相违呢?, N+ q1 e* C- Q4 P1 X7 n, F; B
  以藏传佛教看来,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藏传佛教的显宗经论没有这两种人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说法。但是汉传佛教对这个问题确实有不同的说法,不仅经典中有不同的说法,许多大德的说法也不同。比如昙鸾大师认为:造五无间罪的人还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谤法者则根本无法往生。而善导大师和印光大师则认为,谤法和造五逆者都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对于这些不同的说法,我是这样认为的:《无量寿经》中说这两种人不能往生,这是从难以往生的角度讲的。因为在所有的恶业之中,这两种恶业最为严重,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其严重性,世尊才这么说的。但根据《观经》的说法,造了这两种恶业后,如果遇到善知识为自己开导,自己也以强烈的惭愧心发露忏悔,这样还是有往生的机会。
* J9 h7 W" x. L* v% u  2 o  k3 O. y/ ^/ B$ j$ b1 N
     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2 b0 D' f( b0 R
  这三类往生叫做下辈生想,这就是第十六观。
, ]4 w! y) U6 L% |  
9 N) v' @% [& ~. R) W# ~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 U3 d( v6 L% O& {6 t, d  世尊宣说这些教言时,韦提希和五百侍女当下见到极乐世界广大庄严之相,也见到无量寿佛和二大菩萨。韦提希生起大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获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世尊授记她们都将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彼国后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在场的无量天人也发起无上菩提心。
% `9 R$ g2 t9 |. I  " h4 E6 X  |; x2 [+ m# e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等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a8 z  `* Y: O7 x( F$ h
  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说: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应当如何受持此法?佛告诉阿难:这部经叫做“观极乐世界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做“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你们要受持此经,不要忘失其文义。如果能行持这种三昧,今生就能见到无量寿佛和二大菩萨,只要听到阿弥陀佛和二大菩萨的名号,就能灭除无量劫的生死之罪,更何况忆念了。如果有人能忆念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就是人中的白莲花,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他的好朋友,此人当来会坐于菩提道场、生于诸佛之家。
4 t8 M  F6 K+ L" N3 T  现在有些人认为,每天在寺院里念阿弥陀佛的老年人是最没有出息的人。其实,这些老年人是最伟大的人。相反,每天在餐厅里大吃大喝的人表面上看来很成功,其实他们是人类当中最可怜者,下一世很可能变成旁生、饿鬼、地狱界的众生。当然,展开来讲,不仅是念佛的人,凡是学习《观经》者都是人中的白莲花,凡是学习《观经》者也会生于诸佛之家。
- L) X2 ?2 u7 [  g6 Q! k  
% l8 e+ O/ z9 k  H4 R: f4 j6 A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 K" w( ?) a( ^+ }# P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受持我的教言,受持这些教言就是受持无量寿佛的名号。佛说这番话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以及韦提希等人听到佛说的教言都非常欢喜。; z7 K# ~) K  g, h& e
  在善知识面前听法是非常欢喜的事。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些法王传讲密法的磁带。以前我在上师座下听闻时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可是如今听起来感觉很不一般,我才体会到:原来,在上师面前听法的时候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代,可惜,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Y" v9 W; U- V( Z' Y1 M  - J1 Y; v: C) s" a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 x  G( D& G9 M* x9 z* N  世尊以神足通从虚空返回耆阇崛山。随后阿难广为大众宣说如上之事。无量的天龙夜叉听到佛的教言都非常欢喜,顶礼佛后都各自退还本处。6 [$ @5 x4 Q' T$ t* G( ~
  从表面上看,这部《观经》是佛给阿难和韦提希等人宣讲的,实际上这是给一切有缘众生宣说的。正因为如此,佛要求阿难好好受持此经。阿难也依教奉行,佛返回灵鹫山后,他马上便为大众广泛宣说。7 U/ O$ q' E. j, E. S% _6 C  I& \' Y
  其实,不论善知识在什么场合讲的法,后人都有必要去学习。1990年,法王在印度传讲了麦彭仁波切的《金刚七句祈祷文注疏》,前一段时间我得到了这部法的磁带,当时我心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虽然这个法是法王在印度讲的,但对我们这些众生也很重要。现在有些人有这种分别念:这个法是上师给那些人说的,跟我没有关系。还有些人祈求:“上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可不可以单独给我讲一个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善知识所讲的任何法对众生都是有利的,不需要让上师单独给自己讲法。所以,我们要重视上师在任何场合宣讲的任何法,不要以自己的邪分别念断绝正法的缘分。$ Q$ [5 x3 O# W, ^0 W
  ! I/ p5 _% i1 W" T
  至此,我们已经圆满了《观经》的学习。在这次传法期间没有出现任何违缘,应该说是很圆满的。在传法期间,也出现了一些瑞相,我也直接或者间接感受到了阿弥陀佛和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当然,这些事情有些人可能会相信,有些人可能不相信,所以也没必要说出来。希望在座诸位今后要广弘此法。. F& K; h- I2 \. v, U. R' n8 H
  在净土五经当中,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接下来还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能够圆满整个净土五经的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缘分。
" U  j( ?: o- J% Q  要上品往生极乐世界,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有一定困难。但是和下品往生者相比,我们还不至于那么坏——我们即生中没有造五无间罪,虽然造过其他恶业,但内心有愧疚心,也经常闻思修持净土法门。这样看来,临终应该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 _6 w. q; T7 u
  最后,大家共同回向:以学习《观经》的功德,回向给天下的一切众生,愿他们和自己一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u0 }; Y) `2 E- a' C/ C2 P

* {& U% S" k" D& m( Y* z5 K+ [   回向偈:* t. _) E- q, L0 y9 V, a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6 a' b! R. n! S( e' e/ O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l, ^7 T! ]) \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i4 G3 v0 ]7 d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E8 |* ]/ ?9 F, O

8 K  {! r. H2 C  {+ g2 T/ a1 建康:南北朝时期刘宋的首都,今江苏南京。
2 o- B: L4 n$ X& u2 意译为影坚王。
4 h& ?+ L0 ?$ I4 z0 a3 以此因缘,阿阇世王子又叫折指。
6 r# v/ g7 E; n  @0 K4 和:huo,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 f  d: ]* O* Q
5 有些经中说,频婆娑罗王愿意将整个国家让给悉达多太子,自己反过来辅佐悉达多太子。% S, p9 R) `5 G7 X( R3 J
6 耆婆:佛陀时代的名医。! ~' A7 G/ `3 Q8 y6 R4 k* u$ [0 T3 e
7 毗陀论经:古印度的婆罗门经论。( s& ^1 x7 x+ ?. g3 h3 ]6 O) h3 b
8 旃陀罗:印度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者,乃最下级之种族,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x' F5 }& j( i! D$ \/ e& l
9 这是对世尊的恭称,意思是佛陀犹如太阳一般。+ I! h" J! ?+ @& O6 n' i
10 阿那含:即不来果,声闻四果中的第三果,获此果者断尽欲界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 o1 L) n! j8 O, [' m
11 历史上佛经有三次结集:第一次于佛陀入灭后不久,在阿阇世王护持下,五百阿罗汉聚会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由阿难诵出经部,优婆离诵出律部,大迦叶诵出论部。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第三次结集是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多年。* J' q6 {/ A  a2 N
12 虽然十善业包括了不杀生,但是因为在一切罪业中杀生最为严重,为强调这一点,所以单独宣说不杀生。
& K* W9 t$ D+ W9 V. ~; o: k13 善导大师说,五苦为生、老、病、死、爱别离。+ Q! @; ~# @+ {' r
14 《空谷幽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 j2 |- P$ }/ K
15 其他经典中也有大地以七宝为主的不同说法。
1 _5 Z5 r" Z2 C3 }6 [, P$ o16 也有白红等其他颜色,但其他颜色花的底色也是阎浮檀金色。6 W/ U4 \) P* j: g6 k% H. ^* q
17 诸佛最初发心、中间积累资粮、最后成佛度化众生的一切事业都如梦幻般在宝盖中呈现。5 g) F- e6 B' O& H* z+ I
18 经中虽然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但这里的“池水”应该理解为“水池”,即这些水池是七宝所成的。关于这个道理,在《阿弥陀经》中解释得很清楚,如云:“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6 J/ P# P6 s# x2 `0 A0 B& [0 L4 B19 因为极乐世界的莲花很高大,所以用“树”来称莲花茎。
+ [* x/ y6 }9 n6 R3 o# k# M5 j5 ]20 前面讲过,极乐世界的大地以七宝为界,此处的“一一界”即以七宝分出的很多区域,这就像人间的城市分出的很多小区一样。
( V6 ~* [9 I' h  e0 r21 在《藏密问答录》中,堪布仁波切引用这个教言论证过密宗的即身成佛。
" f' T9 `& S* @$ m22 妙相和随形好都是佛身的功德,妙相是就总体而言的,随形好是就差别而言的。* E( f  D% f* p2 X" m& `
23 个别显宗经典中才有类似说法,如《观佛三昧海经》中云:“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见佛心,一切境界。”
7 s1 ?0 ^# [& M' {24 “恒河沙”应为后人误加,理由同前。
- s* T# c7 E/ i7 O& h8 @25 有些大德解释说,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发心特别广大,经常到各个世界度化众生,所以他的身光恒时摄取轮回众生。
/ P/ w) E, N, v8 F3 G3 I0 i26 《极乐愿文》中说,观世音菩萨身体是白色,左手持白莲花,右手结施依印,大势至菩萨身体是蓝色,左手持金刚和莲花,右手结施依印。3 P+ J$ `! j* j% j! l3 V: F
27 所谓的“品”,就是品位、级别,有时候也可解释为不同的根机。《现观庄严论》也讲过九品,那里的九品是不同的修道境界。
% P( ]6 ?! K/ M& z: A' A, Z, R6 r28 从历史上看,有些大成就者只受过居士戒。
# a$ N% g0 @2 L8 ~# [7 o# ^6 r  ]( a29 即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之戒,也是别解脱戒中条目最多、要求最严格的戒。
/ T- A8 g3 S4 s% J1 d30 一般来讲,往生者到底是什么品位,这是不容易辨别的。永明延寿大师是公认的上品上生者。据记载:大师圆寂后,有一僧人经年绕其塔。人问其故。僧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阎王勤致礼拜,因问其人为谁。阎王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矣,吾重其德,故礼敬耳。’”
+ K; Q% o# j% I6 ]4 L  [/ l31 此天非三界之天,而是所谓的第一义天,即涅槃无为的境界,以清净故名为天。$ q) U6 p: `! A9 D) s* E: u
32 百法明门:菩萨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门也。明者慧也,门者入也,又差别也。慧能通入百法之真性,故曰明门,又百法之慧各有差别,故曰明门,其百法有二解,一菩萨璎珞经所说十信之百法,一百法明门论所说五位之百法。十信之百法,菩萨于初住之位,修互具之十信,是名百法明门。五位之百法,心心所等之百法也。璎珞经上曰:‘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定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舍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门。所谓十信心,心心各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观经妙宗钞下曰:‘三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登于初地,此地即得百法明门,言百法者如百法论所出名数。’洞空之观经会疏曰:‘入初地心,明了五位百法明门。(中略)若依璎珞,初住所得百法明门,别有名数。’璎珞经所说之初住,为圆位,即别教之初地也。
7 q2 j. D. @. Y! a  }0 R, g33 这是指受持出家戒。2 g, O/ z5 j4 j; c" r  ]& A; C; k
34 对八解脱的具体宣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参阅《俱舍论》。( f5 j2 k6 U1 k
35 十二部经:长行、重颂、讽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
9 k8 F- v! `7 i: ?& X' J36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到了极乐世界才发菩提心,之前没有发过菩提心。但实际上也不能排除往生时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不只是发一次,可以再三地发。
3 q# G  O/ Q: }, F5 _% x& H4 d37 僧祇物: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众,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比丘比丘尼,此大众共有之物即僧祇物,如施主供养寺院的田园房舍等,又称为十方僧物或者四方僧物。现前僧物:僧物之一种,即现前僧能受用者,即由施主施与现前僧众之衣食等生活物质。6 z- ~5 e7 d% U: ^# L
38 业力深重的人在临终时或者外气已断内气未断时,以前所造的罪业就会现前,如果是要堕入地狱,那时地狱的大火就会现前焚烧其人,如果以前杀过旁生,那些旁生就会前来索命。
) w& h. Q+ b' W; e39 所谓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如来法身的五种功德。由于以此五种功德法能够成就佛身,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一、戒,谓如来身口意三业离一切过患之戒法身。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四、解脱,如来之身心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 A" l; {5 a# `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11:58 , Processed in 0.0912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