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9|回复: 0

往生居士第七之二(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6 20: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 T+ Z; _% X: j2 x, F( `【佛化生活】往生居士第七之二 (八)发布时间:2008-05-19 转载自中国佛教净土网http://jt.zgfj.cn/ML/2010-09-29/8860.html  点击次数:24明 周廷璋
4 g  K* C' @5 B# {7 x7 s作者: ' m  v! a/ W# h8 E. t
  周廷璋。号楚峰,云南人。出生于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年间(约公元一五二一年左右),为人敦厚朴实。处理家计,从不核算钱财的多寡,若有多余的钱财,就布施给贫穷困苦的人。有人和他说话,他就以微笑来应对。有人和他开玩笑、或是恶骂羞辱他,他也只是笑笑而已。平时一心归向佛法,早晨起来,一定诵《金刚经》、《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诸经各一卷。平日心满意足、自得其乐,并说道:「我不远离日常生活种种的事相,也不执着贪爱世间之事,如此而已。」
; s0 j& w! q# ?7 n" m* _/ Q  年八十七岁,在清明节时,到祖先的坟墓上向祖先辞别。回来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我即将走了!阿弥陀佛已经来迎接,而且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也都来了!」不久之后说:「观世音菩萨告诉我要断绝荤食五天,然后就可往生西方。」于是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盘菜。到往生的那一天,沐浴后戴上帽子,命令子弟诵七如来的名号,接着又诵经,诵完经后即端坐而往生。隔日,有香味发自于他的遗体,面貌仍然栩栩如生。(金刚灵应录)5 R/ e+ ^4 q$ Z; F; o) N
明 程见山 6 U7 d% {. I1 K. c+ m+ b5 y: H
作者:
3 K+ T* F# ^9 S& Q8 Q  程见山。只知其字不知其名。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年少时从商,后来舍弃之,闲居在家。平日专精地研究佛法妙理,礼诵皆有一定的课程,虽然繁多但却不曾荒废。到了晚年更加寂静沉默,每日以禅观为功课。后来病危,家人正在慌张忙乱之时,程见山便说:「你们不要出声,我才可使心念清净澄澈,以往生西方为依归。我平时所祈愿的,今天终于能满我所愿了!」说完后就往生,年七十六岁。(刘子威禅悦小草)' q3 n% e/ E8 v; S
明 张守约 " u& ~+ U& k2 ^  m1 V. d% K
作者:
$ c3 |8 M4 U" z( N# B. I, \' C1 f  张守约。浙江秀水县人。家境虽然贫苦但是喜好布施,倡导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广行利益众生之事,多得以百千种来计算。一直到晚年,才全部谢绝世俗之事,过着一蔬一食简朴的生活,每日诵念西方佛名。曾著作摹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励劝发僧俗二众,皆以净土为依归。其诗云: 3 C  g, S& n; f+ V1 d( \
  「净土这个伟大的法门,是阿弥陀佛弘深的愿力所成。千生万劫以来已经错过,今朝才识得它的殊胜。应当生起难遭难遇之想,慎勿又再一次的错失因缘。因为念佛求往生,只贵在于心念的专一。」 ) V$ A" G. E- e* L5 q" Y8 A, I" k
  「心超物外,任意寄情这闲散虚妄的幻身;承受诸缘,随时歇息生平际遇中的是非顺逆。心中不染半点微尘,唯有忆念着这一声的佛号。性情要温文儒雅使之柔软如绵,心志要坚定不移令它正直如铁。如果还要坚持去作一些无益生死的事,终究不免如水底捞月一般毫无所得。」
* F4 I- w. ?9 F* P1 u+ l  「昨日入了莲社去,口里是佛心亦佛,今在俗世火宅中,事情也杂念更杂。若非宿世根器深,不免尘劳妄想扰,是以古往贤哲人,幽居山中修净业。」
+ F2 L. [+ s! O0 I7 ?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速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者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1 c' v5 R) P7 ^- M4 P1 t2 @- y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眼前无多日,急办往生之盘缠,只怕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他直。安得闲工夫,与之分皂白。」 + [9 Y! V$ C: f1 Y$ O* g; A& d
  张守约的妻子陶氏,自从嫁给张守约之后,即课诵不断。有一天,张守约前往普陀山,礼拜观世音菩萨,而陶氏在家中告诉二位儿子说:「我平日参悟『是心作佛』,至今才悟到。娑婆之缘已尽,我要走了。」时间一到便端坐往生。隔天,张守约从普陀山回来,将她的遗体入殓,突然棺木上生出五朵青色的莲华。(拟寒山诗并序。往生集)5 ~2 r$ J# \" W& T  k! \
明 庄广还
7 O. q. r$ Z/ U/ ~$ ]7 j作者:
  Z% `/ ~# {8 r8 e7 |' k0 d( q( E* v  庄广还。字复真,嘉兴(浙江)桐乡人。年少的时候学习儒家之学,后来改学医术。四十多岁时,颇为厌恶世俗尘事,于是从事养生之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得疾病,因而感叹地说:「我难道不能为天地间的一闲人吗?」于是建筑一个小庭园,在小园中叠土石,种植华草树木,并且在其中高声歌咏。有一天,看着花的绽开与凋落,因而悟到色身无常,于是摧毁小园,开始闭关坐禅,取《金刚经》等诸经来诵念之。 . q0 ]; J4 m% l9 A* `4 s, R( m; A
  某天,出游至杭州,遇见一老翁,庄广还和他谈论学佛之事。老翁说:「你学佛,你奉事的师父是谁呢?」答曰:「还没有师承的人。」老翁又说:「你没有读过柳宗元的《服气书》吗?云栖山有一位莲池大师,就在此附近,何不前往师事之呢?」答曰:「好!」庄广还于是徒步前往云栖山拜谒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教授他念佛的方法,庄广还也因此依止大师受五戒。从云栖山回到家后,每日诵念阿弥陀佛五万声。不到半年,心中寂静澄澈毫无动乱。 1 T$ r5 R9 N; z0 \5 C4 N
  年八十岁时,再度前往云栖山,受菩萨戒,回来后就一直居住在家中养老。庄广还平时忧虑其乡里的人不知正法,大多奉事邪教。于是阅读净土诸经论,择其精要之语,编为《净土资粮集》,用来引导众人使他们信服,乡里的人因此受到感化而信奉佛法。(净土资粮集)! }9 z1 `) g! _
明 庄严
* h3 W7 N1 S1 T* v0 s- _* c: W9 \作者: - ^9 B& g) a5 F& C1 \/ ~' `/ \0 A! Z
  庄严。字平叔,松江华亭(今江苏松江县)人。深入通达佛法大要,并引导诸同事们学佛。除了自己衣履穿著所需之外,有多余的钱财就将它们布施给他人。家中有一子一婿,平日看他总是淡泊安适的样子。庄严空闲的时候喜欢作诗及小词,所作的诗词都是清雅幽远而有韵味。曾经作一曲(满庭芳)云:
1 \5 O# L5 U$ m% d6 P& d  「六十余年,如片时春梦,醒来之时黄梁才刚熟而已!世间的浮华幻影,有甚么好风光?冷眼轻轻地看破,急忙翻身踏断情爱的纠缠束缚。儿孙的戏任他搬来演去,又何必要看到终场。到头来终究归于青山黄土,孤坟上只得茅草几把!残存不久的尘世俗务,根本不必再作什么计划商量。但随缘消遣,洗钵焚香,先把心思归于极乐,任意逍遥,享受于七宝行树的清凉。实在是令人感慨啊!当我从极乐净土回头望着娑婆之时,众生的业海正茫茫无际呢!」 8 v& p/ y. `/ A* I
  明熹宗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往生于朋友胡子灏的庭园内。昆山王弱生曾收录庄严所作的诗词,认为他数年间所见过的学道人之中,以庄严的诗词最为第一。(王弱生河渚集)
  ?; S5 ]* t4 |; F' h+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18:44 , Processed in 0.1052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