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 11: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皆当体是三解脱。】法身、般若、解脱,三解脱。当体就是三解脱。【虽见思昏倒,】见思惑令众生昏倒,就是迷迷糊糊,虽见思昏倒,虽然见、思二惑令众生昏迷不醒、不觉悟,【而本觉理未始不存。】未始,把笔拿起来,未始就是不曾经不存在,简单讲我们本觉的道理、理性未始不存,不曾经不存在,意思是说永远都存在。【业惑全是性】业、迷惑,虽然有业、迷惑,但是当下全是本性,【德缘了佛性,】我们的佛性有三种,我们的佛性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三种佛性,叫做缘佛性或者是了因佛性。所以德缘了佛性就是究竟,意思是说虽然有业、有迷惑,但是当体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的德性当下,缘就是通向究竟的佛性。【岂可更坏理佛。何以故?刀不自伤故。】你拿刀,刀子怎么自己杀刀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刀不自伤故,刀就是刀,放在那里,刀,你不去弄它,它怎么会伤害谁,刀放在那个地方,怎么会伤害谁呢?刀当然不会自伤。【斯理下,是对四事辨理。】四事辨理就是四种事情,把笔画起来,四事辨理,好,看十七页中间三行的黑字体,我叫你们画你们就画:有佛不能益,把笔拿起来写个“A”;无佛不能损,写个“B”;得之不为高,写个“C”;失之不为下,写个“D”。这个就是A、B、C、D,这四件事让你了解道理。
, o% t9 T6 Z' G3 |3 K
+ l) x* a3 S0 a(四事辨理; s, E. t# L/ S" Q2 p
' `2 P0 E% a* f$ }) L
A:有佛不能益$ z% I& l# D$ Y% ~# G. C/ \# l, t
3 G! {; N/ n5 N; E0 n" x" y
B:无佛不能损! p2 C, _9 j: a$ P V8 A9 ^5 ~" V
1 A7 P S) v, _, _' ]$ c1 c* w
C:得之不为高
( N+ y, {6 k8 w- K/ A& d
& T/ }& J1 l0 c" OD:失之不为下)$ O$ M) E# P5 C- \
, ]6 P! @( z- a+ q8 F0 T; H
! c6 n' O0 H: d' @' m0 d! j, c
【妙乐云:显露彰灼,】很清楚的了解,【称谓真秘。真秘之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众生即佛。此理妙故。有佛教化,】有佛来教化,【不益一毫。】一点也没有增加,【空过无佛,】如果没有佛来示现,【不损一毫。】一毫就是一点点。有很多佛来教化,如如不动的道理也是存在,也是没有增加;如果没有佛来教化,也是不损一毫,【五即】就是五即佛,我们前面讲的是六即,后面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就是本体是佛,但是我们还没得到,理即【失之未始暂下。】虽然失去了,但是还没有说他比较低。再解释一遍:五即佛就是除了我们刚才讲的理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意思是说五即就是五即佛,这个你要写,不写你看不懂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五即佛就是按照修行这样得到了佛、六即佛后面的五即佛得到他也不见得高,理即佛虽然暂时失去,但是也不会显得比较低,【对此四事,示理佛也。】. V4 C5 n+ C0 r# {/ G# ^# [- Y
【二 名字即】) i5 n5 R; X0 y6 k
9 s' e+ S# m1 E# d# o名字即佛。) ?$ x9 S2 F' q1 X. R; s1 }/ p
' B! ?; K- }& V" i前面解释理即佛,我们讲名字即佛。( @$ Z T+ p- F: }# ~
$ ]& t4 f0 U5 [" z+ L
【此至究竟,皆修德也。】理即佛是先天性的佛,究竟即佛是后天修来的,【须论损益,及以高下。】损益及高下,损就是有受损,益就是增加,以及高下,【此位是修德之始。】要开始修行,你要先认识名字即佛,你要先认识你是佛你才肯修行,所以此位是修德的开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收就是把它收简,简就是别,把它分开来,收简就是该分的分,该收的根机的收,【收则耳历法音,不问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位。】收就是如果收哪一些根机呢?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这个收就是包括,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只要你的耳朵听到人家在说法,说你的本性就是佛,有听到你就是佛的名字。不问明昧,不论了不了解,明就是了解,昧就是不了解。异全不闻,异就是不同于全部从来没有听过说他就是佛,他也可以成佛。俱在此位,此位,把笔拿起来,此位的旁边写一个“名字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这个位。再讲一遍:收则耳历法音,收就是包含名字即佛,包含的对象是什么?只要耳根曾经听过佛法,说他会成佛,不问明昧,无论他了不了解,异全不闻,不同于全部从来没听过佛法的人,统统安排在名字即佛这个位子。【简则未得圆闻,】简就是所不同的,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圆满的闻、不可思议之闻,【齐别内凡,】把笔拿起来,齐就是只等于藏、通、别、圆(中的)别教里面的内凡位,内凡位是对外凡位讲的,外凡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内凡位是煖、顶、忍、世第一位,【尚属理即。以七方便未解妙名,】因为七方便还没有证初果,还没有进入圣位叫做七方便位。七方便未解妙名,还不了解不可思议之名,【岂知即佛。分二】怎么会了解即佛,所以还没有到圣位。把笔拿起来,在你们十八页的右边这个空档要写七方便位。我现在慢慢跟你解释七方便位:七方便位底下画一杠,写个“凡夫位”,凡位,凡夫位底下画横的一杠平行写个“A外凡位”,“B内凡位”,外凡位叫做理外的凡夫、道理以外的凡夫,内凡位叫做理内的凡夫、属于道理以内的凡夫,接近圣位叫做内凡位,还是外行的叫做外凡位。
9 X! v4 w5 t: w7 M! @9 H/ n) M5 `
P: j) n$ x- s( Y(七方便位4 q' t2 R0 V$ L& K
9 W+ T4 G4 U1 w+ B5 T+ O凡夫位$ G: j8 R- |3 e+ S
. i0 x% {' m/ G6 ~/ x8 h
A外凡位(理外凡夫)
; d" B0 u0 a: ^4 S. H) M: n
2 D, t% Z! N) W3 j* I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
+ C. \3 |9 R7 v
: @/ z. l# U5 t8 r多嗔众生,慈悲观
/ U6 s, D$ j3 |- r$ y$ |& r u8 z+ N6 Y+ M/ n: P2 s; k8 \9 Q
多散众生,数息观9 M8 ]; q6 O {' u; `
9 h$ B& t* s& Y, l: F9 X* p多障众生,念佛观0 b7 Z, T6 l# J# C! W9 V- m
6 ]6 `" W+ G* |; k愚痴众生,因缘观; t6 j+ @! S" Q% \9 u- ~9 ?& E L0 o5 w
* J2 f; \( G) W2 w% }' f9 L
别相念——四种观想- k' Z+ a9 x/ w- k! B! C7 C# s
5 ~% O6 u7 x- S8 C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
$ V- }0 M- f$ R% C; X$ c3 f
9 P) d7 k# i" n2 i总相念——讲一同时具足四个, h! J( X" ]! y0 V0 g3 I' V
5 T0 k6 M+ F9 k$ j/ Q7 _% [4 W
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是苦;, U" k- W/ `) N
+ E9 V: ]3 ~& [+ O) M# w2 e
观法不净、观法无我、观法无常、观法是苦;
2 ^9 `- b9 b% C( E' o0 D' w9 q1 `. a' d* Q! h% K% g* [+ U
观心不净,观心无我,观心无常,观心是苦;
: R- h9 ~* t4 z6 w' y1 D0 N6 ?+ [4 w, H! \' N6 i. L
观受不净,观受无我,观受无常,观受是苦。: y' Q, v! p" C+ X
) ]7 I3 H! b" v$ ^3 b& JB内凡位:(理内凡夫)( b: a6 \/ n+ K: D: ~' j
4 C2 D! S+ t* X: P- u8 D" R包括四个阶段5 A) r% [, i( N4 F
$ w @& X6 c4 b; ~- H
煖、顶、忍、世第一)
$ v5 N, Z6 D+ X t8 a* ]9 R: x; w X2 T2 H) B0 _, |
- A0 s) o) s0 t9 @* N J$ H: p凡夫分外凡和内凡,内凡就是渐渐接近悟的境界;外凡位就是理外的凡夫,分三个位子,第一叫做修五停心观,什么叫做修五停心观呢?多贪众生、贪心很重的,佛就教他修不净观,这种人就是你们一餐吃三大碗面的人,或者是吃荤食一次很多的人,你就想:我吃下去再吐出来就很臭了,入喉三寸就不是好的东西,所以多多修修不净观。我们多贪,这个贪有很多,譬如说你好色,你就想: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或者是你喜欢吃,你就想:吃一吃拉出来也是臭的,很奇怪!香香的经过肠子消化出来这么臭,有的臭的会压人,灵气逼人,很奇怪!香香的吃下会这么臭,如果吃素就比较不会,吃素放屁也不会那么臭。多贪众生,不净观,修一些不净观,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贪。多嗔,如果我们脾气不好的,修慈悲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