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7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可不可以单独给我讲一个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善知识所讲的任何法对众生都是有利的,不需要让上师单独给自己讲法。所以,我们要重视上师在任何场合宣讲的任何法,不要以自己的邪分别念断绝正法的缘分。$ Q$ [5 x3 O# W, ^0 W
! I/ p5 _% i1 W" T
至此,我们已经圆满了《观经》的学习。在这次传法期间没有出现任何违缘,应该说是很圆满的。在传法期间,也出现了一些瑞相,我也直接或者间接感受到了阿弥陀佛和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当然,这些事情有些人可能会相信,有些人可能不相信,所以也没必要说出来。希望在座诸位今后要广弘此法。. F& K; h- I2 \. v, U. R' n8 H
在净土五经当中,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接下来还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能够圆满整个净土五经的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缘分。
" U j( ?: o- J% Q 要上品往生极乐世界,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有一定困难。但是和下品往生者相比,我们还不至于那么坏——我们即生中没有造五无间罪,虽然造过其他恶业,但内心有愧疚心,也经常闻思修持净土法门。这样看来,临终应该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 _6 w. q; T7 u
最后,大家共同回向:以学习《观经》的功德,回向给天下的一切众生,愿他们和自己一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u0 }; Y) `2 E- a' C/ C2 P
* {& U% S" k" D& m( Y* z5 K+ [ 回向偈:* t. _) E- q, L0 y9 V, a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6 a' b! R. n! S( e' e/ O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l, ^7 T! ]) \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i4 G3 v0 ]7 d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E8 |* ]/ ?9 F, O
8 K {! r. H2 C {+ g2 T/ a1 建康:南北朝时期刘宋的首都,今江苏南京。
2 o- B: L4 n$ X& u2 意译为影坚王。
4 h& ?+ L0 ?$ I4 z0 a3 以此因缘,阿阇世王子又叫折指。
6 r# v/ g7 E; n @0 K4 和:huo,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 f d: ]* O* Q
5 有些经中说,频婆娑罗王愿意将整个国家让给悉达多太子,自己反过来辅佐悉达多太子。% S, p9 R) `5 G7 X( R3 J
6 耆婆:佛陀时代的名医。! ~' A7 G/ `3 Q8 y6 R4 k* u$ [0 T3 e
7 毗陀论经:古印度的婆罗门经论。( s& ^1 x7 x+ ?. g3 h3 ]6 O) h3 b
8 旃陀罗:印度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者,乃最下级之种族,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x' F5 }& j( i! D$ \/ e& l
9 这是对世尊的恭称,意思是佛陀犹如太阳一般。+ I! h" J! ?+ @& O6 n' i
10 阿那含:即不来果,声闻四果中的第三果,获此果者断尽欲界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 o1 L) n! j8 O, [' m
11 历史上佛经有三次结集:第一次于佛陀入灭后不久,在阿阇世王护持下,五百阿罗汉聚会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由阿难诵出经部,优婆离诵出律部,大迦叶诵出论部。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第三次结集是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多年。* J' q6 {/ A a2 N
12 虽然十善业包括了不杀生,但是因为在一切罪业中杀生最为严重,为强调这一点,所以单独宣说不杀生。
& K* W9 t$ D+ W9 V. ~; o: k13 善导大师说,五苦为生、老、病、死、爱别离。+ Q! @; ~# @+ {' r
14 《空谷幽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 j2 |- P$ }/ K
15 其他经典中也有大地以七宝为主的不同说法。
1 _5 Z5 r" Z2 C3 }6 [, P$ o16 也有白红等其他颜色,但其他颜色花的底色也是阎浮檀金色。6 W/ U4 \) P* j: g6 k% H. ^* q
17 诸佛最初发心、中间积累资粮、最后成佛度化众生的一切事业都如梦幻般在宝盖中呈现。5 g) F- e6 B' O& H* z+ I
18 经中虽然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但这里的“池水”应该理解为“水池”,即这些水池是七宝所成的。关于这个道理,在《阿弥陀经》中解释得很清楚,如云:“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6 J/ P# P6 s# x2 `0 A0 B& [0 L4 B19 因为极乐世界的莲花很高大,所以用“树”来称莲花茎。
+ [* x/ y6 }9 n6 R3 o# k# M5 j5 ]20 前面讲过,极乐世界的大地以七宝为界,此处的“一一界”即以七宝分出的很多区域,这就像人间的城市分出的很多小区一样。
( V6 ~* [9 I' h e0 r21 在《藏密问答录》中,堪布仁波切引用这个教言论证过密宗的即身成佛。
" f' T9 `& S* @$ m22 妙相和随形好都是佛身的功德,妙相是就总体而言的,随形好是就差别而言的。* E( f D% f* p2 X" m& `
23 个别显宗经典中才有类似说法,如《观佛三昧海经》中云:“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见佛心,一切境界。”
7 s1 ?0 ^# [& M' {24 “恒河沙”应为后人误加,理由同前。
- s* T# c7 E/ i7 O& h8 @25 有些大德解释说,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发心特别广大,经常到各个世界度化众生,所以他的身光恒时摄取轮回众生。
/ P/ w) E, N, v8 F3 G3 I0 i26 《极乐愿文》中说,观世音菩萨身体是白色,左手持白莲花,右手结施依印,大势至菩萨身体是蓝色,左手持金刚和莲花,右手结施依印。3 P+ J$ `! j* j% j! l3 V: F
27 所谓的“品”,就是品位、级别,有时候也可解释为不同的根机。《现观庄严论》也讲过九品,那里的九品是不同的修道境界。
% P( ]6 ?! K/ M& z: A' A, Z, R6 r28 从历史上看,有些大成就者只受过居士戒。
# a$ N% g0 @2 L8 ~# [7 o# ^6 r ]( a29 即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之戒,也是别解脱戒中条目最多、要求最严格的戒。
/ T- A8 g3 S4 s% J1 d30 一般来讲,往生者到底是什么品位,这是不容易辨别的。永明延寿大师是公认的上品上生者。据记载:大师圆寂后,有一僧人经年绕其塔。人问其故。僧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阎王勤致礼拜,因问其人为谁。阎王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矣,吾重其德,故礼敬耳。’”
+ K; Q% o# j% I6 ]4 L [/ l31 此天非三界之天,而是所谓的第一义天,即涅槃无为的境界,以清净故名为天。$ q) U6 p: `! A9 D) s* E: u
32 百法明门:菩萨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门也。明者慧也,门者入也,又差别也。慧能通入百法之真性,故曰明门,又百法之慧各有差别,故曰明门,其百法有二解,一菩萨璎珞经所说十信之百法,一百法明门论所说五位之百法。十信之百法,菩萨于初住之位,修互具之十信,是名百法明门。五位之百法,心心所等之百法也。璎珞经上曰:‘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定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舍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门。所谓十信心,心心各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观经妙宗钞下曰:‘三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登于初地,此地即得百法明门,言百法者如百法论所出名数。’洞空之观经会疏曰:‘入初地心,明了五位百法明门。(中略)若依璎珞,初住所得百法明门,别有名数。’璎珞经所说之初住,为圆位,即别教之初地也。
7 q2 j. D. @. Y! a }0 R, g33 这是指受持出家戒。2 g, O/ z5 j4 j; c" r ]& A; C; k
34 对八解脱的具体宣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