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般若锋兮金刚焰]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四节 有无阿赖耶识的因果观》. S2 |, i6 X+ j. E
6 f) m! P, ?3 h2 Y7 y0 x$ {3 x8 t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r/ @: E2 w1 U
在此指导原则下,中观宗建立起极富特色的业果理论。如《中论》云:“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中观庄严论释》云:“假设说这不是假立而是造业的作者确实存在,那么它就成了常有,这样一来,造业、成熟果报都将成为非理;如果是无常,那么作者与受者显然就是各自分开的,所以成熟果报也不应理。只有将若干法假立为一的我才既可以充当作者,又合乎作为报应的受者。”由是可见,中观宗既不承许自性实有的业因和果报,也不承许自性实有的作者和受者。但是,这并不妨碍中观宗建立严密有效的业果理论。实际上,正如前文反复论述的那样,最坏事的恰恰正是自性实有这一僵化观念和模式。已经由事实证明,自性实有只会带来无穷过患,而不可能产生除了心理安慰之外的积极意义。中观宗假立的无自性的缘起理,与此截然不同。因为诸业是因缘聚集而有,故无有自性的生;以无自性生故,亦无自性之灭。虽无自性,但却有不虚的缘起显现及其力用,如是因缘成熟时,其果报亦得以产生于无自性的作者五蕴相续中。果报的生起,也跟造业时一样,非自性生,而是缘起生。作者、作业均无自性,果报也没有自性,然于无实空性中,又不灭缘起显现,各种因缘聚集之下,作者、作业、果报等均可无有错乱地安立。如是无自性的假立缘起生,让业因和果报、作者和受者产生了有机联系。
* o& q1 A" u2 Z7 E$ A6 \ 《大般若经》云:“又作是言:汝等当知是一切法皆无实事,皆以无性而为自性。汝等虚妄分别力故,无色中见有色,无受想行识中见有受想行识……又作是言:汝等当知蕴界处等一切法性,皆从众缘和合建立,颠倒所起,诸业异熟之所摄受。汝等何为于是虚妄无实事法起实事想?……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察毕竟无际二空,安住毕竟无际二空,虽知诸法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事如寻香城如变化事都非实有,皆以无性而为自性,自相皆空,而能安立是善、是非善,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是无为,是预流果、是能证预流果,是一来果、是能证一来果,是不还果、是能证不还果,是阿罗汉果、是能证阿罗汉果,是独觉菩提、是能证独觉菩提,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是能证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皆无杂乱。”《维摩诘所说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可见,空无自性的缘起生,并非没有经典依据。所以月称菩萨《入中论》才说:“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
i& _7 q! w7 H9 |, K$ g 如是以缘起之力安立业果,不需另立实体法作为依处。有人或许生疑:既许尚未成熟果报的业,未来可以生果,那么已经成熟果报的业亦非自性而灭,岂不亦可再三生果,以致出现无穷生的过失?对此答曰:在胜义理论前,已熟、未熟之业,均无生灭,其性平等,然于名言中,二者却大有差别。已生果之业不必再生,未生果之业必将成熟,这是无欺缘起力使然,永无混淆的可能。譬如石女儿、龟毛、兔角、毛发(幻相)等,虽说皆非有实法,无有生灭、自性,然以缘起力故,有眼翳者唯一见到毛发而不见石女儿、龟毛等。同理,胜义中已生果之业和未生果之业自性皆平等无实,然于名言中依缘起力故,已熟者便不必再熟,未熟者定当成熟。已熟之业,因其再度成熟感果之缘已尽故,不反复生果,犹如眼翳者病愈后不再有见毛发之缘。故知上述问难不成。
: C6 ~3 R# ?+ Q; k6 r4 I 又疑云:若业果皆空,全无自性,则善恶果报岂不颠倒错乱?对此答曰:不成。虽于胜义中善恶因果均平等无性,然于世俗中,善因生乐果,恶因得苦报,此乃法尔如是的因果缘起力使然。缘起力非但无有丝毫错乱,而且决不空耗,由此安立业果之理,极为善妙。《中论》云:“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所以中观宗承许作者、作业、果报等皆缘起无自性,具有十分可靠的依据,甚为合理。上文所引《大般若经》和《维摩诘经》的教言,也证明了这一点。! p$ V" E& }! ^4 w1 _1 O* r) e! s
可能的疑惑还有:撇开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严密体系,仅以缘起生来交代复杂的业果规律,是不是有些粗疏呢?非也!无自性的缘起生,它的精神其实非常空灵高妙,足以有效说明器情万有的现起规律。是不是越具体、越细腻的,就越高明呢?事实不是这样。譬如中学生解力学题时,就常得到老师的提示:如能巧用能量守衡定律,注意分析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关系,则有可能省略繁琐的牛顿第二定律运算等细节过程,从而快速得解。所以说,简洁、明快,并不一定等于粗疏和低劣,恰恰相反,绕过繁琐的细节,一把抓住内在的普遍规律,往往体现着更高明的眼光和智慧。
- v( k- n; h* N3 ~ 中观宗在世俗方面的删繁就简,与其对胜义实相的出色抉择和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我们知道,转凡入圣的关键是观修离戏实相,当此之际,世俗名言如何安立并非特别要紧。在保证不错乱所有基本因果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无自性的缘起生善巧建立完全够用的业果理论,不仅显得举重若轻,更重要的是可避免过度纠缠在繁复艰涩的名相海洋中,给渴求解脱的心灵增添不必要的束缚。大乘学人最迫切的希求和任务就是寂灭戏论分别心,证取无分别圣智。在这种锐意进取(而不是把言思分别当作永久家园)的过程中,投入过多精力构筑奢华的名相大厦,令本须断除的分别心转更炽盛,显然是不明智的。侧重抉择离戏实相、致力于断障证真的中观应成派,没有义务和闲情在过于繁复琐碎的名相知解上凑热闹。《永嘉证道歌》“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的感慨,就是强烈的共鸣。太虚大师《曹溪禅之新击节》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个中玄机:“殊不知诸祖岂不能言哉!特以实非言思之所及耳。虽构种种形容绘画之说,徒益名想之影,反障证悟之门,故曹溪力呵之。有曹溪力呵之,故虽有神会等知解宗徒,而宗风仍畅。慈恩等于知解教徒未力呵斥……”, `' N ~+ x+ E
是不是越庞杂繁复,就越高妙可敬?是不是八识说一定比六识说“进化”得更高级?这些事,还真是说不准呀!
8 W, ]: b5 q% N, D |